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段考试题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段考试题

来源:百家汽车网
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段考 高一级语文科试题

本试卷共9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选择题答案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其余的答案请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上。 一.基础选择(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给予/给以 爪牙/鸡爪子 引擎/风驰电掣 B.标识/识别 删削/刀削面 着陆/不着痕迹 C.劲旅/干劲 发卡/卡脖子 抹布/一抹霞光 D.地壳/躯壳 胳膊/胳肢窝 纤夫/纤尘不染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人们常常用它向外看,欣赏外面的风景或者专盯别人的毛病,很少有人把它翻转过来向内看自己,用心之光向心中看,用智慧之光观照自己的心灵。 ..B.军报文章称,中国直升机逐步形成从1吨级到13吨级多平台系列机型的产品构架,创造出中国以致世界直升机发展史上多个第一。 ..C.几位海外留学生的加入,使我们的技术力量大为增强,我们正可以因人成事,做一番大事....业。

D.最近一篇名为“一位父亲给梦鸽女士的一封信”的文章被各大网站转载,该文并没有谈耸.人听闻的“李某某案件”,而专门剖析了梦鸽女士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公开指责美国不顾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所应肩负的责任而试图通过发行债券的方法来解决自身问题的行径。

B.教育部一开始推行汉语四、六级考试,马上就有人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吗?

C.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为父亲写传记时,他并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出发,务求真实。

D.现在,微型企业不仅可以享受一次性三万元的注册资金补贴,还可以减免十万元税收和十万元贴息贷款的扶持。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生产能力的增强,加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使人类对生物形成了过分的优越感,产生了过度的欲望,_______。 _______,更使一些人误以为可以无视生物的生存权,_______ 。但对自然界造成危害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_______ ,_______ 。 _______,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尽可能少地影响自然的情况下生存,并且能不断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还可更有效地保护物种和自然环境。 ①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是人类的观念 ③科学技术的发达

④看不到生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⑤以至对生物的破坏和干预远远超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 ⑥是人类怎样运用它们的问题

- 1 -

A.④①⑤②⑥③ B.④③⑤⑥②① C.⑤①④⑥②③ D.⑤③④②⑥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

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对.

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卒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②

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④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

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

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节)

[注]:①大父:祖父。②搏髀:拍大腿。③朝那,古县名。④阃:门槛。此指国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以孝著 著:著称 .B.善赵将李齐 善:擅长 .C.文吏以法绳之 绳:制裁 .D.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拜:授予官职 ..

6.下列句中加点的“于”字与例句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战于钜鹿下 .

A.虎兕出于柙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不拘于时 D.转徙于江湖间 ..

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 B.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 C.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 D.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

- 2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帝经常想起李齐,那是因为他在代郡的时候,曾多次听尚食监高祛说过李齐的才能。 B.文帝发怒是因为冯唐在众人面前说他即使有李牧这样的贤才也不会任用,使他难堪。 C.云中太守魏尚因为擅自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而受到法办,爵位被削。 D.冯唐在仕途上一直很坎坷,景帝让他做楚相,不久又免了他的职,武帝求贤时,他已老了。 9.(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3分)

②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3分)

(2)找出冯唐认为文帝“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的原因(可用原文)(3分):

三、诗词鉴赏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②③④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注】①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词的上片是怎样抒情的?(4分)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3分)

四.默写填空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_____________,齐彭殇而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3)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4)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6)蟹六跪而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7)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8)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李德顺

- 3 -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 4 -

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C.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

E.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来划分的“雅”与“俗”,那么“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1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B.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C.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 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

14.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对文化之“雅”和“俗”的哪些错误认识,试分条简要概括。(4分)

15.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本大题4小题,共15分。

牛虻就义 (爱尔兰)伏尼契

星期三早晨,①太阳刚升起,他们就把他押到院子里来了。这时他的腿瘸得比往常格外显著,走起路来显然十分痛楚、艰难,身体很重地靠在军曹的臂膀上;但他脸上那种疲惫驯服的表情已经完全没有了。那些曾在空虚寂静之中将他压服了的幽灵似的恐怖,那些阴影世界的幻象和梦境,都已随着产生它们的黑夜一同消逝了。②太阳一旦放光,他的敌人一经当面鼓起他的战斗精神,他就什么都不怕了。

那奉命执行死刑的六名掮马的士兵,沿着布满常青藤的墙壁排了队。就是这百孔千疮正在坍塌的墙壁,那不幸的越狱的一晚,牛虻曾从那上面爬下来。六个士兵各人拿着一支,好容易熬住眼泪才排成了队。他们被派来毙牛虻,在他们是一种难以想象的恐怖。牛虻和他那种尖刻的对答的才能,那种无穷无尽的狂笑,那种光明磊落的、能够感染人的勇气,曾经像阳光一般直透到他们的麻木而悲惨的生活中去;这样的一个人竟不得不死去,而且是死在他们的手里,那在他们说来,简直就等于去扑灭天上皎洁的明星了。

在院子里那棵硕大的无花果树下,他的坟墓在那儿等着他。那是昨天夜里有一些很不愿意的人用手掘成的;泪水曾经落在铁铲上。当他经过那儿,他向下望了一望,对那黑沉沉的土坑以及周围正在枯萎的野草微笑着;闻着那新翻泥土的香味,他深深吸了一口气。

简短的准备工作迅速完成了,牛虻自动站在指定的位置,只是微微转过头来,向③初升的朝阳那一片红黄交融的美景望了一会。他再一次提出不要蒙住眼睛的要求,那一脸挑战的神色,直逼得上校只有勉强答应。双方都忘记了这会使得士兵们十分难受。

他面对着士兵站着,脸上在微笑,马在士兵的手里不住地抖动。 “我已经完全准备好了。”他说。

- 5 -

上校向前跨了一步,也激动得有点颤抖了。他从来还没有发过执行死刑的口令。 “预备——瞄准——放!”

牛虻稍稍摇晃了一下,随即恢复了平衡。一颗没有定准的子弹擦破了他的面颊,一滴滴血滴在他的白领结上。另外一打在他的膝盖上边。火药的烟雾消散之后,士兵望着他,看见他仍旧在微笑,用残缺的手抹去脸上的血。

“法坏透了呢,伙计们!”他说着;那响亮而清晰的声音,把那些可怜的士兵的目瞪口呆的窘态打断了。“再试一下看。”

士兵们发出一阵共同的呻吟。原先每个人都故意向旁边瞄准,暗中希望那致命的一弹不是从自己手里而是从旁人手里发出去的。现在呢,牛虻仍旧站在那儿,对他们微笑;他们只不过把行刑变成了屠宰,那可怕的一套又得从头做一遍。他们都吓得不知怎么办才好,把口垂下来,无可奈何地听着军官狠声的咒骂和斥责,用麻木的惶恐的眼光瞠视着那个已被他们杀但又还没有死的人。

统领向他们的脸上挥着拳头,发狂似的嚷着,叫他们立正,举,赶快把事情结束。他也已跟他们一样完全丧失“士气”了,再也不敢去看那个可怕的形象老是那么站着、站着,不肯倒下去。等到牛虻对他说话,那嘲弄的声音使他吓了一跳,而且簌簌发抖。

“今天早晨你派的这一队人真不行,上校!让我来试试看,看能不能使他们搞得像样些。来吧,伙计们!把你们的家伙举高一点,向左边移一移。啊呀,朋友,你手里拿的是马不是油锅呀!都对准了吗?那么来吧!预备——瞄准——”

“放!”上校向前一冲,抢先发出了最后一声口令。要是竟让犯人发口令去毙自己,那还像什么话呢!

又一阵紊乱而无组织的排,随即那队士兵乱做一堆,大家簌簌发抖,睁着发狂似的眼睛瞪视前面。其中一个士兵甚至没有发射,把家伙往地下一扔,就蹲下去低声哼起来:“我可不行——我可不行!”

硝烟慢慢散了,漂浮到空中和④晨曦融成一片;他们看见牛虻已经倒下去了,可是也看出他仍旧没有死。最初一刹那间,士兵和军官们都呆呆站在那儿,好像变成了石像,眼睁睁注视着那可怕的东西在地上扭动、挣扎。然后医生和上校同时叫了一声,冲上前来。因为牛虻已经拖着一条腿跪起来,而且仍旧面对着士兵在发笑。

“又打歪了!试试——再来一下看,孩子们——看——看成不成„„” 他突然摇晃起来,随后就向一旁倒在草地上。

(节选自伏尼契《牛虻》,李俍民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注】①小说《牛虻》取材于十九世纪意大利民族运动产生的很多爱国志士的故事,通过塑造牛虻等人物形象,表现了仁人志士的爱国精神和热情,全书闪耀着的英雄主义之光。

16.文中有四处写到阳光,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4分)

17.文中第三段写行刑手“泪水曾经落在铁铲上”,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分)

18.牛虻这个人物形象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这一点为什么最吸引你?(6分)

五.语言综合运用(10分)

19.就你在生活中做的一件错事,向你的父亲或母亲写一封道歉信。要求叙述清楚,语言得体,格式规范,不超过100字。(5分)

- 6 -

20下面是“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统计表”,请用文字表述出表中反映的两种主要情况:(5分) 年级 人数 农村中学(百分比) 城镇中学(百分比) 初一 500人 55.4 50.2 初二 500人 34.6 31.5 初三 500人 29.7 26.4 试室号:

六、作文(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4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段考 高一级语文科试题答卷

座位号: 9.(1)①(3分) ②(3分) 装 - 7 -

(2)

10.(1)(4分)

(2)(3分)

11.(每空1分,共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4分)

15.(4分)

16.(4分)

17.(4分)

- 8 -

18.(4分)

19.(4分) 100

20.(1)

(2) (5分)

- 9 -

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段考 高一级语文试题参 一.基础选择(每题3分,共12分)

1.A (A.gěi/jǐ zhǎo/zhuǎ qíng/chè B.zhì/shí xuē/xiāo zhuó C.jìng/jìn qiǎ mā/mǒ D.qiào gē/gā qiàn/xiān) 2.A

A项观照:仔细观察,审视。用在此处恰当 B.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联系上下文是讲范围的扩大,因此用“乃至”。C.因人成事:依靠他人办成事情,一般含讽刺意味,感情色彩不当。D.耸人听闻:故意说大话,使人听了很震惊,事情不存在或被夸大,显然不合乎语境。 3. A

(B.搭配不当,“改善”不能和“弊端”搭配,应将“弊端”改为“现状”; C.句式杂糅,“本着„„的态度”与“从„„出发”杂糅,应删去“出发”,或将“本着”改为“从”; D.成分残缺,“贴息贷款”缺谓语,应在“十万元贴息贷款”前加“获得”。)

4.D(注意“生产能力的增强”对应⑤,①的“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对应第一二句。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5.B(善:与„„交好,关系好)

6.D(A从,B比,C被,受,D在) 7.A

译文:张释之谈论长者的一番话,和他严守法度不迎合皇帝心意的事;以及冯公的谈论任用将帅,有味啊!有味啊!俗话说:“不了解那个人,看看他结交的朋友就可知道。” 8 C.云中太守被削爵位原因应是他犯了错报杀敌人数的罪。

9(1)①你为什么当众羞辱我?难道没有私下的地方吗(难道不能在私下里告诉我吗)? (众辱、间、句意各1分)

②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用,诛,句意各1分) (2)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3分)

附文言文翻译:

冯唐,他的祖父是战国时赵国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孝行著称于时,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一次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都如实作答。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钜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钜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我难道还忧虑匈奴吗?”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才又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在这时,匈奴人新近大举侵犯朝那,杀死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终于又一次询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毂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由将军裁定。所有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

- 10 -

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不从中干预。君王交给他重任,而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派遣精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树功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后来恰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因此军溃兵败,被秦人俘虏消灭。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因此匈奴人远远躲开,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出击,杀死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一般人家的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能兑现,而法官却依法必究。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况且云中郡郡守魏尚只犯了错报多杀敌六人的罪,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文帝很高兴,当天就让冯唐拿着汉节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而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太史公说:张释之谈论长者的一番话,和他严守法度不迎合皇帝心意的事;以及冯公的谈论任用将帅,有味啊!有味啊!俗话说:“不了解那个人,看看他结交的朋友就可知道。”

三、诗词鉴赏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1)借景抒情,楼上笛声、迷茫春水、低垂暮云让作者心情压抑,千里燕子、雨中梨花更显作者之孤寂,上片借以上景物委婉地含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手法1分,景物概括2分,思乡之愁苦1分)

(2)作者身在异乡,故乡的修禊场景、清明祭祀,都只能在梦中呈现(1分);夜不成眠,漫步江头,折一枝新柳以解乡愁(1分),虽不是故乡“苏堤”的杨柳,却也倍添思乡的愁苦,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1分)。

四.默写填空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8分) (1)赢得仓皇北顾 (2)一死生为虚诞 (3)竟无语凝噎 (4)谨庠序之教

(5)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官盛则近谀

五、现代文阅读 12.B E(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错,据第2段,应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区分文化的“雅”与“俗”,意味着„„;E.武断,“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两者之间“相联系”。)

13.C(A.“只要„„就”的推断与原文“只有„„才”不合;B.把原文的特称判断“大都”变为全称判断“都”;D.因果推断不成立。)

14.①“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大众文化”就是“低俗”的(在第一段找信息)。或:

- 11 -

“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在第四段找信息)。②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在第五段找信息)。③把文化领域“重心下移”的趋势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在第七段找信息)。(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

15.①文化的“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要具体化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画等号。(1分) ②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看,“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相联系,“俗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联系。(1分)

③“俗文化”中的一些精品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某些原先的“雅文化”则可能成为文化糟粕或垃圾。(或:“雅”“俗”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1分)

④“大众文化”并非只能是粗野简陋,“精英文化”未必一定是高雅精致。(或: “大众文化”中也有精致高雅之作,“精英文化”中也可能有粗俗之作。)(1分) (在第三和第四段中筛选信息。每点1分,共4分。)

16.(1)象征事业的光明前途;

(2)象征牛虻的英雄主义之光,衬托英雄就义的悲壮; (3)突出人物形象的精神亮度,增强艺术感染力。 (答出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共4分)

17.“泪水曾经落在铁铲上”这个细节描写,借行刑手面对杀死牛虻所产生的敬畏、感动的复杂心理感受,从侧面烘托写出英雄牛虻从容、无惧的形象;更写出了人性的丰富与复杂,超越了阶级情感。 (“细节描写”“侧面烘托”1分,分析牛虻形象2分,分析人性复杂2分,共5分)

18.答题角度如:从容、乐观;舍生取义;笑傲生死;超越人性的神性等。 (答对一点得2分,解说合理得3分,语言组织1分,共6分)

五.语言综合运用(10分)

19.(答案要点:称呼、问候1分,事情经过1分,道歉1分,改正的态度1分,落款1分,共5分) 例: 爸: 您好!

昨天我吃完西瓜后把瓜皮从阳台扔到了楼下。您批评了我不文明的行为,我粗暴地跟您顶嘴。经过反思,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文明、不礼貌的错误。我向您真诚道歉,并努力改正这类错误。

某某 某月某日

20:(1)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3分) (2)农村中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高于城镇中学。(2分)

六、作文(本大题1小题,60分) (一)材料解读与立意参考角度

- 12 -

A.儿子角度(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

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句。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当然,对于表现出不健康思想的文章,即使紧扣“自己”这一角度,教师也要从严扣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维的空间。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 (1)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 (2)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3)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 (4)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 (5)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 (6)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 (7)别人只是观众; (8)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 (9)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0)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为人所用,而非为了好看。)

B.父亲角度 (关键词:别人的感受、合乎习惯常规、站在孩子的角度) 与父亲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父亲想引导孩子照常规穿袜,孩子却不听从,父亲生气也是人之常情。但父亲也不能不尊重孩子感受,不能一味要求孩子按惯例做事。毕竟,孩子的做法是建立在真实感受上的,看似违反常规,却不违反常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作为父亲有必要予以尊重,这对培养孩子的个性很重要。孩子的童真不应该被扼杀,只要孩子的举动不违背常理,只要适合其成长轨迹都应该被理解、尊重、甚至引导、鼓励。因此,面对孩子的另类表现,家长怎样处理就是一门成长教育的高深学问。

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

(1)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

(2)人要努力适应、遵守社会规范(我们的行为举止要合乎习惯,顺乎常规。) (3)要多考虑他人感受。 C.综合角度

人既要保有本真,尊重自我;又要努力适应社会规范。

写作要求中明确规定,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因而可从男孩的角度切入立意,也可从父亲的角度切入立意,也可综合男孩及父亲的观点立意。对人物观点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二)对材料片面和错误的读解

A.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的方向立意的,应视学生行文的情况评分,如果行文能紧扣原材料,并凸显“走自己的路”这层意思,内容可判二等;如果未能扣紧原材料,行文过多地突出“让别人去说”这层意思,内容可判在三等中至二等下。

B. 从“变通”的方向立意的,视行文情况,内容可判在三等中至二等下。 C.从“外表美与内在美”“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倾听父母的教诲”的方向立意,内容可判三等。

-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