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来自四川省制造业的证据

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来自四川省制造业的证据

来源:百家汽车网
·经济与管理·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8 34(10) doi:10.3969/j.issn.1005—8141.2018.10.016 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来自四川省制造业的证据 张超,周立新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OO67) 摘要:通过构建四川I省制造业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两阶段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四川省制造业集聚对全要 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环境等变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四川I省制造业集聚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全 要素生产率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在其中发挥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制度环境呈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产业性质的调节作用 依赖于制造业的要素密集程度,其中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呈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技术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呈显著的负向调节 作用。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集聚;全要素生产率;调节作用;GMM估计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18)10—1424—07 Impac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i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______‘ Evidences from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Sichuan Province ZHANG Chao,ZHOU Li—xin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Economy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mpiircally tested the impact of ih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by establishing the dynam— ic panel model of manufacturing industiesr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estimating in the method of two—step system GMM.Besides,this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moderating efect of ofreign diectr investment(FDI),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variables in this relationship.The results showed that: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signiicantfly promoted TFP,FDI positively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TFP,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negatively moderated it,industialr property had different moderating effects due to diferent factor intensit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ies,capirtal—intensive industries had significantly posiive moderatitng effect on it,technology—intensive and resource— intensive industries had signiicantfly nega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it. Key word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industril agglaomeration;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moderating effect;GMM estimation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当前 个;全省人园企业近4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8000余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总产值 34962.02亿元,主营业收入142385.Ol亿元,利润总 额1603.51万元。2015年,四川省在《中国制造2025 四川行动计划》中提出“率先建成西部制造强省和 ‘中国制造’西部高地”的发展目标,那么四川省制造 业发展现状究竟如何,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此问题有 待学术界进一步探讨。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重要的区域产业组织形式, 不仅是促进产业空间优化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 我国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难题的 重点研究对象。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是“两带 一路”的重要结合部和承南接北、通东达西的重要交 通走廊。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 川I省结合自身产业发展战略,主动承接东部制造业 转移,全省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初步形成集聚。 2015年,四川I省共有8个国家经济开发区和184个 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分别为17个、45 收稿日期:2o18—08—13;修订日期:2o18—09一l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 14JJD790005);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编号: CXTDX201601027);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招标项目 (编号:l 2Ol7O22)。 径,还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生产率的关键。本文从 产业集聚视角出发,研究四川省制造业集聚如何影 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针对四川省制造业提质 增效和转型升级提出对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第一作者简介:张超(1992一),女,重庆市万州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周立新(1966一),女,重庆市涪陵人,博士,研究 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经济与管理研究。 ·从传统集聚经济理论看,产业集聚主要通过 1424·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8 34(10) MAR外部性¨ J、Jaeobs外部性 J、Porter外部性 三 类集聚外部性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作用。在实 证研究中,学者们利用不同研究样本和方法对产业 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得出了正 向、负向、不相关等不同的结论。从国外文献来看, Otsuka、Yamano研究发现,日本制造业集聚与区域经 济增长和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 ;Antonietti、Cainelli 指出,意大利制造业空间集聚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提 高全要素生产率 ;Broersma、Ooterhaven认为,荷兰 产业集聚与生产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Is];Martin、 Mayer、Mayneri实证研究揭示了法国产业空间集聚对 企业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 。从国内文献来看,王 燕、徐妍基于我国20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证明 了产业空间集聚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技术效率 两个途径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u ;杨浩昌、李廉水、 刘军采用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强调了 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均有助于提升全要 素生产率 ;但周圣强、朱卫平等通过对我国60个 工业城市的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呈 倒“u”型关系 引。 总体而言,多数学者认为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 全要素生产率。部分学者指出这种促进作用可能会 受到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制度环境和产业性质 的影响:①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溢出效 应加快了产业集聚的知识和技术溢出进程u ,有利 于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②研发投入可激发集聚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企业创新效应和 学习效应能加强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作 用 。③制度环境趋于完善,制定和实施相关 的效率提高,有利于集聚企业获取稀缺信息资 源和提升创新效率 ,从而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的 正外部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④产业性质按照不 同要素密集程度可划分为资本、技术、劳动和资源密 集型产业,其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的规模 效应、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比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 业更高¨ ’” ,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更加明显。 然而梳理文献发现,当前国内鲜有文献在研究产业 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时同时考虑这四个因素 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而且当前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 对象以全国层面或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为主,针对 西部地区制造业的研究略有不足,尤其是鲜见针对 四川省制造业的研究。那么四川省制造业集聚对全 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到底如何,这种影响是否受到外 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制度环境和产业性质等变量 ·经济与管理· 的调节作用,这些都有待进一步验证。 2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2.1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 模型设定:鉴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性和延续 性,即前一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当期有一定作用,本 文设置了以下5个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四川省 制造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检验外商 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制度环境和产业性质在其中的 调节作用,具体见模型1—5。其中,i、t为行业和时 间,艮为常数项, 一&为系数项, i为不可观测的 行业效应,£..为随机扰动项。In(TFP;。)表示被解释变 量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In(AGGLi )表示核心解释变 量制造业集聚;In(FDIi )、In(RD )、In(GOVi )分别 表示调节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制度环境; In(TFPi )表示前一期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ln(CONi )表示控制变量;交互项In(AGGL ) ×In(FDIi )、In(AGGL )×In(RDi 一1)、1n(AGGL; ) ×In(GOV..)分别检验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制度 环境在四川省制造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调 节作用(模型2—4)。产业性质作为类别变量,通过 设置4个行业虚拟变量“CAPI、TECH、LABOR、RESO” 分别代表资本、技术、劳动、资源4种要素密集型制 造业,以产业集聚和行业虚拟变量的交互项检验不 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调节作用(模型5)。 in(TFP )=卢0+卢 In(AGGL )+卢2In(FDI )+卢3 In(RD )+ In(GOV, )+ In(TFP 。)+ In(C ) + £+e …………………………………………(1) In(TFP )= + lIn(AGGL )+ in(肋, )+ in(RDn—1)+卢4In(coy, )+ In(TFP 一1)+ In(CONn) +卢7in(AGGLn)×In(FDI )+ +e ………………(2) In(TFP )= 0+ In(AGGL )+ 2In(FDI )+ 3 In(RDfl_1)+ in(GD )+卢5in(TFPn一1)+ 6 in(CON“) + 7In(AGGL )×In(RD“一1)+ i+£“………………(3) in(卿 )=J90+J9 In(AGGL )+卢2In(FDI )+J93 In(RD“一1)+ 4In(coy, )+ 5In(TFP 一1)+ 6 In(CO?\, ) + 7In(AGGL )×In(coy, )+ +£n………………(4) In(TFP )= + lIn(AGGLn)+卢2in(加 )+ 3 in(RDn—1)+ 4In(cov, )+ 5In(TFP 1)+风In(CO ) + 7In(AGGL )×TECH+卢8In(ACGL )×lABOR+ 9In(AG— G )×RESO+/1l+£ ……………………………(5) 估计方法:本文采用较稳健的两阶段系统GMM ·1425- ·经济与管理· 估计方法,以减少内生性、遗漏变量和时间惯性问题 可能导致的估计偏误。鉴于样本观测值的有限性, 本文以变量的滞后一阶为工具变量,并采用过度识 别检验(Sargan检验)、扰动项无自相关检验(AR(1) 和AR(2)检验)综合判断系统GMM估计方法的适用 性 。 2.2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数据来源:本文以2000--2015年四川省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的制造业细分行业为研究样本。本文研 究起始年份定于2000年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有利于 考察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省制造 业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二是保证数据 的可获得性和一致性。由于现有《统计年鉴》中缺乏 2016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细分行 业“总产值”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产出指标),为了 保证数据的连续性与一致性,本文没有将2016年纳 入研究期间,最终研究期限确定为2000--2015年。 制造业细分行业主要基于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 类》(GB/T4754—2002)标准。由于2011年《国民经 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标准较之前有所微 调,为了兼顾数据完整性和可获得性,本文将2011 年“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皮革、毛 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 燃料加工业”分别近似替代2002年“文教体育用品 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石油加 工及炼焦业”。由于研究期间“工艺品及其他制造 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的数据缺 失较多,我们将其剔除,最终研究样本确定为27个 制造业细分行业(表1)。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历 年的《四川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其 中2012年全国制造业各行业从业人数缺失,采用移 动平均法予以补充。 表1 四川省制造业细分行业Malmqusit指数 行业 EFFC C PEC sEC 删Pc 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O.990 1.157 0.998 0.992 1.146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984 1.106 1.000 0.984 1.088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984 1.174 0.990 0.9.94 1.15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979 1.166 0.987 0.992 1.14l 化学纤维制造业 0.988 1.149 1.019 0.970 1.135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996 1.158 0.985 1.011 1.15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993 1.167 0.997 0.996 1.159 通用设备制造业 1.006 1.155 1.013 0.993 1.162 专用设备制造业 O.995 1.161 1.0o5 0 99l 1.15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011 1.177 1.010 1.00o 1.19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966 1.157 0.973 0.993 1.117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0.984 1.165 1.014 0.792 1.145 医药制造业 0.945 1.165 0.949 0.996 1.1叭 ·1426·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8 34(1O) (续表1) 行业 EFFc TEC PEC sEC 1TPc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0o 1.159 1.00o 1.000 1.159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006 1.170 1.O92 0.92l 1.176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0.980 1.158 0.989 0.990 1.135 纺织业 0.995 1.152 1.0o7 0.989 1.147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005 1.154 1.032 0.794 I.15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0.955 1.14o 0.953 1.0o2 1.o88 家具制造业 0.954 1.I50 0.949 I.005 I. 造纸及纸制品业 0.980 1.173 1.000 0.980 1.150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0.979 1.159 1.013 0.966 1.135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990 1.163 0.994 0.996 1.15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O.988 1.180 O.987 1.00l 1.166 金属制品业 O.970 1.155 0.970 1.0o0 1.120 资源密集型制造业 O.965 1.154 O.972 0.993 1.114 农副食品加工业 0.949 1.148 0.950 0.999 1.090 食品制造业 0.956 1.16o 0.96l O.9 1.j09 饮料制造业 0.943 1.166 0.944 0.999 1.100 烟草制品业 1.000 1.142 1.000 1.000 1.14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977 1.154 1.0D7 0.971 1.127 制造业整体平均值 0.98l 1.158 0,992 0.989】.136 变量选取: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TFP)。本文采用DEA—Malmqusit指数法测算了 2000--2015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细 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Malmqusit指数。若该指数 大于1,表明指标相对上年呈提升或改善的状态。 具体测算中,以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总产值作为产出, 并按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把当年价产出平减 为不变价产出;以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全部从业人数 作为劳动投入;以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 折算成不变价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 。在模型 估计中,本文主要参考李梅和柳士昌的做法。加 ,将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转换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定 比改进指数,即令200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然后 连乘各年的Malmqusit生产率指数,得到2001--2015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集聚(AGGL):鉴于区位商指数法可衡量细 小地理单位上行业的集聚程度,本文采用该方法衡 量四川省制造业细分行业集聚水平,其值为四川省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细分行业从业人数占全 部从业人数的比重与全国该比重的比值。该指数越 大,产业集聚水平越高。 外商直接投资(FDI):采用四川省实际利用外资 额中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进行衡 量。为保持量纲一致,将各年度外商直接投资额按 当年平均货币汇率转换为人民币数额。该比重越 大,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越高。 研发投入(RD):采用四川I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8 34(1o) ·经济与管理· 研发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进行衡量,并考虑 到研发投入的滞后效应,采用滞后一期的研发投入 体现当期研发投入水平。该比重越大,研发投入水 平越高。 制度环境(GOV):借鉴刘长全的方法 ,采用 资本密集型产业 表2四川省制造业细分行业区位商指数 行业/年份 2000 2003 2006 2009 2012 2015平均值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四JIl省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衡 量。该指标是制度环境的反向指标,比重越低,制度 环境越完善。 本文将教育水平(EDU)作为控制变量,以教育 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衡量。教育支出通过投资结构 化学纤维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和教育溢出效应途径提升 全要素生产率 ,该比重越大,教育水平越高。 3实证分析结果 3.1 四川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术2015年四 药信器 动织织革具纸刷胶金属 源魍 熊业 劳纺纺皮家造印橡非金 眦龇 础 贼帅髓肘;言星室 通过DEAP2.1软件计算得出2000--密制设仪 密型业 及  川省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Malmqusit指数(TFPC)、产 技医通仪 资集型产业农副食品饮料烟草木材制 造 食制村造业制品业加工及木韭 整 体 平 均 集造备表 羽 帽毛 制 造 业及 其 制 口明 品业录制衬 品 业 姚 技术效率指数(EFFC)、技术进步指数(TEC)、纯技术 及办 其他业 公 用 机 效率指数(PEC)和规模效率指数(SEC)。从表1可 见,2000--2015年四川I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 备造 设科制 业 造 增长率为13.6%,整体呈上升趋势。资本和技术密 媒品介业的 复 制 品造加业工 业 七二值 藤 椽 草 制 品 子城 集型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普遍较快,年均增 长率分别为14.6%、14.5%,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n∞ 洲盯 舛∞踮 !盼 i;i 3 5 }}!l 0 i O i;;0 _nn i l 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9.O%。此外,研究期间四川I省 制造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l5.8%,技术效率年 £;岱蚓婚 鳃鼹 " 口_口0 ∞i}i∞  i盯 i{晓弘;}。哼 。3 5 ●O i●0 嘲 哪 粥 i口m拼  0 i蛇  i∞ i竹  O;弛 7 咒  ii蛳 蚴 ●● i咖似  O 。伽 川啪 i;m啪 ;m 0 0 ∞}●;船 % 2 i0 };}6 7 均增长率为一1.9%,表明技术进步的改善明显提升  0 。i{;O O m 0 。m 。i川嘶蛳 ;蜥 坝Ⅲ啪 1 i m _。口 了四川I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效率的恶化 O O i i。。口 _口哪 蛳 ii弧m m {啪搦 m O i捃 !n 懿1砸 酏 9 i●!∞ iM 。。 射 4 。 ";口口M 口。口口;i!;}m n=7 0 g 0 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起阻碍作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 ;O O 0 鼢 口似 0 瑚 0 ●狮 ●●i 0 O 效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一0.8%、一1.1%,说明技 {口口 i im m 嘲 善; 粥 似啪抛 似 酌 啉  im∞ ;i0 1邪  1i矾 "  3 0 0 嘟妫 哪 御 螂 渤 术效率的恶化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 卯”德蛆砷艚弱 懈 嘲m粥仍 3.2 四川省制造业集聚水平的测算 从表2可见,2000--2015年四JIf省制造业区位 商指数平均值为0.945,表明四川省制造业集聚水 平整体较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水平较高,区 位商指数平均值为1.434,其中饮料制造业集聚优 势尤为突出,区位商指数平均值达到3.118。由此 可见,四川省制造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大,技 术含量有待加强。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研究期间 i平原经济区 经济区 北经济区 经济区 四川省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明显,资源密集型制造 业集聚水平明显提升,年均增长了2.22%,而资本 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水平年均增长了一2.02%。其 中,饮料制造业集聚水平提升幅度最大,而黑色金属 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集聚水平 川西北生春经济区 1 J ̄=5000 图1 2015年四川省制造业从业人员分布密度 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来看(图1),四川省制造 业主要集聚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其次是川I南和川东 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制造业 发展水平较低,集聚态势不明显。从制造业的空间 下降较快。 集聚来看(图1),四川省制造业主要集聚在成都平 ·1427· ·经济与管理· 原经济区,其次是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 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集聚态 势不明显。按照四川省经济区最新划分方法,本文 将四川省分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 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五大经济 区。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绵 阳市、乐山市、眉山市、资阳市、遂宁市、雅安市;川南 经济区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川东北 经济区包括广元市、南充市、广安市、达州市和巴中 市;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川 西北生态经济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 族自治州。本文以2015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分布密 度来体现四川省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图1中点 越密集的地方制造业集聚程度越高。其中,2015年 成都平原经济区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全省的比例高达 56.47%,川南和川东北经济区制造业从业人员分别 占20.11%、19.67%,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 区制造业从业人员仅分别占3.52%、0.24%。根据 不同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五大经济区的制造业布 局差异较大:成都平原经济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 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等为主的技术和资 本密集型制造业;川南经济区以能源化工、重大装备 制造和酒类食品为主的资本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 川东北经济区以纺织、食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和资源 密集型制造业;攀西经济区以能源和钒钛稀土新材 料为主的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则 仅有少量农产品加工制造业。 3.3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在模型估计之前,对数据进行以下处理:将所有 变量取自然对数,并对交互项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 以降低异方差及时间趋势因素的影响;通过方差膨 胀因子(VIF)诊断,发现VIF最大值为2.680,说明解 释变量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对所有变量进 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较平稳。本文采用 Stata 13.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Sargan 检验的P值均在0.1以上,表明模型工具变量均有 效;扰动项无自相关检验中AR(1)的P值为0.002, AR(2)检验的P值为0.387,即扰动项的差分存在一 阶自相关,但不存在二阶自相关,进一步证明了系统 GMM模型估计的合理性。 从表3可见,模型1中四川省制造业集聚与全 要素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G=0.112,P<0.01),模 型2—4显示了在考虑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制 度环境的调节作用后,两者的正向关系仍然是非常 ·1428· 资源开发与市场Re ̄ume Development&Market 2018 34(10) 显著的(p=0.105,P<0.01;p=0.115,P<0.01; B:0.116,p<0.01)。这表明研究期间四川省制造 业集聚能明显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近 20年,四川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汽车 制造等优势制造业不断向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集 聚。制造业集聚通过共享劳动市场和专业化服务, 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制造企业间技术创新和技术互 动合作等途径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模型2中交互项In(AGGL)×In(FDI)与全要素 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 :0.162,P<0.01),表明随 着外商直接投资的提高,四川省制造业集聚对全要 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增大,即外商直接投资起正向 调节作用。随着东中部地区要素成本快速上涨,四 川省积极把握机遇,大力引进外商投资,研究期间外 商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了3.20%,增长趋势明显。 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四川省产业集群形成和产 业结构改善 ,促使资源和要素流向生产率较高的 制造业企业 ,扩大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知识和 技术溢出效应,强化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 升作用。 模型3中交互项In(AGGL)×In(RD)与全要素 生产率呈不显著的负相关(B=一0.001,P>0.I)。 可能的解释是:四川省制造业企业本身的研发水平 偏低,在2015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 机构的企业仅占5.49%,有R&D活动的企业仅占 9.64%,而江苏省对应的占比分别高达38.92%、 33.76%,分别相差了33.43%、24.12%。随着研发 投入的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快速增长,但研发成 果转化率的提升往往较慢。因此,制造业集聚很可 能导致企业研发活动“搭便车”行为或技术垄断行 为,从而阻碍了知识技术扩散机制,抑制了生产率的 提升。特别是一些规模小、低生产率的制造业企业, 长期从事简单的加工贸易活动,研发惰性较严重,研 发效率不高。 模型4中交互项In(AGGL)×In(GOV)与全要素 生产率呈显著正相关(13=1.389,P<0.01)。由于采 用制度环境的反向指标,因此制度环境越完善,制造 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反而越小,即制 度环境起负向调节作用。可能的解释是:近年来四 川省制度环境逐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幅提 升,2015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 数17601件,在西部地区位列第一,但知识产权保护 力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学习成本 , 尤其是增加了中小民营制造业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8 34(10) ·经济与管理· 难度和交易成本,降低了产业集聚的知识技术溢出 效应,削弱了制造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 用。 聚的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没有 显著的调节作用可能与四川省劳动力素质较低和资 源错配有关。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调节作用呈负向 的原因可能是:①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对自然资源依 赖度较高,早期资源红利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制造 业企业对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内在需求,使生产 率提升缺乏必要的动力支持 。②由于资源不当 开采导致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负外部性,资源密集 型制造业集聚企业往往受到管控,资源获取成 模型5中四个交互项的系数显著性各有差异, 说明产业性质的调节作用依赖于制造业要素密集程 度。具体来看,①交互项ln(AGGL)×CAPI系数为 0.191(P<0.O1),表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对全 要素生产率呈显著正向作用。②交互项ln(AGGL) ×TECH系数为一0.o98(P<0.05),表明技术密集型 制造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作用。③交 互项ln(AGGL)×LABOR系数为一0.027(P>0.1), 本较高,从而对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的负向作用。 此外,根据模型1—5,前一期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当 期呈显著正相关(J3=0.927,P<0.01;13=0.933, P<0.O1;t3=0.930,P<0.O1;l3=0.931,P<0.01; 表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不显著;④交互项In(AGGL)×RESO系数为一0.187 (P<0.05),表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对全要素生 产率呈显著负向作用。其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 调节作用呈负向的原因可能是:①四川省技术密集 型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没有掌握产品的 核心技术,产品生产率不高 3。②四川省技术密集 型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在其他 {3=0.938,P<0.O1),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 正向累积效应。教育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呈不显著 的正相关(p=0.020,P>0.1;p=0.031,P>0.1; l3=0.019,P>0.1;B=0.043,P>0.1;p=0.036, P>0.1),表明教育支出虽然作为教育部门对社会的 人力资本投资,但教育回报率低,不能有效提升制造 业劳动力素质和生产力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 升作用不显著。 经济区分布较少甚至几乎为零,这种技术密集型制 造业布局的严重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集 表3模型估计结果 注:***P(0.01,**P<0.05,*P<0.10,除了AR(1)检验、AR(2)检验和Sargan检验括号是伴随概率P值外,其他均表示标准误。 研究结论为:①2000--2015年四川省制造业全 4结论与讨论 要素生产率得益于技术进步改进呈明显上升趋势, 但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阻碍作用,其中 本文构建了四川省制造业动态面板模型,采用 两阶段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四川省制 造业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检验了 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制度环境和产业性质在其 中的调节作用。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普遍 较快。②2000--2015年四川省制造业集聚水平总体 不高,其中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水平相对较高,而 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水平较低,表明 ·1429· ·经济与管理· 四川制造业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大,技术含量有待加 强;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来看,四川省制造业主要集 聚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并向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 济区不断辐射,而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的制造业集聚态势不明显。③四川省制造业集聚能 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 入、制度环境、产业性质对这种促进关系的调节作用 各有不同:外商直接投资呈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研 发投入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制度环境呈显著的负 向调节作用;产业性质的调节作用依赖于制造业要 素密集程度,其中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呈显著的正向 调节作用,资源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呈显著的负向 调节作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本文研究结论对四川省制造业的制定有重 要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①各级部门在促进制 造业集聚和规划工业园区建设时要立足五大经济区 区情,发展区域优势制造业,重视发展资本和技术密 集型制造业,尤其在川南、川东北和攀西经济区提高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并大力促进传统资 源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升级,减少其对自然资源的过 多依赖。②产业不仅仅是扶弱固强,更要与提 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指挥棒相结合,建议对 产业实施前后的全要素生产率开展评估,将其 作为产业调整的重要依据。③产业要与其 他协同,如建立一套合理的长效激励机制,激励 制造业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和创新活动,提高研发成 果转化率,改善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同 时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加大技术含量,扩大外资 的规模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④统筹兼顾知识产权 保护和技术扩散传播,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积极打造制造业科技交流平台,促进制造业企业之 间技术交流与合作,并重点为制造业中小企业和民 营企业提供其必需的公共科技服务。⑤重视发展现 代制造业职业教育,促使四川省高校和研究所培养 出更多能适应本省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 人才,同时不断完善制造业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 机制,提高制造业人力资本质量。 参考文献: [1]Marshall A.The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890. [2]Arrow K.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155—173. [3]Romer 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Ixi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 [4]Jacobs J.The Economy of Cities[M].New York:Random House,1969. ·1430· 资源开发与市场Remu ̄e Development&Market 2018 34(10) [5]Po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l M j.New York:Free Press,1990. [6]Otsuka A,Yamano N.Industiral Agglomeration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A Case of Japanese Regionsl J』.Regional Economics Applications Laboratory,2008,31(9):1025—1037. [7]Antonietti R,Cainelli G.hTe Role ofSpatila Agglomeration in a Structural Model ofInnovation,Productivity and Export:A Firm—levelAnalysis[J 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11,46(3):577—600. [8]Broerama L,Ooterhaven J.Region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Nether· lands:Evidence of Agglomeration and Congestion Effect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9,49(3):483—511. [9]Martin P,Mayer T,Mayneris F.Spatila Concentration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in France【J J.Joumal of Urban EconomiCS,2011,69(2): 182—195. [1O]王燕,徐妍.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 究——基于双门限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2, 38(3):135—144. [11]王丽丽.集聚、贸易开放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中国制造 业行业的门槛效应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2,(1):26—34. [12]杨浩昌,李廉水,刘军.产业聚集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J]. 科研管理,2018,39(1):83—94. [13]周圣强,朱卫平.产业集聚一定能带来经济效率吗:规模效应与 拥挤效应[J].产业经济研究,2013,(3):12—22. [14]周立新,毛明明.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重庆制 造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2(1):33—39. [15]Cohen W M,Levinthal D A.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J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397):569—596. [16J黄先海,胡馨月,陈航宇.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模式选择与我国贸 易扩展边际[J].国际贸易问题,2016,(9):110—120. [17]张公嵬,梁琦.出口、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制造业行业 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12):12—19. [18]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19]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 技术经济研究,2008,25(10):17—31. [2O]李梅,柳士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 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管理世界, 2012,(1):21—32. [21]刘长全.中国产业集聚与生产率:理论框架与影响分析[M].北 京:经济管理出版,2010. [22]祝树金,虢娟.开放条件下的教育支出、教育溢出与经济增长 [J].世界经济,2008,31(5):56—67. [23]张宇,蒋殿春.FDI、产业集聚与产业技术进步——基于中国制造 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8,34(1):72—82. [24]王永进,张国峰.开发区生产率优势的来源:集聚效应还是选择 效应?[J].经济研究,2016,51(7):58—71. [25]Shapiro C.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Cross Licenses,Patent Pools, nad Standard—setting l J].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2001, (1):119—150. [26]傅元海,叶祥松,王展祥.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效率提高 [J].经济研究,2016,51(8):86—100. [27]邵帅,范美婷,杨莉莉.资源产业依赖如何影响经济发展效 率?——有条件资源诅咒假说的检验及解释[J].管理世界, 2013.(2):32—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