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用KClO3和MnO2制取O2,并回收MnO2和KCl的装置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
A.制取O 2 B.溶解
C.过滤 D.蒸发结晶
【答案】B 【解析】 【分析】
A、收集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B、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促进固体的溶解;C、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考虑;D、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 【详解】
收集氧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图示是向下排空气法,故A错;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促进固体的溶解,故B正确;过滤的注意事项:玻璃棒末端放在三层滤纸一边,不能放到滤纸上缘,漏斗尖嘴部分紧贴烧杯内壁,故C错;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使液滴飞溅,故D错。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
2.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叙述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人吃进的食物逐渐被消化 B.人体的呼吸作用 C.使用煤气作燃料烧饭做菜 D.水在冰箱里结成冰 【答案】D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食物被消化的时候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 人体的呼吸作用有二氧化碳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C.煤气作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
化学变化;D. 水在冰箱里结成冰,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D。
3.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钾结晶 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 【答案】A 【解析】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都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③氯化钠的溶解和钾结晶都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A。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4.“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粮食酿酒是将粮食发酵,该变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的生成,是化学变化,错误; B、纺纱织布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是物理变化,正确; C、烧制陶瓷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燃烧,错误;
D、冶炼生铁是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错误。故选B。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根据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下列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能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将导管插入水中后,密闭空间的体积变小,故内压增大,所以当管内的液面低于烧杯的液面时,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故错误;
B、当气密性良好时,在瓶内气体的压强的作用下,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故错误; C、上下移动水平管,两端的液面高度相同,说明气密性不好,故正确;
D、用手握着烧瓶,当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是良好的,故错误。故选C。
6.“三不”原则,即“不闻、不摸、不尝”;具体说就是:不要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用手触摸药品,不能尝试药品的味道;
7.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
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
解答:解: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8.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类别—用途”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物质性质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液氮汽化时会吸热 生石灰遇水放热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类别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制作叶脉书签 用作保护气 用作干燥剂 用于制糖工业脱色
A.A 【答案】A 【解析】
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是化学性质,用于制作叶脉书签;B、液氮气化时会吸热,物理性质,用作制冷剂;C 生石灰遇水,和水反应放热,化学性质,用作干燥剂;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物理性质,用于制糖工业脱色。选A
B.B
C.C
D.D
9.下列实验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中,正确的是 A.酒精灯:加热,使用后应吹灭并盖上灯帽 B.量筒: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
C.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管口应向上,防止液体流出 D.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直接放置在托盘上 【答案】B 【解析】
A、酒精灯:加热,使用后不应吹灭并盖上灯帽,应用灯帽盖灭,以免失火,故A错误;B、量筒:只能测量液体体积,不能被加热,加热有可能使量筒炸裂,故B正确;C、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管口应向下,以免腐蚀胶帽,故C错误;D、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药品不应直接放置在托盘上,以免腐蚀托盘,故D错误。
点睛∶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量筒只能用于测量液体体积,胶头滴管应悬空竖直,药品不应直接放置在托盘上。
10.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
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取用液体 B.加热液体
C.稀释浓硫酸 D.蒸发食盐水
【答案】C 【解析】
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A正确;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故B正确;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3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C错误;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故D正确;故选C。
12.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草霉榨汁
C.钢铁熔化
D.食物腐烂
B、草霉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钢铁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13.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B.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柴油 C.煤焦化得到焦炭、煤焦油 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利用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只是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石油分馏出汽油、煤油、柴油等是利用各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煤焦化产生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有新物质焦炭、煤焦油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氮气,是利用各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14.手拿容器的中上部,并使其稍微倾斜;
15.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向量筒中倾倒溶液 B. 加热试管中的液体
C. 熄灭酒精灯 D. 取用粉末状药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往量筒中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标签向着手心,量筒倾斜,量筒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故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拇指不能按着试管夹的短柄,图中试管内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错误;
C、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以防着火,图中用嘴吹灭酒精灯,故错误; D、取用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而不应用手拿,以防污染试剂或腐蚀手,图中用手拿,故错误。 【点睛】
倾倒液体时,需要注意的是:
16.如图所示,龙龙同学采用手握试管外壁的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则将双手移开一会后,烧杯内导管处的现象(画圈部分)是 ( )
选项 大图 A B C D
A.A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将导管的末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如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放开手一段时间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题目要求选择双手离开一段时间后的现象,应观察到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所以应选C项。
B.B
C.C
D.D
17.下列能量的转化中, 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 C.燃烧天然气做饭 【答案】C 【解析】
B.水力发电 D.电取暖器取暖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
A、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热水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B、水力发电是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C、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D、电取暖器取暖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故选C。
18.下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燃料燃烧 C. 橙子榨汁
D.
品红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燃料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苹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19.下列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水果榨汁
C.分离液态空气
D.葡萄酿酒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冰雪融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没变,为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水果榨汁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没变,为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分离液态空气只是将液态空气中的液氮和液氧进行分离,物质本身没有变化,为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葡萄酿酒,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2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氧气验满 B.读取液体体积
C.气密性检验 D.液体加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即可,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
D.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错误,故不符合
题意; 故选C 【点睛】
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