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怅望西风抱闷思, 蓼红苇⽩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迹, 瘦⽉清霜梦有知。 念念⼼随归雁远, 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 慰语重阳会有期。 赏析:
要理解这⾸诗,我们就必须⾸先明⽩宝钗所“忆”的究竟是什么。从字⾯上看,她所忆的,当然是菊花。但菊花在这⾥象征什么呢?传统“红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是,菊花象征薛宝钗出家远去的丈夫,即贾宝⽟。并且倾向于将整⾸诗的情感基调,说成是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但这种解释本⾝就是明显有问题的。⾸先,这种说法与脂批对后⽂的提⽰相龃龉。戚序本第7回脂批有云:“历着炎凉,知著⽢苦,虽离别亦能⾃安,故名⽈冷⾹丸。⼜以谓⾹可冷得,天下⼀切⽆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夹批)⽽宝钗《忆菊》中却说“谁怜为我黄花病”,如果宝钗真的到了为思念宝⽟⽽“病”的程度,⼜岂能说是“虽离别亦能⾃安”?其⼆,传统“红学”的解释也不符合宝钗⾃⼰对⼈⽣聚散的达观认识。第22回,宝钗《更⾹谜》,其末⼀句的说法是“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阴晴任变迁”。⽆独有偶,第70回,宝钗在《临江仙·柳絮辞》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如果宝钗是为思念宝⽟⽽到了为之“痴”、为之“病”的地步,⼜如何是“风⾬阴晴任变迁”?如何是“任他随聚随分”?因此,把诗中的菊花解释成贾宝⽟,把整⾸《忆菊》诗解释成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实际上是完全讲不通的!这⾥的菊花,还应该理解为宝钗⾼洁的社会理想⽅是。同回,宝钗作《螃蟹咏》讽时骂世,其中⼀句即云:“酒未敌腥还⽤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姜,⽼辣之物也。⽐喻运⽤权⼒和法律,对螃蟹⼀样的恶势⼒进⾏惩罚和制裁。菊,⾼洁之物也,与姜对举,即⽐喻⾼洁的社会理想。第42回,宝钗私下⾥对黛⽟表⽰:
“男⼈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害处。”(第42回)
可见,男⼥各守其份,当官的清正廉洁,商⼈、农民努⼒为社会创造并积累财富,这就是宝钗⼼⽬中的理想社会。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正如宝钗所看到的那样:“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那些读书做官的男⼈,“读了书倒更坏了”。故,宝钗不惜颠倒传统的⼠、农、⼯、商的等级秩序,严厉批评那些⼠⼈“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害处”。这样也⾃然引出⼀个话题,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已经失落,宝钗当然要为之“忆”。⽽这才构成了《忆菊》的主题。——菊者,理想中⾼洁的社会。所谓“忆菊”,就是追忆失去的理想社会!
从整体来看,宝钗的《忆菊》诗即表现了宝钗对在现实中已经失落了的那个理想社会的苦苦追忆之情。⽽把这⾸诗与宝钗的另⼀⾸《画菊》诗对看,⼀忧虑、愤懑,⼀潇洒、解脱,这同时也暗⽰了宝钗的⼈⽣观必将由忧世、愤世,⽽⾛向出世、遁世的趋势。“慰语重阳会有期”是不可得的,只能“粘屏聊以慰重阳”。那么,再往后呢?只能到佛、道的出世哲学中去寻找精神归宿。故,宝钗最后必然是“⼀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必然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虽离别亦能⾃安”的⼼态,以及“⾹可冷得,天下⼀切⽆不可冷”的精神了!【忆菊原⽂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