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脚2ol4 8 “ 寒门难出贵子”原因几何 文/李晓 摘要: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个体通过接受教育,从社会的底层跻身于中上阶层,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进入精英化阶段,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十分显著。但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所 导致的社会流动弱化现象也逐步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种种教育公平问题导致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马太效 应”也愈演愈烈。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无论是,教育部还是高校都应负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流动;教育公平 一、“寒门难出贵子”原因分析 1.农村学生“上好学”有些难 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教育差距已成为当今中国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有近2000万,而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儿童不能及 时入学。解决这一问题却绝不是简单地将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合”在 同一个校园。面对迥异的课堂文化,语言文化,农村孩子能否适应从乡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各地教育投人差距也十分明显。2012年,国 村到城市的空间转换?能否与城市师生和谐相处?能否在异地产生归宿 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20年前提出的这 感,真正实现从“合”到“融”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傅禄建曾说: 个“教育梦”终于圆梦了。教育部也确定今年是教育经费管理年,并对 “文化融合将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难点和推进今后教育工作的重 提出要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然而,教育投入增加却依旧难掩城乡城乡教 点。”道出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即将面临的全新挑战。面对这一问题,当 育差距。就2007年而言,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支出为403.76元,虽然 前不管是混合编班还是编班似乎都存在着问题。 比上年的248.53元增长62.64%,但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 混合编班表面上体现着公平,但是农民工子女学生从小在农村环境 于城市生均公用经费。同时,区域差距更为严重,2007年,全国普通小 里长的大,听的是乡音,说的是方言,行的是乡村礼俗。城市学校文化 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425.00元,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 未必都能为农民工子女学生及家长所理解和接受。在混合编班的情况 费支出为573.44元 。但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该 下,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容易产生摩擦,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极度 数额已远远高出平均值。以北京为例,2007年北京市普通小学和普通初 的不自信。甚至由于习惯了乡村学堂,面对城市学校的课堂文化,很多 中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3和8.66倍。 学生会表现出不适应,这个问题如果长时间未被解决将会导致农村学生 2007年,北京市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是2951.59元,上海是284. 厌学,弃学。而就编班而言,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分开编班,则 93元;而位于西部的贵州省,生均公用经费仅有198.56元,不足200 会让农民工子女感到与城市孩子不一样,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这既有 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位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省该项支出仅有 悖于教育公平原则,也不利于城乡孩子彼此帮助、共同成长。 283.34元0。由此可见寒门难出贵子原因一直就是因为农村教育薄弱。 而随迁农民工子女由“合”到“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 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中西部农村地区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艰苦 农村学生在城市是无法参加高考的。就算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同在一个 地区有92.5%的校长反映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流失,其中74.6%的 教室上课,但从一开始他们之间就有着不同之处,因为他们没法参加高 校长反映主要流失的是骨干教师。虽说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之后,很 考。由于户籍制度的,很多农村学生要在升学考试之前回到原籍去 多农村孩子实现了“有学上”的愿望,但是“上好学”这一问题却依 考试。但是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的不一样,考的不一样,一个在城市 旧是农村学生的一大难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直接导致的 学校成绩不错的农村学生回到家乡考试却不一定能考上大大学,考上好 是农村学生升学率低下,甚至大量农村学生因为厌学而弃学、退学。如 大学。这对于农村学生想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地位的转变的愿望也是一 此,寒门出贵子这一愿望也直接扼杀在教育的起点了。 个不小障碍。 2、农村学生在高校招生中遭遇“嫌贫爱富” 4、就业不公平现象之下,寒门学子面临各种尴尬 中国农村教育虽然薄弱,经过多年努力,东、中、西部高考录取率 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在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一 差距已经不大,但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偏低。 发展过程中,我国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逐年大幅度增长,但是劳动力市 这一现象除了教育投入这一原因之外,从现实来看,还有另一个重要原 场对大学毕业生供求关系日益从“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变。 因,那就是重点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嫌贫爱富”。在高考自主招生中将 在这种就业大环境之下,我国大学生依旧存在明显不公平的现象。在质 目光瞄向城市的重点中学,农村学生很难获得机会,基本上与这条升学 量较高的就业机会面前,大学生仅凭个人的人力资本并不能实现,而是 通道无缘;其二,在高招名额分配上存在地域歧视,过于经济发达地区 要靠社会资本的补充,当下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拼爹现象”就是如 倾斜,而在欠发达地区投放的招生名额与考生人数极不相称,致使这些 此0。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招聘的规则和程序不公平, 地区重点大学招生比例很低。比如,2012年上海考生上北大、清华的比 很多招聘单位带这“有色眼镜”挑选着求职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毕 例是河南考生的8.16倍。北大、清华的农村生源所占比重不大,且连 业生通常沦为潜规则的牺牲品。就业过程中的制度壁垒、经济壁垒和文 续多年下滑,2010年清华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仅占17%,而当年高考农 化壁垒了低阶层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村考生的比例达62% 。 大学毕业生就业公平性是影响高等教育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与高 20世纪9O年底以来,国家重点大学招收的农村学生比例呈下降趋 等教育精英阶段相比,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现象更加严重,这也 势。而其中来自较高收入群体的学生在重点高校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是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的重要原因。农村学生走出农村并迈上 农民子女与党政干部子女进入重点学校的可能性之比达到1:31.7。来 “通向城市的阶梯”的道路依旧艰难。 自农村新增加的大学生主要分布在非重点的地方上的一般大学、民办学 二、让寒门学子看到希望,奠让“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校和职业学校。同时,农民子女在高校中多居于“冷门专业”,强势社 1、关怀与教育关怀同等重要 会阶层子女对热门专业几乎形成垄断地位,占到80%。 关怀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起点之上,注重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在 农村学生所能获得的不同层次类型的文凭资格对他们将进入社会阶 地区间实现最大限度的公平,缩小教育投入差距。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和 层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意义,农村学生只有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才能实 偏远山区的教育扶持力度,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逐 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流人理想的社会阶层 。而 步实现让每个孩子上的起学,上好学的目标。 非重点大学所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地位(获 教育关怀主要体现在保证农村学生教育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实现教 得)教育”,起到的知识“阶层固化”而不是阶层流动的作用。 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上的公平,减少教育教学形式上的绝对公平掩盖了 3、随迁农民工子女由“合”到“融”的道路依旧很长 事实上的绝对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对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的情况,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越来 要在保证打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一定保障的前提下,减少对农民工 越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 子女的“差别对待”现象。 作者简介:李晓(1989一),女,汉族,籍贯:山东。硕士,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 1 1 2014.8 霾翟翻 2、纠正就是纠正重点高校“嫌贫爱富”的招生观,破除招生中的 地域歧视。 “寒门难出贵子”的背后,隐藏着寒门子弟的无奈与失望。也拷问 着中国教育的公平、公正。而各地经济发展差距、教育投入差距很难在 短时间内缩小,所以,填平城乡教育鸿沟、提高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 的重要途径,就是纠正重点高校“嫌贫爱富”的招生观,破除招生中的 地域歧视。重点高校大多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管不了各地的 教育投入,但有权要求重点高校均衡各地招生比例,让农村学生获得公 平的上重点大学的机会。换言之,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教育部责无旁 贷,有所作为,而不应把城乡教育不公、“寒门难出贵子”只归咎于教 育投入不足和农村教育薄弱。 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他们在中小学阶段享受着较 少、较差的教育资源,为公平起见,或者作为一种弥补,在高考录取时 他们应该受到一定的照顾,而不该反而受到歧视。让农村学生获得更多 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不仅是对他们的关爱,而且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 人才,这不仅事关教育公平,而且事关社会发展,确实是“需要进一步 解决好的问题”。与此同时,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升学考试上实现平 等的问题也依旧亟待解决,因为他们等不起0。 3、建立公平就业机制,给寒门学子同等的机会 农村大学生顺利就业就起自身而言要自信、自立、自尊。在就业过 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而就国家而言,笔者认为在逐步降低农 村学生的教育成本的同时,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构建公平合理 的就业环境。 各种用人单位要完善用人制度和招聘制度,杜绝“姻亲”招聘,在 招聘时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相比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缺乏比 较好的社会人际资源,只有杜绝用人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集体 企业和各种带有色彩的单位实行娴亲制,才会在这个社会形成良好 的公平公正之风,遏制“马太效应”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注解 ①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8 —10—3O).http:Mww W.moe.edu.cn/edoas/websitel8/54/in・ f012O9972965475254.htm1. ②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 ③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表现及危害分析[J].黑 龙江高教研究,2006,(4). ④卫宏.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证研究[A].来自“我 国教育公平的理论与现实”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p94—107. ⑤梁发芾.教育公平是正常社会流动的前提[N].中国青年报, 2004一O8—12(1). ⑥周艳,王洪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教育分层功能的弱化及其对策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⑦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 (下接第4_4页)另一个原因在于隐喻的表达方式简洁,通常能用简单的 字句表达大量的潜在意义。在这样的俗语翻译中就会产生原型的不对 等,而且是sL原型所表达的意义大于TIJ原型的表达意义,图3中的虚 线为:TL原型最佳样例因不能完全表达sL的语用意义而形成的意义缺 失。这样的句子如下: C.A Tower of Babel:乱作一团 媲美的,也可以说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这样的俗语翻译正如例句d 所示: d.谁都有得意的时候:Every dog has his day. “谁都有得意的时候”只是一句普通的话语,没有隐喻意义,却能 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俗语译文,如果译者将其译为:every person has his successful day的话,意义就显得平淡,也不太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A Tower of Babel出自子《圣经・创世纪》第十一章,Babe1为一城 市名,后为古代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巴比伦(Babylon),诺亚(Noah)的 后代拟在此建造通天塔,上帝对他们不现实的计划非常恼怒,于是变乱 建塔者的语言,造成他们的交流障碍而无法合作建塔,导致建塔失败。 但是这样的俗语表达方式在汉语中不能找到对等的俗语,只能对其进行 意译,却丧失了sL的隐喻意义、民族特色和文化渊源,这样的俗语翻 译,译者一般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3.不同映射:SL为非俗语,TL为俗语 这样有不同映射情景的俗语翻译如图4所示: 这种翻译可以被认为是在语言上对原作价值的提升,给文本提供后 续生命,也属于文化的一种再创造,如果新词汇或句子能起到一些好的 功效,如:有美感、语言精炼、能反应大众的心声、具有概括性或用较 少的词语传达深远的意义等,也可以说是译者为目标语创造一些新的词 汇。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隐喻翻译认知过程的探究,推断出以翻译原型为基础的 翻译认知过程,并针对俗语翻译的特殊性,即俗语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文 化内涵和底蕴,也就是说俗语翻译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接转换,导致 了俗语翻译的三种不同映射效果,深入分析了不同映射效果下俗语翻译 的认知过程,以及部分俗语翻译质量可能提升的空间,对提高俗语翻译 的技巧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Mandelblit N,Zaehar O.(1998).The Notion fo Dynamic Unit 图4 Conceptual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Developments in Cognitive Science. 22:229—268. 在sL原型映射到TL的过程中,译者如果没有创造力或者语言文化 功底不扎实,通常想不到用一个俗语来翻译原文,所以在这一认知过程 中译者能否找到目标域的语源域,也就是能将相对抽象、无形的事物转 [2]Lakoff,George.1993.T}l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Metaphor and Thought<second edition>[c].Ed.A.Ortony. Cambridge—CUP.1993.Z0Z—Z51. 化为有形、具体和熟知的事物,要靠译者丰富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深 厚的语言文化功底。这样的翻译也常常不能达到原型的对等,也就是译 文的语用意义大于原文的语用意义,虽然在具体的语境中二者表达的意 义相同,但是在语言表达的简练、优美和生动、浅显上是原文所不能相 [3]Snell-Homby,M. (1988/1995).Translation Study:An inte. grated approach[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4】杨炳钧.2004翻译原型观[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4(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