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 第40卷陶艺专版 2007年6月 江苏陶瓷 Jiangsu Ceramics Vo1.40.Ceramic Art Column June,2007 简析紫砂发展史 陈顺珍。陈顺涛 (室兴鬻砂工艺厂,宜兴21422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 卿、闵鲁生、陈光甫、周俊溪和邵二荪等。可谓名家 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闲暇生活的品质 因此我国悠久 的茶文化成为了不错的选择。品茗能够修心养性, 由此紫砂壶慢慢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紫砂文化从其起始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悠久 历史。紫砂独产于宜兴,宜兴古名荆溪,因其盛产陶 土而美其名日“陶都”。陶都之陶,颜色缤纷,多为绛 紫,故称紫砂,颜色亦有红、绿、黄、白等,故又被誉 为“五色土”。而用紫砂泥所做茶具,即称紫砂壶。 追溯紫砂的起始,根据文字记载,始见北宋诗 人梅尧臣之雅作《宛陵集》,其内诗日:“小石冷泉留 早味,紫泥新器泛春华”。另外,1976年宜兴丁蜀羊 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时间为北 宋中期,这也为紫砂断其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因此.紫砂史上普遍认为其起始于北宋年间。然纵 观历史.论起紫砂艺术的鼻祖乃是明代金沙寺僧和 龚春二人.此二人是将紫砂专业化和艺术化的开创 者。据《阳羡茗壶录》中“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 者,相传乃是明代金沙寺的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 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放在窑 中烧制。而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 紫砂工艺大师——供春。供春其人在实践中创新变 革了紫砂工艺手法,他的壶造型新颖雅致、质地薄 而坚硬,人称“供春之壶,胜如金玉”。供春划定了紫 砂艺术化的时代,把紫砂引入了一个新境界。因此,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可以看作紫砂真正形成工艺体 系的时间 供春之后,大约嘉靖至隆庆年间,紫砂艺术迎 来了发展高潮时期,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紫 砂艺人 其中有称著于当时的“名壶四大家”——董 翰、赵梁、元畅、时朋,还有善于制作小圆壶的紫砂 名家李茂林,其所制之壶精美朴雅,可与供春壶媲 美 此后,万历年间有着“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的 时大彬与李仲芳、徐友泉师徒三人后继而起。除了 大彬师徒之外,当时的名工巧匠还有陈仲美、沈君 用、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时英、陈用卿、陈文 辈出,名善绝技。万历之后的天启、崇祯年间著名的 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 臣和沈子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在我国 南方声誉很高 明代后期宜兴陶业的大发展与紫砂 器的独树一帜,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息息相关,“匠户 制”、“轮班制”的施行使手工业者得到了一定程度 上的.从而推动了包括陶瓷业在内的各种手工 业的发展 明后期紫砂器的快速发展,更与整个宜 兴陶瓷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据《重荆溪县志》记载, 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宜兴窑场的产品已是“于四方 利最薄,不胫而走天下半”。与此同时,明代起社会 上饮茶风尚的变化.也是紫砂器迅速发展的重要背 景。《阳羡名壶系》中曾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 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便为佐证。明清交替,改朝换 代。庆幸的是,政治突变并没有对宜兴陶业产生不 良影响,紫砂依然兴盛。紫砂行业在清代仍向前发 展,一些明末就参加紫砂行业的能工巧匠,都继续 从事他们的创作。明末清初声名最响的紫砂艺人当 数陈鸣远,在《宜兴县志》中称他是时大彬后的一大 紫砂名手。其人雕镂兼长,善翻新样,且能自制自 刻,书法雅健,被认为是当时紫砂业中文人风格的 代表。由“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的诗 句足见陈鸣远作品的高度于一斑。到清初雍正、乾 隆年间,涌现出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陈滋伟、杨 彭年、邵大亨、朱石梅、吴阿昆等一大批著名的紫砂 艺人。其中陈汉文精工制壶,尤善铺砂;杨季初善制 菱花壶;张怀仁善于篆刻,以仿唐代书法家怀素的 书法知名。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 沁、邵玉亭等均善制彩釉砂壶,并承制宫廷御器。王 南林的作品则以体质坚净、款式精雅而著称;邵玉 亭所作“乾隆御制”壶,亦工雅可观,堪称传世之作。 太平天国农民前期,宜兴地区的紫砂行业仍很 繁荣。但至太平天国后期,因战乱破坏,曾一度衰 退,到同治后期方恢复制造。虽也出现了周永福、邵 赦大、蒋德休等高手,但在工艺水平上却停步不前。 (下转第12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江苏陶瓷jiangsu Ceramics 2007年6月陶艺专版 12 和立体感,使人品之有昧,赏之更美。 五是要敢于不断的创新。科学家的职责是研究 秀 ”紫砂陶艺家要敢于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从一 种非习惯的思维角度出发,进行创造性创作活动,从 自然.从中发现新的自然规律,并将其应用于人类, 造福于人类。而艺术家的职责要同时研究自然和社 会。将自然中存在的美的因素从“矿石”中“提炼”出 来,与社会思想美共同融炼。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 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从中获得各种美的享受。李政道 先生说:“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人们的艺识 或潜意识中蕴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唤起的情感 而形成新的创意,创作出有新意的新作品。 面对天地万物中的花鸟虫草、历史文化、人文景 观等等。陶艺家要通过“心”的灌注,使紫砂壶成为 “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真正使柄寸之壶成为多姿 多彩的艺术珍品、传世精品。从而让紫砂花货这一艺 术奇葩经久不衰。愿我们的紫砂陶人、陶艺家、文化 评论家、以及所有热爱、关心紫砂陶艺的有识之士共 同努力。促进紫砂壶艺、紫砂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 越珍贵和强烈。反映越普遍,创造出来的艺术就越优 (上接第9页) 清末的制壶巧匠和雕刻名手有邵友廷、黄玉麟、冯 彩霞等,其中邵友廷是紫砂产区岸里人,善制掇球、 鹅蛋等壶。这时期的紫砂雕刻艺人则有沈才田、陈 柏亭、陈砚卿、罗兰舫和邵云如等。其中以沈才田和 陈柏亭最为著名。清代宜兴陶业的进一步繁荣,与 作“掇球壶”及仿古紫砂壶的程寿珍和曾制造“传炉 壶”的俞周良。他们二人的作品曾获巴拿马国际赛 会和芝加哥博览会大奖。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9 年前。宜兴紫砂业急剧衰退。“每年曾以百万件紫砂 供给全国和远销世界各地的蜀山窑场,那时全年所 烧紫砂壶不满千把”。到40年代初期稍有恢复,但 明清之际我们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晚期,宜兴陶业工人的内部分 工也随手工工厂的形成而愈来愈细。紫砂器具进入 宫廷.与文人学者的爱好进一步结合,以及海外市 场的开拓,促进了清代紫砂业的繁盛。辛亥以 来的现代紫砂器,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然后又恢 复发展的曲折过程。自1911年的辛亥到1937 年抗战爆发再到1948年前夕。可谓是急剧衰落阶 段。从1949年以后到今天。则是复苏和进一步发展 阶段。1911年辛亥以后到1937年上半年,宜兴 紫砂业仍在缓慢发展。由于紫砂壶销量猛增,以及 为了迎合国内外达官贵人爱好古董的需要。紫砂器 也只及战前最高年份的45%。1945年抗战结束,宜 兴保留有陶窑64座,但到1949年前,产量最多时 不过开烧46座。1950年由拨款恢复紫砂合作 社.1954年组织起宜兴蜀山地区的紫砂工艺合作 社。1959年起。又将紫砂工艺合作社发展为紫砂工 艺厂。自此。紫砂业开始全面恢复,紫砂壶工艺得以 迎来自己的春天。 回顾曾经。紫砂的史书厚实而又精彩;纵观当 今。紫砂的事业绚丽而繁荣;未来,我们必须展望, 那是曾经和现在的意义所在,曾有的弊端引以为 戒.如今的不足需克服改进,一切都是为了紫砂艺 术能够更健康持久的发展。 的艺术水平在此期间明显下降。但也出现了擅长制 (上接第10页) 3紫砂壶的文化魅力来自氛围的清 洁和优良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讲究“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紫砂技艺人员见到现在的“紫砂热”,心中总编 织着一串紫砂艺术的美丽之梦。期望飞进艺术的殿 堂,撒一片鲜花,鞠一缕阳光,获一阵掌声。这就要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把货真价实的紫砂壶奉献给每 一的堕落。只能减弱紫砂壶的影响力,很不利于紫砂 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加快立法,形成“文化紫砂,诚 信紫砂”的氛围,是维护紫砂壶文化魅力的最重要 的方法之一。也是清洁紫砂家园的一种手段。 非常高兴的是《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已 于2006年11月30日获得江苏省常委会批 准。并于2007年4月1日实施。而且,“条例”主要 从保护人手。去保护紫砂资源、保护传统技艺、保护 优秀技艺人才。一个传统的民间工艺,由地方立法 加以保护,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必将对营造良好 位壶迷和壶友。让收藏家放心。让爱壶者欢心。 目前的紫砂业确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存在,一些 人靠媒体炒作。想“包装”自己成“名人”;也有人找 “手”做代工。打自己印章去赚钱;也有人假冒名 作,或自封技术职称……凡此种种,都是紫砂艺术 的氛围,促进紫砂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积极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