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对机械专业研究生的指导意义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作为法定的研究生必修学位课程,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本文结合所学专业,联系所学知识和研究方向具体探讨自然辩证法在机械专业研究生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对科研方法的指导价值以及对机械专业研究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机械专业研究生 科研 创新 指导意义
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跨世纪人才就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新时期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他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作用。自然辩证法对改善和完善工科研究生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开拓眼界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1、自然辩证法在机械专业研究生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1.1改善与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机械专业研究生是研究工程技术的,将来也是要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因此,机械专业研究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上。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能或不足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或科技工作者。首先是因为在现代技术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而
另一方面,现代技术问题又越来越综合化,任何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涉及许多学科领域,不仅需要本专业的知识,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如现代数控机床技术,不仅涉及到机械,还与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密切相关。因此,现行的越来越专门化的技术教育与技术的一体化发展趋势是相背离的。其次,技术与社会密切相关,任何技术都是由社会中的人去掌握和操纵,任何一件技术产品又都是为社会服务,供社会所“享用”。
技术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技术知识,而且必须了解必要的社会知识。如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机器时,要使操作人员方便省力,必须懂得人体工程学的知识;要使产品外观美观漂亮,还得掌握一些心理学与美学的知识;还有诸如经济学、社会学等也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缺乏这些知识,有些设计尽管从技术本身考察合理可行,但由于外观设计粗糙,操作费工费力,成本昂贵等,未必为社会所接受。而现实中,工科学生不仅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狭窄的专业中,而且非常缺乏社会知识;因此,就必然会出现有些学生在学校“高分”而在实际工作中“低能”的现象,空有满腹经纶而无用武之地,宏伟的设想、设计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教育没有帮助他们找到技术与社会的联络点,而自然辩证法恰恰在这方面弥补了现行教育的不足。
1.2全面发展,把握未来
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当然也具备其他政治理论课的一般功能,对研究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人生观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但自然辩证法与其他政治理论课又应当是同中有异的。我们知道,人才的基本要素包括德、才、学、识、体等几方面,其中,德是灵魂,是成才的政治方向;体是成才的物质前提;学、才是人才成长的关键要素。因此,学校教育投入了主要力量来培育人才的“德、才、学、体”等方面,而唯独“识”,这个人才结构中无形的但又至关重要的要素却受到了学校教育的忽视、轻视和冷
落,没有一个专门的课或相应的部门来培养学生的见识成长。在才、学俱备的情况下,科技工作者的“识”对其能否成才及成才层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识”非先天性因素,它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而得到培养和提高。
“识”即见识,通常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做出科学预见的能力。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识的作用,在宏观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总体发展趋势和本专业学科领域学术发展方向的把握;在微观上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对研究课题的敏锐选择。要提高科技人员的见识水平,必须使其了解科学技术的过去和现状,还要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这样才能正确地预见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只有有了对未来的准确把握,才能看准方向,少走弯路,尽快尽好地成才。而自然辩证法在提高工科学生见识方面可以说填补了现行教育的一个缺口,它通过系统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以及从哲学、社会的高度对科学技术的考察,使学生们了解了科学技术的过去和现状,也懂得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见识能力,为他们今后成才、乃至成大才必将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自然辩证法增长工科学生的见识功能是其他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所不能取代的。
2、自然辩证法对机械专业研究生科研方法的指导价值
机械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不仅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研究生的学习更加强调自主性和科研性,显然以前的学习方法是在研究生阶段是不可行的。因此如何有效地搞好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成了每一位研究生同学要仔细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自然辩证法是研究整体自然界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科学技术方和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对机械专业研究生学习进行哲学思考,以启迪智慧,开拓思路,更好的搞好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科研工作。
2.1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方的指导价值
科学技术方主要介绍了科学技术问题与科研选题、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一般技术方、绿色设计方法、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这些理论不仅告诉了我们如何进行科研思维、科研选题,科研实验,还论述了技术创造的一般过程。我们在进行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时,如果深刻学习、理解并实践这些理论方法,就能够使我们方便地进行科学研究,不至于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其中讲述的绿色设计方法又是我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进行软件设计的新的理论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理念。
科学技术方是对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的概述与总结,它从科学技术研究的历史出发,客观地论述了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指引我们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2.2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观的指导价值
现代科学技术是由诸多学科类型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整体,主要讲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运行与管理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观的内容安排中可以看出,科学技术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功能、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推动思想文化进步的功能和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功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注意到科学技术带来的一些全球问题。要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竭力走绿色科技之路。这对于我们机械专业的研究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注意到当今科学技术运行的不平衡性,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生阶段有立志科研,献身科学技术,为祖国科技进步而不断奋斗。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科学技术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粮食危机、环境污染等全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不能只顾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要兼顾其他,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自然辩证法对机械专业研究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正确性早已为科学发展所确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存在一些误解,如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单纯的政治理论,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些人甚至怀疑它的科学性;有些人认为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则不必去学习它等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自然辩证法课程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公共必修学位课开设的,但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没有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贯彻落实到其中,教师应付教学任务、学生应付学分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要消除误解、克服偏见,学会创新,自然离不开对自然辩证法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一般说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有创新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有从事创新性实践的积极性等,所有这些条件都与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密切相联。
3.1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培养创新的思维方法
创新离不开科学方法,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而自然辩证法本身就是广义的科学方,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正是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的基本途径。如前文所述,科学技术哲学这一当代的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们提供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发展中最先进的方。因此,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应该关注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变化,正确了解和把握自然辩证法与创新精神的关系,通过对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克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偏见,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从思维方法上不断加强自身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3.2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现在全社会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四大基本要求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和谐共处,其核心、实质和关键是学会创新,而学会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是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没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也就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和谐共处。当代自然辩证法涉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等许多学科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和谐共处是作为研究生公共学位课的自然辩证法自身所包含着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也是这门学科的明显特征之一。因此,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3.3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产生,不仅需要高深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科学方法,而且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是人类的真理意识、人类“追求清晰理解的热忱”的一种显现,
创新能力所要求的各方面条件都与具有科学精神相关联。科学技术哲学指出,科学精神是近四百年来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是科学作为文化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实和崇尚理性,即要求人们既要严谨治学、尊重事实、勤于实践,又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而作为当代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哲学,更是一门既使人聪明、又培育人们科学精神的学问,要通过对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学习研究,真正了解科学精神的实质,切实培养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创新能力。
3.4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从事创新实践的积极性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既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发展。科学技术哲学告诉我们,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不仅关系到从事科学活动的人,而且涉及到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不只是单纯的研究事实、理论和方法,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在科研目标的选择和科学成果的应用上都存在着社会责任问题,因此,科学与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伦理道德关系。历史上一些著名科学家反对使用核武器、生化武器,当代人们普遍反对克隆人类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习研究,既要培育抑恶扬善的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又要提高从事创新性实践的积极性,努力用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
总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在“爆炸”,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把大量涌现的新知识都“压缩”在短短的三年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不是单纯追求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而是培养他们具备解决社会与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与其单纯地灌输新知识,倒不如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慧入手,这样做必将事半功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遵循自然辩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
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本专业学习和科研的内在规律,早日实现从盲目学习到理性学习的飞跃,使自己尽早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黄志斌.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
[2] 全国工程硕士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 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 王前,王娜. 理工科大学“自然辩证法”学科定位对学科发展的影响[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10): 43-46.
[4] 孙玉忠. 自然辩证法何以为科学技术学[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12):59-75.
[5] 王新刚,周柱兵. 论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 前沿, 2007,(11):83-85.
[6] 丁启禹.科学技术方在大学理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 绥化学院学报, 2006,(03):144-145.
[7] 刘冠军. 自然辩证法与创新精神[J]. 山会科学, 2002,(05):-66.
[8] 佘.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