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京市十一中高二化学下学期开学试卷(含解析)

北京市十一中高二化学下学期开学试卷(含解析)

来源:百家汽车网
2014-2015学年北京十一中 高二(下)开学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可以将六种无色液体:C2H5OH、C6H6、AgNO3溶液,NaOH溶液、KI溶液、C6H5OH溶液,区分开的试剂是( )

A. 碘水 B. 淀粉溶液 C. FeCl3溶液 D. 新制氢氧化铜

2.等质量的下列各烃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 CH4 B. C2H6 C. C3H6 D. C6H6

3.下列除去括号内杂质的有关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淀粉溶液(NaCl):渗析 B. 乙醇(乙酸):加NaOH溶液,分液 C. 乙醛溶液(乙酸):加NaOH溶液,蒸馏 D. 肥皂液(甘油):加食盐搅拌、盐析、过滤

4.符合化学式C7H8O的芳香族化合物,同分异构体共有X种,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Y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有Z种,则X.Y.Z的数值分别是( ) A. 5.4.3 B. 4.4.3 C. 4.3.2 D. 3.3.3

5.下列同组的化合物,一定属于同系物的是( ) A. 甲酸与油酸 B. 乙二醇与丙三醇 C. C2H2和C4H6 D. 甲酸甲酯与乙酸乙酯

6.对于下列甲、乙、丙三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等物质的量的甲、乙、丙分别与足量钠反应,乙放出气体最多

3+

B. 甲、乙、丙均能与Fe显色 C. 甲和丙互为同分异构体

D. 甲、乙、丙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均为4种

7.核黄素又称为维生素B2,可促进发育和细胞再生,有利于增进视力,减轻眼睛疲劳.核

黄素分子的结构为已知:

有关核黄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7H22N4O6

1

B.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有CO2生成

C.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所得溶液加碱后有NH3生成 D. 能发生酯化反应

8.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 沼气 B. 风能 C. 天然气 D. 潮汐能

9.已知:①1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 ②1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

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mol HCl分子时释放431kJ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2(g)=2HCl(g) B.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C.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D.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10.25℃,101k 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2﹣2+﹣

A. 2H(aq)+SO4(aq)+Ba(aq)+2OH(aq)=BaSO4(s)+2H2O(1);△H=﹣57.3 kJ/mol B. KOH(aq)+H2SO4(aq)=K2SO4(aq)+H2O(l);△H=﹣57.3kJ/mol C. C8H18(l)+

O2(g)=8CO2(g)+9H2O(g);△H=﹣5518 kJ/mol

D. 2C8H18(g)+25O2(g)=16CO2(g)+18 H2O(1);△H=﹣5518 kJ/mol

11.已知C(s)+CO2(g)=2CO(g)在常温下为非自发反应(△G>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是焓减的反应 B. 该反应是熵增的反应

C. 降低温度可使该反应自发进行

D. 无论反应温度是多少,该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12.已知:

﹣1

2H2(g)+O2(g)=2H2O(l)△H=﹣572kJ•mol

﹣1

H2(g)+0.5O2(g)=H2O(g)△H=﹣242kJ•mol 现有1mol液态水,蒸发时吸收的热量是( ) A. 2.44 kJ B. 44 kJ C. 88 kJ D. 330 kJ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2分) 13.(21分)(2015春•北京校级月考)工业上以石油产品对二甲苯为原料合成“柯达尔”的方案如下

2

已知:RCH(OH)2 自动失水→RCHO+H2O.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结构简式:B ;D ;E (2)写出化学方程式:

B→C ,反应类型 E→F ,反应类型

D+F→柯达尔 ,反应类型 . 14.(10分)(2013秋•淮安期末)向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溶液,可以观察到溴水褪色,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有如下三种猜想:

①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取代反应;②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③溴水将乙醛氧化成乙酸; 为探究哪一种猜想正确,一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检验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

方案二:测定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和反应后Br的物质的量 (1)方案一是否可行? ,理由 . (2)假设方案二中测得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为amol,

若测得反应后n(Br)= mol,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取代反应;

若测得反应后n(Br)= mol,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

若测得反应后n(Br)= mol,说明溴水将乙醛氧化呈乙酸.

15.根据如图,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16.金刚石、石墨的燃烧热分别是395.0kJ/mol和393.5kJ/mol,

写出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 ,说明石墨和金刚石中比较稳定的是 ,有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17.(10分)(2012•陕西校级学业考试)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O2(g)═H2O(l)△H=﹣285.8kJ/mol ②H2(g)+O2(g)═H2O(g)△H=﹣241.8kJ/mol ③C(s)+O2(g)═CO(g)△H=﹣110.5kJ/mol ④C(s)+O2(g)═CO2(g)△H=﹣393.5kJ/mol

3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2)H2的燃烧热为 ;C的燃烧热为 . (3)燃烧10g 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 .

(4)CO的燃烧热为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

2014-2015学年北京十一中高二(下)开学化学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可以将六种无色液体:C2H5OH、C6H6、AgNO3溶液,NaOH溶液、KI溶液、C6H5OH溶液,区分开的试剂是( )

A. 碘水 B. 淀粉溶液 C. FeCl3溶液 D. 新制氢氧化铜

考点: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实验方案设计.

分析: C2H5OH、C6H6、AgNO3溶液、NaOH溶液、KI溶液、C6H5OH溶液分别FeCl3溶液反应的现象分别为:不反应不分层、不反应分层后油状液体在上层,白色沉淀、红褐色沉淀、溶液为浅绿色、溶液为紫色,以此解答.

解答: 解:A.碘水不能鉴别C2H5OH、NaOH溶液、KI溶液,故A错误; B.淀粉与上述溶液均不反应,不能区分,故B错误;

C.C2H5OH、C6H6、AgNO3溶液、NaOH溶液、KI溶液、C6H5OH溶液分别FeCl3溶液反应的现象分别为:不反应不分层、不反应分层后油状液体在上层,白色沉淀、红褐色沉淀、溶液为浅绿色、溶液为紫色,现象不同,能区分,故C正确; D.均不与氢氧化铜反应,不能区分,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区分,为高频考点,注意利用反应的不同现象来区分是解答的关键,侧重物质性质的考查,明确常见有机物、无机物之间的反应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中等.

2.等质量的下列各烃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 CH4 B. C2H6 C. C3H6 D. C6H6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专题: 烃及其衍生物的燃烧规律.

分析: 由C~O2~CO2,4H~O2~2H2O进行比较,消耗1molO2,需要12gC,而消耗1molO2,需要4gH,可知有机物含氢量越大,等质量时消耗的O2越多,以此进行比较. 解答: 解:由C~O2~CO2,4H~O2~2H2O进行比较,消耗1molO2,需要12gC,而消耗1molO2,需要4gH,可知有机物含氢量越大,等质量时消耗的O2越多,四个选项中CH4的含氢量最大,等质量时消耗的氧气应最多.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耗氧量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本题可比较C、H原子消耗氧气的关系,利用关系式计算较为简单.

4

3.下列除去括号内杂质的有关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淀粉溶液(NaCl):渗析 B. 乙醇(乙酸):加NaOH溶液,分液 C. 乙醛溶液(乙酸):加NaOH溶液,蒸馏 D. 肥皂液(甘油):加食盐搅拌、盐析、过滤

考点: 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 分析: A.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可以; B.乙酸与NaOH反应后,与乙醇不分层;

C.乙酸与NaOH反应后,增大与乙醛的沸点差异; D.加食盐搅拌,降低肥皂的溶解度.

解答: 解:A.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可以,则利用渗析法可除杂NaCl,故A正确; B.乙酸与NaOH反应后,与乙醇不分层,不能分液分离,应选蒸馏法分离,故B错误; C.乙酸与NaOH反应后,增大与乙醛的沸点差异,然后蒸馏可除杂,故C正确; D.加食盐搅拌,降低肥皂的溶解度,发生盐析,然后过滤得到肥皂,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性质差异及混合物分离方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4.符合化学式C7H8O的芳香族化合物,同分异构体共有X种,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Y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有Z种,则X.Y.Z的数值分别是( ) A. 5.4.3 B. 4.4.3 C. 4.3.2 D. 3.3.3

考点: 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专题: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

分析: 芳香族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7H8O,则A含有1个苯环,还剩余1个C、1个O,可能形成:①1个甲醇基、②一个醚基、③1个甲基和1个酚羟基,据此求算出该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X,然后结合有机物性质判断出Y和Z.

解答: 解:芳香族化合物A的分子式为C7H8O,故A含有1个苯环,其侧链可能含有的结构为:①1个甲醇基、②一个醚基、③1个甲基和1个酚羟基,其中①形成的化合物为苯甲醇,只有1种结构;②形成的化合物为苯甲醚,只有1种结构;③形成的结构为甲基苯酚,存在邻、间、对三种结构,所以该芳香族化合物总共含有5种同分异构体,即X=5;

能够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说明分子中含有醇羟基或酚羟基,满足条件的有:苯甲醇和甲基苯酚,总共含有4种同分异构体,即Y=4;

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分子中一定含有酚羟基,满足条件的为甲基苯酚,有3种同分异构体,即Z=3,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同分异构体求算、有机物结构与性质,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及书写方法,正确分析题干信息为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同组的化合物,一定属于同系物的是( ) A. 甲酸与油酸 B. 乙二醇与丙三醇 C. C2H2和C4H6 D. 甲酸甲酯与乙酸乙酯

5

考点: 芳香烃、烃基和同系物.

分析: 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互相称为同系物,同系物必须是同一类物质(含有相同且数量相等的官能团),据此进行判断.

解答: 解:A.甲酸(HCOOH)为饱和羧酸,而油酸的烃基中含有不饱和键,所以二者结构不同,不属于同系物,故A错误;

B.乙二醇与丙三醇,二者含有的羟基数目不同,二者的结构不相似,不属于同系物,故B错误;

C.C2H2和C4H6,前者为乙炔,后者可能为1,3丁二烯,二者结构不一定相似,则不一定属于同系物,故C错误; D、甲酸甲酯和乙酸乙酯的结构相似,分子间相差2个“CH2”原子团,所以二者互为同系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同系物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同系物的概念及判断方法,明确互为同系物的化合物一定满足结构相似,即含有的官能团类型及数目一定相同.

6.对于下列甲、乙、丙三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考点: 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 A.甲中酚羟基与Na反应,乙中酚羟基、羧基均匀Na反应,丙中醇与钠反应;

3+

B.含有酚羟基的物质能与Fe发生显色反应;

C.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D.甲、乙、丙苯环上均匀4中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

解答: 解:A.甲中酚羟基与Na反应,乙中酚羟基、羧基均匀Na反应,丙中醇与钠反应,乙放出气体最多,故A正确;

3+3+

B.甲、乙均含有酚羟基,能与Fe显色,丙不含酚羟基,不均能与Fe显色,故B错误; C.甲和丙分子式相同,含有官能团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故C正确;

D.甲、乙、丙苯环上均匀4中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均为4种,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同分异构体等,难度不大,注意对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掌握.

7.核黄素又称为维生素B2,可促进发育和细胞再生,有利于增进视力,减轻眼睛疲劳.核

A. 等物质的量的甲、乙、丙分别与足量钠反应,乙放出气体最多

3+

B. 甲、乙、丙均能与Fe显色 C. 甲和丙互为同分异构体

D. 甲、乙、丙苯环上的一溴代物均为4种

黄素分子的结构为

6

已知:

有关核黄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7H22N4O6 B.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有CO2生成

C.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所得溶液加碱后有NH3生成 D. 能发生酯化反应

考点: 有机物的结构式;有机化学反应的综合应用. 专题: 结构决定性质思想.

分析: A、根据键线式的特点和碳原子的四价理论推知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B、根据结构决定性质,分子中含有肽键结合题干信息来判断; C、根据结构决定性质,分子中含有肽键结合题干信息来判断; D、根据酯化反应是醇羟基和羧基的性质来判断.

解答: 解:A、根据键线式的特点和碳原子的四价理论知该化合物的分子式是C17H20N4O6,故A错误;

B、由结构式可以知该化合物中含有肽键,因此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由已知条件可知水解产物有碳酸即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故B正确;

C、由结构式可以知该化合物中含有肽键,因此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由已知条件可知水解产物有氨气生成,故C正确;

D、因为该化合物中含有醇羟基,因此可以发生酯化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官能团性质的掌握,并要求学生会运用题目所给信息来解决和处理问题.

8.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 沼气 B. 风能 C. 天然气 D. 潮汐能

考点: 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

分析: 像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动、植物等这类可以长期提供或可以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而像煤、石油、天然气和铀矿这类化石或矿物能源,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的能源则是不可再生能源.

解答: 解:沼气属于生物质能、风能、潮汐能可以长期提供,所以它们都是可再生能源. 天然气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所以它是不可再生能源. 故选C.

点评: 该题考查人类利用的各种能源属于哪种类型,难度不大,能源危机是现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需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能源,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

9.已知:①1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 ②1mol Cl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

③由H原子和Cl原子形成1mol HCl分子时释放431kJ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是H2(g)+Cl2(g)=2HCl(g) B.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7

C.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2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D. 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1mol氯化氢气体,反应的△H=﹣183kJ/mol

考点: 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热化学方程式应标出反应热;

B.根据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来解答; C.根据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来解答; D.反应中的热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解答: 解:A.热化学方程式应标出反应热的数值,故A错误;

B.H2(g)+Cl2(g)=2HCl(g)的反应热=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436kJ•mol1﹣1﹣1﹣1

+243kJ•mol﹣2×431 kJ•mol=﹣183kJ•mol,故1mol氢气与1mol氯气反应时放出热量为183KJ,△H=﹣183kJ/mol,故B错误;

﹣1﹣1﹣

C.反应热=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436kJ•mol+243kJ•mol﹣2×431 kJ•mol1﹣1

=﹣183kJ•mol,故1mol氢气与1mol氯气反应时放出热量为183KJ,△H=﹣183kJ/mol,故C正确;

D.当生成1mol氯化氢气体时,放出的热量是原来的一半,△H=﹣91.5kJ/mol,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应热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0.25℃,101k Pa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kJ/mol,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2﹣2+﹣

A. 2H(aq)+SO4(aq)+Ba(aq)+2OH(aq)=BaSO4(s)+2H2O(1);△H=﹣57.3 kJ/mol B. KOH(aq)+H2SO4(aq)=K2SO4(aq)+H2O(l);△H=﹣57.3kJ/mol C. C8H18(l)+

O2(g)=8CO2(g)+9H2O(g);△H=﹣5518 kJ/mol

D. 2C8H18(g)+25O2(g)=16CO2(g)+18 H2O(1);△H=﹣5518 kJ/mol

考点: 热化学方程式. 分析: A.在稀溶液中,稀的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水,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该反应生成2mol水;

B.根据中和热的定义分析解答;

C.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反应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 D.依据燃烧热概念分析判断.

+

解答: 解:A.中和热的概念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水时的反应热,所以2H(aq)

2﹣2+﹣

+SO4(aq)+Ba(aq)+2OH(aq)═BaSO4(s)+2H2O(l)△H=﹣114.6kJ/mol,选项中焓变值应乘以2,故A错误;

B.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水,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故B正确; C.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的水是气体,不是稳定氧化物,故C错误;

D.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kJ/mol,该热化学方程式中不是1mol物质燃烧,焓变值应乘以2,应为2C8H18(g)+25O2(g)=16CO2(g)+18 H2O(1);△H=﹣11036kJ/mol,故D错误; 故选B.

8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中和热、燃烧热的概念应用,注意概念的内涵理解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1.已知C(s)+CO2(g)=2CO(g)在常温下为非自发反应(△G>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是焓减的反应 B. 该反应是熵增的反应

C. 降低温度可使该反应自发进行

D. 无论反应温度是多少,该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考点: 焓变和熵变.

分析: 已知C(s)+CO2(g)═2CO(g),气体体积增大是熵变增大的反应△S>0;反应非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是△H﹣T△S>0,则△H>0,反应焓变大于0是吸热反应. 解答: 解:已知C(s)+CO2(g)═2CO(g),气体体积增大是熵变增大的反应△S>0;反应非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是△H﹣T△S>0,则△H>0,反应焓变大于0是吸热反应, A、上述分析可知反应是焓变增加的反应,故A错误; B、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增大,熵增加的反应,故B正确;

C、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可以满足△H﹣T△S<0,故C错误; D、上述分析可知,高温条件下可以满足△H﹣T△S<0,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反应焓变和熵变的分析判断,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断依据和方法应用,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12.已知:

﹣1

2H2(g)+O2(g)=2H2O(l)△H=﹣572kJ•mol

﹣1

H2(g)+0.5O2(g)=H2O(g)△H=﹣242kJ•mol 现有1mol液态水,蒸发时吸收的热量是( ) A. 2.44 kJ B. 44 kJ C. 88 kJ D. 330 kJ

考点: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分析: ①2H2(g)+O2(g)=2H2O(l)△H=﹣572kJ•mol(l)△H=﹣286kJ•mol

﹣1

﹣1

,变化为H2(g)+O2(g)=H2O

﹣1

②H2(g)+O2(g)=H2O(g)△H=﹣242kJ•mol

根据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到所需热化学方程式得到蒸发时吸收的热量.

﹣1

解答: 解:依据热化学方程式①2H2(g)+O2(g)=2H2O(l)△H=﹣572kJ•mol,变化为H2(g)+O2(g)=H2O(l)△H=﹣286kJ•mol

﹣1

②H2(g)+O2(g)=H2O(g)△H=﹣242kJ•mol

结合盖斯定律②﹣①得到1mol液态水,蒸发时吸收的热量,H2O(l)=H2O(g)△H=44kJ•mol﹣1

故选B.

9

﹣1

点评: 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盖斯定律计算应用,主要是对应焓变的分析计算,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2分) 13.(21分)(2015春•北京校级月考)工业上以石油产品对二甲苯为原料合成“柯达尔”的方案如下

已知:RCH(OH)2 自动失水→RCHO+H2O.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结构简式:B

(2)写出化学方程式:

;D

;E

B→C ,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

E→F D+F→柯达尔

+

,反应类型 取代反应

+(2n﹣1)H2O ,反应类型 缩聚反应 .

考点: 有机物的推断.

分析: 由柯达尔的结构式可知,合成其单体为

A通过水解反应生成B,B氧化得到C,C继续被氧化得到D,则B的结构简式为

,C为

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A为

,D为,故F为

;对二甲苯

,A

10

通过和氢气加成得到E,则E的结构简式为行解答.

解答: 解:由柯达尔的结构式可知,合成其单体为

,E水解得到F,据此进

,A通过水解反应生成B,B氧化得到C,C继续被氧化得到D,则B

的结构简式为

对二甲苯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A为

,C为

,D为,故F为

,A通过和氢气加成得到E,则E的结构简式为,E水解得到F,

(1)由上述发信息可知,B为

故答案为:

,D为

,E为

(2)B→C的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为氧化反应;

E→F的反应方程式为:应;

D+F→柯达尔的反应方程式为:

+

,该反应为取代反

+(2n﹣1)H2O,该反应为缩聚反应,

11

故答案为:氧化反应;

取代反应;

+

+(2n﹣1)H2O 缩聚反应.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推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利用柯达尔的结构式确定其单体,结合反应条件,利用逆推法推断,熟练掌握常见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为解答关键. 14.(10分)(2013秋•淮安期末)向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溶液,可以观察到溴水褪色,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有如下三种猜想:

①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取代反应;②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③溴水将乙醛氧化成乙酸; 为探究哪一种猜想正确,一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检验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

方案二:测定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和反应后Br的物质的量

(1)方案一是否可行? 不可行 ,理由 溴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有HBr生成,乙醛被氧化生成乙酸和HBr,溶液均呈酸性 .

(2)假设方案二中测得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为amol,

若测得反应后n(Br)= a mol,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取代反应;

若测得反应后n(Br)= 0 mol,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

若测得反应后n(Br)= 2a mol,说明溴水将乙醛氧化呈乙酸.

考点: 乙醛的化学性质;氯、溴、碘的性质实验. 专题: 实验设计题.

分析: (1)根据乙醛与溴水反应的产物酸碱性分析;

(2)由于乙醛是足量的,溴水中的溴全部参与反应:取代反应后生成n(Br)=a mol,加

﹣﹣

成反应后n(Br)=0 mol,氧化反应后n(Br)=2amol; 解答: 解:(1)方案1中,无论取代(生成HBr)或氧化乙醛(生成CH3COOH),均使反应后溶液显酸性,故不可行,

故答案为:不可行;溴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有HBr生成,乙醛被氧化生成乙酸和HBr,溶液均呈酸性;

(2)由于乙醛是足量的,乙醛中官能团为﹣CHO,溴水中的溴全部参与反应:取代反应后生

﹣﹣﹣

成n(Br)=a mol,加成反应后n(Br)=0 mol,氧化反应后n(Br)=2amol,

12

故答案为:a;0;2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机理的探讨,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区分加成、氧化、取代反应的产物特点. 15.根据如图,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CO(g)+H2O(g)=CO(+H(△H=﹣41 kJ/mol . 2g)2g)

考点: 热化学方程式.

分析: 图象分析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是放热反,标注物质聚集状态和对应反应的焓变,写出热化学方程式,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图象分析可知为放热反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H2O(g)=CO2(g)+H2(g)△H=﹣41 kJ/mol,

故答案为:CO(g)+H2O(g)=CO2(g)+H2(g)△H=﹣41 kJ/mol.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分析、图象判断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掌握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求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16.金刚石、石墨的燃烧热分别是395.0kJ/mol和393.5kJ/mol,

写出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 C(s、金刚石)=C(s、石墨);△H=﹣1.5kJ•mol﹣1

,说明石墨和金刚石中比较稳定的是 石墨 ,有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是 吸热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考点: 热化学方程式;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分析: 因为:金刚石、石墨的燃烧热分别是395.0kJ/mol和393.5kJ/mol,则①C(s、金

﹣1

刚石)+O2(g)═CO2(g);△H=﹣395.0kJ•mol

﹣1

②C(s、石墨)+O2(g)═CO2(g);△H=﹣393.5kJ•mol

﹣1

利用盖斯定律将①﹣②可得:C(s、金刚石)=C(s、石墨);△H=(=﹣395.0kJ•mol)﹣

﹣1﹣1

(﹣393.5kJ•mol)=﹣1.5kJ•mol,该反应放热,说明金刚石的能量大于石墨,物质的能量越高,越不稳定,说明石墨较稳定,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因为:金刚石、石墨的燃烧热分别是395.0kJ/mol和393.5kJ/mol,则①C(s、

﹣1

金刚石)+O2(g)═CO2(g);△H=﹣395.0kJ•mol

﹣1

②C(s、石墨)+O2(g)═CO2(g);△H=﹣393.5kJ•mol

﹣1

利用盖斯定律将①﹣②可得:C(s、金刚石)=C(s、石墨);△H=(=﹣395.0kJ•mol)﹣

﹣1﹣1

(﹣393.5kJ•mol)=﹣1.5kJ•mol,该反应放热,说明金刚石的能量大于石墨,物质的能量越高,越不稳定,说明石墨较稳定,根据盖斯定律,C(s、石墨)=C(s、金刚石);

﹣1

△H=+1.5kJ•mol,

﹣1

故答案为:C(s、金刚石)=C(s、石墨);△H=﹣1.5kJ•mol;石墨;吸热. 点评: 本题考查反应热的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盖斯定律的应用.

13

17.(10分)(2012•陕西校级学业考试)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O2(g)═H2O(l)△H=﹣285.8kJ/mol ②H2(g)+O2(g)═H2O(g)△H=﹣241.8kJ/mol ③C(s)+O2(g)═CO(g)△H=﹣110.5kJ/mol

④C(s)+O2(g)═CO2(g)△H=﹣393.5kJ/mol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①②③④ .

(2)H2的燃烧热为 285.8kJ/mol ;C的燃烧热为 393.5kJ/mol . (3)燃烧10g 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 1429.0KJ .

(4)CO的燃烧热为 283.0kJ/mol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CO(g)+O2(g)=CO2(g)△=﹣283.0kJ/mol .

考点: 热化学方程式.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符号判断;

(2)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 (3)根据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热量比求算; (4)结合盖斯定律计算得到,燃烧热是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 解答: 解:(1)由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符号可知,四个反应的△H均为负值,即都是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

(2)H(+O(═H2O(l)△H=﹣285.8kJ/mol,C(s)+O(=CO(△H=﹣393.5kJ•mol2g)2g)2g)2g)

﹣1

,依据燃烧热概念可知H2的燃烧热为285.8kJ/mol,碳的燃烧热为393.5kJ•mol,

﹣1

故答案为:285.8kJ/mol;393.5kJ•mol;

(3)H2(g)+O2(g)═H2O(l)△H=﹣285.8kJ/mol,燃烧10g H2的物质的量为5mol,则燃烧10g 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85.8×5=1429.0KJ; 故答案为:1429.0KJ;

(3)③C(s)+O2(g)=CO(g)△H=﹣110.5kJ•mol; ④C(s)+O2(g)=CO2(g)△H=﹣393.5kJ•mol;

依据盖斯定律④﹣③得到CO(g)+O2(g)=CO2(g)△=﹣283.0kJ/mol; CO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CO(g)+O2(g)=CO2(g)△=﹣283.0kJ/mol, 故答案为:CO(g)+O2(g)=CO2(g)△=﹣283.0kJ/mol.

点评: 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盖斯定律计算应用,燃烧热概念分析判断,题目较简单,注意对盖斯定律的准确把握.

14

﹣1

﹣1

﹣1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