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如何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树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2、学习理念:自主、全面、创新、合作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3、道德与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好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
法律素质:人们掌握利用法律的素养和能力。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证、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价值支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特征:时代性、阶级性、现实性、超前性。
2、信念的含义: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植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特征:多样性,稳定性,科学性,崇高性。
3、理想信念的意义:指引奋斗目标;提供前进动力;提高精神境界。
4、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是科学真理;具有持久生命力;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预见了人类世界最终必然实现主义。
6、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7、正确理解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辩证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8、坚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统一: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结和升华。
9、在实现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立志存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第二章
1、重视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重视并重上精神生活。
2、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
3、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4、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5、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和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
6、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7、爱国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
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8、做忠诚的爱国者:推进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意识。
9、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 10、如何做: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的责任感;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第三章
1、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3、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4、人生观的主要内容:目的;态度;价值。
5、正确认识人生矛盾:正确的得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
6、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7、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8、人生价值的标准:看一个人的人生生活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9、人生价值的评价:坚持能力有大小和贡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和贡献社会相统一。 10、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从社会客观条件和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1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原则:平等、诚信、宽容、互助。 13、正确认识竞争和合作,并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 14、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正确认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正确认识享受个利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15、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把握对自然的改造;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第四章
1、道德的起源: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2、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由经济基础决定,反映社会经济关系。
3、道德的功能:认识、调节、教育、
4、道德的作用: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影响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调节阶级矛盾。 5、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和主义道德。 6、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道德的范围不断扩大、手段不断丰富,更加合理;道德的发展成为衡量社会文明成都的重要尺度。 7、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8、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
要;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9、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传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用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
10、中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主要内容。发扬光大中国道德。
11、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第五章
1、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
2、社会功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能力。
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5、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6、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服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7、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学习职业大的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践行职业道德能力。 8、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9、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10、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11、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谨慎对待结婚成家;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12、弘扬家庭美德: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性;营造良好家风;遵守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13、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14、追求崇尚道德境界: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脚踏实地,敢于担当;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第六章
1、法律的含义: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律的本质和特征: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提现的统治阶级意志。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3、法律的产生与发展: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体现了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科学性、先进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6、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强制。 7、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立法、执法、司法、守法。
8、我国的基本原则:党的领导;人民主权;保障;法治;民主集中。
9、我国确立的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我国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1、我国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2、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以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实体法律部门包括相关法、民法商法、行、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13、我国程序法律部门:诉讼法、非诉讼程序法。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内容: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15、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第七章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治国方略。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作用和实现途径。 4、12.4是国家日。我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制度基础、领导力量、权利主体、权力行使方式。
5、法治思维: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特征:公正、平等、民主。与人治思维的区别:依据、方式、价值、标准。基本内容: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保障、正当程序。
6、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 7、尊重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极为重要;是实现人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基本要求:信仰、遵守、服从、维律。 第八章
1、法律权利:权利主体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特征: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2、法律权利的分类:基本、普通;政治、人身、财产、社会经济、文化;一般主体享有的和特定主体享有的;实体性、程序性。
3、和法律权利关系密切: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权利是对的确认和保障;法律权利只有符合保障的精神和要求,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只有上升为法律权利,才能得到有效的尊重和保障。
4、法律义务: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的对他人的责任。特点:历史性、源于现实需求、必须依法设定、可变性。
5、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相互依存;目的与手段;二重性。 6、政治权利和义务:选举权利和义务;表达;民主管理;监督。
7、人身权利和义务:生命健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安全;通信自由。 8、财产权利和义务:私有财产;继承。
9、社会经济权利和义务:劳动;休息;社会保障;物质帮助。 10、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和义务:宗教信仰;文化教育。
11、依法行使权力(目的、限度、方式、程序)、依法救济权利(司法、行政、政治、社会、自力)、尊重他利、依法履行义务(服兵役、纳税......)。
12、未能履行义务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结束语
1、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底;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明辨是非,坚定自励,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到择善固守、从容自信;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