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再谈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形成

再谈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形成

来源:百家汽车网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8卷第4期 2012年9月 JOURNAL OF Q 『GHAI 『A110NALⅡIⅡ UNIVERSITY (social sci明ce) VoL.38 No.4 Sep.2012 再谈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形成 苏海洋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青海道孕育于齐家文化时期。文章依据考古成果,对青海道北、东、西三段形成的时间进行了考证,认为早在春秋 战国时期,青海道已经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通道。 关键词:历史交通地理;丝路之路;青海道;形成 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227(2012)04-0078一o6 在由中原、关中经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沿塔 2650一公元前2350年)晚期,陶器中单耳器增多,明 显受到了来自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马厂类型(公 里木盆地南北穿越葱岭,通往中亚、印度和欧洲的主 干线以南,还有一条经青海古羌人居住区通达今新 疆至域外的路线,史学界称之为“丝绸之路青海道”。 对青海道的研究,早在2O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 了,到80—90年代,学界在青海道研究上取得了突 破性进展。尽管如此,由于文献记载较少,对青海道 形成的时间一直比较模糊。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 元前2350一公元前2050年)的带勾青铜矛头,与分 布于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中游盆地至阿尔泰山的“奥 库涅夫文化”(公元前1800一公元前1700年)、乌拉 尔山塞伊马一图宾诺墓地发现的带勾青铜矛头相 比,不论是制作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大体相当。L6 J 马厂类型分布范围东至陇西河谷和盆地,西南至青 认为青海道开启于秦汉以前。…近年来,有人根据安 阳殷墟妇好墓发现和田玉的事实推断,青海遭可能 海东南,西北至河西走廊的酒泉、玉门,时间上早于 奥库涅夫文化,因此,可能是马厂文化经河西走廊西 端向阿尔泰山至叶尼塞河中游盆地传播的结果。 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一公元前1800年),主要 形成于公元前1O世纪。 笔者认为,要科学揭示青 海道形成的与时间问题,必须关注青海高寒牧区考 古学与周边各地区考古学特别是与北方草原文化之 分布在甘肃、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是黄河农业文 化与西北草原文化最早相交融的古文化,也是古代 东方和西方文明最早发生接触的古文化。齐家文化 的铜器要比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的铜器早四、五百 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一、青海道的孕育 由渭河向西逾洮河、黄河,沿湟水西行,绝大部 分为河谷地带,因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早 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已经是发达的农业区和人类东 西往来的重要通道。距今6500—6000年,中原的仰 年,主要是装饰品、武器和小型生产工具,带有较多 的草原文化特色。如青海贵南县尕马台齐家文化墓 地第25号墓的死者胸部上置有一面铜镜,镜背饰放 射状的七角星纹,角形纹中还饰有并行斜线纹;铜镜 边缘穿有两个小孔,两孔之间有凹形细绳纹痕,而在 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就已经到达湟水流域的民和 与 黄河九曲一带 ]。谢端据先生认为,青海境内距今 5000—4000年的马家窑文化“究其根源在甘肃境内, 发掘清理此镜时发现了木质镜柄的残迹,因此这是 一并且最大可能是源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等流 域”, 这说明青海东南部史前文化是甘肃史前文化 向西发展的结果。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公元前 面安有木柄的铜镜,铜镜边缘的两个4 ̄:fL是用来 系绳固定木柄的。这个铜镜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研究所实验室用快中子放射分析法鉴定,铜和锡的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教育部2010年青年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0YJC'/70075)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2—08—02 作者简介:苏海洋(1971一),男,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农史、西北历史地理。 78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月 比例为1:0096,属于青铜器。 中亚的安诺文化在 距今6000—5000年间就出现了红铜制作的镜。因 此有研究者认为齐家文化的铜镜可能是受到中亚的 影响。 青海道东段延长线上的甘肃积石山县新庄 形,安装柄后再进行使用。D4]1985年,在青海大通县 黄家寨征集到一件类似的卡约文化鸟形铜饰,长喙, 坪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耳环、鼻环,广河县齐家坪 出土的金耳环和铜空手斧均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文 化风格。其中齐家坪出土的铜空手斧形制与分布于 有冠,圆眼,长颈,椭圆形圆腹每侧有三条镂孔,空腹 内有一橄榄状铜丸,宽扁尾,长管状足,并有一长方 形。L1 此外,在青海湟中县亦曾征集到一件类似的 鸟形铜铃。¨ 卡约文化墓地中出土的多孔铜钺亦具 有典型北方青铜文化的特点。因此,卡约文化时期, 俄罗斯叶尼塞河中游的奥库涅夫文化铸造的红空首 斧相近似,并且比中原地区空首斧出现的时间要早; 青海已经成为横贯欧亚的草原之路南道的一部 分。与此同时,青海还与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 南西伯利亚奥库涅夫文化的空首斧在青海道北段延 西和河南等地发生了经济、文化交流,成为沟通西方 长线上的甘肃河西走廊齐家文化遗址中亦屡有发 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国际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宁夏 现。 如果我们将以上考古发掘地点连接起来,会勾 杨郎文化(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 勒出一条由北方草原南下,经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 于宁夏中南部及毗邻的甘肃东南部,尤其以宁夏固 入青海河湟地区,渡黄河至甘肃洮河流域的文化传 原和甘肃庆阳最为密集。该文化流行洞室墓,盛行 播的路线,这条路线正是以后丝路青海道北段与东 殉马、牛、羊、犬肢体之习俗,墓内的管銎斧、矛、刀、 段的雏形。 铃形饰、泡饰及圆雕鸟、犬狼相斗形象杆头饰,与湟 二、青海道北段与东段的初步形成 水流域的卡约文化存在着某种联系。_1 陕西淳化县 大约在公元前2000一公元前1000年间,生活于 出土的条形带孔刀,孔周起缘的装饰和刃角反卷风 中亚北部草原的雅利安人在干旱的逼迫下不断向外 格与卡约文化阿哈特拉山M12出土的铜钺相似;单 迁徙,踏出了一条横贯亚欧的草原之路。草原之路 孔直内钺孔周起缘饰与青海地区青铜器之间有一种 形成南、北两道,北道从伊朗或南俄草原向东至西伯 文化联系;半月形有銎钺整体形态、孔周起缘、“丁” 利亚、外贝加尔湖至蒙古草原;南道从中亚的巴尔喀 字形饰、短线纹与青海卡约文化青铜器形常见的装 什湖地区,经额尔齐斯河流域沿阿尔泰山南麓,一路 饰相似。[18]另外,内蒙古也曾出土过1件管銎斧,¨ 经河西走廊、内蒙古西北草原进人河套地区;另一路 这些物品上也出现了青海卡约文化铜器上常见的 经河西走廊穿越祁连山隘口进入青藏高原 。青 “丁”字形饰和孔周起缘饰;陕北延川梢道河发现的 海卡约文化(公元前1600一公元前740年)中有从欧 长管銎斧,其装饰风格与青海上孙家寨卡约文化遗 亚北部传播来的文化因子。如1992年在西宁沈那 址出土的铜斧上的装饰风格颇为相近; J山西灵石 遗址发现一件铜矛,矛长达61,5厘米,刃部下部宽, 县旌介商墓出土的有孔含铁铜钺上,也可看到在青 向尖端直线收敛,柄部为銎,刃部下有钩,梁下部有 海地区铜器上常见的那种孔周起缘饰。【 河南商文 三条突带,钩的对面有钮。高滨认为,这种铜矛是从 化二里岗时期铜鬲与西宁鲍家庄卡约文化遗址出土 蒙古高原到芬兰、摩尔多瓦的广大范围内分布的塞 的铜鬲风格相似。[2。 以上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 麻一特尔比诺文化传人的;又如在青海黄家寨卡约 相印证。《尚书・禹贡》云雍州“厥贡唯球、琳、琅圩。 文化M16出土的骨管上发现的鹿纹图案,与以蒙古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7内。织皮昆仑、析 高原为中心分布于欧亚北部一带鹿石的鹿纹图案类 支、渠搜,西戎即叙。”按球、琳、琅歼皆为美玉;雍州 似,年代为公元前l3世纪到公元前7至公元前6世 指秦岭以北的陕、甘地区和青海东南部;积石指甘、 纪;_1 鹿石产生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终结于公元 青交界处黄河流经的积石峡;西河指陕西、山西交界 前5世纪,广泛分布于蒙古高原、南西伯利亚、中亚 处南北走向的一段黄河;龙门指陕西韩城东北黄河 草原、南俄草原和我国的阿勒泰、伊犁、塔城、博 岸边的龙门山;渭’?内指黄河与渭河交汇处;昆仑山 尔塔拉、哈密、昌吉等地。¨纠宁夏的贺兰山、北山地 “在古居延海之南,流沙近旁,怒江、澜沧江之北,为 区也有分布,【1 它是萨满教庇护神最具代表性的通 弱水(黑水)发源之地,其外侧(西边)还有火焰山”, 神工具。鸟也是萨满教中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动 其地望应为今祁连山西段及其周围一带。 析支即 物。1983年,在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征集到一件铜 赐支河,指青海东南黄河曲流处的河段;渠搜,古国 铃,铃身为鸟形,鸟啄部较尖,圆眼,颈部直且稍长, 名,地当大宛北界。②这条记载给我们勾画出了西周 鸟身浑圆,鸟背上用弧线表示羽毛,铃身有八个橄榄 时期由河西走廊进入的玉石之路被鬼方隔断以 形镂孔,内装一卵石。铃下端圆筒状銎部,剖面呈梯 后,改由经青海柴达木盆地至甘、青交界处的积 79 第38卷 苏海洋:再谈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形成 石峡,然后沿黄河顺流而下,经甘肃、宁夏、内蒙古、 晋陕峡谷、黄河与渭河交汇处,再转向关中地区的 琳、球玉贡的新路线,与顾颉刚考证的周穆王西游会 见西王(玉)母的路线 极其符合。如果将搜渠、昆 仑、赐支与中原连成一条线,我们会惊人地发现一条 国家巴克特利亚打造的, 相当于中国战国晚期至 西汉初期。由西安向西翻越陇山经天水至临夏渡黄 河,再由湟水流域翻越祁连山至河西走廊,或西经柴 达木盆地至河西走廊、,是历史上丝绸之路陇右 南道的传统路线,该道上的临夏一直为西人河湟的 重要关口。临夏、天水等地出土的希腊铭文铜、铅饼 由中亚经阿尔泰山南麓、祁连山西段、青海河湟地 区、甘肃东南部至中原的“织皮”(皮毛手工制品)贸 易路线。上文论及的青海道及其延长线上(甘肃东 部、关中)出土的含有中亚文化因子的文物证明,这 可能是由④或河西走廊经河湟地区传人的,它们 的大量出土与历史文献透露的希腊文化对秦文化的 影响相互印证,间接说明了青海道在沟通中西文化、 经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人 赶跑大月氏人占据河西走廊,并控制长城以北地区, 中国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主要通过甘肃东部和青海河 湟地区进行,从而促使了战国至西汉初年丝路青海 道的发展。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曾与堂邑父“俱 出陇西郡,径匈奴”,被匈奴抓获,十一年后返回时, “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 陇西郡相 当于今甘肃东部,为秦、西汉初年西北大郡;南山指 是一条确实存在的国际贸易路线。 春秋战国时期,周都东迁,洛阳、陇右地区的秦 人东进关中后,渭河中上游被诸戎占领;同时月氏占 据河西走廊东段,把持了“和田玉路”。秦人通过秦 穆公(公元前659一公元前620年)、秦献公时(公元 前384一公元前361年)两次大规模的西征,征服渭 河流域诸戎,并将势力伸展至洮河中下游,打通西人 河西走廊或青海至西域的文化通道。岑仲勉先生从 音韵学的角度勾勒出秦与西方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大 西域诸国以南的山脉;羌中指秦最西疆界临洮以西 框架,他说:“立伏日一移瓜州之戎一秦穆公独 霸西戎(皆前七纪)一石鼓文之初创一秦与义渠戎交 争一(前五纪至四纪)一战国兵器等伊兰化一赵武灵 王胡服(前四纪及以后)一之一连串事实,皆足昭示 秦与我国北部向西北之交通,暨接触伊印两族之痕 迹。” 近年出土的文物也佐证了秦与域外的交往, 如甘肃礼县先秦墓葬铜柄铁剑 J、来自阿尔泰地区 的黄金制作的金箔饰片、 2 中亚特有形制的青铜四 轮车和甘谷毛家坪春秋早期秦墓铁镰_2 等。秦经 青海道与域外的接触同样得到文献与考古证据的支 羌人居地,汉代羌中包括祁连山以南,金城以西、蜡 羌以东的地区。【3 说明西汉初年从若羌经阿尔 金山口人青海柴达木盆地,经湟水流域、甘肃中部逾 陇山至关中的道路是畅通的。《史记・货殖列传》记 载了甘肃中部与青海地区的贸易状况:“天水、陇西、 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 之畜,畜牧为天下饶。”l3 天水郡、陇西郡包括今黄 河以东、陇山以西,西汉水以北的甘肃中部地区。结 合上文和田玉、织皮贸易及青海道东段延长线上希 腊铭文货币的出土,笔者认为“羌中之利”可能不是 一持。据《汉书・五行志下》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 凡十二人,见于临洮(今甘肃岷县)。天戒曰,勿大为 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以为 般所理解的畜牧产品,而是国际贸易,即陇东南经 三、青海道南段的初步形成 卡约文化时期,青海还可能成为四川与域外文 河湟地区与西域的商贸往来。 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林梅村认 为“金人”之金是对金属的泛称,不一定指黄金。斯 基泰人除去对希腊战神阿瑞斯的崇拜外,对其他诸 神不使用神像、祭坛、神殿。自古以来秦人与西域诸 戎频繁交往,必然会接触到斯基泰神庙崇祀的阿瑞 斯神,“秦始皇十二金人或为模仿希腊战神阿瑞斯神 像铸造的十二尊青铜像”。_30_“大人”出现于与青海 毗邻的甘肃洮河流域,说明甘青羌人在希腊文化的 东渐过程中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2O世纪4O一90 年代,相继在甘肃临夏、灵台、礼县、西和、天水等地 化交流的中介。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岷江上游今 四川汶川、理县、茂县等地发现了一百余处新石器遗 址,这些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与甘青马家窑文化相 近,是甘青马家窑文化南下的一支,_3副应该是甘青 地区的氐羌系民族活动的遗迹。铜石并用时代,岷 江上游与云南、地区的古文化有某种密切联系。 陈良伟在松潘县川主寺附近调查时,曾见到两件半 月形石刀,石刀长约20厘米、宽5—7厘米,玄背直 刃,刀面钻有两孔。该刀的形状与云南和阿克 塔拉遗址所出者十分相似。 刮四川与考古文化 交往,必须以青海为中介。青铜时代,近东、中东外 出土了一些希腊铭文铜、铅饼,铅饼共计282枚、铜 饼一枚。此外,陕西西安、扶风、安徽、湖南等省也有 数枚铜饼出土。椐考证,这些铜、铅饼是中亚希腊化 80 来文化因素可能以青海为中介传人四川地区。20世 纪80年代,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著名的三星堆文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月 化。考古工作者从遗址一、二号祭祀坑中发掘出青 铜人立像、青铜人头像、头戴黄金面罩的青铜人像、 眼球凸出的半人半神青铜“面具”、上身裸体双膝跪 我们推测,距今3000年前后,青海湟水流域以辛店 文化为代表的古羌人曾由青海湖向西,经柴达木盆 地北缘出当金山口,再经敦煌至哈密地区,与来自河 下的顶尊铜人、手执“牙璋”做跪拜的小型青铜人多 件。发掘者以头部装饰将铜人分为A型、B型和C 型。研究者认为A型特征接近蒙古利亚种族南支, 属于古濮越系民族;B型和C型特征接近蒙古利亚 种族北支,属于古氐羌系民族,在三星堆文化中占居 主导地位。_3 三星堆文化崇拜太阳,同时拥有宗庙 西走廊西段的以四坝文化为代表的羌人汇合,创造 了焉不拉克文化,这是目前在地区发现的最早 的羌人文化。哈密位于阿尔泰山南麓的草原之路南 道沿线,焉不拉克文化中的辛店文化因素说明,公元 前10世纪前后,一条起自湟水流域,经柴达木盆地 北缘、当金山口、哈密、阿尔泰山南麓、额尔齐斯河流 和神庙,王权与神权并存,与夏商周三代文明有显著 差别,而与古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接近。_3 一、二号 祭祀坑的年代,分别相当于殷墟文化一期(公元前 14世纪末至公元l3世纪中叶)和殷虚文化四期(公 元前11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晚于甘肃 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夏代至商代早期),与青海境 内的卡约文化(公元前1600一公元前740年)早中期 相当。三星堆文化外来因素传人的可能途径有两 条:一是西南丝绸之路;二是北方草原之路。考虑到 其种族构成以蒙古利亚种族北支为主且占统治地 位,因此,其文化中的外来因子由北方氐羌系民族通 过北方草原路传人的可能性极大。事实上,在与四 川相邻的甘肃、青海考古学文化中发现了中东与近 东文化的因子。如河西走廊四坝文化火烧沟墓地出 土的用质地细腻的黑或白色大理石制成的杖头和塑 有四个羊首的铜杖头,与叙利亚出土的公元前1775 年的短柄手杖杖头的形制和短木仗柄的长度相 同; 四坝文化东灰山和干骨崖遗址发现一定比例 的含砷的青铜,砷铜在中亚和近东地区早于青铜出 现,表明四坝文化砷铜与中亚和近东地区的某种联 系。 青海潘家梁卡约文化半月形钺在公元前三千 年后半叶的西亚乃至埃及也有发现。 近东、中亚 文化因子通过四坝文化分布区甘肃河西走廊和卡约 文化分布区青海渐次传人邻近的四川是极有可能 的。因此,青海道南段也应该初步形成于卡约文化 时期。 四、青海道西段的初步形成 辛店文化时期(约公元前990前后),青海古羌 人已经到达哈密地区。哈密地区的焉不拉克文 化(公元前1048一公元前500年)“主要典型陶器腹 耳壶和单耳豆在辛店文化和四坝文化中也同样是主 要代表器皿,其中腹耳壶形制完全一样均多绘彩。 其次,焉不拉克文化与辛店文化、四坝文化的彩陶基 本上都是在红色或黄白色陶衣上绘黑色花纹,主要 花纹母题如S形纹、双钩纹、横竖线纹、曲线纹、动物 纹以及器耳上的花纹等完全相同或相似。”[421由此 域抵巴尔喀什湖地区及其以远的国际通道已初步形 成。即公元前10世纪左右,青海道西段柴达木北支 道初步形成。 不过,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看,青海羌人沿柴 达木盆地南缘进入南疆的时间要晚得多。在相当于 公元前5一公元前4世纪左右(中原地区战国时期) 的塔什库尔干香堡堡墓地经发掘的40多座墓中,火 葬墓有19座,占总数的几乎一半。葬式有屈肢葬、 二次葬、无腿葬等,与寺洼文化中的土、火并行、一次 葬、二次葬共存的现象颇为相似。其族属与古代羌 族或塞种有关”。 塔什库尔干香堡堡墓地的羌文 化可能与《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的一次羌迁徙 有关。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用兵渭河上游和洮河 流域,灭狄、 戎,羌人“畏秦之威,……出赐支河曲 西数千里,与众羌隔绝,不复交通。” 吴焯先生根 据《汉书・西域传》、《汉书・赵充国传》、南疆沙雅 县什格提遗址“汉归义羌长”铜印以及罗布泊古城遗 址羌女纸质书信推测,羌人“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 的路线是由河湟西行,穿柴达木盆地,越阿尔金山, 抵昆仑山麓,向西越过葱岭,或至昆仑山后不再西 行,而是向北经罗布泊地区至西域北道诸国o[45]除 西迁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羌人之外,韩康信先生曾运 用体质人类学资料推测:“早在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 甚至更早,地中海支系的一支居民越过帕米尔高原, 沿塔里木盆地的南缘,不断移居到境内,直至罗 布泊地区。” 由此看来,青海道西段与西域南道的 形成与接通,要归功于印欧人种的东进与羌人的西 进,正是它们的迁徙、碰撞和融合,才使得西域文化 与中原文化得以沟通。也就是说,青海道西段柴达 木南分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前5一公元前4世纪左右。 综上所论,青海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 程。它的雏形孕育于齐家文化时期。卡约文化时期 (相当于商代早期至周代晚期)是青海道初步形成的 关键时期。至春秋战国时,青海道已经成为一条名 副其实的国际通道。 81 第38卷 苏海洋:再谈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形成 注释: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1l7. ①《太平御览》卷156,引《异物志》。 ②近年来多次发现希腊文化因素的有翼人 像和田马钱。 [19][21][42]张文立,林泫.黑豆嘴类型青铜 器中的西来因素[J].考古,2004,(5). [2O][俄]B.B伏尔可夫.北蒙古的青铜时代与 早期铁器时代[M].乌兰巴托,1967:118. 参考文献: [22]戴尊德.山西灵石县旌介村商代墓和青铜 器[A].文物资料从刊・第3辑[c].北京:文物出版 社,1980:46—49. [1]周伟洲.古青海路考[J].西北大学学报, 1982,(2);周伟洲.丝绸之路东段的又一条支线一青 海路[J].西北历史资料,1985,(1). [23]赵生琛.青海西宁发现卡约文化铜鬲[J]. [3]张德祖.古玉石之路与丝绸之路青海道[J]. 考古,1985,(7).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5). [24]李并成.“昆仑”地望考[J].敦煌学辑刊, [4]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民和阳洼坡遗址试 2006,(3). 掘简报[J].考古,2001,(1). [25]顾颉刚.穆天子传及成书年[J].文史 [5]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z].北 哲,1951,(2). 京:文物出版社,1988:276.、 [26]岑仲勉.岑仲勉著作集[c]北京:中华书 [6]谢端据.马家窑文化渊源试探[D].中国考 局,2004:178—180. 古学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9—32. [27]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礼县圆顶山春秋墓 [7]H.Parzinger.“Sejma—Turbino und die An— [J].文物,2002,(2). fange des sibirischen Tiestils,”Eurasia Antiqua,Bd.3, [28]韩伟.论礼县出土的秦金箔饰片[J].文物, 1997:223—247. 1995,(6). [8]李虎侯.齐家文化铜镜的非破坏性鉴定—— [29]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考古系.甘肃 快中子放射化学分析法[J].考古,1980,(4). 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7,(3). [9][40]张朋川.从甘肃一带出土文物看丝绸 [30][33][汉]班固.汉书・卷27・五行志 之路的形成过程[J].丝绸之路,2000,(1). [z].卷61・张骞传[z].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31]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M]. 1472.2687—2698.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36.87—88. [32]康柳硕.甘肃出土的丝路外国钱币述略 [11]苏海洋.两汉以前河西走廊经济关系转型 [J].陇右文博,1996,(1). 与交通格局的演变[A].李并成,张力仁,主编.河西 [34]郑炳林.汉蟮羌管辖范围与南山羌中道 走廊人地关系研究[c].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A]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64——172. [c].西北民族大学,2010:1—6. [12]三宅俊彦.卡约文化青铜器初步研究[J]. [35][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考古,2005,(5). [z].北京:中华书局,1959:3262. [13]仲高.欧亚草原、石人、鹿石与萨满文化 [36]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J]. [J].艺术研究,2003,(3). 考古,1962,(2). . [14]朱存世,李芳.试析青铜时代贺兰山、北山 [37]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M].北京:中国 岩画与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关系——兼论欧亚草原 社会科学出版社.2o02:86. 丝绸之路的东段走向[J].宁夏社会科学,2001,(5). [38]李绍明.三星堆文化与种族民族[J].贵州 [15]青海省文物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 民族研究,2000,(2). 海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42. [39]施劲松.三星堆器物坑的再审视[J].考古 [16]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 学报,2004,(2). 青海省大通县黄家寨墓地发掘报告[J].考古,1994, [41]孙淑云,韩淑玢.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 (4). 炼、制造技术的研究[J].文物,1997,(7). [17]马兰.青海文物精品图集[M].北京:中国 [43]陈戈.略论焉不拉克文化[J].西域研究, 文物出版社.1999:68. 1991,(1). [18]李怀顺,黄兆宏.甘青宁考古十八讲[M]. [44]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帕米尔高原 82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月 古墓[J].考古学报,1981,(2). [45][南朝]范晔.后汉书・卷87・西羌传 [z].北京:中华书局,1965. 1992,(2). [47]韩康信.洛普山普拉古墓人骨的种系 问题[J].人类学学报,1988,(3). (责任编辑陈柏萍) [46]吴焯.青海道述考[J].西北民族研究,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Qinghai Silk Road SU Hai一 帆g Abstract:Qinghai Silk Road conceives in Qijia culture period.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s,this paper does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forming time of Qinghai Silk road including no.hem,eastern and western section of the road.It was thought that Qinghai silk road had been an intemational passagewa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e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Key words:Historical Trafifc geography;Silk Road’S Archaeology;Qinghai Road;Formation 青海省审读工作会议召开 9月13—15日,青海省文化与新闻出版厅召开全省出版物审读工作会议,《青海日报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等2O余家出版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会上,青海省文 化与新闻出版厅出版管理处党招应同志首先通报了全省近年来审读工作的情况。随后,与 会代表就各自在审读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做了交流,最后,青海省文化与新闻出版厅 副吴解勋同志做总结讲话。吴对全省出版物审读工作取得的成绩做了充分的肯定,并 就提高对审读工作的认识、明确审读工作的任务、强化出版单位的审读职责、积极探索和改进审 读方法等方面对今后全省出版物的审读工作提出了建议。《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星全成 同志参加本次会议,并就学报编辑部审读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做了大会交流。 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