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中考题集锦
一、泸州市(09四川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蹴尔而与之 蹴: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7.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二、庆阳市(09甘肃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7.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 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 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
20.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2分)
2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三、贵阳市(09贵州省)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0.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之 蹴 辩 已 21.翻译:此之谓失其本心。
22.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比“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3分)
23.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2分)
《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 的高贵品质。 4.结合现实生活,给【甲】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5.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二)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 解释加点的词语
尔而与之 蹴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嗜 其弟子谏曰 其
2.翻译句子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7.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三)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公被狐白之裘 被: 乃令出裘发粟 裘: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
②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3.【甲】全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4.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5.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
一、[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天祥泫然出涕 涕: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4分)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二、(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②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4 分)
4.请你从〔 甲〕 〔 乙〕 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 分)
三、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⑦。(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贼:胡人入侵的。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⑦全: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倾斜的词。(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不忍委之 (4)遂班军而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2分)
4.[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 的思想。(2分)
四、[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译文: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