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有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这本书深入浅出的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38个良好的习惯,并结合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现了诸如魏书生这样的名师的教育艺术和独特的教育风采。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因此,读这本书时,我常会联想到自己,常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感觉自己曾经为了已经拥有的所谓的名头而沾沾自喜,是那样的幼稚和可笑,实际上与名师相比,我还稚嫩的犹如教育战线的一名新兵。读书可以静心,可以益智,渐渐的我也爱上了这读书的感觉。读了这本书,我感触颇深,愿将我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便是最好的例证。面对全球发展的总体趋势,面对社会的进步的相容规则,面对传统美德的必然诉求,面对学生目前生存的种种“独占”、“霸占”的行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一步地迫切认识到——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享习惯!而通过情景教学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分享习惯。学生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听不进去太多的大道理,反而是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懂得道理,养成习惯。
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强行灌输他们分享的观念,应该寓道理于情景之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养成分享的习惯。
我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绘画时,有些同学只带了几种颜色的彩笔,有些同学带的另外一种类型的蜡笔,现在他们都能画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来,是因为他们互相分享着彼此的材料资源。一个哲人曾经说过:“你若有一个苹果,给了朋友,你便没有苹果;你若有一份快乐,告诉朋友,你便拥有了两份快乐;
你若有一份悲伤,告诉朋友,你的悲伤很快便会消逝。”
分享是学生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逐渐学会分享,懂得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别人一起分享,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
有人说,学生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自信,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自信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确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充满自信的行为和习惯更是对学生的人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美国大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可以说,拥有自信就拥有无限的生机。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能在失聪的情景下谱写出光辉的乐章《命运交响曲》、《欢乐颂》等,靠的就是他内心深处的自信。张海迪是一位高位截瘫的人,她不但掌握了四门外语、精通针灸,还成为了著名的作家。是什么让她取得了成功?也是自信。跳水健将伏明霞在高手林立的奥运场上镇定自若、屡屡击败对手,靠的也是自信。自信能让人充分肯定自己的实力,会在强手面前镇定自若,会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读《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有感
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一直是教师在教育中的大事,只有从小节入手,教育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育人作用。本书通过国内外经典施教案例,深入浅出地向教师阐述了诸多的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方式、方法,如如何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诚实的习惯、高效率学习的习惯、自信的习惯、富有责任感的习惯、珍爱生命习惯、拥有恒心和毅力习惯、增强注意力习惯、细心观察的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保持安静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
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等等。书中包含典型的方式、方法,也包含教育专家的精辟分析,实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行为习惯,是学校和老师的切实行动。做为一年级的老师,享受着孩子们的童真带来的无穷乐趣的同时,更是肩负着树立培养和纠正孩子们形成好习惯的重任。因此我们组的组员们在任静组长精心挑选后,能有幸读到《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真可谓是收益匪浅。以前我也曾读过不少类似这方面的书籍,但感到他们注重理念,轻实践,过多的阐述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具体教案,而情景性,实践性,实用性,案例性的甚少。而这本书它却别俱一格,采用具体的案例,以我们老师施教能力为落脚点,具备了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针对我们的沟通能力,激励能力,人格魅力,特色教育等。一个个鲜活实用的案例让我充分领会到先进,有效,人文的教育方法。在提高我们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可以说对我们形成直接的模仿和借鉴。
古人云:没有规距,不成方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然而从我们一些学生的身上却表现出他们随心所欲,甚至严重的缺乏规则意识。面对这样的情形,如何让学生了解规则,并且自觉地遵守,从有意识的“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从外在的道德教育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营造一个井然有序让他们置身于大家都遵守规则的校园环境中,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最好条件。
今天我就重点谈谈〈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途径〉之〈营造氛围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这一章节里列举了北京市史家同小学近几年耕耘出的丰硕的成果,重点从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抓起。特别是营造氛围,例如:在上课铃响过后,就会有这样的话:“铃声响,进教室!坐如钟,站如松,有规矩,人尊重。”下课铃响后,有这样的一句话,“谁在游戏中越懂得谦让,谁的朋友就越多。”。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十分注意灌输他们规则
意识,特别是带着他们参观校园的时候,更是成了学校进行规则教育的良机。对于学生们遵守规则做的好的地方,学校更是注重大力表彰,鼓励和宣传,以便让学生们感受到遵守规则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始终以正面教育为主,把“不”字去掉,换“不许骂人”改为“请文明说话”,“不准跑”改成“请慢走”,“文明使你变的高雅”,“助人能使你得到快乐”…… 始终坚持“正强化”的原则,这是运用心理学实施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对儿童的优良行为要强化,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淡化,这样才容易形成儿童的优良行为。这些为学生们营造氛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我们学校,我们每个老师每天也都在做,尤其是班主任。
作为道德意识的启蒙者,我们必须深刻的意识到,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关键要在生活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是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才可能实现和谐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