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
我对大学教育的粗浅思考
梁 余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65)
摘 要:大学教育首先培养的是人,是教会这些就要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这需要具备健康的思想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开阔的胸襟、淡化的自我、世界的眼光和团队精神。关键词:大学;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268(2008)增20086202
没上大学以前,总是憧憬着大学校园那种像校园民谣中所唱的古朴幽静的氛围,也总认为大
学是一个教育的圣地,那里有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昂扬的学习风气,高涨的人文气息。在我看来,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教育学生怎样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随着我的大学时代的到来,我对大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
有人说大学充满了年轻而又活跃的气息,也有人说大学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还有人说大学充满了科技气息与激烈竞争而又缺乏淳朴的气息。不管怎样,大学总会见证我的成长,收获我的成熟。在已走过的一年多的大学历程中,我始终没有停止过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呢?
有人用鲁迅的四部书来形容大学的四年: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朝花夕拾》,大四《伤逝》。似乎大一的生活也就是在不断彷徨地问自己“这就是大学吗?”这样的问题中度过的。在有的同学跟中,现在的大学氛围比较浮躁,学生生活
比较平庸,思想政治课了无生趣,各类活动充满喧嚣。理想中的大学跟现实中的大学似乎不太吻合,仿佛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在某些大学中,有从名牌重点本科学校掉下来的落落寡合的人,也有庆幸自己进入了大学却在这里挥霍青春的人,他们平淡地生活着,没有追求,没有方向,在我看来是在追随大流的过着。于是,浮躁的气息总是飘荡,原本属于大学的宁静也是要有一定定力的人才能做到,或许这对于大学来说多少还是有点可悲的。回望短短的大学历程,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更多的是因为有的大学缺少了一种内功,或者说是它原本应有的大学精神: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缺少一种真正的大学理念和措施将这种精神根植在每一个学生心中,而这种精神恰恰是大学所不能缺少的。
关于专业的想法也多起来了,有同学说,如果有再选一次专业的机会,相信很多同学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所需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而有的文科专业会被学生所冷淡。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快变成超市了,有人选的专
3收稿日期:2008204222
作者简介:梁 余(19862),女,重庆邮电大学2006级英语专业在读本科生。
86
业就开,没有人选的专业就被淘汰掉,跟超市进货有什么区别呢?”老师还说过“大学应当是塑造人文气息最坚实的堡垒,如果连大学都失去了这点,那么人文就会失去它最坚实的基础。”有的大学没有给学生一种正确的引导,反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过于宽松的平台,眼前看似很好,或许几十年后回望这一段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因为在我看来,作为大学,更多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和理念,如果在大学急功近利,终会留下一些遗憾。热门专业总有不热门的时候,而人文科学却可以像酒一样越陈越香。作为大学,应该塑造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最近,我们英语专业的同学几乎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自己就读的英语专业拿什么去和其他学校的同专业“人才”相比,尤其是像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甚至连所谓的重点都不是的四川外语学院。或许思考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还委实太早,因为我们也搞不清今后我们的专业到底会怎样发展,或许我们应该做的就只有坚持努力地学习“,永不放弃”“永不停止”、。有时候,真的感觉我们就像小学生,期末考试还要像小学生那样不停地背诵书本上的原文、原题,我想,即使是小学生,他们在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也不会像我们这些“大学生”那样机械。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吗?
如果国家能规定每个大学只能有不超过十个
(上接第85页)
有关联的专业,也许情况会有所改变。目前,几乎每所大学都在追求“综合型大学”这个所谓的“称号”,为了追求这个“称号”,本来是理工科学校也开办了“外国语学院”,也开办了“法学院”,可以想象,就读这些专业的学生若不是有坚强的毅力怎么能在这个到处充满理科气息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学校专业越多,能办好的专业不一定就多,因此,在这样的大学,能受重视的专业也不一定就多。
到底何为大学?怎样才算合格的大学?有的同学认为,大学或者应该像专科学校那样仅以某领域为教育和研究对象,或许不应该将文理混在一起。这些看法不一定合理,但却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一些问题。我们也深知,大学有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面对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不足,并付诸实践。因为,有些既成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
上面这些,也许只是我们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但我们的出发点是不容置疑的,乃是希望我国的大学能克服自身的不足,尽可能办得更完善。我是一个非常热爱集体的人,不管外界怎样看待我所在集体,我都不会做任何有损我所在集体的事,不会说任何有辱我所在集体的话,因为,我是这个集体的一员,任何东西都不会尽善尽美。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集体里认真面对和思考我们的不足,然后尽力弥补、提升。
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洗脚,并将体会和感想写出来,
结果效果极好。队员们通过自己的行动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辛劳,明白了尊敬父母的道理,同时也使队员们学会关心,学会奉献。除了辅导员在活动中要善于引导队员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外,还要针对他们的特点,教给他们一些积极的自我教育的方法。如自我激励,自我命令,自我禁止,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自我监督等。
二是导行。在家庭生活中,可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队员们体验长辈甘苦,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生活中,引导少先队员扮演当一天“校长”“老师”、“班长”、等角色,让队员们体验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己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在社会实践中,少先队开展了“当一天小交
警”“我是环保小卫士”、“国防后备军”、、“卖报童”
等活动,让队员通过活动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价值,体验各种社会职业的作用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增强纪律法制观念;在手拉手活动中,可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共建美好家园”“新世纪雏鹰爱心赠、言”等活动,让少先队员在互助互学的情感中体验友情,体验爱心,体验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同时还可把实践活动与“雏鹰争章”活动紧密结合,用争章来促进实践体验,让少先队员在争章活动中体验成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等。
通过以上的实践活动,使少年儿童在活动中把体验的情感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意识,增强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