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人文章的解题要领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要深入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一般来说写人文章多半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个性与品质,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作者的情感寄于文章的细节中,蕴含在对人物言、行、神的刻画中,寓于作者自己的心理描写的语句中。所以阅读时要特别留意文章中对人物的言行神貌的描写,深入理解语句所蕴含的意义。
2.写人离不开写事。这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人物的描写随事情的发展而铺开,所以阅读时还要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结构层次,有助于我们弄清文章的整体内容。
3.注意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
4.读写结合。注意文章是怎么通过写事来写出人物的特点(个性、品质)的,只要找到写作的方法和规律,写人就不是件难事。
1.装满昆虫的口袋
①法布尔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在花丛中翻飞的蝴蝶,洞穴里隐藏的虫子,还是小河里流游动的鱼虾,都引起了他无限的好奇心。 ②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不由得着急起来,大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
③“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住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妈妈一看,儿子的手里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④法布尔岁时,因为家里贫穷,爸爸叫他去放鸭子。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⑤在池塘的草丛里,法布尔发现了了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核还要小一些的甲虫。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⑥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来了。刚到家,爸爸就怒气冲冲地吼着:“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着自己玩。老是捉虫子,不中毒才怪呢!快给我把这些无用的玩意儿扔了。” ⑦爸爸的训斥没有驱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强烈的兴趣已经种在他的心里。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难怪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两个衣袋全部做得高高鼓起,好像塞满了沉甸甸的昆虫。
1.“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三天前法布尔与妈妈的对话。6分
2.如果选用一个关键词代表这篇文章的主题,你觉得哪个更合适?2分 兴趣 ( ) 贪玩 ( ) 痴迷 ( ) 执着( ) 3.文章主要围绕法布尔小时候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你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至少写出三处)知道的?5分
4.文章主要写了法布尔小时候的几件事?请给文章分段(在段尾标上双斜线、序号)并写出各段的段意。6分
5.句子赏析:在池塘的草丛里,法布尔发现了了一只全身碧蓝、比樱桃核还要小一些的甲虫。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5分
句子把小甲虫比作 和 ,说明法布尔 ,动词 、 以及“ ”写出了法布尔对小虫是那么 。这句话使我体会到 。 6.面对小法布尔对虫子的兴趣,爸爸的态度是
支持( ) 训斥( ) 禁止( ) 责罚( )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4分 7.词语填空:2分
( )地趴 ( )地赶 ( )地吼 ( )地拾
8.法布尔后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昆虫学家,他写的《昆虫记》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来了无比的快乐。你觉得法布尔后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小时候的这些事有什么关系?这对你有什么启发?5分
9.习作。65分
法布尔一生都对小小的昆虫痴迷。请你仿照这篇文章的写法,写一写小时候的你,比如你对某事着迷的故事,你闯过的祸„„写完后读给爸妈听,请你爸妈评一评。如果爸妈说:“对,就是这样的。”那你的这篇作文就是满分。
2.理想的风筝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
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不见到他已经近30年了。倘使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子孙,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
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滑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1.说说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色,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6分
2.“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写出“笑声”、“ 酸涩的感情”的实际含义。6
3.文中好多处句子写到“风筝”,但有一处句子中的“风筝”却有特殊的意义。请你把这个句子抄到下面,并写出这儿的“风筝”指什么。4分
4.你觉得文中的刘老师是一个有怎样性格的人?写出你的观点与依据。6分
5.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这两个句子在文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6分
6.“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老师的不便?4分
7.“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这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9.写作:请你也照这篇文章的写法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老师。题自拟。65分
3.卖木雕的少年
瀑布,还要买一两件木雕工艺品。
在去非洲南部之前,一位朋友告诉我,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ní)亚大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在大瀑布的不远处,有不少出售木雕工艺品的摊点。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láng)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几个坐凳上。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tuï)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gîu)思新奇,大象雕得栩(xǔ)栩如生。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我捧着象墩(dūn),仔细观赏,爱不释(shì)手。正要掏(tāo)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yù)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diān)甸的象墩子?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kěn)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lún)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hàn)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我们住的宾(bīn)馆就在瀑布附近。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fú)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biāo)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
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1. 哪些句子写出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抄在下面。
2. 抄录文章中描写木雕的四字词语。
3. 联系上下文解释“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4. 请你发挥想象,运用以动写静的方法,把“栩栩如生”写具体。
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 5. 你觉得这个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二处句子来说明。
6. 请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的感受,并简要说明。
7. 这篇文章的题目还可以是:《 》。 8. 说说这篇文章在立意、选材、结构与表达方面的特色与好处。
9.习作。这次请写你的同学。注意把事情写具体,把人物的个性特点写出来。
4.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惟一能yán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yǒu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大阳依约下山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公享,才好吃吧。”从此 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来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 注音或写汉字 4分
长( )者 边缘( ) yán( )续 yǒu( )黑 2、 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同义词 2分
温柔—— 粗壮——
3、 第④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2分
4、 第③段中“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分
5、 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我”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不了”他呢? 3分
6、 读完全文,请谈谈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呢? 3分
7、第四段“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 有下山的一刻”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8、第五段“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人分享,才好吃吧”这里说的“好吃”指的是“吃起来方便”还是“吃起来感觉特别香”?为什么?(3分)
9、读完第八段回答,你认为不识字的老人怎么能懂得那么些深奥的道理呢?(3分)
10、通读全文,你觉得下面的哪些词符合老人的性格特点?(3分)
善良 ( ) 宽厚( ) 仁爱( ) 善解人意( ) 乐观 ( ) 乐于助人( )
11.习作:写你熟悉的一个人。可以写你讨厌他,也可以写你喜欢他;可以写他的特长,也可以写你与他之间发生的事,写写你们的友谊,或者“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