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影视作品分析影响舞狮发展的因素——兼论舞狮与武术的结合
作者:王琴
来源:《武术研究》 2017年第4期
摘 要:舞狮, 在秦汉时期便有记载。由西域作为贡品传入汉室并在两千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融武术、技艺、音乐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深受人民喜爱。文章主要结合武术并通过影视作品分析舞狮发展的状况及原因,为舞狮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舞狮 武术 影视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4—0110—04
1 前言
舞狮,据资料记载,由西域传入汉室,作为大月氏与安息等国的朝贡物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逐渐融入本土,成为百姓喜爱的瑞兽,是逢年过节庆祝的首选娱乐节目。
舞狮与武术同属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性质是一样的。同时,武术是舞狮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身形、手法、神态、精神、感情都融入武术内涵。除此之外,从古至今,舞狮的训练与练武通常穿插进行。大部分武馆都开设舞龙舞狮,既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又是营造声势、庆祝佳节的庆祝节目。因此,武术的传承与舞狮的发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在下文的分析中将结合武术发展的因素探讨舞狮衍进的过程。
在我国,舞狮按照地域划分为南狮、北狮;按形态划分,为太狮与少狮,根据舞法来看则为文狮与武狮。其中北狮以“形似”著称,力求从外形到神态都与真狮子相似,以河北双狮,安徽青狮,北京太狮最为有名,拥有广大的民众基础。而南师却以“神似”为本,同武术相结合最多,打造威武雄壮,俏皮可爱的狮舞形象。广东的广州舞狮,佛山舞狮至今发展旺盛,举办众多国际国内比赛,在影视中也频频出现。如在1991 年徐克导演,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就以广东狮舞作为出场片段。1992 年的《男儿当自强》、1993 年的《狮王争霸》均有舞狮身影。可以看出在20 世纪90 年代舞狮很受重视。然而,到了21 世纪,舞狮在影视作品中销声匿迹,网络中的舞狮视频基本与舞狮比赛有关。这一方面可反映舞狮的进步,传播范围扩大,影响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则体现现今社会对传统文化——舞狮的传统文化内涵重视不够,只一眛以西方竞技体育为模板,将舞狮套路化,统一化,复杂化,失去原有的狮舞精神。这着实令人心痛。然而,为什么在20 世纪80、90 年代舞狮颇受重视,发展得如火如荼,而在这之前或之后都没有这样的盛况呢?我们从影视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的变革以及舞狮自身的演进这三个方面来探析原因,从而为今后舞狮的发展提供方法和指导。
2 影视发展
自1927 年《纽约之光》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正式诞生以来,电影业经历二战、冷战后逐渐复苏。到20 世纪80、90 年代,进入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好莱坞成为美国最大影视生产中心,伴随着美国一超多强的国际地位的确定,进入好莱坞也就意味着到达影视界新的高度。例80 年代《雨人》《大白鲨》《E·T》《克莱默夫妇》等。90 年代《泰山》《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肖恩克的救赎》《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等优秀的经典作品。这一时期的电影更关注人性,或褒扬或鞭挞,表达出自身的反省以及对不合理制度的反抗,为后世电影创作提供优秀参考。
在中国,从1979 年进入电影多元创作时代。武侠片、警匪片、功夫喜剧片在这一时期占据了大部分影视市场。这就带动了与武术相关活动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以武术为基础的舞狮表演。例如在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卧虎藏龙》《方世玉》《龙之吻》均有舞狮的片段或场景。同时,20 世纪80 年代电影如此兴盛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的改革。改革促使新生代的创作与中国当代制片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市场是以消费者为主体,顺应消费者喜好的商品就有占据市场的优势。因此,符合观众喜爱的武侠片和功夫喜剧片迅速占领市场,叫好又叫座。
3 现代武术的变革
1949 年10 月1 日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国内背景环境相对稳定。武术在时期作为国术推广,经历二战存活下来,在民间以教坊、拳场、武馆等传统形式大范围小规模的传承。这时武术教学的场地,方式,内容等都遵循传统教学,武术传承比较正宗,因此这一时期诞生了一批相当杰出的武术大师。例如生于1949 年1 月7 日的著名武打演员,武术指导洪金宝;生于1949 年1 月7 日并导演了《黄飞鸿》系列、《醉拳》《功夫》《卧虎藏龙》等经典武打片的袁和平;生于1951 年的著名武术导演,监制,武术指导元奎。除此之外的很多人,生于20 世纪40 年代末50 年代初的武术家很多后来成为了知名武术导演或武术指导。
建国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内局面,国家的指导对国民经济恢复调整,国家文化建设,体育发展等起了关键性作用。1951 年,毛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导方针,不仅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为武术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契机。在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以统一武术套路,普及与提高为主。1957 年开始,国家体委组织部分武术家在原有传统套路的基础上整理出简化太极拳甲乙组和初级长拳、刀、、剑、棍等22 种拳术和器械套路。1960 年出台的《武术竞赛规则》确立武术“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西方奥林匹克竞技体育,促进了武术普及推广与创新,但在后来单一的发展中逐渐失去原有的武术内涵与特质。
由于武术套路编排日趋完美,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影响加深,这时期造就了许多形体优美,身手敏捷的武术大师与武术表演者。譬如出生于1963 年一度夺得全国冠军的李连杰,生于1963 年继承了母亲天赋的甄子丹,以及亚洲唯一成为世界级别的散打冠军周比利于1958 年生。然而,1966 年到1977 年的十年文化大,使将将恢复的国民经济一下拉入深渊,也对武术的发展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武术习练场地的丧失,武术大师纷纷离世,武术拳种大量流失,传统武术练习方法丢失以及武术资料焚烧禁止等,造成武术传承的断层和武术文化的缺失现象等,这无异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
1976 年后武术劫后余生。国家领导人开始积极平反,对各种事项进行调整。党和对民族传统体育高度重视,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工作。1982 年11 月,国家体委在北京第一次召开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下达在全国开展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工作指示。各省市、自治区用长达十年的时间基本摸清了武术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了各个拳派的发展历程,进行资料记载分析,这填补了武术历史上的理论空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这也为80 年代的武侠片提供了大量优秀有趣的武术题材。例如1991 年的《黄飞鸿》。故事发生在1840 年鸦片战争前后,外夷入侵,中国人为抵御外寇,习武强身,把武术上升为民族精神的体现。影片开头,两个人在鞭炮声中舞狮,远处的英国人误以为中国人进攻遂开打上舞狮人。此时李连杰飞身接过狮身,运用高超武艺舞狮,摇头摆尾,坐地挠耳,活灵活现。突然登高走绳,探高取物,口納青菜,福泽瑞祥。最后飞身上高台,一览众山,与两岸总督共同拉开红幅,“壮志凌云,侠气冲天”,登时豪情万丈。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可看出编剧、导演对这段历史的熟知程度,了解透彻。清朝正是舞狮发展的鼎盛时期,武术与舞狮的结合既是影片故事的背景也是20
世纪80、90 年代武术与舞狮发展良好的映照。因此,对武术资料的挖掘整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与舞狮的发展,现代武术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我们将人物的出生年月和成就等进行整合分类,就会发现其中的成长背景与武术发展的对应关系:
从表1 可以看出,老牌武术导演,动作指导大多生于20 世纪40 年代末,50 年代初,也就是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的时刻。成长于50,60 年代,此时武术还保留着传统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习武者能够学到真正的武术并愿意刻苦钻研,学出一身本事且了解武术的真正内涵与魅力,将习武者的坚持不懈,保家卫国的精神以及武术自身阐述的精神道义运用于屏幕,造就荧屏神话,吸引几代人对武术的向往与痴迷。而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的习武者,长于60、70 年代,受国家影响,大多学习规定武术套路,朝“高、难、美”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身形美感,提高了灵活性,由技击性向表演性、竞技性转化,由此塑造一批高水平武打演员。如主演过29 部电影的六届全国武术冠军得主李连杰;主演《叶问》《叶问2》《关云长》《龙门飞甲》《新白发魔女传》的功夫王子甄子丹等等。有了武术内涵发掘基础,才有荧幕上武术以及舞狮精彩的演绎。同时,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也扩大武术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国际国内人民习练武术。
无论是武术还是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舞狮,其发展要受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舞狮的发展除了需要一定的群众基础,还需要国家方针所指引。除此之外,国际国内武术组织纷纷成立,武术会议频频召开,大大小小的武术比赛的时常举行也都促进了武术传播与发展,促使更多人了解研究武术文化。武术的进步促进了以武术为基础——舞狮的衍进,同时,由于武术与舞狮息息相关,人们在了解武术的同时亦对狮舞文化进行关注,从而推动了舞狮的发展。
4 舞狮的衍进
狮子最先产生于非洲、南欧、南美以及印度的西北部,公元138 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沟通中亚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后有专门运送狮子的车骑队东行。在《汉书·西域传赞》、《后汉书》中均有记载。
隋唐时期,狮子作为周边国家对唐朝贡的珍贵物品,深受宫廷喜爱。此时舞狮渐渐融入本土,拥有民族特色,狮文化逐渐成熟且风格趋向统一。唐人杜佑这样描写狮舞情况:“《太平乐》,也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俛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舞,为习弄之状。”元稹如此写道:“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这句写出舞狮华丽招摇,富态威武。而白居易《西凉技·假面胡人假狮子》中“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可看出唐代狮子做工精良,镀银度金好富贵。“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当时晚唐衰落,领地丧失诗人倍感伤心,
而狮子也被赋予人类情感,“泣”“涕”“望”“吼”等一系列动作深入人心,足见舞狮当时已成为民族精神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深受人民喜爱。
舞狮在唐代主要在宫廷盛行,而到了宋明清则逐渐转为民间。尤其是在清代,舞狮作为民间的娱乐节目在节日中绽放光彩,狮舞造型也已完全定型并出现了相应的理论概括和营造规模。《黄飞鸿》片中开头舞狮场景便是发生在清朝,除此之外,《方世玉》《狮王争霸》等故事背景也都发生在清朝。这时的舞狮与武术不仅是民间的娱乐活动,武术与舞狮在清朝末年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具有保家卫国的价值与作用。
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西方竞技体育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潜移默化,现代舞狮的发展具有了多重性质:竞技性、表演性、健身性。
4.1 竞技性
21 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遍适用极大便捷人们生活。在现今在网上搜索舞狮视频,大多为竞技视频或竞技教学。可以看出竞技舞狮运动开展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
自20 世纪90 年代国家对民间舞狮进行资料搜集整理以来,舞狮发展成为融合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为了追赶国际体育发展潮流,迎合西方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国家在传统舞狮的基础上增添难度动作,编排规定套路。舞狮不仅要求团结统一的动作与精神,更需要爆发力与持久力。武术训练满足了舞狮对人才技术的需求。在武术训练作为基础,加大了舞狮的难度,增加了观赏性、趣味性、挑战性,使其更具竞技能力,在短短20 年间,舞狮便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性的比赛项目。
1985 年3 月,来自福建省8 各地区、16 个代表队的舞狮队参加了首届龙狮表演赛。同时,与东南亚地区的舞狮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1997 年年底进行首届全国舞狮锦标赛,1998 年10 月在苏州乐园举行第二届全国舞狮锦标赛,之后每年举行一次全国舞狮锦标赛。2005 年9 月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在湖南长沙举行。除此之外,国际性的舞狮组织,在舞狮推进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1995 年1 月在成立国际龙狮总会,同年7 月,中国龙狮运动协会成立。同时,各高校建立舞狮研究机构并定期举行舞狮大赛,对舞狮竞技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或利用丰沛体力成为竞技舞狮的中流砥柱,或对学术进行开拓创新,为舞狮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4.2 表演性
舞狮自西域传入中原,作为朝贡珍品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自唐以后,舞狮逐渐由宫廷转入民间,成为百姓喜爱的娱乐表演节目。在现代此趋势不减反增。在各大开幕式上,各种活动节目中频频亮相。如武汉体育学院60 周年校庆开幕式,在民间开展的更为广泛,尤其是在以广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拥有广拓的舞狮商业市场。人们不惜花重金聘请优秀舞狮人在各种商业活动开幕中进行表演。事后还有红包分配。为何在广州、发展尤为好,主要有两大原因:
4.2.1 深厚宗教信仰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信仰的宗教主要为佛教。狮子在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奉为释迦牟尼的化身。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人们将狮子视为“王者”和万物之王。体型硕大,体态威猛,具强大威慑力。除此之外,人们认为狮子可“辟邪”,通过狮舞,象征“声威远扬,雄震一方”,以此酬神、娱神、祈福、保安。在中华文化中,此信仰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因此,人们崇敬狮子,狮文化发展得轰轰烈烈也不足为奇。
4.2.2 相对健全的市场经济
从表1 中可以看出,80、90 年代优秀的影视作品大多出自、广州。舞狮发展最好的地区也正是这里,这不仅是舞狮文化根植骨髓,更是相对健全的市场经济给了舞狮发展的空间与契机。广州更是大力保护和利用舞狮的文化资源,培育品牌和文化市场,逐渐发掘竞技价值。广州则利用自己作为南狮发源的优势,将舞龙舞狮作为旅游的一大招牌,长期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除此之外,各大厂家为舞狮比赛提供资金赞助帮其宣传品牌,达到双赢的效果,这都进一步促进了舞狮市场的活跃。
5 结论
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舞狮发展的主要脉络,从宫廷贡品到民间庆祝节目再到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商业表演活动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既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了市场经济,又为舞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契机,丰富了舞狮的动作内容,扩大了舞狮的传播范围并形成了舞狮产业链,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在一味模仿西方竞技体育的同时,是否忽视了舞狮真正的文化内涵。舞狮不仅是古人祛邪避灾的祭祀活动,更在不断的传承中融入了华夏民族的民族精神。挖掘传统舞狮的民族精神以及新时代舞狮的创新精神既可以促进狮文化的发展,又是对充斥烂片的中国影视市场的一眛良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漫长且艰辛的过程,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