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爾幹與教育社會學研究
張建成
臺灣師大教育系教授
2005/3/30於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
壹、現在誰還讀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一、M. Foucault的論述理論,有無涂爾幹的影子?
二、P. Bourdieu的習性理論,有無涂爾幹的影子?
三、B. Bernstein的符碼理論,有無涂爾幹的影子?
貳、如何重讀涂爾幹?
一、 堅持功能分析的讀法?
二、 轉向結構分析的讀法?
參、涂爾幹是保守的社會學家?
一、 不關心社會變遷?
1
(一)《社會分工論》有關機械連帶與有機連帶的討論,跟社會變遷無關?
(二)涂爾幹常遭批評太過強育穩定再製社會的功能,忽視教育亦可作為促進社會變遷的工具。事實上,涂爾幹很清楚地指出:「一個社會,成員和氣往來,沒有任何衝突,實在平淡無奇。社會要有奮鬥的理想……要不斷開創新猷,因此教師必須帶領學生為這些而準備。他不可只是照本宣科地傳遞前人的道德福音,還要激勵兒童補上自己的想法,並提供他們體現此一正當企圖的工具。」
(三)不過,涂爾幹對於單單透過教育以促成社會變遷的可能性,態度極其謹慎。他警告我們,讓教育承擔本身所不具備的權力,是錯誤的。因為教育之再製社會者,確實多於改變社會者。因此,他懷疑提供勞工一種更為博雅的教育,就可對抗分工分到枝微末節之弊端的可能性。他說:「無疑地,勞工對藝術、文學有興趣,固然不錯,但成天都把勞工當成機器來看,還是不對。」
(四)涂爾幹不像馬克思那樣,對於的可能性懷有浪漫的憧憬,他所抱持的,是開放的心靈與謹慎的樂觀。
二、 不處理意識型態?
(一)涂爾幹的另一個主要批評,說他忽視意識型態的扭曲與壓迫。但《教育思想的演進》一書對社會階級與教育觀念之關係的歷史分析,完全推翻這些指控。
(二)例如,他分析文藝復興帶來的教育變遷時指出,人文主義的教育觀念,旨在改善文化品味(refinement of cultural tastes),好讓新興的有閒階級或資產階級進入上流社會(polite society),而這樣做的代價,就是完全忽略了廣大民眾的教育需求。
2
(三)涂爾幹認為:「對多數的人民來說,最高的需求就是活下來(survival),而活下來所需要的,並不是精緻的語言藝術……為了在人的世界及物的世界從事有效的鬥爭,所需要的是更為實質的武器,而不是人文主義教育學者所惦記著的那些美化心靈的華麗裝飾……」,「事實上,人文主義教師所描繪的『人』,是教、羅馬及希臘理想的綜合體,他用這三種理想來形塑自己……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就是唯一的理想概念,就是真正的人性。相反地,它所依據的,只是某個特定時空非常有限的因果關係。」
(四)從社會學及歷史那裡,教師能夠幫助兒童看到意識型態的社會決定因素,促其站在啟蒙的意識上作出理性的判斷。一旦了解人性會因社會結構因素而產生變化,意識型態之「共識面」或「自然面」就會顯得虛假,變遷的可能性於焉得以展現。
肆、涂爾幹的教育觀
一、 教育涉及年輕一代有系統、有條理的社會化。
二、 教育是年長一代和年輕一代的互動中,年長一代對年輕一代所施的影響。只有成年人施於年輕人的影響力,才是我們所應關切的「教育」。
三、 假定有種貫穿古今、放諸四海而皆準之理想而又完美的教育,在歷史上是找不到證據的,教育往往因時因地而有變化。如果羅馬的教育注入有如今日之個人主義,羅馬城邦安在?拉丁文明焉存?沒有拉丁文明,何來現代文明?
四、 事實上,每個社會,在每個特定的發展階段,都有一套教育體系,對人發出不可抗拒的影響。涂爾幹說:「不要以為我們可以如己所願地養育子女,我們需恪遵習俗,太過藐視它們,我們的子女必遭報應,當他們長大成人,將成異類,無法跟同儕一起過活」。
3
五、 道德也好,教育觀念與實務也好,都是社會決定的,都是社會相對的。由於教育是「社會賡續再創其生存條件的工具」,故在當代西方國家建立時期,教育改革至所必須,期以適當之世俗道德律取代教會道德律。
六、 社會之中,有多種不同的環境,就有多種不同的教育。教育可能因階級而有不同,也可能因地域而有不同。即使在道德良心上,我們子弟的教育不該如此,不該取決於出身,職業的分化亦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當孩童到了某個年齡,要為其所需履行的功能從事準備時,教育便不再人人相同。「想要找到絕對同質而均等的教育,只有回到史前社會,因其結構尚未分化。」但不論教育如何分化,仍有其共同的基礎。每一群人,都有某些觀念、情感、實踐,得一視同仁地教給所有不同社會屬性的兒童。
七、 因此,教育的功能,在於教導兒童(1)整個社會認為所屬成員不可或缺的某些生理與心理狀態,(2)特定社群(如階級、家庭、專業)認為所屬成員共同必備的某些生理與心理狀態。教育的目的,便是在我們身上建構社會我(social being),在人的身上(individual being)創造一個新我,一個社會我。此一創造性,是人類教育獨享的特權。
伍、涂爾幹的教育社會學研究
一、 三本主要著作
Education and sociology (1922/1956)
Moral education (1925/1961)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1938/1977)
4
這三本他死後才出版的教育講稿,前兩本比較為人所知,第三本則較受忽略,但第三本是以歷史考察方式呈現其結構社會學(structural sociology)的重要作品,也是他處理「意識型態」的重要作品。
二、 涂爾幹反對心理學,一方面是反對一切都還原到心理層面加以解釋的化約論,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當年的心理學還不夠成熟。可是,涂爾幹又常使用一些心理學沒有搞好的概念,如集體意識、團體心靈、社會性格、道德良心等。在他的學說中,社會不只是人格或有機體活動的環境,社會文化的內化更構成人格結構的一部份。依此觀之,在社會學與心理學之間,教育(有系統的社會化)是一重要的橋樑。
三、 涂爾幹之社會學,重視「社會事實」的解釋,強調社會事實與社會事實之間的相互搭架、引申與建構。因此他的教育社會學,就如同他的社會學一樣,呈現的是實事求是的教育事實分析,而不是天馬行空的教育烏托邦想像。
四、 探討社會事實的方法,不僅囿於《自殺論》所示之實證論一途而已。歷史及比較分析,一樣可以達成特定的研究目的。例如涂爾幹曾比較過體育在斯巴達、雅典、騎士教育與現代教育等不同時空之不同。
五、 當新教育社會學強調,要研究貫穿學校教育過程及教育知識結構之權力與控制型態時,當我們強調,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要結合微觀與鉅觀、結構與主體時,涂爾幹早已這樣做了。茲舉二例說明之:
(一) 當年耶穌會牧師所使用之個別化教學法,強調注意學生個別需要,鼓勵學生競爭等,其實是文藝復興以來個人主義發展的結果。
5
(二) 新興的中產階級或有閒階級,競相仿效貴族的生活型式,以進入上流社會,造成教育觀念的變遷。所以人文主義的教育觀念,不是單純的偶發事件,它來自一個影響法國道德史之千真萬確的事實,即貴族取向之上流社會的成立。
六、 今天我們若說,涂爾幹忽略了教育選擇,忽略了女性教育,忽略了學生流行文化等等等,到底是先見之明或後見之明?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