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区域经济理论综述 作业一
一、从古典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
(一)从成本分析产业配置的区域条件
(即成本决定论)
1. 1826年,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创立了“农业区位论”,从区域地租出发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
2. 1909年,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研究运费、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 之后,胡佛,提出了 “孤立国”模式,考虑了更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中投入的替代物和规模经济,以此形成农业的区域配置。
(二)从市场分析产业配置的区域条件
(即利润决定论)
1. 20世纪30年代,克里斯塔勒(德国),提出“中心地理论”,认为生产成本最低并不意味着利润最大,市场对厂商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
2. 1940年,廖什,创立“市场区位论”,认为厂商以市场为中心选择产业区位,方能达到利润最大化。
3. 新城市经济学的代表贝克曼(Beckman)拓展了勒施的工作,他认识到当地商品的需求会影响一个等级结构中的城市规模。
(三)从成本—市场综合分析产业配置的区域条件
(即现代区位论)
1. 20世界50年代,伊萨德(美国),建立了区域总体空间模型,将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研究了区域总体均衡以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
北欧:挪威
瑞典:巴兰德尔、加里森、哈里斯代表了现代区位论的另一研究中心。
对现代区位理论和区域模型研究有较大贡献的学者有:
美国的艾萨德、贝里、伯顿、D·M·史密斯、c·A·史密斯,
德国学者奥特伦巴、博芬特尔
英国学者哈格特、汉密尔顿。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以二元经济为特征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理论)
1. 1945年,佩鲁(法国),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出发,研究以部分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
2. 20世纪50年代,索罗和斯旺,建成“索罗一斯旺增长模型”,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增长,各国或一国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会趋同,呈收敛之势。
3. 1956年,威廉姆森(美国),在要素具有完全流动性的假设下,提出区域收人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最终可以趋同的假说
4. 1957年,缪尔达尔,《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提出“循环累积因果论”
5. 1958年,艾尔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提出“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三、区域经济理论的新进展
(新经济地理学和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1. 1977年,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建立 “垄断竞争模型”,将空间因素引入区域经济研究。
2. 1991年,克鲁格曼,通过建立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规模报酬递增模型”,为国家和区域采取战略性贸易创造竞争优势提供了可能。
3. 1996年,瓦尔兹,提出 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和创新产品的区域性集中。
4. 1999年,马丁,提出在同一区位的厂商数目会随着外生的相对成本优势和内生的聚集优势的增加而增加的结论。
5. 1997年,藤田和莫瑞,研究了多制造业经济体系中的运费与规模经济差异,并且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模型进行了修正。
6. 1999年,沃纳斯伯尔,把运输成本纳入俄林的区际贸易模型,发现贸易方式不仅取决于资源禀赋和要素密集度,而且依赖于运输成本。
ZL
宁夏大学10级经济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