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SWOT分析的苏州市景观体育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苏州市景观体育发展研究

来源:百家汽车网
基于SWOT分析的苏州市景观体育发展研究

顾莉

【摘 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苏州市景观体育发展进行SWOT分析,发现苏州市景观体育发展的优势、探求机遇,找出阻碍发展的劣势、存在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苏州市景观体育发展的实施方案,为苏州市景观体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期刊名称】《搏击·武术科学》 【年(卷),期】2017(002)009 【总页数】4页(P131-134) 【关键词】SWOT;景观体育;发展 【作 者】顾莉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体育部,江苏 苏州 21510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812

近些年,景观体育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形式,不仅在国外发展非常快,在国内也是如火如荼地迅速蔓延。景观体育应作为城市体育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来加以谋划、探索和发展。本研究以苏州市景观体育为研究对象,分析苏州市开展景观体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从而提出相应的方案和建议,为苏州市景观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1 景观体育的概念

“景观体育”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6 年5月举办的“太湖体育论坛”上。随后,全国的专家学者对景观体育进行了更多的文字研究,各自有不同的界定,但截至目前对景观体育的概念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或准确的概述。景观体育是城市标志性建筑、自然景观、城市人文景观与体育活动、赛事的结合体,主要通过特色体育赛事的举办,新闻媒体的传播,展现城市特有的景观魅力,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景观体育是将体育与景观两个基本元素巧妙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人们或参与或观赏,是一种新颖的体育活动方式。将体育活动或赛事融人景观之中进行,借助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传播,既推展体育,又展现特有的景观魅力。[2]景观体育就是从体育运动项目和景观的特点、结构、功能和变化出发,将适宜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特定的形式载于景观,以达到传播体育文化,丰富体育手段,拓展景观功能,展示景观魅力而进行的体育活动。[3]景观体育是指静态的自然、人文景观与动态的体育运动相结合的复合体,是以景观资源为载体,以体育运动项目举办为内容,以传播体育文化,提高人们体育锻炼意识,丰富大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为终极目标的一种新型的体育形态。[4]

本文综上对景观体育的概述,将景观体育理解为,将原来有地点的大型有组织有规模的体育活动移植到城市景观中去,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打破运动场馆给人的枯燥感觉,追求创新、追求时尚,追求景观的美和运动的美交织交错,达到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且要带来景观与体育达到“1+1>2”的有机结合,创造更多效益与价值的体育新态势。 2.2 景观体育的内涵

景观体育中的“景观”追求的是一种美和向往,不仅仅是体育赛事中的自然景观,更包括人文景观和比赛当中运动员所体现出的奋勇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斗志。 景观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体育产业,它必须依附于各种产业和消费,比如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观光等,使各产业在联合效应的影响下共

同增加经济增长和储存潜在价值。 3.1 苏州市景观体育的发展优势

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造就了苏州古城;前人辛勤的开发整治,孕育了苏州良好的基础。历史长河中,苏州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丰富的资源和明显的优势。 3.1.1 城市经济优势

长年以来,苏州经济健康发展,稳中有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逐年登高。2009年至2015年,苏州市的 GDP一直高居全国城市 GDP 排名的前十,这为苏州发展景观体育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3.1.2 区域交通优势

苏州位江三角洲中部,处于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大都市圈的中心位置。“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的同江至三亚、上海至成都线在此相交;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312国道和长江横穿东西;苏嘉杭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绕城高速公路环抱苏城,形成了纵横交错、立体型、开放式的大交通框架。 3.1.3 景观资源优势

苏州自古以来就享有“人间天堂,东方水城”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苏州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全市共有63家(68个点)国家等级旅游景区,拥有六大块5A级景区,为江苏之冠,也是全国拥有5A级景区最多的城市之一;4A 级景区 33 个,3A 景区点 18 个,2A 景区点 6 个。 3.1.3.1 山体景观资源

苏州山体资源丰富,东有昆山的马鞍山风景区;西有东山、西山、光福、木渎风景区;北有常熟的虞山、张家港的凤凰山、香山;南有同里的肖甸湖森林公园。此外,还有东吴国家森林公园、太阳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些山体和

森林公园都为登山、攀岩、徒步、越野等体育项目开展创造了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 3.1.3.2 水体景观资源

苏州是江南水乡的典范,滨江近海,北枕长江,西抱太湖,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全市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 42.5%,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丰富的水体资源为发展水上体育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1.3.3 独特的江南园林美景

苏州享有“江南园林甲无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苏州的园林玲珑精致,巧夺天工,分别代表了中国宋、元、明、清江南园林风格,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精华。每年都有千百万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为了一饱这“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悠哉。 3.1.3.4 地标性建筑

苏州的现代建筑,以“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以丰富的艺术想象,记录着吴文化的传承。 人们从苏州博物馆、苏州科技文化中心、苏通大桥、东方之门、东方瀑布大楼等建筑,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与力量的呈现,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精神的彰显。

3.1.4 体育强市、名人效应

苏州体育局曾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民健身周全国优秀组织奖,被江苏省体育局评为“十运会”参赛工作突出贡献奖、承办全国体育竞赛最佳赛区。市体育运动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奥运后备人才基地”。我国著名的女排教练袁伟民、运动员孙晋芳、女子举重世界冠军陈艳青、唐卫芳、羽毛球世界冠军孙志安、蔡赟、张军、马拉松英雄周春秀、轮滑世锦赛冠军郭丹等均是苏州籍运动员。体育明星各自的运动项目和曾经使用过的训练场馆,都可作为景观体育资源进行开发。 3.1.5 大赛经验积累优势

自2008 年以来,苏州举办了多项赛事。国际男子手球精英赛、世界杯环太湖马拉松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中国苏州轮滑赛、全国羽毛球锦标赛、跆拳道锦标赛、体育舞蹈团体锦标赛、女排锦标赛、艺术体操团体锦标赛等多项热门赛事均在苏州这块热土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尤其是第53届世乒赛这一极具规模和极具影响力的国际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大大促进了苏州的国际竞争力。这样的殊荣和阵势,为苏州景观体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3.2 苏州市景观体育开发的劣势 3.2.1 泛景观体育化日益凸显

景观体育是“景观”与“体育”的珠联璧合,但并不是“景观+体育=景观体育”。所有的体育活动比赛都往景观体育上靠拢,泛景观体育化日益凸显,带来的必然后果是观者只能看到城市景观的外在表象,难以体会到体育特有的文化及精神价值,使景观体育的发展陷入困境。 3.2.2 景观体育的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人才匮乏是遏制苏州景观体育发展的“软肋”。景观体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需要精通设计、策划、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并可以指导各类活动、具备处理紧急事件能力的体育人才,更需要具备旅游、营销、管理等多方面复合型知识,擅长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苏州在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远不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所以阻碍了苏州市景观体育的发展和提高。 3.2.3 定位不够准确,品牌竞争力不强

上海是我国景观体育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景观体育开发的佼佼者。国际马拉松赛、网球大师赛、F1大奖赛、克大师赛等等已经成为了其城市品牌。而苏州作为上海的后花园,必须找出自身的特色,准确的定位,景观体育才能得到长效的发展。近年来,苏州市景观体育赛事一直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一些比赛的品牌影响力并不强。

3.3 苏州市景观体育开发的机遇 3.3.1 “一带一路”战略引领

“一带一路”是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苏州积极深化与重点城市之间合作,打通与长江中上游城市之间的联系,与苏北城市加强联手,借助欧亚桥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联系,为苏州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支撑。《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明确指出,“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所折射出的体育活动交流观光、参与、体验游这一文化特征,必将带动苏州市景观体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3.3.2 体育产业迎来又一春

2016 年是体育赛事的大年,巴西奥运会、法国欧洲杯、米兰欧冠赛等顶级赛事强势开战;全民健身运动遍地开花、热闹非凡。苏州市抢抓发展机遇,体育产业量质齐升。苏州现有体育产业示范基地30个,体育企业6234家。发展体育产业不仅壮大国威、展示国力,而且大大增强了全民体质、为全民生活提供了健康娱乐的方式,因此大力支持、资金蜂拥而至,体育产业的各个环节和领域都面临着更好的发展空间。

3.3.3 苏州全民健身热浪的兴起

苏州全市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建成,各市、区体育总会覆盖率高达100%,市民体质合格率达96.4%,每年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3000余场次,参与市民超百万人次。苏州近几年还开展了“全民健身节”“全民健身系列大评选”等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营造出了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社会氛围,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4 苏州市景观体育开发面临的挑战 3.4.1 城市竞争威胁

随着景观体育在城市软实力提升中价值的突显,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景观体育的开发,景观体育成办赛新宠。例如: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太湖国际马拉松赛等等。“2014上海保龄球黄金联赛总决赛”将保龄球这样的室内项目移步室外;“2015射箭世界杯上海站”在滨江大道上表演射箭。这些举动都开辟了该项目的景观赛事国内先河。因此,苏州欲在景观体育开发市场分一杯羹,竞争空前激烈。而且,上海、无锡、南京、杭州等城市位居苏州周边,论其城市综合实力,都是苏州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尤其上海是这一景观体育的源头和发展最快的城市,对苏州市景观体育的开发必定造成重大的威胁。 3.4.2 景观体育赛事空心化,无后劲

景观体育赛事应该将自然、人文景观之美与体育赛事之紧张激烈紧密结合,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苏州曾于2000年举办了在当时极具轰动效应的太湖世界特技飞行大赛,但这一赛事却没能延续至今,其原因包括强调“冒险、刺激”的特技飞行难以展现苏州古朴、典雅、温婉、写意、内敛的城市内涵与精神。而且特技飞行不仅并非苏州人喜闻乐见或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却与这个城市“小巧精细、柔和淡远、雅致秀丽、灵动飘逸”的人文风貌与文化性格相互冲突,参观者通过赛事难以真正体会苏州特有的文化与精神气质,同时活动的短期性也让人产生“形式多过于内容”的感觉,这种“空心化”的赛事后期很难延续,缺乏后劲。 3.5 苏州市景观体育发展实施方案 3.5.1 与苏州旅游市场携手并进

2012年,苏州被确定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荣获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称号,在全国游客年度满意度调查中,得分名列60个样本城市之首,蝉联冠军。这样一个良好的旅游市场,对苏州宣传景观体育和吸引游客参与景观体育活动都提供

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3.5.2 借助“特色主题节”推动景观体育市场开发

苏州是一个民俗与时尚紧密结合的地域,其节庆颇具特色,品牌知名度较高。作为中国国内最具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已经成功举办了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基地永久落户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此外,苏州太湖梅花节、碧螺春茶文化节、金秋虎丘庙会、金秋嘉年华之国际风情节、沙家浜阳澄湖大闸蟹旅游节、“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都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如若在这些节庆活动期间或者前后,举办景观体育赛事,想必事半功倍。 3.5.3 打造精品赛事,塑造个性品牌

不同的体育运动营造不同的形象。例如,网球可以包装成一种高雅的运动,而足球则是勇敢者的游戏;相同的体育运动也可打造不同的个性。如NBA崇尚个人进攻,而欧洲篮球联赛提倡团队配合;英格兰足球是勇猛,而巴西足球则是技艺。因此,苏州要发展景观体育,必须把握项目灵魂,打造精品赛事,塑造并维护赛事品牌。苏州已成功举办过环金鸡湖半程马拉松赛、环太湖国际竞走、环太湖公路自行车赛、金鸡湖龙舟大赛等等,但这些赛事不具备独特性和唯一性,因此,如何将苏州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人文山水资源,通过主题设计,通过赛事包装,突出赛事个性,区别于其他相同项目的赛事,打造精品,发扬延续,势在必行。 3.5.4 组织民间景观体育活动,敦实体育群众基础

在我国实施的全民健身工程,特别是遍布城乡的健身路径,与壮观的健身人群一起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一大景观。把百姓健身的人文景观与各地的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结合起来,宣传、引导、吸引百姓投入全民健身活动,区域性景观体育将得到大力发展。例如,苏州渭塘珍珠湖公园环境非常优美,当地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构建出清晨和傍晚在公园广场进行的木兰拳、木兰剑、太极拳、太极剑、交谊舞等运动,交织在一起,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3.5.5 加快景观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

加快专业人才的开发,培养人才具备一定地景观设计、旅游、体育、营销、管理等多方面复合型的知识,是苏州市景观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在现有的景观设计人才队伍中培养一批懂体育、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景观体育管理人才;加强高校间跨专业的合作,特别是体育学院、旅游专业、景观设计专业的学院之间的合作,创新相关的人才培养合作计划,鼓励在苏州设立景观体育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各类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景观体育人才。 3.5.6 将景观体育赛事与公益彩票结合

体育彩票的发行,对于国家筹集体育事业发展资金,减轻财政负担大有裨益。例如,2010 年11月,海南省举行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期间,省体育彩票中心就成功发行了以环岛赛为主体的即开型体育彩票“椰风海韵”,在彩民间反响甚好,受到了彩民的热情追捧。由此可见,景观体育赛事与公益彩票结合,是可行的,也有利于景观体育的良性发展。苏州可以效仿之,在承办大型景观体育赛事时,发行相关的体育彩票,既能够促进景观体育赛事创收,又能给广大彩民提供更多更具吸引力的彩票种类,可谓一举多得。

【相关文献】

[1]蔡海飞.景观体育:城市的活名片[J].甘肃农业,2005(12).

[2]张美江,熊 文,李厚芝.景观体育之解读——以上海市的实践与探索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

[3] 秦文光. 当前景观体育概念特点及其再构建的重要意义[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

[4]赵世伟.我国城市景观体育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杭州市景观体育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