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观念改变命运案例:大学生应聘
几个大学生到某大型公司应聘总经理助理一职,笔试很顺利就通过了,面试时主管报出厚厚几摞宣传资料叫他们到市中心散发,发完就可以回公司了。大家争先恐后的抱上资料就出发了。有人把资料见人就发,甚至对同一个人发两三份;也有人把资料悄悄的扔到垃圾桶里,或者路边的绿化带里;也有人抱着资料偷偷的躲到商场里乘凉,抱怨公司和这该死的鬼天气。下午,其他人都回到公司了,只有一个男生还在烈日下认真的发着资料,不时的给咨询的人讲上几句。傍晚,当这个男生把一份资料发给一个路过的中年男人时,中年男人问他:都那么晚了,你怎么还在发资料呢?男生回答道:因为我还没有发完。中年男人接着问:反正没人监督你的工作,你可以把资料乱发、或者扔了,没人会知道呀。男生一本正经的说到:话虽如此,但我要对我的工作负责。中年男子接过男生手中未发完的资料,拍着小伙子的肩膀高高兴的说:恭喜你,通过了公司的面试,明天直接上班。事后那个男生才知道中年男子就是公司总经理,他未来的上司。
案例真实而简单,因为各人对工作的观念不同而结果不同。
案例二:打破固定思维的习题
一、在一个象限内。有边长为2的正方形。取第一、二、三象限,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挖去(如阴影部分),四个象限正方形未取部分。
请问:
1、请在第一象限划成两等份;
2、请在第二象限划成三等份; 3、请在第三象限划成六等份; 4、请在第四象限划成七等份。
案例三、雨夜开车的故事
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经过一个车站。有3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死的老人,;一个是医生,他曾经救过你的命,是你的大恩人;还有一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也许错过这次机会你就再也见不到她了。但你的
车只能再坐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可能每个人的回答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理由。有爱心的人,会选择救老人,因为老人快要死了;知恩图报的人会选择医生,因为他救过自己;注重情感的人会选择梦中情人,因为一旦错过了这个机会,他就永远不能遇到做梦都想见到的梦中情人了。
完美答案:“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开车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共汽车!”
思维的定势局限了我们的想法。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优势(车钥匙)。如果有时我们能放弃一些我们固守的习惯和惯用的想法,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
案例四:
心态决定一切案例:秀才进京赶考
从前有两个秀才一同上京赶考,路上看到了一口黑糊糊的
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凉了半截,心想:今天怎么这么倒霉,赶考的日子竟然遇到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直到走进考场,那个黑糊糊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名落孙山。而另一个秀才却想:棺材,棺材,有“官”又有“财”!好兆头!他情绪高涨,文思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案例五:
细节决定成败案例:“一钉损一马,一马失社稷 ”的故事 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名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故事。查理准备与里奇蒙德决一死战,查理让一个马夫去给自己的战马钉马掌,铁匠钉到第四个马掌时,差一个钉子,铁匠便偷偷敷衍了事,不久,查理和对方交上了火,大战中忽然一只马掌掉了,国王被掀翻在地,王国随之易主。
百分之一的错误导致了百分之百的失败,一钉损一马,一马失社稷,你是否听到一个远去的王朝风中的悲鸣——细节决定兴亡!
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说:“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常常反思,是我们没有宏大美好的理想,还是缺少一种积极向上
的精神?都不是,我们只是缺乏从细、精处入手的工作作风 。
案例六: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案例 ---齐白石成功的故事
两个年轻人酷爱画画,一个很有绘画天赋,一个资质则明显差一些。20岁的时候,那个很有天赋的年轻人开始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整天美酒笙歌醉眼迷离,丢掉了自己的画笔。
而那个资质较差的年轻人则没有。他生活虽然极为贫困,每天需要打柴、下田劳作,但他始终没有丢掉自己钟爱的画笔。每天回来的再晚、再累,他都要点亮油灯,伏案在破桌上全神贯注地画上一个钟头。即使在他做木匠走村串户为别人打制桌椅床柜的时侯,他的工具箱里也时刻装着笔墨纸砚,休歇的短暂间隙,行路时的路边稍纵,他都会铺上白纸,甚至以草棍代笔,在泥上画上一通。四十年后,他成功了,从湖南湘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的一平凡木匠,成了蜚声世界的画坛大师,这个人就是齐白石。
齐白石成功后,曾和他一起酷爱过绘画的那个年轻人到北京来拜访过齐白石,不过,他同已自称“白石老人”的齐白石一样,已经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头了,俩人促膝交谈,齐白石听他慨叹美术创作的艰辛和不易,听他述说对自己从事绘画半途而废的深深惋惜,齐白石听完莞尔一笑说:“其实成功远不如你想的那么艰辛和遥远,从木匠雕刻到绘画大师,仅仅只需要四年多的时间。” “只需要四年多一点?”那个人一听就愣了。
齐白石拿来一支笔一张纸伏在桌上给他计算说,我从20岁
开始真正练习绘画,35岁前一天只能有一个小时绘画的时间,一天一小时,一年365天,只有365小时,365小时除以24,每年绘画的时间是15天。20岁到35岁是15年,15乘以每年的15天,这15年间绘画的全部时间是225天,35岁到55岁的时候,我每天练习绘画的时间是2小时,一年共用730小时,除以每天24小时,总折合是31天,每年31天乘以20年合计是620天;从55岁至60岁,我每天用于绘画的时间是10小时,每天10小时,一年是3650小时,折合152天,5年共用760天。20岁到35岁之间的225天,加上35岁到55岁之间的620天。再加上55岁到60岁时的760天,我绘画共用1605天,总折合4年零4个月。
4年零4个月,这是齐白石从一个乡村懵懂青年成为一代画坛巨匠的成功时间,很多人对齐白石仅用了4年零4个月的时间就成功了很惊愕,但何须惊愕呢?
不要畏惧成功的遥遥无期,成功其实不需要太长的时间,用上你发呆或喝咖啡的时间已经足够了。白石老人的成功,深深地揭示了这两句话的实质。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也就是把困难或大的目标分解在平时,分解成一个个连续容易做到的小目标,日积月累自然成功。其实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或人生规划能比白石老人从一个木匠成为一代画坛巨匠难道还要难吗?不会吧。在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或去做一项事业时,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不用着急,调整好策略和方向,把困难分散在平时,换成多个角度和层次很容易的去从大的态势上解决,使之如同白石老人的成功一样水到渠成。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也就是说再宏大的事情也须从细致处体现出来,齐白石老人虽然每天都在做画,但是必定每天做画都是
用心去做,细致入微的去揣摩和体会每一个细节,其作品每一笔都是“无败笔”才能造就一幅幅传世之作。故而,在把握大局的关键,用细致入微的心态去做好每一个细节,成功也是其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