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我国行政权力的网络监督研究

关于我国行政权力的网络监督研究

来源:百家汽车网
第2012年第8期 商 业 经 济 No.8,2012 (总第404期) SHANGYE JINGJI Total No.404 [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8—0075—02 关于我国行政权力的网络监督研究 高 萍 (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摘要】 目前,我国行政权力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行政权力网络监督主体覆盖面不够广泛, 与网络的良性互动不足,网络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权力网络监督存在异化等。我国应加强行政权力 网络监督主体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化,完善网络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主流网站的建设,从而优 化网络监督环境,进一步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促使行政权力执行者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 [关键词】行政权力;网络监督;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1 F320 【文献标识码1 B 近来,网络监督蓬勃发展,监督的力量也在不断 是微博的日益普及,不仅许多网民开通微博,而且各级政 壮大。如“神秘的天价香烟事件”,“7月孕妇遭强制引产 府部门和职能机构也纷纷开通微博,这不仅方便了群众 事件”,“刘卓志卖官事件”等一系列网络监督案例都突显 的监督,而且还打造了一条与公众沟通的新渠道。 了网络监督的作用:有效的监督我国行政权力运行 f--)监督客体应对舆情能力有所提高 是否良好,行政权力执行者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 本文中的网络监督客体是指我国行政权力的运 行政权力是一项与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联系十分密切 行,党政机关及公务员。以往我国很多地方对网络舆 的权力。如果不对其进行有力监督,就有可能使行政权力 情视而不见,或者隐瞒实情、虚假回复,出现“捂盖子”现 的执行者出现玩忽职守、乱用职权、贪污等不良现象 象,致使广大民众不知实情,使得一些行政权力的运行较 致使行政权力异化,从而损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降低 为困难。然而现在不少地方基本能对网络舆情做出 的公信力。所以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行政权力的 及时、准确的回应。据新华网报道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 监督。目前,网络监督为加强我国行政权力的监督做 (口碑)研究所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党政部 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关于我国行政权力的网络监督 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明显提高,机制日渐成熟,过半部门 仍就存在一些缺陷。 能够针对网络舆情当天作出回应。(2011中国网络舆情 一指数年度报告》称,2011年,我国党政部门应对网络舆情 、我国行政权力网络监督的现状 的机制逐渐成熟,应对能力明显提高。从2011年下半年 (一)行政权力网络监督主体数量不断上升 的数据来看,71.9%的网络舆情事件得到了及时处置,第 网络监督主体是指能对的公共事务,公务 员工作行为发表意见,见解的网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 四季度比第三季度事件处置速度有小幅提升,党政部门 中心统计表示,我国网民总数持续攀升。正是随着互联网 在当天或1天之内作出回应的热点话题占比从49.2%上 升至50.4%。 的飞速发展,网民数量的不断上升,监督意识的不断增强 使得民众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种通过网 二、我国行政权力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 络监督的方式既能满足广大民众表达的欲望也扩大了民 (_一)行政权力网络监督主体覆盖面不够广泛 众参与的范围,使生活中一些不敢当面发表意见的。没有 网络监督主体覆盖的人群不够广泛。一方面表 机会当众发表见解的人也可以大胆表达,激发了更多人 现为,网络监督主体覆盖的地域面不够广阔。这是因 的参与监督意识。正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谢 为在我国互联网发展具有地域的差异性。我国的发达城 新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指出的,“通过网络,来自社会 市互联网发展较快,然而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 底层的信息、观点、声音找到了一个‘出口 ’。 乡村及贫穷的边远山区其互联网根本无法普及,所以这 (二)行政权力网络监督载体的多元化 里的人们很难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另一 网络是人们获取国家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往,网 方面表现为,网络监督主体无法包括一些年龄大的 民对行为的看法和关注主要是通过各大论坛、新闻 老群众和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由于他们根本不会 跟帖进行监督。然而当今,网络监督的载体呈现 使用计算机,致使他们也无法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 出多元化,网民通过博客、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甚至 观点、态度、思想等。 QQ、大学生校内网对、公务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尤其 f-)与网络的良性互动不足 【收稿日期】2012-07—31 一75— 商业经济第2012年第8期 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和匿名性的特征,加之有些 网民又缺乏自律,网络上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使得 网络出现偏差,影响公众的认识和的决策。面对 着网络上存在的失真信息,相关部门和人员发现后应积 极的对失真信息加以纠正,而不是采取回避,沉默,针锋 相对等消极、偏激的方式。然而当前面对网络舆情的新变 化,一些地方仍然对于网络舆情置之不理,缺位回 避,面对公众的监督缺乏积极回应,缺少与网络 应有的良性互动。 (三)网络监督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对于网络立法方面来说,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领域,我 国互联网发展的时问较短,网络法律法规仍存有漏洞,有 关网络监督的法律保障大部分只是通过相关条 文和其他法律法规来引申执行,缺少关于网络监督 的具体法律法规。同时,“现行法律对监督的简单化 规定,导致了记者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缺乏可操作 性:没有监督法律层面的定义,没有监督的范 围,没有明确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权利义务,没有滥 用监督权利的制裁措施,更没有妨碍监督权利 行使的制裁措施”。 (四)行政权力网络监督存在异化 网络监督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纠正行政 权力执行者出现权力的乱用、贪污等不良行为,起到 帮助决策,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作用。然而,我们 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消息和新闻,尤其是一些论坛里的帖 子和话题,有很多都是虚假的。如频繁的网络暴力事件, 泛滥的网络谣言,非理性、情绪化的网络等都是一种 监督不当的表现,甚至网络监督背后还存在着一些灰色 产业链,如网络打手公司,它们专门在网络上按照委托人 的要求针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物进行不良炒作、颠倒是 非、发布恶意信息。这不但使广大群众不明事情而且 也加大了对相关事件的处理难度,降低的办事 效力,甚至使得行政权力的运行出现异化。原本网络 监督应该促使行政权力良好运行,然而却适得其反,出现 了网络监督的异化。 三、完善我行政权力国网络监督的对策 (_一)加强我国行政权力网络监督主体的建设 一是要扩大网络监督主体的覆盖面,即扩大网 络监督主体地域分布和年龄段分布。这就需要 应加大对互联网应用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要高度重视互 联网的建设和普及力度,积极改变我国网络所呈现的“东 部快、西部慢,城市快、农村慢”的现状。同时,要让不懂得 上网的人群(如要让年龄大的人群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 民工等)有发表网络言论的机会。例如,可以让社区定期 举办义务教学,教这些人群如何上网并且普及网络文化 知识,建立良好、文明的网络氛围。二是加强行政权力网 络监督主体的素质培养。网络监督主体是推动 网络良性发展的主要军,他们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 质都直接影响网络监督的成效。所以加强监督 主体素质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进一步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化 一76一 SHANGYE JINGJI No.8。2012 信息公开化是公民知情权实现的必然要求,为 网民的监督也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对监督主体如何做好 监督工作的意义重大。只有网络监督主体了解相关信息, 才能正确、有效的开展监督,避免出现滥用监督,过 度监督的现象。所以要从法律层面确保政务公开与信息 透明,完善政务公开相关制度并要求地方严格执行 和实施。这样就能使得民众了解的政务信息,了解政 府工作的程序、环节,减少他们在网络上胡乱猜疑行 为。同时政务信息公开化还可以拉近公民与之间的 距离,树立的良好形象,提升的公信力。 (-)完善网络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 要想发挥网络监督应有的作用,必须依据完备的 法律,要重视、制定、规范和保护网络监督的法律法 规。法律法规是网络监督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离开 了法律这一强制性的规范,网络监督的发展就会缺乏 刚性约束,于是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丰富讯息的同时,也掺 杂着许多失真、恶意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建立网络舆 论监督的具体法律法规并逐步加以完善,对网络上恶意谣 言,搬弄是非,监督过度的行为加以遏制并严厉惩罚。 (四)加强主流网站的建设 主流网络媒体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其影响力是其 他网站无法比拟的。在我国的主流网络媒体有各级党政 网、人民网,新华网、各部委和机关的官方网站等。要加强 对主流媒体建设对提高网络监督的力度有重大意 义。首先,对于来说,应该在资金上、上给予主流 网站强有力的支持,扩大主流网站规模,提升主流网站知 名度。其次,培养主流媒体,重视“把关人”的建设。主流媒 体对论坛、网站发布的新闻和信息的把关直接影响网络 监督的质量。若把关人角色抓得好,网络上会减少许 多虚假信息,有益的信息就会凸显出来,起到引导网络舆 论监督的作用。再次,开通网上交流沟通互动平台。主流 网站不仅要以正确的引导人的身份,为网民答疑、解 惑,而且还要用正面的新闻报道帮助群众理解。同时 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组织专家、相关领导人与人民群众 进行在线交流,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解答,这不 仅可以优化网络监督环境,而且还拉动与群众 的距离,树立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1 【1】谢新洲.应充分发挥网络监督作用[EB/0L].新华网 新闻教育,2009—3—2http://news.xinhuanet.eom,e— du/2009/03,02 [2】林爱琚.监督保护的现状与法律思考[J].新闻战线, 2005(5) 【3】石国亮,徐嫒.如何让网络回归理性叨.广东青年干 ’部学院学报,2009(23) [4】罗昕.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探究叨.当代传播,2008 (4) [5]成剑英.网络监督:特点、难点与对策【J】.求实,2010 (4) 【6】姚宜新,丁大晴.理性看待网络监督[J】.中国监察, 2010(9) 【责任编辑: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