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测试时间:40分钟
一、积累运用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 ),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埃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 )了。这里有五六dònɡ( ).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坐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 )塌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 ) 干涸(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五六dònɡ( ) tān( )塌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 改为 。 答案 (1)xū hé (2)栋 坍 (3)埃 挨 坐 座
解析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1)注意“涸”字不要读半边。(2)注意“栋”是“木”旁,“坍”右边是“丹”。(3)结合语境,逐字排查,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确定错别字并修改。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 (2)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 (3)盘问追究事情的根底。( )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 答案 (1)坍塌 (2)沉默寡言 (3)刨根问底 (4)不毛之地 解析 根据积累作答,避免出现错别字。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B.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C.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 D.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答案 B A.约数中间不用标点符号,应删掉顿号。C.“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是选择问句,只在最后
一个问句后面用问号,应把“公家的”后面的问号改为逗号。D.不是直接引用,冒号应改为逗号。
4.(2019山东青岛段测)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腾讯就各类防沉迷系统破解手段表示,运营团队将持续加大监管,对账号租赁、辅助认证等灰色行为进行打击和屏蔽。
B.根据国家环保部实地调查显示,我国西部省份不少本是青山绿水的地方生态环境却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到了相当危险的地步。
C.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一种形式,青岛地铁建设随着有序推进,新投入运营的地铁将会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D.把“治污”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环保“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答案 D A.成分残缺,“加大监管”应为“加大监管力度”。B.句式杂糅,应去掉“根据”或“显
示”。C.语序不当,“随着”应放到“青岛地铁”之前。 5.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管你是何等渺小、卑微,你都可以谱写生活的乐章,创造生命的奇迹。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你,世界才增添了一分色彩。眼泪, ;仁慈, ;同情, ;关怀, 。你要勇敢地对自己说:“我很重要,我就是一道风景。” ①要为众生的苦难而发 ②温暖鳏寡孤独的凄凉
③要为别人的悲伤而流 ④安抚老弱病残的柔弱 A.④①③② C.③②④①
B.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答案 B 可从词语搭配的角度入手分析。根据“眼泪”可确定后面应填含有“流”的句③,根据“仁慈”可确定后面应填含有“发”的句①。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6.下列各句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答案 D 仔细读四个句子,分析每句话的本体和喻体,判断是不是比喻句。D项中的“像”有“和”的意
思,不是比喻词,该句也没有本体和喻体,因此不是比喻句。 7.根据语境仿写。
人生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人生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人生就要像金蝉一样, , 。
答案 (示例)即使短暂 也要放声歌唱
解析 首先分析例句结构,找到仿点。然后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关。
8.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写一段解说文字。
要求: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特点及寓意,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答:
答案 漫画由左右两部分各自而又紧密联系的内容构成:左边是一个人,总“想在这里种树”,在地上依次画四次圆圈,圆圈由少到多;右边是另一个人,与左边人画圈相对应的是,种树,挑水,浇水,树下乘凉;当前者在地上画满无数圆圈回头时,猛然发现已经长成的一棵大树矗立在眼前。画面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又互相对比照应,辛辣地讽刺了只空想而不实干者的可笑可怜,构思别出心裁,寓意耐人寻味。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漫画的能力。介绍漫画的内容即用说明性的文字,把漫画上有什么人,什么物,他们在做什么,揭示了怎样的现实意义,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漫画中前者在“想”,后者在“干”,想者一地的圈,干者最后收获参天大树。漫画辛辣地讽刺了只空想而不实干者的可笑可怜。另外注意题中的“至少用一个成语”的要求。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答: 答案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树林比作铺在高原上的地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多、长得茂盛的特点。
解析 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根据“像地毯一样”,可确定采用了比喻修辞;然后结合语境,根据喻体“地毯”的特点体会该句写出了树林怎样的特点、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10.选文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的“奇迹”指什么?
答: 答案 “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奇迹”的含义,需要先把握其本义——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然后分析其语境义——在文中具体指牧羊人通过植树改变生态环境的事。 11.“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一句话有怎样的含意?
答: 答案 现实社会中,每年都有大批树木被砍伐,自然环境被破坏,被毁灭,牧羊人单凭一人的努力把一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森林绿洲,就像上天一样改变了环境。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要结合语境,理解牧羊人用双手植树改变环境的意义。 12.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答案 首尾照应,深化中心。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和赞美。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思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槐抱柳 袁省梅
你见过这样的树吗?
本是棵槐树,扭曲的躯干,黑铁般的外表,龟裂的表皮,半腰里却被谁挖走了般,凹陷成一个马槽般的大坑。偏偏就在那大坑里长出了一棵柳树,枝条越长越大,夹在槐树横横竖竖的枝条间。风沙把村里村外的树都击打得枯死了,却在槐抱柳跟前没了奈何。
槐抱柳活着,准确地说,槐抱柳也有一部分死了,死了的是槐树的一半,长在槐树怀里的柳树却活得好好的。
这棵树生长在五里柳,是五里柳最老的树。谁也不知道这棵树多少岁了。就像不知道王长信老人多少岁。有人说老人一百岁了,有人说加上闰年闰月该一百多了。王长信老人听了,笑得咯咯的,指着村口的槐抱柳说,它肯定知道,你们问它吧。
可是,没人问这棵老树。 人们都很忙。
人们被风沙撵着,忙着搬家。人们说,五里柳不能住了,风沙要把人都给埋了。王长信老人没走。老人说,他不走,那些空荡荡的院子房子不让他走,五里柳不让他走。老人说,我走了,谁管这棵槐抱柳呢?
王长信老人每天从很远的地方担水,给自己喝,给槐抱柳喝。
都走了,就剩咱俩了。王长信老人给树浇着水,咯咯笑,五里柳就剩咱两个活物了。老人把这棵树当成人了。
王长信老人浇完树,又去挑水了。村里,地里,老人种了好多棵树苗。老人说,我就不信风沙能跑过咱。老人叨叨着,五里柳不能只有你和我啊。咱得把风沙撵走,得让房子是房子院子是院子,得让鸡飞狗跳鸟叫人闹。
一场风沙过后,五里柳又是死寂一片,树苗东倒西歪的,有的连影子也吹刮到很远的地方看不见了。村口的槐抱柳就担心,戚戚地把满身的结疤都瞪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寻找老人。槐抱柳担心风沙把老人也吹刮得歪倒了。沙梁上老人咯咯地笑,我的命硬着哩,不怕。
老人在沙梁上,挖了更深的树坑,把一棵棵倒了的树苗扶起来,压实,浇水。老人说,我就不信撵不走风沙,不信这树活不了。
恣肆的阳光里,老人提着铁锹,担着水桶,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在沙梁上忙碌。
槐抱柳安心了,安安静静地没有一丝声息。老人再给老树浇水时,老树就对老人说,您也是一棵树,会走的树。老人咯咯咯咯笑得开心,粗糙的手抚着老树,说,我是树,咱都是树,五里柳要有好多的树。老树满枝头的叶子就哗哗哗哗响了起来。 ....
然而有一天,老人没有来。太阳在天上肆无忌惮地滚着,从东滚到西,老树都没看见老人,老树的每个枝条都耷拉得没了精神。
连着好几天,老树都没看见老人的身影,没有听见老人咯咯咯咯的笑声。五里柳是个空村。无论老人的笑声在村子的哪个角落,哪怕就是在十里外那条细如发丝的河边,老树也能听见老人呼哧呼哧粗重的喘息。老树开始担心起来。没有老人,五里柳就真的完了。老树忧愁地想着。
夕阳给五里柳罩了一件金线银丝般的外衣时,老树看见了老人。老人晃晃悠悠地担着水,说,不服老不行了,得叫他们都回来,回来栽树。老树看着老人,满树的枝条都担心地揪扭成了一团。
第二天,老人果然唤来了四五个人。老人和这几个人回到村里。老人摘下一把猩红晶亮的大枣给这几个人吃。那是老人栽种的沙枣树上结的大枣。
老人说,好吃吧?
老人说,不能白吃,你们得帮我栽树。吃一颗枣,栽一棵树。
那些人看着沙梁上的树,说,栽树栽树。我们都栽树。把五里柳的人都唤回来栽树。 老树看见老人脸上狡黠的笑,一层一层地堆积。老人悄悄地对老树说,不急,他们会回来的。五里柳还是五里柳,你信吗?
果然,更多的人来到了五里柳。人们栽树累了,就坐在老树下,望着槐抱柳说,树老成精哩,有槐抱柳护佑着五里柳,五里柳就不会被黄沙埋了。
老树说,老人才是精哩,他是五里柳的精魂。
老人咯咯咯咯地笑着,靠着老树的槽坐了下去。 老树看见老人慢慢慢慢地坐在了它的怀里。
老树用它粗糙的却温暖的“马槽”像抱柳树一样,抱住了老人。
13.这篇小说以《槐抱柳》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 以此为题的好处是:成为小说的叙事线索贯穿全文,是小说中老人形象的象征,含蓄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槐抱柳”这一奇特现象也会吸引读者的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时,在明确标题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本文内容具体阐释。
14.当五里柳的人们因为风沙的侵袭纷纷离开家乡的时候,王长信老人为什么坚守下来?
答: 答案 老人坚守下来一是为了照料槐抱柳,二是老人热爱家乡,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信心,他想在家乡种树,以撵走风沙。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不难看出,老人不离开,一是出于对槐抱柳的不舍,想照料槐抱柳;二是出于对故乡的不舍,他想靠种树来对抗风沙。
15.“树人相应,人树相合”是这篇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槐抱柳与王长信老人这两个形象有哪些共同点?
答: 答案 共同点:历经沧桑,生命力强;依恋故土;执着坚守,有奉献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形象的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文章中对老人和槐抱柳的描写,其共同点可以总结出很多,如历经岁月的沧桑、生命力顽强、对故乡的热爱和执着坚守等。
16.运用间接转述是本文语言描写的一大特点,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直接引用。 老人说,他不走,那些空荡荡的院子房子不让他走,五里柳不让他走。
答: 答案 老人说:“我不走,那些空荡荡的院子房子不让我走,五里柳不让我走。”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的运用与改写能力。将间接转述改为直接引用,只需要注意人称以及叙述对象的变换即可。
17.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下列词句。
(1)老树满枝头的叶子就哗哗哗哗响了起来。(提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
答:
(2)村口的槐抱柳就担心,戚戚地把满身的结疤都瞪成了大大小小的眼睛寻找老人。(提示: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答案 (1)运用了拟声词,表达了槐抱柳听到老人的话后的喜悦和兴奋。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槐抱柳见不到老人时担忧和焦急的心理。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提示中的信息。如第(1)句要求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词性入手分析;第(2)句要求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根据“瞪成”“寻找”可确定是拟人的修辞,再体会其表达作用即可。
18.小说结尾,画面温馨,意蕴丰富。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具体描绘一下这幅画面。不少于50字。
答: 答案 (示例)一阵风吹过,在夕阳的余晖中,老人慢慢慢慢地坐在老树的怀里,老树张开那粗糙却又温暖的怀抱,像抱柳树一样紧紧地抱住了老人。老树安详地看着老人,柔软的柳条轻抚着老人的脸。老人就这样安静地在老树的怀里歇息着。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结合文章结尾感人、温馨的情境进行联想描写。内容符合文意,语言表达生动,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