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哲》试卷(A)

-《马哲》试卷(A)

来源:百家汽车网


__________成人高等教育20____-20____学年第___学期

A. 各种感觉的综合

密 系 考 生 答班 级 题 封 不 姓 得 名 过 此 学 号 线 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成 绩 得分 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C、主管和客观的关系 D、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标志在于它具有C A. 客观性 B. 矛盾性 C. 实践性 D. 社会性

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 A.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 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 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4、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C A. 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 世界统一于精神 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5. 规律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C A. 普遍的、永恒的联系 B. 间接的、短暂的联系 C. 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 相对的、偶然的联系 6. 意识的本质是B

B.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绝对精神”的体现

7.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D A. 物质的两种基本属性 B. 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C.“绝对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 D.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 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B A.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 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10.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D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 联系和发展 B. 发展和变化 C. 对立和统一 D. 联系和矛盾

12.“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B A. 相对性在量上的说明 B. 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 C. 必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D. 偶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13.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 A. 农民播种小麦 B.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 法官审理案件

D. 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第1页 (共4页)

密 系 考 生 答班 级 题 封 不 姓 得 名 过 此 学 号 线 线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15.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C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6.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C.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17. 把人与自然联结起来的中介是C A. 政治制度 B. 经济制度 C. 生产劳动 D. 社会意识

18. 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B A. 政治关系 B. 生产关系 C. 阶级关系 D. 思想关系

19.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B A. 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B.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 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D.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20. 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1. 下列科学发现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的有B A.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B.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 细胞学说

22.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先进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是D A. 看它是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B. 看它是否实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平等

C. 看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D. 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3. 国家的政体是A

A.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B. 国家政权的政治性质和组织原则 C.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D. 国家政权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

24. 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体现在A

A. 它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制约生产部门的分布 B. 它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关系的性质 C. 它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D. 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25.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在于C A. 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承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D. 否认承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得分 评卷人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唯一属性就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相同的属性(共性)即时间、空间及数量属性。从而,能够被人的意识所感觉、感知或者说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世界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之一,是各种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规定,是人通过大脑的思维,从各种事物中发现和抽取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同时,它又是具体事物,物质即实物性物质和能量性物质都统一于基本物质,即能量子。

第2页 (共4页)

密 系 考 生 答班 级 题 封 不 姓 得 名 过 此 学 号 线 线

3、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真理是我们所认知的集合范围内可以预测现象的最高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系统理论自身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斤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的逻辑无法证明。

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4、生产力

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生产力被认为是推进社会进步,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生产力近乎可以决定世界的一切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自然的实际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交换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

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量。

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实践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

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的根本矛盾,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关系形成的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4、简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得分 评卷人 客观规律。

人们要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所建树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代化建设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基本形式就是认为世界按

其本原来说是物质的,是脱离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5、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产物,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意识是第二性。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唯心主义基本形式就是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是精神、意识的产物,精神、意识(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

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

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群众观点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其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

中国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一方面要求在一切工作或斗争中,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并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领导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即在得分 评卷人 集中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方针、,交给群众讨论、执行,并在讨论、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 群众意见进行修改,使之逐渐完善。 四、论述题(共10分)

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答:(1)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3、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的表现。

一性,即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

第3页 (共4页)

密 系 考 生 答班 级 题 封 不 姓 得 名 过 此 学 号 线 线 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重要派别。上述两个方面同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可分割,但其中的第一方面,即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更为根本的内容,规定着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所有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方向。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其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首先明确回答的问题。其二,一种哲学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题规定着它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和立场,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三,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其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正确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理论上,它是我们正确识别哲学基本派别,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思想武器。其二,实践中,它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其三,现实中,它是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党正确领导我国与建设事业的思想保证。

第4页4页) (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