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诊察了解; 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绪论、总论 诊断记录 (一)诊法
“四诊”主要内容:
望:神、色、形、态及局部望诊 闻:听觉、嗅觉
问:询问病情与病史 切:脉诊与其他按诊方法 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不适应的感觉;
体征:客观检测出的异常征象。 二者常合称为广义“症状”,简称“症”。
(二)辨证
证的概念(中医学特有): 约定:阶段性;
对病因、~性、~位、~势的病理概括; 反映疾病当前本质。
辨证:对“证”的概括与判断,其本质是用中医
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的过程。 几个概念:
证型与证名:本质与形式;
证候:证之外候—“症”(症状与体征)。
(三)辨病(诊病) “病”:
《说文解字》:“疾,病也”。“病,疾加也”;与“健康”相对而言(WHO“健康”定义:不仅没有疾
病,而且心理、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病”的概念: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出病理性概
括,是疾病全过程的本质。 “辨病”:
对临床资料分析、综合,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概
括与抽象,判断病种、概括病名的过程。 是内科学的主要任务。, 《辞海》“疾病”: “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
一种复杂而由规律的病理过程。此时机体正常平衡
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的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
劳动能力受到或丧失,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
状。在疾病过程中,致病因素使机体发生病理性损 害,同时也发生抵抗这种损害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这一矛盾的双方,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不断进行斗争直至疾病痊愈或机体死亡时才告终结。”
(四)病案
又称:医案、医籍、诊籍、病历等; 是临床诊疗的书面记录; 意义:
古医籍、医案是重要的学习资料; 病历、大病史的书写是必备的临床基本技能;
是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重要资料; 是医疗纠纷的重要司法依据。
主要内容在中医诊断学介绍,书写的技能与技巧
将在临床过程中学习和掌握。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二)见微知著
由局部判断整体的方法;
(三)以常衡变
由正常、常规判断异常、变数的方法; 由生理特征病理变化的判断与推测。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查 (二)诊法合参 (三)病证结合 感性认识
(现象依据) 理性认识
(本质判断) 症辨
当前本质 当前的主要矛盾 全过程本质 疾病根本性矛盾 辨“证” 辨“病”
病证结合
“病”与“证”的关系:
同病同证、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异病异证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秦汉以前:
《黄帝内经》诊法、辨证基础
《难经》提出“寸口脉法” 汉朝:西汉淳于意创“诊籍” 东汉张仲景建立辨证论治的理论“六经辨证” 晋唐:西晋王叔和《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原疾病诊断专著
宋、金、元: “金元四大家” 刘河涧—重视病机; 李东垣—重视四诊合参; 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 张从正—重视症状鉴别诊断
明、清: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八纲辨证成熟;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
清叶天士《温病论》、薛生白《温热条辩》、吴鞠通
《温病条辩》、王孟英《温热经纬》创立卫气营血、三焦
辨证。 近代:
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陈泽霖的《舌诊
研究》;
李乃民主编的《中国舌诊大全》;
刘冠军《脉诊》、赵恩俭《中医脉诊学》; 费兆馥主编的《中国脉诊研究》。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
(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习:死去活来!!
.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安排 诊法:
1望诊(12’);2舌诊(9’);3闻诊(2’) ; 4问诊(14’);5脉诊(8’);6按诊(2’) 辨证:
7八纲辨证(7’);8病性辨证(10’) ; 9脏腑辨证(21’) ;10其他辨证方法(4’) 诊断综合运用与病例(4’)
绪论章节小结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诊法的概念、辨证的概念。 4.病、症、证的概念***。 5.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6.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诊法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难经·六十一难》
四诊的内容:望、闻、问、切; 中医特色诊法:舌诊、脉诊;
诊法要求:准确全面地收集病情,四诊合参,为辨病、
辨证提供判断依据。
诊法学习要点:
症的主要特征:
如“阳黄——黄疸,肤色黄而明亮,如橘皮色”;
“腻苔——舌苔颗类细腻,紧贴舌面,不易脱落”。
症的临床意义,主要的病、证: 如“滑脉——主痰饮、实热、食积”; “苦笑貌——多见于破伤风”。
中医诊断学 舌诊 目录 l一、舌诊概说 l二、舌诊的内容
一、舌诊概说
.舌的形态结构
舌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其
上面称舌背,下面称舌底。舌表面有粘 膜层,粘膜上有三种舌乳头: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
.舌诊的原理
()舌和脏腑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 行密切相联。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
()脏腑在舌面上的分部
胃脘来划分:舌尖属上脘,舌
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此法用于 胃病的诊断。
五脏来划分:舌尖属心肺,舌 边属肝胆,中心属脾胃,舌左边属 肝,右边属胆,舌根属肾。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体位姿势:
一般要求患者取正坐姿势,要尽量张口, 自然舒展地将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 方法:
l 观察舌象, 一般先看舌尖,再舌中,
舌侧,最后看舌根部。 l 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l 有时需配合刮舌与揩舌。
注意事项: l 注意光线强弱 l 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二、舌诊的内容
l 望舌质(望舌体神、色、形、态)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反 映脏腑虚实,气血盛衰。 l望舌苔(望苔质和苔色)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一层苔状物。反映病邪深浅,胃气盛衰。
l 舌质和舌苔还要综合诊察分析,才能对病情
全面了解。
(一)正常舌象
舌象特征:舌体柔软灵活,舌色淡红 明润;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临床意义:提示脏腑机能正常,气血 津液充盈,胃气旺盛。
正常舌象的生理变异 l年龄 l体质、禀赋 l性别
l季节气候
(二)望舌质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 络组织。
望舌质分望神、色、形、态四 方面。 .舌神
舌神主要表现在舌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荣舌——荣润红活,有生气,故谓之有 神,虽病也是善候。
枯舌——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 泽,故谓之无神,乃为恶候。
.舌色
舌色,即舌体的颜色。 主病的舌色,约有五种: r 淡红舌 r 淡白舌 r 红舌 r 绛舌 r 青紫舌
()淡红舌
舌象特征:舌体颜色淡红,鲜明润泽。 l临床意义:正常人或疾病初起,病情 轻浅。
()淡白舌
舌象特征: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 淡的,甚至全无血色,称为淡白舌。 临床意义: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 l 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为阳虚寒证。 l 淡白光莹, 或舌体瘦薄,则属气血两亏。)红舌
舌象特征:较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 色,称为红舌。 临床意义:主热证。
.舌红干甚则起芒刺,或兼苔黄燥——实热证
.舌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虚热证。
l舌红苔黄腻—湿热证 l舌边红 l舌尖赤
(3)绛舌
舌象特征:较红舌更深的红色,或略带暗 红色。
临床意义: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l 舌红绛而干,或有红点、芒刺——温病热入营
血(外感病)
l 舌红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阴虚火旺
(内伤杂病)
l 舌绛少苔而津润者,多为血瘀。 ()青紫舌
舌象特征:全舌或舌色中呈青色或 紫色,或局部舌面见青紫色斑点。 临床意义:血行不畅(瘀血内停) . 舌绛紫而干枯少津——热盛伤津,气 血壅滞
. 舌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寒凝血瘀 . 舌青紫肿大——中毒
()青舌
舌象特征: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青 筋”,缺少红色,称为青色,古书形 容如水牛之舌。
临床意义:主寒凝阳郁或瘀血。
§ 若全舌青者,多是寒邪直中肝肾,阳 郁而不宣;
§ 舌边青者, 或口燥而漱水不欲咽,是 内有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