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哲试题含答案

马哲试题含答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一、单项选择题

I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C、世界是永恒变化的 2.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A •世界观和方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 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C )

B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A )

D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 )

3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 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 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4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 )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5 •运动是物质的(A ) A、 根本属性 B、 唯一特性 C、 外部现象 D、 内部本质 6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根本属性是

(D)

A .联系运动B .运动客观实在性 C .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

7. 空间的特性是(C )

A .一维性 B .二维性 C .三维性 D .性 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物质是(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9. A .物质

B .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 )

C.客观事物 C )

D .客观存在

B )

10、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II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为力的

C )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D )

12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 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 集体智慧的调动 C、 思想

D、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3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 A )

A •各自对立面转化

B •同一方向转化

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

D •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

14.\"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表明( B )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外部条件影响事物的发展

C、内在因素决定事物的发展 D、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15 •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

B )

A •客观世界 B•实践 C •经验 D •学习理论

16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B )

A .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 .事物的性质是由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 .事物的性质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没有多大关系 D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公有制经济的

17.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看,这反映了

( C )

A.

事事有矛盾 B .时时有矛盾

C .矛盾具有特殊性

D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8、 “乌鸦叫丧,喜鹊报喜”的说法否认了(

C )

A.

事物之间的联系 B.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C.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D.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19. “士别三日当刮相看”,这句话是说明( D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存在的 C.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0.

实工作中,有的人不敢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这种做法否认了( A.矛盾的普遍性 B.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C.意识具有能动性

D.矛盾是对立统一

21 •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C )

A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岀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 的无穷发展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 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22 •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B )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客观规律

D •创立科学理论

23 .意识是(D )

A •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 •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咼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 •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4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 ) A、 主体主观意识的创造 B、 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从哲学上在现

A )

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5 •意识的本质(B )

A、 在外界刺激下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人脑纯粹的主观想象

D、 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人脑发生的生理变化过程 26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

A、 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 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7. 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A )

A、 社会实践 B、 主观努力 C、 客观规律 D、 先进的物质手段

28.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

29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 )A •实践岀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 B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

D •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30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其原因在于( B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客观性

D •事物是变化发展 31. 下列选项中符合量变和质变原理的( D )

A.牵牛要牵牛鼻子 B. —把钥匙开一把锁 C.城门失活,殃及池鱼 D.水滴石穿

32. 社会存在(B )

A、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 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 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 就是指社会环境

33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 ) A、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B、 地理环境的优劣 C、 人口增长的快慢 D、 社会风气的好坏

34、 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 B)

A、自然属性 E、 社会属性 C、 自由的属性

“。这说明(A )

D、 意识特性

35.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 D )

B .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 •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 .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B )

A.能源系统 B.生产工具 C.仓储设备D.信息传递系统 3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 •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B •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

C.两者是同等的 D .视国情不同而不同 37人们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 、 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这是认识过程的 (B ) AC、第三次飞跃 D、第四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B、第二次飞跃 38、 “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 西 万有引力。这表明( B ) “月球绕地球运动”、“潮起潮落”……在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共同的 东 A、同一现象只能表现同一本质

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 、现象和本质都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B 39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

A.感性认识一一理性认识一一感性认识 C.感觉

矢知觉 表象

B.实践 认识 实践 D.概念一一判断一一推理

40、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 (C ) A.物质价值和精价值 C.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二、名词解释

1.哲学:哲学是理论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

物主义:唯物主义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

3.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根源在于事物自身具有的矛盾。

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

展: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客观存在的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或事物间即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

7.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质:标志着客观事物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人们的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规律:事物发展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真理:标志主体和客体相符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的认

B.共性价值和个性价值 D.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

2.唯 4. 5.发 6.矛盾:

8.物

10. 11.理

12.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13. 关系: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4.生产

15.社会形态: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统一完整的运动发展着的社会机

体。

三、简答题 1. 哲 学 的 基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内容: 性。 本问 题 及 内

义的历史形态:

1思维和存在两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是否有统一一

代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自发结合。

法的自觉结合。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分

离。

3. 马 克 思 主 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英国空想社会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识。 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唯物主 答:1古

3现代唯物主义与辩证 渊

在政治经济方面,马克

思主义批判继承了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 会是马克思的理论来源。

.斯密和大卫.李嘉园的思想。

2在科学主义社会方面,空想社

4.意识能动性

的具体表现:

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答:1意识活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力改造世界。

4意识对人本身生理 作

活动具 疋的控制冃匕力。 5.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答: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6.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4实

和 质 变 的 辩 证 关 系:

答: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7. 8. 量。 9.

三、论述题 1.

人 的价 值 是 主 体价 值与 客 体价 值 的 辨证 统 一:

2要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储备,只有充

3要实际去做,这是实践人生

感 性

认 识 上

性 认 识

需 历

要 史

具 备 的 条 件: 的 创 造 者:

答: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利于发现深化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为 什 么 说

人 民 群 众 是

答: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主体价值:1要有崇高的价值目标,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 分的知识能力储备,才能够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才能实现崇高的价值。

的价值的必然过程。客观价值:社会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实现的物质基础,其此社会还会对个人的各种正当 需要给予满足。

2. 试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联系的性质。含义: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存在的前提,一方

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是指矛盾

的存在以另一方为条件,双方共同处于一个统一的一体中,相互联系互为贯通。

双方存在着中此达彼的桥梁。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对应的性质。矛盾的统一性和同一性 是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的斗争性属于,同一性之中: 性和斗争性的结合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运动。

1在事件的发展中只有矛盾的统一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相对和

绝对的关系。3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为:矛盾双发联系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给矛盾双方提供得以存在的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 扬弃旧矛盾的条件:1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得到变化和发展。 盾双方能够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2矛盾的同一性矛

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

2

1矛盾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在于它使矛盾双方力量发生变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