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6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地理质量分析报告

2016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地理质量分析报告

来源:百家汽车网


2016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质量分析报告

依据2016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各地市上报数据和抽样阅卷统计数据,结合抽样样本的试卷截图和阅卷教师的座谈交流,利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本次试题及考试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如下。内容包括命题质量分析、考试情况分析、主要问题与对策三部分。

一、试题特点分析

(一)考点的分布

2016年云南省第二次统测地理试题共16题,选择题11题,其余为非选择题,其中两题为必做题,一题为三选一的选做题,总分100分。

表1 2016年省第二次统测地理试题考点分布

题题型 号 1 2 自然资源 主干知识 具体考点 水资源的利用 自然环境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区域定位 大气环流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土地资源利用 城市化对农业的影响 太阳能资源的分布 内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沉积地貌 气候的分布与特征 流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不同外力作用下的地貌类型及分布 河流汛期、季风环流 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

自然或人文 自然 自然 难度 0.76 0.39 呈现材料 文字材料、永兴岛东南珊3 自然 0.23 瑚礁分布图 4 选择题 5 6 7 8 9 10 11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人文 人文 自然 自然 自然 人文 自然 自然 自然 0.83 0.44 0.14 0.43 0.61 0.68 0.43 0.49 文字材料、 “渔光互补”景观图 文字材料、罗讷河水系示意图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域综合开发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河流的补给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文字材料、三江并流地区沿27ºN的剖面示意图

36 (1) 产业活动与地36 (2) 36 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 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农业生产成本 公路运输的特点和区位选择 地形分布特征的描述 作物熟制 影响积温的因素 重要地理界线 水循环与水土保持 山区发展立体农业的必然性 人文 0.32 文字材料、哥人文 0.73 斯达黎加地形示意图 (3) 域联系 37 地理事物的分人文 0.50 (1) 布特征 37 产业活动与地自然 0.66 自然 人文 自然 人文 人文 (2) 理环境 37 非选择题 (3) 37 0.42 文字材料、安徽省等高线水循环 区域可持续发0.50 地形示意图 (4) 展 0.33 国际旅游客流统计示意42 旅游客源分析 游客来源规律及原因分析 人文 0.51 图、我国入境游客来源区域分布示意图 文字材料、我43 自然灾害的成因分析 国1961~2000影响沙尘暴频度的因素 自然 0.69 年春季沙尘暴和扬沙平均日数分布图 自然 人文 文字材料、地0.41 膜残留影响数据表 44 环境问题 农田地膜残留的危害 从表l的考点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本次检测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均有涉及,如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水循环、河流的补给、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利用、工农业区位、交通区位、流域综合开发、

2

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等。命题者们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深入研究和精准解读,对上述主干知识进行加工,辅以新颖的材料、信息,对来自地球及人类社会各层面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介绍和说明,从另一个侧面换一个角度命题。例如,第36(3)题不是简单考查皖南种植林、茶的环境效益,而是问“从水循环角度分析皖南种植林、茶对水土保持的作用”,考生分析“种植林、茶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时,还需要联系到“水循环”这一知识,试题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近年高考“稳中有变、稳中有新”的命题特点。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试题中的图表是否有创新,决定了对地理能力的考查是否有效、有价值。各种以新形态出现的图像、充满新数据的表格、最新研究成果的呈现,是本次统测地理试题的又一亮点。如第1、2、3题中的永兴岛东南珊瑚礁分布图,第4、5题中的“渔光互补”景观图,第9、10、11题中的三江并流地区沿27ºN的剖面示意图,第42题中的国际旅游客流统计示意图、我国入境游客来源区域分布示意图,第44题中的地膜残留影响数据表,考生需要抽丝剥茧般地提取图表中的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规律、原理,运用地理技能,才能够层层递进,推导结论。

梳理2016年省二统地理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试卷的特点,即充分体现近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的命题趋向:用新的视角对传统的区域地理和部门地理试题进行改造,用新的材料构置出新的情境。考生必须读懂新图像、新数据,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才能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试题既让考生有话可说,又让考生不能简单地套用程式化的答题模式,这样,使得学习的过程性与考试的结果性融合在一起,促使中学地理教学由单纯的“传道”模式向“探究”模式转变,由“知识记忆”模式向“思维训练”模式转变。

(二)试题的类型

2016年省二统地理试题从过程、成因、应用三大视角出发,围绕问题创设情境,围绕主题设问,轮廓分明。试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1.过程类,即在空间基础上叠加时间因素,用变化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演替。例如,第3题“当珊瑚礁向M方向生长时,永兴岛出现的地理现象”,考生要在准确判定季节的前提下,结合不同时段大气环流、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知识,才能筛选出正确答案。第7题“罗讷河河口三角洲沉积作用较强的季节是”,考生要将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降水情况、河流水文和沉积作用作一个比较,才能做出合理判断。第44题要根据连续覆膜年份、地膜残留量及其农作物减产数据的变化资料,才能全面分析出农田地膜残留的主要危害,动态感强。

3

2.析因类,即以位置为依托,以地理要素为基础,分析区域地理现象的成因。例如,第36(2)题,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哥斯达黎加咖啡生产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第36(3)题,简析哥斯达黎加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的主要原因;第37(2)题,说出甲、乙两地主要熟制并分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第42题,据图分析国际旅游客流的规律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第43题,分析河西走廊成为沙尘暴高频中心的原因,以上这些地理试题逻辑性强,因果关系密切。

3.应用类,即运用地理原理和方法,推断地理事物对社会生产领域、生活领域的影响。例如,第1题,判断解决永兴岛淡水缺乏的最有效措施;第37(4)题,说明皖南地区发展立体农业的必然性;第37(3)题,从水循环角度分析皖南种植林、茶对水土保持的作用;第37(4)题,说明皖南地区发展立体农业的必然性;第44题,说出农田地膜残留的主要危害。这些问题突出了人与自然,突出了因地制宜之类的地理学主要命题。

总之,2016年省二统地理试题紧紧把握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也突显了选拔性考试的命题特色。

二、考试情况分析

(一)样卷基本情况

表2 样本数、成绩及试题相关信息

样本数 835 满分值 100 平均分 49.38 难度 标准差 0.49 11.52 及格人数 166 及格率% 20.1 最高分 最低分 78 0 表3 各分数段人数统计

全分数段 29以下 30-39 卷 人数 47 123

40-49 231 50-59 268 60-69 140 70-79 26 80- 0 90-100 0 图1 地理分数段分布图

4

从2016年省二统文科考生的成绩抽样结果来看,平均分为49.38分,其中,地理选择题平均得分21.分,难度值为0.49;地理非选择题平均得分27.57分,难度值为0.49。

(二)选择题答题情况

表4 选择题学生答题情况抽样分析

题 号 正确 答案 各选项 选答率% 平均分 难度 区分度 错 因 分 析 该题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得分A:0.48 1 D B:9.98 C:13.1 D:75.96 空:0.48 3.04 0.76 0.31 率较高。考生只需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迁移解决淡水资源匮乏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结论。其中选项“①开采地下水”,因会导致海岛生态破坏,已被禁止;部分学生错选“②从岛外运入”的原因是受新加坡缺水问题影响,未考虑距离成本。 该题有一定难度,错选D的考生比A:39.18 B:16.11 2 A C:10.94 D:33.41 空:0.36 1.57 0.39 0.24 例较高,主要原因在于考生对风向产生了错误理解。正确的推理是:风向=风的来向→珊瑚礁迎风生长→营养物质丰富,但是由于部分考生把风向错解为风的去向,于是推理出在下风向侵蚀作用较弱的结论,因而误选D。 该题难度大,错选C的学生占了大多数。本题要求考生在空间定位的A:23.44 B:22.84 3 A C:35.58 D:17.91 空:0.24 0.94 0.23 0.09 基础上,结合大气环流、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难点知识,对所确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判断。错因1:审题不仔细,风向判断失误,以为吹西南风,因而选成夏半年出现的现象“C.一年中气温最高”。错因2:大气环流知识掌握不全面,5

没有考虑到地处低纬度的永兴岛不易受寒潮影响。错因3:区域定位不准确,误判海口与永兴岛的相对位置和昼长。错因4:未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无法判断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物影的朝向。 A:9.25 B:0.12 4 D C:7.45 D:82.81 空:0.36 本题难度适中,但错误率较高的原A:9.74 B:29.21 5 C C:44.23 D:16.23 空:0.6 1.77 0.44 0.21 因,一是不熟悉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二是不会上下联系:渔光互补→集约化生产→土地资源紧张→长三角地区。而错选“B.青藏高原湖区”的根源在于只考虑自然原因,没有考虑人文原因,缺乏综合思维能力。 本题难度最大,错误率也最高,错A:11.42 B:13.7 6 B C:11.06 D:63.58 空:0.24 0.55 0.14 -0.04 选D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本题需要学生根据图中河流形态做出推断,河流的干流比较平直,可能是沿断层走向发育形成。但学生如果未能观察出图中特殊的河流形态,只考虑丁处湖泊呈狭长状这一特征就会导致误选D。 A:8.77 B:40.63 7 D C:6.97 D:43.15 空:0.48 1.73 0.43 0.34 本题难度较大,2/5的考生错选B。错因1:把气候类型误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错因2:把河流补给类型判断成冰雪融水补给,导致错选B。错因3:判断出地中海气候形成冬汛,但因推理失误,认为水量少沉6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为基础,结合3.31 0.83 0.21 文字材料和景观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积作用才强,也会选B。 本题难度不大,但错选C的学生比例较高,原因是这部分考生对多级开发的概念不清楚(见人教版,如图2),认为多级开发,分布地点多,会给生态带来更大破坏。 A:12.02 B:60.58 8 B C:24.04 D:2.76 空:0.6 2.42 0.61 0.51 图2 A:20.07 B:9.5 9 C C:68.27 D:1.68 空:0.48 2.73 0.68 0.31 本题难度不大,但仍有1/5的考生错选A。究其原因,一是以为冰川地貌只会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二是对风蚀地貌的成因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认为三江并流地区风大,所以风力侵蚀一定强。 该题难度较大,首先,需要考生准确解读、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每A:28.73 B:20.07 10 C C:42.91 D:7.45 空:0.84 1.72 0.43 0.22 年2至4月是云南的旱季,但甲处却总会出现小雨季”;同时,还需要考生对山谷风、季风环流、降水类型及其特征等基础知识有精准掌握;最后,考生还需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与新问题情境的重组(知识迁移)能力,否则,均会导致误判。 7

该题难度不大,但出错率较高。错A:19.35 B:48.68 11 B C:24.76 D:6.73 空:0.48 1.95 0.49 0.36 因1:审题不仔细,题目当中已经给了一个隐含的解题信息——“垂直植被带逆向演替”。错因2:不清楚垂直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热量。错因3:不知道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少,而不是光照强。 (三)非选择题答题情况 题号 满分值 平均分 难度 考查点及错因分析 考查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主要错因是:学36-1 8 2.56 0.32 生区域定位不清,区域特征判断失误,不会结合材料来答题,对材料里“荫蔽”一词理解错误,很多学生没有说出品质好及好的原因。 考查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本题学生答题36-2 8 5.85 0.73 情况较好,主要问题是:从自然灾害角度回答的学生较少。 考查交通方式以公路为主的原因。应从公路运输36-3 6 2.98 0.50 的特点来解题,但大部分学生回答成为什么不选铁路,为什么不选航空……思维逻辑比较混乱。 考查地形分布特点。很多学生没有关注关键字“分37-1 4 2.62 0.66 布”,多答为地形类型和地势,部分同学对方位描述不准,对地形类型判断不清。 考查作物熟制及原因。主要错因是:对熟制记忆37-2 6 2.50 0.42 不清,约2%左右的学生,完全不知道熟制,答成农作物品种。在成因的回答中,学生不能从中国气候成因方面分析,表达不准确。 考查发展林业对水土流失的作用。主要错因是:37-3 8 3.96 0.50 审题不够仔细,未注意“从水循环的环节”这一限定性词语,答案中缺少因果逻辑关系。 考查发展立体农业的必然性。主要错因是:欠缺37-4 6 1.99 0.33 立体农业的相关知识,对其特点认识不清,答题无针对性。部分学生答为发展立体农业的意义,8

审题不清。 考查客源地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主要错因是学42 10 5.047 0.51 生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答题随意。有的是用文字去表达图表意思,有的分析原因主观随意,缺少针对性,表述也不规范。 考查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成因。多数学生都能陈述43 10 6.926 0.69 5-6条理由,但更多的是进行共性因素分析,而没有针对材料进行分析,对时间等性条件不敏感。 考查地膜残留的主要危害。主要错因是:过多关注“环境污染”,忽略了“生态问题”;过多关注44 10 4.135 0.41 “有毒物质”带来的危害,忽略了地膜本身产生的直接危害——妨碍植物根系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影响降水下渗等方面。答题描述直接呈现结果,缺乏思维过程的呈现。

三、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从抽样结果来看,经过第一次省统测,有些问题学生已经注意改善,但有些共同性问题仍然比较明显,现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不清,基础知识沉淀不足

从综合题中学生的答题情况中,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如:37(2)题考查作物熟制,约2%左右的学生,完全不知道熟制,答成农作物品种。大部分学生对作物熟制记忆不准确,理解混乱,把纬度更高的甲地答为“一年两熟”,纬度更低的乙地反而答为“两年三熟”,体现出学生没有理解热量差异的根本原理和规律。 2.审题不清,对题目要求理解不明确

首先要读懂题目,知道问什么,才能找到答题的切入口,学生阅读题目时,没有认真理解其要求,匆匆忙忙之中,答非所问。

如:36(3)题,问哥斯达黎加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的原因。应从公路运输的特点来解题,但大部分学生没把握住解题重点,回答成为什么不选铁路,为什么不选航空……似乎是几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思维逻辑比较混乱。

9

再如:37(1)题,很多学生没有关注关键字“分布”,多答为地形类型和地势特点。

3.答题描述直接呈现结果,缺乏思维过程的呈现

综合题的答题,讲究有理有据,有因有果,分析要结合具体情境,答题要体现思维过程。但此次考试反映出学生答题匆忙草率,答题描述直接呈现结果,缺乏思维过程的呈现。

如:37(3)题,很多学生的答案只有结论:“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而未注意“从水循环的环节”这一限定性词语,导致答案中的关键词“地表径流”、“下渗”、“植物蒸腾”未答出来,因此难以拿到高分和满分。

再如44题,考查地膜残留的主要危害。学生过多关注“环境污染”,忽略了“生态问题”;过多关注“有毒物质”带来的危害,忽略了地膜本身产生的直接危害——妨碍植物根系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影响降水下渗等方面。答题时只写“污染环境”、“影响生态”,没有具体的因果描述。 4.区域定位不清,读图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差

准确的区域定位是分析区域特征,分析地理事物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基础,区域定位不准确,对区域特征的分析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如:36(1)题,学生不注意读经纬度位置导致气候判读失误,气候表达失误,而且,不会和材料结合来答题,对材料里出现的“荫蔽”一词也理解错误,以为是依靠利用其他高大的植物遮蔽了咖啡树,缺乏常识。 5.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高

本次测试命题切入点新颖,设问灵活,有的题目在思考方面具有一定深度,学生分析时,只要将已学知识进行迁移即可,但这类题目出错率较高。

如:37(4)题,在教学中往往是先分析当地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再分析怎样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式,而本题反其道而行之,考查发展立体农业的原因。很多学生欠缺立体农业的相关知识,更欠缺把立体农业的知识迁移运用到具体区域——皖南地区的能力,答题无针对性,失分较多。 6.重复答题和少答漏答普遍,思维发散能力不强

学生平时学习只在乎结论的得出,不思考(或不重视)得出的过程和方法。在回答问题时前,没有一个整体的解题思路的思考,答题时想到什么答什么,回答无层次、无条理。有的表现为同一个知识点重复表述,有的表现为缺点、

10

少点,答题不全面。

如:36(1)题,许多学生没有说出品质好及好的原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也很少有学生表述清楚。很少有学生表述清楚因果关系,多数学生只说因或果导致丢一半的分。

如:36(2)题,考查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本题学生答题情况较好,平均分为5.85分,但大部分同学只从交通和人力等方面作答,却很少有学生能从自然灾害角度来入手,分析灾害导致损失率大,进而提高了咖啡的成本。

再如:43题,考查河西走廊沙尘暴的成因。多数学生都能陈述5-6条理由,但更多的是进行共性因素分析,而没有针对材料进行分析,对时间等性条件不敏感,得满分的很少。

7.产生思维定势,盲目套用模板

学生不重视教材,只重视教辅资料,盲目地、大量地、“认真地”做题,部分老师过分强调答题模板,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在答题时不注意审题,简单盲目套用模板,导致失分。

如:36(1)题,直接套用农业区位答题模板,但没注意到咖啡的种植有独特的喜荫蔽习性,和当地有火山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等因素。

此外,本次样本试卷反映出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分点答题、书写不工整,字迹不清晰的问题。

四、复习教学建议

在高三地理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应从学生需求出发,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本,以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过程为抓手,通过师生对话及生生对话,暴露并解决学生在知识、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缺漏;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做到人人有收获,个个有发展。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地理后期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呢?

(一)精准诊断,强化补漏及矫正

教师要对学生在一轮复习中涉及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盘点,梳理出学生在核心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易错易混点、薄弱点与盲点,并将这“三点”作为后期复习的着力点,以充分发挥后期复习的诊断、补漏及矫正功能。

那么用怎样的途径去诊断学生的问题,对诊断出来的问题又如何进行归类与归因,最终该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漏与矫正?这是高三地理后期复习阶段,教师要不断反思与追问自己的关键所在。

11

诊断并发现学生的问题,可从其课外练习、检测试卷、问卷调查、课堂情绪中收集;还可通过分析大型模拟考试(如省、市统测考试)结果的统计数据获取。大型模拟考试考生样本较大、数据全面、信度较高,便于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例如,选取某次大型模拟考试中,学生班级规模和入校成绩差别不大的学校(或班级),以及参加模考的全体学生进行数据统计,如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及比例、同一上分数线地理学科有效人数、比例及平均分,对此加以分析,从中发现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是否拖后腿,并分析地理学科前一阶段复习备考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比如,还可以这样分析,以某次大型模拟考试中学生规模、班级成绩相当的两个班级及参加模拟考试的全体学生,三者进行数据对比,以选择题(11×4分,共44分)数据统计结果分析为例(见表1),据此说明如何通过考试数据去诊断学生问题、反思阶段性复习效果,以利于对后续阶段复习思路及策略做出调整。

表1 统计结果

Ⅰ班级 选1 选2 选3 选4 选5 选6 选7 选8 选9 选10 选11 卷均分 X Y 全体 从表1数据可直接或间接获取信息:①两个班级选择题得分率均低于全体学生的均分;②X班级的选择题得分率为66%,与整体均分74%相比少了8个百分点;③X班级各选择题中第7、9、10、11的得分率均在50%以下,相比其他题的得分率低,从纵向看,第3、5、7、8、9、10、11题的得分率均低于Y班,也低于全体学生的均分;④Y班的第1、4、6题均低于X班,也低于全体学生的均分。

数据可以客观反映各班级选择题的情况,通过与同类班级或全体的比较中发现得分异常的题,分析制约各班选择题得分率低的瓶颈。教师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再对照考卷,进一步探究到底是知识、能力或审题方面出了问题还是某

12

3.9 4.0 3.1 3.6 3.3 2.8 1.8 3.0 1.2 0.7 1.6 28.9 3.7 4.0 3.8 3.2 3.7 2.2 2.5 3.2 2.5 1.2 1.8 31.7 3.8 3.9 3.7 3.6 3.7 3.0 2.6 3.5 1.9 1.0 1.6 32.3

些非智力因素引起了失分。如果是知识,又是哪一知识块,如果是能力,又是哪一项地理能力,这样可以一一进行跟踪,从而发现所在班级或学校可能存在的共性及个性的问题,以便后阶段的补漏或补弱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

总之,通过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后面所隐含的规律,教师就能准确诊断学生产生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为复习内容的选取及教学方式的调整提供依据。

(二)知识与能力重构,从平面到立体

如果说前期的复习是单向的,是线状与点状的复习,那么到了后期的复习就应该是串并联共存的立体复习。通过立体式的复习,对模糊不清的概念、规律及原理的理解变清晰;对缺漏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补救;对看似孤立的知识进行前后联系及整合;对杂乱无序的知识进行梳理,使知识结构化、逻辑化及系统化。这不仅利于知识的记忆与储存,更利于知识的“调用与提取”,能使学生的迁移与调用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例如,以“地壳运动规律”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图,见图1。

图1 以“地壳运动规律”为核心的知识结构

(三)明确考试主体,重视参与过程

走向考场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此,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鲜活而差异明显的个体,教师在后期复习中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及经历强加给学生,更不能包办从读题目到寻找关键词等应由学生完成的环节。其实,教师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整个环节中,通过动脑思考、动笔表达,动口描述等多种感官的调动、参与,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过程,分享不良的解题习惯及错误原因,使学生在互纠互评中感悟与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聆听,适时引导,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及思维能

13

力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点、失分点,剖析根源,引导、纠错。教师要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因势利导地去解决学生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图2 为后期复习实施过程中可采用的8个环节。

反思 归纳 点评 展示 问题 质疑 讨论 互纠 图2 后期复习实施过程的环节

(四)以小专题引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后期复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复习内容不能像前期复习那样面面俱到,而是要合理选择与取舍,对重点知识要再次强化,对易混易错的内容进行矫正,对近5年的高频考点及稳定的题型、材料的呈现方式、问题设问角度及答案来源及构成等要进行强化式训练。这也是提升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对此可通过小专题(或微专题)的形式去落实与训练(见表2)。

表2 小专题(或微专题)名称、课时、存在问题及应达成的目标 小专题名称 几组容易混淆的概念 原因(措施)分析类题目解题技巧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个案 课时 1 存在问题 重要概念理解不清 就现象解释现象 运用能力不足 应达成的目标 能对重要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应用 能运用地理规律解释地理事象 1 1 提高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表2仅列举了几个小专题的样例,到底应设置几个小专题,设什么样的内容,教师可依据本校或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减与创新。例如,若发现学生审题问题突出,则可设专门的审题专题,若发现学生读统计图困难,则可将统计图的判读设为小专题。总之,专题开口要小,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五)精题引领,注重辐射

教师要大量做题,在海量的习题中精选出供学生后期复习使用的典型题例。典型题例的功能不是单一地让学生突破某一知识,而是集中解决学生存在的主

14

要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不能练而不讲,也不能只讲不练,要充分把握好讲练的时间及讲练的方式,通过典型习题训练,强化审题——分析——调取——答题——表达等综合的地理思维分析能力与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到选好题,练好题,讲好题,评好题,归纳好题等五大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案例)。在新材料、新情景下让学生熟练迁移与运用的训练路径为:以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以有梯度、有指向性的设问为桥梁,以落实基础知识,提升能力为目的,最终实现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全面提升。

【案例】 对比训练 比较 2015年高考四川卷14题 材料一 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图略)。奇异果生长怕旱、怕风,宜栽培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新西兰的奇异题组 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 材料二 新西兰北岛图(图略) 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培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2014年重庆卷14题 咖啡是世界主要饮品之一。世界某咖啡连锁企业的原料实行全球化采购,我国云南的小粒种咖啡也是其原料之一,小粒种咖啡树适宜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年均温19~20℃、土壤排水良好等环境中。图8是某城区用地示意图,图9是云南某区域示意图。(图略) 分析图中所示区域地形起伏、地势高低变化对咖啡树生长的有利影响。 案例中两题均是对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考查,但又各有侧重。2015年高考四川卷第14题侧重于农业区域整体要素的分析,而2014年高考重庆卷14题侧重于农业单一要素特征的分析,指向性非常明确。若把平时分析农业区位中自然条件的模板生搬硬套拿来分析14年高考重庆卷,则容易失分,因为没有结合特定区域、因题制宜地去审题、答题。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对比训练,能充分检测学生在审题、答题及迁移调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后期复习中,教师对复习内容、复习方式以及练、测、评等环节的复习行为开展的是否有针对性、适切性,能否做到精讲、精选、精练、精评,

15

能否做到学生的个性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

(六)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高三后期复习的核心是解题能力的提高,而解题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解题思路的正确性、解题方法的科学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的最后阶段,一定要以“围绕主干,提高能力”为导向,紧扣现实生活,重视训练学生答题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复习高效准确。

1.重视审题训练

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结果答非所问。如本次统测选择题第3题,问“当珊瑚礁向M方向生长时,永兴岛”,题目中第2题题干“珊瑚礁延伸方向与风向一致” 为一个重要信息,解读不到位,该题就无从下手。

在审题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题干所给内容,提取有效图文信息。“珊瑚礁延伸方向与风向一致”,图中珊瑚礁向东北方向延伸,可判断出风向为东北风。则第3题,“当珊瑚礁向M方向生长时,永兴岛”,永兴岛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可判断该区域处在冬季,为答题找到了依据。考生由于审题不仔细,以自我的主观想法代替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等客观事实,想当然的误认为该区域此时吹西南风,为夏季,而导致失分。

审题训练必须常抓不懈,特别是在如何在高考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做到仔细审题,这有赖于日常的训练。仔细审题,就是要改变以往答题时间多,思考时间少的状况,在审题时看清关键字,明确问题,思考解题的思路和答题的方向。

2.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

近年的高考题中,往往给学生一些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规律、原理解释这一现象或问题,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本次统测36题(1),“分析哥斯达黎加盛产优质咖啡豆的有利自然条件。”,就是一道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从全省抽样数据分析,满分8分,但实际平均分2.56分,难度0.32,为综合题中难度最高的一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到位,不会从材料和图幅中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和原理。答题时原理不明,条理混乱,顺序颠倒。

咖啡豆一般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说明咖啡豆生长周期长,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不是海拔高气候温凉;地处低纬度山地,才是气候温凉;

16

荫蔽的生长环境是因为地处迎风坡,水汽充足,高山上多云雾;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壤等等。在日常的练习和训练中,应加强对学生逻辑的梳理,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逐步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顺逻辑关系。

(七)联系实际,关注热点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地理高考的主旋律。近年来,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作为试题的切入点。因而后期复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关心国内外时政大事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热点、焦点问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从中找到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增强新情境中认知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本次统测选择题的第一组、第二组试题等,都是把热点、焦点问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查区域的开发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要关注热点问题的过去,更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的最新进展等,做到胸有成竹,从而更好地适应高考。

总之,高考复习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过程。以上建议仅供参考,老师们还需要认真研究高考,了解学生学情,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总结归纳出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