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学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文学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文学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运用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科学方法进行作品分析。

2.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也称为聚焦。

3.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阶段后的更高境界,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文学、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阶段的一个标志,包括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命运所打动,以及不同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是指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16.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是一种传统批评文体,不需要谋篇布局,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随意挥洒的感悟。

风格是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而创作个性则是作家在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风格与创作个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作家的个性特点往往会在其作品的风格中得到体现。同时,作家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和主题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个性特点。因此,风格和创作个性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作家的独特风

格和个性特点,也是其作品得以被读者所认知和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包括情感需求(3分)、认知需求(3分)和审美需求(4分)。情感需求是指读者通过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的需要。认知需求是指读者通过文学作品来获取新的知识和认识,扩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审美需求是指读者通过文学作品来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观,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反映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3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3分)。这两个观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4分)。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要求文学作品必须具有人民性、时代性、艺术性三个方面的统一,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需要,反映时代的特点,具有艺术上的高度(5分)。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文学批评中具有宏观视野的一种方法和原则。这两个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和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规律。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中,这两个观点是相互联系的基本原则。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包括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其中,文学话语层面包括文学话语的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和阻拒性;文学形象层面包括主客观统一、假定与真实统一、个别与一般统一以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文学意蕴层面包括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和审美意蕴等。

风格与形象创造主要包括风格与题材选择和主题提炼、风格与人物塑造以及风格与环境描写等方面。

叙事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的虚构,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的再现。在具体作品分析中,叙事的基本特征需要具体分析。

在文学阅读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可能会呈现顺向相应或逆向受挫两种情况。真正富有创新意义和艺术魅力的

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作品的艺术成就高低与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程度有关。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具有整体性、审美价值和作家体验的特殊性。

文学作品的延留不仅体现为读者对作品的含英咀华和一时思想情感的变化,还体现在对读者审美趣味、精神气质和人格规范的潜移默化。延留时间的长短以及延留效果的性质,也是判定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