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泊船瓜洲》赏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 王明辉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关于《泊船瓜洲》的创作时间,争议很多。笔者认同李德身、赵齐平、刘成国等学者主张的神宗熙宁元年 ( 1068) 一说。当时,王安石召还为翰林学士,自江宁启程,在赴京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江宁是今天的江苏南京,王安石年轻时随父在此生活,晚年退居此地。京口是今天江苏镇江,瓜洲在江苏扬州市南,是大运河入长江口处,北宋时自江宁至汴京通常以运河水路为主。王安石从京口渡江到瓜洲,随即将沿大运河北上赴京。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的南岸和北岸,距离比较近,因此首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这里的一水,是“一衣带水”的缩略语,典故出自《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
拯之乎?”形容长江狭窄的部分,如衣带一样宽。这里引用典故,一方面是极言京口与瓜洲两地之近,另一方面也反衬了两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京口代表了在南方家乡比较舒适惬意的生活,而瓜洲则代表了北上生活的起点,进京后即将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局势,两者境遇悬殊,从表象上看不过只隔一条窄窄的江水,但区分的却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其中包含两重转折。首先,钟山代表了诗人居住地江宁。钟山的峰峦已不可见,但其实相隔不远,不过几重山影而已,这是表层含义,也是第一重转折。其次,尽管钟山相隔不远,但自己在短时间内却不能再见其胜景了,也就是江宁虽在咫尺之遥,却渐行渐远,这是第二重转折。因而,次句表面上只是直言事实,但其中已经满含作者离别江宁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只是在写法上含而不露。
第三句是全诗的精华,既有脍炙人口的传说,也存在字句考证方面的问题。南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卷八中有一条“诗词改字”的材料,其中记录了三个诗词改字的例子,第一个就是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个传说后来被多人引用,流播四方,成为古诗大家精心推敲字句的经典案例。不过,这个记录中也存在个别字句的问题,因为流传广泛而成为更通行的版本。问题就出在最经典的第三句上,据吴小如等多位学者考证,南宋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本中第三句作“春风自绿江南岸”,此外,宋本、明
71
古诗词赏析本的王安石集也是如此。王安石在《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第一首下面的小注中说:“某处,很多熟悉诗歌技巧的人也可以想到这一点。接下来的“绿”字才是点睛之笔,着此一这种惆怅。如果结合诗歌背景,王安石此前在江宁居住,现在离乡远行,当以“自绿”为好。旧有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曾照我还。’”用的也是“自绿”二字。可见洪迈的记录很可能有问题,这是他抄录有误还是王安石曾经改过两个字,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但多数学者认同这句诗的第三句应该是“春风自绿江南岸”。不过,既然多年流行的通行本作“又绿”,我们就仍然按照“又绿”来讲,也可以谈谈两者的差别。一般来说,绝句的第三句最重要,能否提振全诗境界,主要在此。《泊船瓜洲》的第三句恰恰符合这个规律,看似随口道出,其实韵味绵长,以画意悠悠提起诗情,为接下来的抒情做了恰到好处的铺垫,妥帖自然地引起尾句的思乡之情。据刘成国考证,王安石此次入京当在农历三月中旬出发,四月初抵达。此时正是江南草长莺飞的时节,但诗人并没有选择生机勃勃的植物和动物,而是选择以春风引领全句。春风既是诗人当下能感受到的吹面不寒的风,又是引发生机带领春潮的风。前两句的京口、瓜洲、水、钟山等都是实在意象,而春风则是虚化意象,其中的变化巧妙而自然。但这仍不是诗人真正的过人之722020年第6期字,境界全出,使看似平常的前两句,一下子鲜活生动起来,全诗顿时充满了画面感。我们可以由此感受并自由地想象那色彩鲜明、青翠欲滴的江南春景。可以说,“绿”字就是这首诗的诗眼。在中国传统诗歌鉴赏中,有诗眼的诗一般不被看作最高境界,全诗无斧凿痕迹、浑然天成才是最受推崇的。但对于这首诗来说,如果没有第三句的“绿”字,就会变成一首平平无奇的思乡诗,正是这个“绿”字,使诗歌水平提升了几个层次,可以称得上是点睛之笔。那么,到底是“又绿”好还是“自绿”好呢?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分别。“又绿”是指春风再次来临,强调时间感,有光阴流逝的内涵,可以对应诗人自己离乡的怅惘,一般适用于多年离家的情境。“自绿”中的“自”,是自然而然、不受外物影响的意思,前人有映阶碧草自春色”,也是此意。这里是指春风随时节自然而来,不需召唤也不顾及人的想法。春风明月本是自然美景,看似对人有情,但其实并非如此。春风自来自去,江南美景也自然地随风生发,而并不顾惜诗人的惆怅,却愈发增进了尾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承接上句而来。表面看起来是普通的思乡之情,但其实包含着王安石错综复杂的矛盾心情。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多种不同的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有时是互相矛盾的,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有些心理需求就压制了另外的心理需求。但那些暂时被压制的心理需求并没有消失,只是在潜伏状态中,在时机成熟时就会重新表现出来。王安石在成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最主要的人生理想和心理需求都是在政治上大显身手,使国家强盛、政治清明,从而济世安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纯粹的政治人物,恰恰相反,他心中始终抱有功成身退、归隐田园的传统观念,向往着退隐之后东晋成功退隐的谢安算是他的前辈乡贤,也是他的榜样。因而这次入京,对王安石来说,既抱有施展抱负的宏图大志,也饱含着退隐归乡的强烈意愿。王安石并不是一个贪图厚禄、荣华富贵的人,而是渴望外在立功、内在成圣的贤者。这首《泊船瓜洲》正可看出他淡泊名利的云水胸襟。 (责任编辑:付惠云)““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