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No.4.2006
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
夏
(湖南大学
航
长沙
法学院,湖南410082)
摘要:本文针对研究生“就业难”的现状和特点,从研究生自身原因、用人单位原因、培养单位原因及国家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试图找出一些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就业难;扩招;择业观;就业信息机制
7月初,小王如愿以偿接到某高校2003级硕士
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一年来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但一位师兄的话让他再度绷紧了神经:“上了研究生也没有什么值得庆幸的,3年后你毕业还是要找工作,现在的研究生找工作也不轻松。”
某校研究生小罗毕业后同时参加了公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且都被录取,小罗最终选择了读研。三年后,小罗面临毕业找工作,同样报考了该单位,结果发现该单位的门槛更高,竞争更激烈。小罗后悔莫及。
看来研究生就业现状已经不像原来那样一帆风顺了。研究生就业状况究竟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哪里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对某些高校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作出了如下探讨。
一、研究生就业状况的新特点:
(一)压力明显增大。据2003年7月19日暑期北京高校领导干部会议公布的数据,截至当日,北京73所学校和126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就业率为
91%,普通本专科就业率为81%。湖南大学截止2005
年8月31日的就业率统计,有研究生毕业的院系都达100%,而本科生平均就业率要低几个百分点。据
该校就业办一位负责人介绍,该校研究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处于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但从签订协议的时间来看,签约的时间普遍推后。从整体上看,研究生仍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但压力明显增大,很多学校都早早的动员学生理性就业。
(二)研究生就业竞争加剧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持续增长,2000
28
年增长27%,2001年增长35%,2002年增长35%,招生规模达到20万人,2003年保持了35%的增长率,招生规模达到27万人;2004年全国招收研究生
33万名,同比增长22%,创历史新高,统计数字表
明,1980年至1998年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增长了两倍,研究生则增长了8倍,1999年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约为4年前的4倍,在校生规模约为4年前的2倍。重点高校构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远景规划使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趋于1:1,这样在就业机会一定的情况下,研究生之间竞争加剧,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也出现了竞争,甚至出现了研究生抢本科生“饭碗”的情况。
(三)人才高消费现象日趋严重
毕业研究生服务范围的约束效果正在弱化,高校研究生就业失衡现象日益突出,毕业研究生中人才偏聘、低聘的现象也十分突出,人才高消费问题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女研究生就业更加困难
目前女研究生就业难已形成一个怪圈:本科时就业难就考研,硕士毕业后就业难就考博,学历层次越高,妇女生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就业则始终有困难。对一些冷门专业的女生来说,上研究生只不过是“缓刑”3年。这3年,性别没有改,专业没有改,改变的只是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都很实际,尤其是企业,招人就是要干活的,而女研究生毕业时一般都已经二十五六岁,很快就得结婚生子,这对用人单位来说是很挠头的事。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女研究生的就业条件甚至还比不上本科生。
二、研究生“就业难”局面出现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毕业研究生的素质不断下降,研究生自身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多研究生谈研的功利性较强,他们读研的目的是为了混一个研究生学历和学位,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他们不严格要求自己,无心向学,写文章找“手”的不乏其人,甚至学位论文让人“操刀代笔”的也是常有之事。这种徒有虚名的“水博士”、“水硕士”自然不会被用人单位看好。有人把研究生就业难比喻为“知识失业”,这并不准确。真正的知识精英是不会失业的。
另外,择业观也对研究生就业产生影响,择业观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时代价值观的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是一种稀缺的人才资源。他们择业时对职业的社会地位、发展前景及经济报酬有较高的期望值,倾向于高收入、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回避收入低、地位低、层次低的工作。人们总是习惯于指责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太高,但问题往往不在于研究生的要价太高,而在于用人单位的给价太低,有的研究生工作后只能挣到1000多元的月工资,甚至更低。这与高级专门人才的称号是极不相称的,是与等价交换的原则相矛盾的,反映不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也体现不出“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换言之,在某些情况下,研究生就业时就没有享受作为高级人才所应享受的待遇。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就业,难就难在他们难以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难在他们难以获得一份高级专门人才相称的工作。所以,研究生就业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或者只好委曲求全,不如意者,大有人在。
另外,那些已婚的研究生就业时还要考虑配偶、子女等家庭因素,使其受到一定的。
(二)用人单位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效益的观念逐渐融入到用人单位的人事制度中。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进人时过分
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
注重学历的做法,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既注重拟聘
人员的学历,更看重他们的业务能力。用高学历人才做法已成为过去。高学历人才消费热逐渐降温。只要是研究生,就一律“通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要想被用人单位选中,光凭高学历不行,还要有真才实学。用人单位人才消费观念的这一转变,给那些自身素质不高的研究生就业造成了困难:尽管“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好用”的抱怨不具有普遍性,但也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用人单位越来越务实;二是某些研究生的素质的确不敢恭维。所以在人才招聘出现博士生竞争不过硕士生,硕士生竞争不过本科生的情况,也怨不得用人单位,市场是残酷的,毕竟用人单位要的是能为他做事的人,而不是学历,怪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这与其说是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还不如说是研究生自身素质对其就业的影响。
另外,现在用人单位进人时希望所进人员最好能马上进入“角色”,不愿为所进人员支付工作经验的“学费”。而很多毕业研究生没有工作经验,这也给他们就业增加了难度。
(三)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
正如前文所说,研究生的价值在于他的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质、思想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等。近年来,研究生素质不断下滑,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有一定的责任。
和以前每位导师指导2 ̄3名研究生相比,现在每一个导师指导研究急剧增加。一个导师指导20 ̄30名甚至40 ̄50名研究生也不少见了。
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研究生的“批发式”培养。姑且抛开所有其他因素不谈,仅从人的时间和精力来说,都是一项相当艰难的任务。因此,很多研究生都得不到比较全面的培养,处于一种“放羊”状态,难以达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还有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它们在传统学科上基础雄厚,扩招比例和规模相对较大,而一些适应入世后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却由于师资不足而无法大量扩招,造成毕业研究生就业时的矛盾突出,增加了“冷门”专业研究生的难度。
此外,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做得很不够。不少研究生存在对就业的相
29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No.4.2006
关不甚明了,缺乏必要的择业技术,就业信息不灵等不利于就业的因素。
(四)国家相关的影响
“研究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那么怎样看等这个问题呢?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各类专门人才。有资料显示,我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总数为6075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7‰,与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时所需专业技术人才7‰的标准相比,眼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为2992万人。作为高级专门人才的研究生,总体上仍然供不应求。由此看来,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是难在研究生多了。
但并不是说,研究生就业难与研究生扩招没有关系。“批发式”培养方式是导致研究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素质下降则是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决定因素。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扩招时似乎遵循了一条“均衡原则”,即各专业等比扩招,更甚者,一些基础性理论性专业扩招的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大,而社会急需的某些新兴学科却扩招不足。换句话说,该扩招的没有扩招,不该扩招的并拚命扩招,使得原本就业面相对狭窄的某些基础理论性专业的研究生就业的难度更大了。
其次,原本是吸纳毕业研究生大户的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正在推行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压缩编制,精简和分流人员,有关人士透露,从2003年起,国家将用3—5年的时间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近几年会减少进人。
综上述所,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出现研究生就业难的总是不是偶然的现象,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三、对解决研究生“就业难”
局面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随着“考研热”继续升温,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将涌入就业市场,他们能到大公司、大企业、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府就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就业满意度将越来越低,这就要求研究生转变观念,调整素
30
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就业市场和职业分工,树立先就业、创业,然后再择业、发展的观点。
(二)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面对就业市场培养人才加入WTO后,国家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自主创业,开展科技创新。面对新形势,高等院校不仅要培养能够寻找职业岗位的研究生,更应该培养能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开拓就业机会的创造性人才。学校应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加大创业教育的力度,强化研究生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能力,为研究生自身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机会。
(三)完善就业信息机制
能否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不仅取决于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还取决于其对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在信息化社会,谁掌握信息,谁就拥有了主动权。现在各高校都有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但调查中发现,研究生对其工作并不太满意。他们抱怨就业指导中也仅仅是发布招聘会的信息,没有什么价值。而另一方面,各校的BBS却成为了学生猎取信息的重要阵地,时刻关心BBS的信息,而几乎成为每一个准毕业生的重要生活部分。所以,高校应继续完善就业信息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帮助学生建立就业信息网,联系用人单位,为研究生就业提供丰富的信息平台。这也是学校对研究生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是对“以人为本”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叶立群.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2.黄飞跃,陈晓玲.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的现状分析,
科学・经济・社会,2001(4).
3.陆卓谟,研究生思想状况调查.中国研究生,2004
(1).
4.兆丰,中国研究生缘何遭遇“集体贬值”.千龙网新闻,
2003-07-15.
5.刘万永,高学历人才增加中国农大向研究生发出警
告,中国青年报,2003-03-26.
【作者简介】夏航,湖南大学法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