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津 。m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方法 。邹星旺 面对古代诗歌,我们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进行 品,就应该了解写作品的人,而要了解写作品的 研读呢?下面以近几年的高考题为例,来探讨这一 问题。 一、观察诗题,以意逆志 诗歌的题目,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窥视诗歌的独 特视角,它往往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 歌类型等各种信息,揭示了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 和价值取向。因此,它是一把钥匙,我们通过对诗歌 题目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陕速准确地打开诗歌 的大门,把握它的基本内容、写作思路,然后以意 逆志,理解其情感倾向和思想主题。例如: (2011年全国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解析“春H秦国怀古”这一诗题,至少传达出三 个信息:①诗歌的类型:“怀古”;②怀古的时间:“春 日”;③怀古的地点:“秦国”。 接收到以上信息,再回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什么样的感情”这个问题,心里大致就有谱了:在 这么一个本该生机勃勃的“春日”,身处曾鼎盛一 时的“秦国”,看到的却是一片“荒郊”、一块“破 碑”、一抹“残阳”,诗人会有怎样的情感呢?很自然 我们会想到“怀古伤今”这个词。借古人之酒杯,浇 我胸中之块垒,这是诗人们常干的事。 二、注意作者,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是说要正确理解作者的作 高中生之友 … 刊 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是在其个性气 质、人生经历、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综合体。常言道,“文如其人”,一个成熟的作家,其 作品一般都会带上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印记,在 内容、风格和思想情感方面会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色彩。因此,对作者本人有足够了解,对于正确理 解其作品内容、主题、思想和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 (2013年全国课标I卷)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 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 扇.占断葫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 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 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苏洲烟雨:指长满苹 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 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 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解析这首词的作者为陆游,注释里只隐约提 到他曾在军中生活,但没有关于他的专门介绍和说 明,因为考生应该对他很熟悉。陆游诗歌我们学过 不少,《书J愤》《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等,其 一贯的主题是爱国。陆游生活于南宋,平生之志是 上阵杀敌,收复中原,奈何宵小当道,毕其一生,其 功未遂,故而其诗歌多悲慨之气。了解作者的这些 情况,在阅读本诗时,理解自然就会更加准确,也就 绝不会以为陆游真的愿意去做什么“江边渔父”“镜 湖闲人”,知道那不过是诗人的激愤与牢骚罢了。 三、重视注释,借力使力 益甚大。添加注释是命题者对考生的一种善意提醒。 四、把握关键。切中肯綮 这里的关键,是指诗歌中的关键词与关键句。 关键词是诗歌中最生动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思 通常情况下,高考诗歌题中都会有与之相关的 注释或说明,内容可能涉及标题、背景、作者、字词、 诗句等方面。但无论是什么,要相信它绝非摆设。它 或者帮助解决诗歌中的字词障碍,或者交代作者创 作时的有关背景,或者暗示诗歌的情感倾向……所 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关键句是指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作者情感的句 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阅读时我们要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并“揪住”此类词语 和句子,抓住了它们,就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以要充分挖掘注释中所潜藏的信息,借力使力,有 效利用,为诗歌的阅读和答题服务。例如: (2015年全国课标Ⅱ卷) 残春旅舍 韩 僵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成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①韩僵(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 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的冠饰。 解析本诗共有四个注释,每个注释后面都隐 藏着若干信息,我们应深入领会,把它们与诗句有 机结合起来进行解读。 注①:交代作者生卒年,约842~923,暗示作者 生活于晚唐时期,此时唐王朝正处于极度混乱衰败 之际,小人得志,英俊沉潦;创作背景,“流徙闽地”, 表明作者遭人排挤,乃至被贬谪或流放,其心情愁闷 可想而知。 注②:咸京,借指都城长安。长安为朝廷所在 地,诗人“忆咸京”,可见虽被排挤,遭流徙,仍心系 朝廷,表现出对大唐的一片赤诚。 注③④:“梁”和“朝簪”都与官帽有关。诗人怕它 被尘埃玷污,勤加拂拭,等待“眼明”,可见他对官帽 的爱陪,一方面不愿与奸邪小人同流合污,另一方面 对朝廷仍心存希冀,想着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由上可知,读懂注释,对读通文本和理解诗歌助 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 (2015年全国课标I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 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 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解析第1题“描写景物的角度”,无非是动与 静、近与远、虚和实、视与听等方面,如若考生扫描到 诗题里的“将赴”、第一句中的“闻说”两个关键词并 立马抓住,应该马上就能得出这是“虚写”的角度;而 第2题“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只 要能抓住“远”与“归”两个关键词,同样可以马上想 到“羁旅”与“思乡”。所谓切中肯綮,又快又准。 五、抓住意象。合理想象 中国的古代诗人在作品中表情达意时往往不那 么“爽快”,常用些借景、托物、用典之类的小手段。而 这所借之景、所托之物,便是所谓的“意象”。“意”与 “象”的关系,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 系,把握住了诗歌中的“象”,诗歌之“意”则不远矣。 一首诗可以只有一个意象,也可以是多个意 象的组合,然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得营造特定的意 境。意境是“意象”组成的整体环境与诗人感情相 高中生之友.20 12_上旬刊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志 古代诗歌阅读 盟 刍 【注】①保暹(xi6n):字希白,今浙江金华人,北 宋著名诗僧。 (1)请赏析颔联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训练一一一 秀 程 (2)唐代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写秋景的,它与保暹《秋径》 一全 诗景物的特点与流露的情怀有何不同?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小题。 莎衣① 杨 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责,未肯轻轻博换(咿。 【注】①莎衣:蓑衣。②杨朴:北宋人,字契元,为 人晤淡闲静,一生布衣。③饶:任凭。④博换:交换。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小题。 秋保(1)请赏析中间两联中“披”和“脱”两字的表 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尾联深层含义的理 解。 径 暹①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结合,形成的一种境界和情调。 样写有什么用意?”考查的就是对诗歌意象与意境 的理解与把握。 想象是意象和意境之间的桥梁,读者通过想象, “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把诗人笔下的画面再现 并补充出来,方能领会诗句背后深远的意蕴。例 如: (2016年全国课标I卷)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全诗意象只有一个,即汉江(长江)。然后看其 意境的营造。从字面上看,前四句写的是长江下游 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样子。 读出这一层,个中三昧只得一昧罢了,所以继续 看,继续想:历史上,三吴之地,各路英豪在此攻战 杀伐,呼风唤雨,掀起多少惊涛骇浪,这汹涌浩瀚 之水是否象征着六朝动荡的政局?汹涌澎湃,波澜 壮阔,这长江一往无前的气势、不可阻挡的力量,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是否又象征着国力强盛、无以伦比的大唐盛世?抚 今追昔,诗人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还是庆幸自己 适逢盛世?他希望做个怎样的时代弄潮儿……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一中) 解析“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 孽高中生… 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