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东北方言词看东北文化
作者:郭艳
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10期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其中,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独具特色的东北方言则是东北文化的载体。研究东北方言有助于了解和掌握东北地区的文化。东北方言词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东北文化在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东北人民不朽的智慧和实践经验。论文通过对东北方言词的分析来揭示其所蕴含的厚重文化。 一、东北人直爽的语言特征反映出东北强悍的文化气质
1.反映东北人简洁利落的方言词。东北居民追求幽默情趣,他们在语言上用简洁整齐的四字格词语来进行交流。举例分析:例如联合型词语“四仰八叉”形容摔倒的样子,“傻大黑粗”指又黑又粗又壮的样子,“摔盆打碗”是形容赌气恼火的样子,又如派生型词语“乌拉巴涂”是说话不清楚的意思。又如描摹声音的词“踢里哐啷”形容做事又快又利索的样子。还有比喻的“虎大山粗”、“鸡生格斗”等,比喻相互间因为隔阂而吵闹。这种四字格的东北方言词数量尤为丰富,结构也非常固定,具有整体性。从这些方言词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东北人民向往简单的生活,追求自由,简洁利落。
2.反映东北人随和率真的方言词。东北方言很能反映东北人豪迈率真,豪气冲天的个性。他们说话直接,不拘泥于形式,很随和。普通话中的“怎么办”,东北人说成“咋整”,这里的“整”字便成了动词,又如“整明白”、“整点儿饭”等。东北人一般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小家子气的,他们的语言操作力度比较大。例如要表达什么东西到了极致的情形,他们通常会用“贼”这个词,表示“很、非常、特别”的意思。像“贼好看”、“贼漂亮”、“贼能干”等。又如“打”在东北方言中灵活应用,如“打趣”、“打哪儿来”、“打来回儿”“大打出手”等。这些方言词很随和,很直接。这些都是因为东北人言谈不善辞令,不拘泥于文采和表面形式,说话直接了当的习惯。 3.反映东北人乐观自信的方言词。东北人长年累月辛勤劳作,积极进取、乐观开朗、不畏艰难、自信自立的人生观使得东北方言也带一种上进心。很多方言词语、民间俗语便把人们的心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像俗语“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这些都体现东北人民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东北人不断进取,不断开拓,再怎么荒凉贫瘠的土地也能被他们搞出生机来,曾经的“北大荒”,而今是有名的“北大仓”。他们的这种精神让东北文化能够生生不息地流传。 二、风物、习俗、地理方言词折射东北特殊的文化背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饮食、服饰文化。东北有很多特色食品。众所周知的“萨其马”,是一种糕点,把油炸的短面条用糖等粘合起来,切成方块儿。又如“饽饽”,在春天吃“豆面饽饽”,夏天吃“玻璃叶饽饽”,这些食品本是满族人经常食用,现已成为各家各户的小零食了。
东北有一种特殊的鞋,最早是满族人发明,叫靰鞡鞋,也称乌拉鞋,传统的乌拉鞋用牛皮或鹿皮手缝而成,每只鞋长约一尺,宽约六寸,高约三寸,在鞋脸儿近圆口的边缘,通常要拿捏十来个皱褶,形似纸扇,很美观。由于乌拉鞋的保暖主要仰仗絮在鞋坑里的乌拉草,这鞋也因此而得名——乌拉鞋。
2.住宿文化。满族传统居室俗称“口袋房”,一般是三间或五间,房顶用的是草毡,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又便于取暖。“口袋房”的“里屋”又有“火炕”,可叫“万字炕”、“转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这种“火炕”由南、北、西三面构成。由于满族人崇尚右的心理,所以以西为上的右炕是供神供祖之地。“南北炕”则以南炕为上,长辈睡南,晚辈睡北。
“马架子”又曾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传统居室。现在东北的“马架子”实际上是一种形为小窝棚的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只有低矮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形成马鞍形,因此叫“马架子”。
3.山水、地名文化。东北本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那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记。山水、地名之称都有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特征。也有记录汉族向东北迁徙的痕迹。黑龙江的“完达山”,“完达”是满族“梯”的意思。松花江中“松花”为女真语,意为白色。“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旦乌拉”,意为弯曲的江。木兰达河,“木兰”系蒙语,江也,“达”系满语,源也。又如地名“昌图县”源于蒙语“常突额尔克”,“常突”意为绿色草原。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境、边界之意。
4.习俗文化。元宵节晚上,农村有“蒸面灯”之俗,也叫“蒸十二月灯”或“验月份”,用豆面或荞麦面做12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碗灯,分别在碗口捏出1至12个花芽,各代表一个月,然后下锅蒸,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也有在面灯中放黄豆粒,通过豆粒膨胀大小来预测。东北农村在正月十五还有“轱辘冰”的习俗。这天傍晚,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到郊外冰上翻滚,口里念诵“轱辘轱辘冰,不腰痛不腿疼。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元宵本是汉族节日,“蒸面灯”、“轱辘冰”本是满族风俗,但由于东北少数民族长期杂居,这些风俗早已打破了民族界限,成为当地共同的传统。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作为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东北方言词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东北厚重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周振鹤、游汝杰1997《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盛丽春、韩 梅2006《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通讯地址:716000 延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