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默写
①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③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④日光下彻,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⑤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⑥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⑦走近李白,我们要学习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乐观心态。(用《行路难》中的诗句回答)
。【答案】 (1). ①风正一帆悬 (2). ②濯清涟而不妖 (3). ③折戟沉沙铁未销 (4). ④佁然不动 (5). ⑤箫鼓追随春社近 (6). ⑥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7). ⑦长风破浪会有时 (8).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此题中注意“悬、濯、涟、折戟、销、佁、箫”的书写。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心无旁wù______ 婆suō______ 恣suī_________ 【答案】 (1). 骛 (2). 娑 (3). 睢 【解析】
【详解】考查对汉字的辨析与书写。“骛”不要写成“鹜”,“睢”不要写成“雎”。
的一项是(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
,活灵活现。 A. 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演技高超,他在传统京剧《霸王别姬》中扮演虞姬,演得惟妙惟肖....B. 美国以为借口“华为”等中国电信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对其自己利用技术优势危害别全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
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个难关,取得C. 在我国核电站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充分发扬锲而不舍....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将组建国家铁D. 根据10日披露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我国铁路政企正式分道扬镳....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 【答案】D 【解析】
【详解】D错误,分道扬镳: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不合语境。
病的一项是(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
A.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诗词文化带到人们生活中,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走近古诗词。 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B. 专家强调,
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 我国第二艘航母能否早日加入海军编队,取决于科研人员和广大官兵的共同努力。
D. 在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影响下,中亚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经济发展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词语顺序颠倒,改为:有利于更多人走进、了解、研究古诗词。C两面对一面,“能否”是两种情况“能”“否”,把“能否”去掉。D删除“模式”。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的一项是( )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
A.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辛弃疾与苏轼同为婉约派词人代表,号称“苏辛”。 B. 在古代,对一些年龄有特殊的称谓,如:及笄、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等。
C. 来自古人的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等,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节日——清明的景象。
D.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是欧洲文学史上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极具社会讽刺性的悲剧。 【答案】B 【解析】
【详解】A错误,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代表。C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是与端午节有关。D《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极具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的一项是( ) 6.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
A. 林冲是《水浒》中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之一。从误入白虎堂开始,他中州劫法场,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最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雪夜上梁山,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B. 《西游记》中朱紫国国王被狮精推入井内淹死,狮精变作国王。国王鬼魂求告唐僧搭救,八戒从井中背出尸身,悟空又从太上老君处要来金丹,救活国王。
C.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被父亲强迫背诵《天演论》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讽刺。
D.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三次航海时被海盗放在小独木船上随波逐流,后来就到了飞岛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中州劫法场是李逵。B乌鸡国国王被狮精推入井内淹死,狮精变作国王。C父亲让我背的是《鉴略》。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文段:
好行者,嘤的一声,飞在唐僧头上,只见有豆粒大小一个臭虫叮他。慌忙用手捻下,替挠挠摸摸。那长老不疼不痒,端坐上面。行者暗想道:“和尚头光,虱子也安不得一个,如何有此臭虫?……想是那道士弄的玄虚,害我。哈哈!枉自也不见输赢,等老孙去弄他一弄!”这行者飞将去,金殿兽头上落下,摇身一变,变作一条七寸长的蜈蚣,径来道士鼻凹里叮了一下。那道士坐不稳,一个筋斗,翻将下...去,几乎丧了性命;幸亏大小人多救起。国王大惊,即着当驾太师领他往文华殿里梳洗去了。行者仍驾祥云,将驮下阶前,已是长老得胜。
选文中加点“那道士”指谁?请概括选文主要的故事情节。 (2)文段: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简要说说划线句表达效果。
【答案】(1)鹿力大仙 高台比坐禅、云台显圣。
(2)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写出了鲁达武艺的高超,突出了拳打力量之大。 【解析】
【详解】(1)文段中“行者”“唐僧”可知出自名著《西游记》,第六十四回“车迟国斗法”唐僧师徒走到车迟国,车迟国王信奉三个妖怪变的道士,兴道灭僧。唐僧师徒为关文,与三妖斗法。第一场虎力大仙与唐僧师徒比求雨,孙悟空上天见雨神胜了第一场;第二场虎力大仙与唐僧比云梯显圣,被孙悟空变七寸长的蜈蚣咬下云梯。
(2)考查对人物描写的理解。“扑”“打”“歪”可知是动作描写,或者是细节描写,只是几个动作便将
郑屠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突出了鲁达拳打力量之大,表现鲁达武艺的高超。
阅读与赏析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於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其官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改之,乃许。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於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汉书石奋传》)
【注】①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②季年:晚年。③岁时:指年节。④路马:通 “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车驾。式:通“轼”,车前的横木。古人伏在车前横木上表示敬意。 的一项是( ) 8. 下列各句中与“其官积功劳至大中大夫”中的“其”意义与用法相同..A. 公问其故
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 其真不知马也 D. 欲穷其林
②
③
④
①
的一项是 ( )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评价错误..
A. 万石君出身低微,当时家中亲人也只有失明的母亲和姐姐了。但是因为性格的恭敬谨严无人能比,虽无才能却被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仆。人能比,虽无才能却被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仆。
B. 虽归老家居,万石君始终尊重朝廷的威严。回朝参加朝会,经过皇宫的门楼,他一定下车步行,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表示敬意。步行,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表示敬意。
C. 万石君在教育子孙方面注重身教,面对子孙的过失,很少疾言厉色,而是以自己无声的不满或者委婉的批评来引导他们反省改正。满或者委婉的批评来引导他们反省改正。
D. 次子石庆担任太仆,为皇上出行驾车,皇上问拉车的马有几匹,他举着鞭子一匹匹地数后才报数,这是万石君恭谨家风的表现。才报数,这是万石君恭谨家风的表现。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庆以策数马毕 .②必下车趋 .
③来归谒,必朝服见之 ..④举宗及兄建肉袒,让曰 .11.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因长老肉袒固,改之,乃许。 【答案】8. C 9. A
10. ①策:马鞭子。②趋:快走,快步走。③朝服:穿朝服。④让:责备。
11. ①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竭尽了。
②通过长老的带领(犯错的子孙)脱掉上衣袒露上身坚决,表示悔改,万石君才答应(放过)。 【解析】 【8题详解】
A代指“既克”,也就是胜利。B恐怕,表推测。C与例句都是人称代词。D指示代词,这个。 【9题详解】
文中有相关信息,“爱其恭敬”中的“爱”是喜欢的意思,非“信任”;“积功劳而至大中大夫”A项错误,
而不是“官至太仆”;“恭谨无与比”是对他一生的性格特征的概括。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策:名词,马鞭子。朝服:动词,穿朝服。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许:答应。 【点睛】参考译文:
万石君名叫奋,姓石。(当时)十五岁,做小官吏,侍侯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欢他的恭敬,问他说:“你还有什么人?”回答说:“我只有母亲,不幸失明。家里贫穷。还有一个姐姐。”高祖说:“你能跟随我吗?”他说:“愿意尽力效劳。”于是高祖召他姐姐来封为美人,让石奋任中涓,把他家迁到长安城里的中戚里,这是因为姐姐做了美人的缘故。他做官靠积累功劳当上了大中大夫。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严没人能比。 孝景帝晚年,万石君回家养老,每年根据定期作为大臣参加朝会。经过皇宫的门楼,万石君一定下车快步走,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按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他的子孙做小官。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来接见,不称呼名字。子孙有错误,不谴责,因此而不坐正座,面对食案而不吃。然后儿子们互相责备,通过长辈的帮助说情,光着上身坚决地,改正错误,才答应。
长子石建任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任内史。石建有事应该向皇帝说,避开别人,畅所欲言,说的恳切,到了朝廷上进见就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因此连皇帝也尊重他。上书奏事,奏章经皇帝阅后发回。石建读它,说:“写错了‘马’字下面脚连尾应该五笔,如今只有四笔,少一笔。皇帝会谴责我,我活不成了。”十分害怕。他的谨慎,即使是别的小事也这样。小儿子石庆喝醉了回家,进入外门没有下车。万石君听说了,不吃饭。石庆害怕,光着上身去请罪,没有许可。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都去衣露体请罪,万石君责备说:“内史是显贵的人,进入乡里,乡里的长辈都走开回避,而内史坐车中很自在,正是理所当然!”于是让石庆走开。石庆任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举起手说:“六匹马”。石庆在儿子中是最简略随便的了,尚且这般谨慎。他任齐国相,全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家的好品德。不发表什么意见,齐国就感化而很太平,给石庆建立生祠。
1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到黄州①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②不妨员外③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④。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贬任黄州。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②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③员外:定额以外的。④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⑤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全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诗人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苦中作乐)、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对自己生平事业(不幸)的自伤与自嘲;初到黄州的喜悦与憧憬;无功受禄的惭愧;面对逆境的平静(自适)与旷达; 【解析】
【详解】(1)“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这种“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
(2)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诗以自嘲口吻开头,“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中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颔联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
⑤
人生态度。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现代文阅读
①考完驾照那天坐着师傅的车回家,路上我们享受着成功通过考试带来的喜悦,愉快地交流着。车开得又快又平稳,虽然路上车辆不多,但师傅时不时用余光扫视着左右的后视镜,观察着前后左右的路况。有学员感到奇怪,就问:“师傅,车不多,您干吗老看后视镜呢?”师傅语重心长地说:“以前学车时,很多时候是我帮着观察路况,以后你们上路了,就要自己用心看了。例如以后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对面有车过来,而后车想要超越它,路不够宽的情况下,肯定要借道,这时你要么减速,要么让他半条道。如果你没观察后面情况,贸然让道,说不定就会发生事故。因此,只有做到全面观察、正确判断、果断决策,才能安全行驶。路况是千变万化的,一个成熟的驾驶员必须做到瞻前顾后。”大家听了,不再作声,边思考师傅的话边看着他熟练地驾驶。
②瞻前顾后,最早出自于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报。”瞻,向前看;顾,指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古时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现在人们却常用来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的样子。
③其实,瞻前顾后何尝不是成熟的人生态度呢!《礼记》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缺乏预见性的人,是不可能设计好人生规划、走好人生路的。而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三省吾身”,才能经常保持持续前进时的昂首阔步。
④瞻前,是人们主动对未来的预测,对世间万物的动态发展变化的把握,它不是好高骛远,也不是畏首畏尾,而是为了寻找正确的方向,选择合适的道路,以便更好地前行。倘若人们只是盲目地追求未来,一味地向前冲,那么成功必然是遥不可及的。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原来想成为中国研究英语的前100名,但后来经过考察,发现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就改变方向,潜心背单词,用1年的时间背诵了一本英文词典,成为中国单词专家,然后编辑出版的红宝书系列——《GRE词汇精选》在市场上持续走俏,年销量达100多万册,使他一举成名。
⑤顾后,则是对自己的过去好好地回顾、梳理、反思。只有在常回首、多反思、勤总结的基础上,才
能扬长避短,在不断前行中及时调整方向;才能让人生的每一步走得更准确、更快捷、更稳健;才能变幼稚为成熟、变失败为成功,积小步为大步、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到达成功的彼岸。歌德年轻时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0岁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后,才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⑥人生过半视野阔,瞻前顾后皆好景。瞻前顾后,是做人做事的一种好态度、好方法、好习惯,彰显着生命的睿智和练达,它摒弃了偏激、执拗和冲动,展现出了明亮而圆润的光辉,引领着人们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坚定自信地前行,适时种植梦想,常常收获希望。
(选自“伊犁新闻网”,有删改)
13. 请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14. 文中第④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5. 请概述第⑤自然段中作者的论证思路。
【答案】13. 瞻前顾后是成熟的人生态度,引领人们在人生路上坚定自信地前行。
14. 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举俞敏洪改变方向,潜心背单词,成为中国单词专家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瞻前是为了寻找正确的方向,选择合适的道路,以便更好地前行”这个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15. 首先提出分论点:顾后是对自己的过去好好地回顾、梳理、反思;然后阐释“顾后”的作用;接着举例论证,通过歌德改变年轻时志向的事例来证明论点。 【解析】 【13题详解】
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此文的论点要根据论题,结合句子“瞻前顾后,是做人做事的一种好态度、好方法、好习惯”“引领着人们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坚定自信地前行,适时种植梦想,常常收获希望。”来概括。 【14题详解】
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
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划线句子举俞敏洪的例子,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瞻前是为了寻找正确的方向,选择合适的道路,以便更好地前行”这个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进而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15题详解】
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此段首先提出此段的分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再举歌德改变年轻时志向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来证明分论点。
换面
母亲连着喊了几声连生,没听到应答,就走出门来,大着声朝着对面竹林里喊。【A】脆嫩的回声就像小鸟般扑楞着飞过来。接着,钻出一个泥猴似的少年来。
连生手里握着一只蝉,蝉鸣悠扬,随连生一路叫过来。母亲将一个装了麦子的提箩交给连生,去换面吧,二婶家也要换呢,你一起带去换了。连生一把提起那两个装了麦子的提箩,高兴地出门去了。
夏日的午后日头正毒。连生两只手提着两个提箩,只好把蝉埋在麦子里。蝉很狡猾,不时地从麦子里探出头来,一点一点地往上爬。途中有一段田埂路,很窄,连生走得很谨慎,蝉趁机爬到了麦子上。连生有些急了,但又不敢放下提箩,哈利大步往前走。蝉得到机会,“吱”的一声飞到对面田边的一棵大柳树上去了。连生想再去捉蝉,又怕耽误了换面,看了一阵,不会舍地转身走了。
面房很快到了。牵面的是一个跛腿老头,人称二先生。二先生人品好,老少无欺,从不短人斤两。又牵得一手好面,细如丝,白如霜,又劲道,又瓷实,很好吃。人们说,吃了二先生牵的面,寡淡的日子也平添了几分滋味。
连生一进门,慈眉善目的二先生就过来招呼说,将一个大蒲扇递给连生。然后有条不紊地称麦倒麦,称面装面。很快忙完两份面。
连生心里惦记着那只飞走的蝉,提着两提箩面,连跑带跳地往回赶,感觉比来时还轻快,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那棵大柳树下。树上有好几只蝉在叫。听到蝉声,连生走不动了,放下提箩朝树上看。
刚才那只飞走的蝉也正在使劲叫呢,那叫声格外悠长,格外响亮。连生的心跳加快了,猫了腰就往树上爬,悄悄地爬向那只蝉,突然手一扑,捉住了,满心欢喜!他是不会让蝉再次逃走的。于是,用一根细麻绳,一头系住蝉,一头系在提箩上,蝉只能围着提箩打转转了。
连生高兴地站起身,看了一眼两个提箩,心不由一紧:面,好像少了。他记得,从牵面房出来时,两只提箩都是满满的,这下都变得浅浅的,特别是二婶家那个暗花提箩,好像浅得更厉害!
莫不是有人趁我上树捉蝉的时候,偷面了?连生看了看四周,连个人影都没有。只有一轮白花花的太阳,毒毒地炙烤着大地。他有些急了,自家的面少了还好说,二婶家的面不能少!二婶像母亲一样爱自己,可不能对不起二婶啊。连生看看自家的提箩,又看看二婶家的提箩,弯腰从自家提箩里拿出一挂面来,放进二婶家的提箩里。二婶家提箩里的面,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而自家的面浅了。
那是一大碗面呢!连生记得,有天晚上,母亲煮了面,他觉得很好吃,就多吃了一碗。他吃完面,却发现母亲的碗里没面了,最后,母亲只喝了面汤。为此,他责怪了自己好多天。这下,又无端少了一碗面,到时肯定又会少了母亲的。
那不行!连生弯下腰,把刚放进二婶家提箩里的那挂面,拿出来,又重新放进自家的提箩里。可目光触到二婶家的提箩时,他一下子懵了:二婶家提箩里的面,少得他不敢看了。【B】他连忙扭过脖子,又斜眼瞄了一下那个暗花提箩,像做了贼一般。
连生把那挂面又放进了二婶家的提箩里。可看了自家的提箩,他又心痛了。他想将那挂面重新拿回来,可手伸了几次,还是缩了回来。
此时,那只蝉因麻绳的拉拽,不停地鸣叫着,连生听得有些心烦,解开麻绳,放了那只蝉。 母亲回来了,见他像个蔫茄子,惊讶地问,不舒服?连生不答,母亲很疑惑。这时,二婶提着那箩面过来了,手里还捏着一杆小秤。二婶说,嫂子,二先生的面称错了。母亲一惊,称错了?不会吧,二先生的秤向来很准。二婶笑了笑,说,这次不准了。
母亲看了一眼连生,又转头看向二婶,问,少了多少?二婶说,不是少了,是多了,多半斤多呢,我回家提起那箩面时,觉得沉沉的,一称,还真是重了。母亲接过秤,也称了自家那箩面。一称,母亲的脸就阴了,说,少了,少了半斤多呢。怎么会这样?母亲和二婶一齐把目光转向连生。连生满脸晴朗瞪大两眼,看着两提箩面。儿子情绪好转,母亲的心情也好了,毕竟跟儿子比起来,少半斤面太小菜了。
不过,母亲还是想问个清楚明白,连生就把路上的事说了。听完,母亲和二婶都大笑起来。连生更疑惑了,问,提箩里的面怎么看着比原来浅了呢?母亲说,我的傻儿子,你提着撞来撞去的,原来的空隙撞没了,看着就浅了。
连生一下子跳起来朝门外飞去,眨眼功夫就消失在那片竹林里。二婶在后面喊,连生,晚上到我家吃面呀。
没听到回声,只听到竹林那边,传来一片悠扬的蝉鸣。
(作者;夏艳平,有删改)
(1)在去换面16. 围绕“换面”这件事,连生主要做了哪些事?请将相关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在横线上。的路上,连生怕耽误换面,任由捉到的蝉飞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晓面没少的原因,连生飞进竹林。
17.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中画直线部分对“二先生”的介绍有什么作用。 18.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 A.脆嫩的回声就像小鸟般扑楞着飞过来。(从修辞的角度)
B.他连忙扭过脖子,又斜眼瞄了一下那个暗花提箩,像做了贼一般。(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19. 文章的主要事件是“换面”,“蝉”却贯穿始终。结合具体内容,简析“蝉”在展开情节方面的作用。【答案】16. (1). 在换面返回路上,连生上树捉蝉,系好蝉后发现面少了 (2). 连生来回调整(几经减增或倒腾)两箩面,心烦放蝉
17. ⑴人物:从人品和面品两方面体现二先生淳朴的人性美;⑵情节:为后文面多面少的问题都与二先生无关做铺垫;⑶环境:二先生这个次要人物代表了乡村淳朴美好的社会环境;⑷主题:丰富了乡村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好的情谊的主题,体现了浓郁的人性美、人情美。
18. 【A】示例:运用比喻,把“回声”传来比作“小鸟”“扑楞着飞过来”,具体形象地写出声音的脆嫩、活泼;先声夺人,引发读者对出场人物天真、活泼特点的想象。 【B】示例:抓住“扭”脖子、“斜眼瞄”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连生在面对二婶家面少的困境时,强迫自己接受现实,不看;但淳朴的本质又使他忍不住要看又不敢正眼看的复杂心理:矛盾、自责、心虚……
(2)增加情节波澜:蝉飞、19. (1)推动情节发展:上树捉蝉引发了发现面少了、调整两提箩面情节;
捉蝉、放蝉等生出许多波澜。(3)开头从捉蝉回,结尾又捉蝉去,首尾圆合,情节完整。(4)丰富情节内
容,有了蝉,多出了活动的趣味。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围绕‘换面’这件事,连生主要做了哪些事”,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此题从原文第六至八段可以概括出“在换面返回路上,连生上树捉蝉,系好蝉后发现面少了”;从原文十一至十三段可以概括出“连生来回调整(几经减增或倒腾)两箩面,心烦放蝉”。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具体语句的作用。作用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分析。当然,解答本题,也要从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以及小说主题的角度去思考。画直线部分对“二先生”的介绍,在内容方面,从人品和面品两方面体现了二先生淳朴的人性美,进而我们看到了了乡村淳朴美好的社会环境;在结构方面,为后文面多面少的问题都与二先生无关作铺垫;丰富了乡村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美好的情谊的主题。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手法。需要结合语句分析出使用该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表现的人物的情感。之后结合语句分析该修辞,把“回声”A句先明确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传来比作“小鸟”“扑楞着飞过来”,最后明确表达效果,具体形象地写出声音的脆嫩、活泼;先声夺人,引发读者对出场人物天真、活泼特点的想象。B句先明确是细节描写,接着分析“扭”脖子、“斜眼瞄”两个具体细节,最后明确效果,表现了连生在面对二婶家面少的困境时,强迫自己接受现实,不看;但淳朴的本质又使他忍不住要看又不敢正眼看的矛盾、自责、心虚的复杂心理。
点睛:赏析句子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语等,描写手法主要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中“蝉”在展开情节方面的作用,需要结合文章的情节去分析。可以从情节发展、情节波澜、情节完整、丰富情节四个角度去分析。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令我们心生敬意:悠久的历史、深邃的科学、优秀的品质、感人的精神…… 请以“ 让我心生敬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卢沟桥,让我心生敬意
我漫步在卢沟桥上,踏着那凹凸不平的桥面,恍惚间回到了从前。
卢沟桥,是连接京城内外的咽喉命脉。这是入都要道,卢沟桥上车水马龙,挑着货物的小贩,进出城的平民,雍容的达官贵人,在这桥上擦肩而过。 桥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桥头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倾听水声,有的注视行人,千态万状。看着这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狮子,从意大利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惊呆了: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尤其是桥栏柱上刻的狮子,它们共同构成了美丽的奇观。卢沟桥,你是中华文明的骄傲!
繁忙了一天的卢沟桥静了下来,一轮明月升起来了,倒映在水中。乾隆皇帝路过卢沟桥,看到卢沟桥的倒影,似一轮明月荡漾水上,月影和桥影在月光、水光中交相辉映,令人叹服。面对良辰美景,皇帝赋诗“半钩留照三秋淡,一分波夹镜明”,并题写“卢沟晓月”。卢沟晓月,便成了的“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还保护了两岸的民生。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有了这座桥,加大了泄洪能力,连年遭到洪水袭击的永定河两岸,从此平安无事。乾隆皇帝亲自巡查,欣然题字立碑。细细抚摸石狮子,有的已经破损,有的已经断裂,这是经历了林弹雨的卢沟桥啊。1937年7月7日,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守军奋起抗战。各地民众团体来了,送来慰劳品;平津学生服务团来了,到前线救护伤员;卢沟桥地区的居民来了,送水、送饭,无数军民倒在血泊之中……石狮子啊,见证了我*民抵御外族侵略时的殊死搏斗、同仇敌忾。
石狮子,和英勇抗战的军民一起,以钢铁般的意志,在永定河畔巍然屹立,纹丝不动。
如今,硝烟散去,周围山环水绕,碧水蓝天,芳草茵茵,人们漫步在绿色与花海之中,幸福平安。 卢沟桥,是一条纽带,联系古今;是一种文化,享誉中外;是一种精神,哺育中华民族;更是一股力量,激励我们奋进。
卢沟桥,让我心生深深的敬意。 【解析】
【详解】题目是半命题作文,可以从“悠久的历史、深邃的科学、优秀的品质、感人的精神”为写作对象来补题。可选择自已最为熟悉、感受最深的来写,如“长城让我心生敬意”“苏州园林让我心生敬意”“兵马俑让我心生敬意”“这样的人让我心生敬意”“成长让我心生敬意”此外,还要注意一个关键词“心生敬意”,也就是说,文章的重点不是简单地罗列写作对象的样子,而是要更多地突出它让“我”“心生敬意”的原因。在写法上,最好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描写的方法等突出主题;在表达方式上,应该以叙述为主,合理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点睛】本题属半命题作文,首先要给出横线处所缺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建议列出详细提纲,包括开头、结尾、过渡、事件、点题、亮点等一一标出,搭好框架,扣紧主题。这篇作文题适合初中年级学生,贴近生活,学生都能有话说,但要写得精彩,同样需要扎实的功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