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5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
【考试说明】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命题规律】
本专题属于高频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以此必须重视相关的考点,要特别注意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会突出考查儒、道、法、墨四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在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关于这一考点要注意其基本的史实。但侧重于考查“罢黜百家”的背景、过得及评价,太学,始创于西汉武帝时期,鼎盛于东汉,历时六、七百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葩。所以同时兼顾太学的性质与意义。
【命题趋势】2017年学生在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儒学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的关系。二是在新情境、新材料中深入挖掘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特别是儒家学派的观点。三是要理解道家、法家和儒家关于治国理念的内涵和异同。四是要特别注重儒学思想体系中的“正能量”,及其对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意义。五是要站在世界和平与文明的交融两个角度来看待西方国家兴起的儒学热潮。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基础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4、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5、阶级关系:“士“阶级的活跃和受任用;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儒家: (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1
2015级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2)孟子 :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 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
(1)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 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老子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者
哲学思想:齐物;天与人不相胜 修身思想:逍遥
评价:代表没落怒堵住贵族消极避世思想;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3、法家: (1)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集权政治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 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
(1)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
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三)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
2、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2
2015级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轻巧记忆】 1。百家争鸣
2.图示构史——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
【历史知识辨析】 1. 诸子百家中的相反观点
(1)治国方面: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
(3)人生态度方面: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感,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
强调“超脱”。
(4)人性伦理方面: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之性恶”。 2. 百家争鸣时期不同治国理念
(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常轨道时,宜用儒家 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2)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在动荡年代,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
法家思想成为历史上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 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4)封建社会基本治国理念是在儒家思想基础上,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3
让三者相互融合补充。
2015级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比较提升】1.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异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2.“百家争鸣”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所体现的思想自由和学术的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请分析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代表哪些阶级利益?
学派代表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主张 “道”、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仁政”“仁义”“王道” 代表阶级 春秋晚期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要求维护统治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集权的愿望 为政以德 性相近 民贵君轻 性本善 君舟民水 性本恶 孔子 仁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兼爱”“非攻”“尚贤” 主张改革“君主”集权、法治 法家(韩非)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潮流,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治国主张,其核心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和谐等理念。这些治国理念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具有哪些重要借鉴意义?
【提示】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4
2015级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考点二 汉代儒学 【基础梳理】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
1.背景 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 加强集权的需要。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内容(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
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1)为适应加强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
所垄断。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
官的陈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 教育系统。
流。
5
(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2015级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重点突破阐释】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如何正确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 “新”在何处
(1)从思想来源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从核心内容看:既宣扬“君权神授”,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又以神权王权。 (3)从目的看:以维护皇权统治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的工具。 (4)从主观动机看:企图以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统一。 2. 正确认识
(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主义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重要现实意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集权,但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自由争鸣。
(3)“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思想地位的变革通常是由学术文化自身发展变化、统治者需要、是否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三个方面共同起作用的,但是否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大一统的要求: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王国问题”等危及西汉统治,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者急需一种思想理论以加强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
2. 董仲舒的贡献: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新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三纲五常”等主张,是一种较为高明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6
2015级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3. 汉武帝的推动: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儒学家参与国政,设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4. 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君主和集权的需要。 【易错易混】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1) 区别
①在思想内涵上,汉代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②与统治者关系上,先秦儒学批判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新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③在政治地位上,先秦儒学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汉代新儒学,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统治思想。
2. 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汉代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误区警示】
(1)“儒术”≠孔孟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后形成的儒学,这已经不完全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
(2)“罢黜百家”≠完全禁绝其他思想:在推崇的过程中,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