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武术的意会性技术特征及其传承研究

武术的意会性技术特征及其传承研究

来源:百家汽车网
第29卷第3期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6月 Vo1.29 No.3 JOURNAL 0F ZHONGZH0U UNIVERSITY Jun.2012 武术的意会性技术特征及其传承研究 郭 强 ,刘雅媚 (1.河北工业大学体育部,天津300130;2.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天津30038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意会性认识角度,将武术技术归于意会性技术范畴,揭示了武术意会 性技术的传承特征及其对传承的影响,提出武术传承需要身教重于言教,躬行胜于言说;“意会”与“言传”相互为用;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辅之西方现代科学;重视自然传承;保护“传承人”,进行开放式传承,以期促进武术技术的 传承、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武术技术;意会性;特征;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2)03—0091—04 中国武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发展,延续至今, 名物理化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波兰尼也指出“相 形成了巍巍大观的武术技术流派,离不开中国传统 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explicit) 文化思想的灌溉和滋养,正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 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 内倾性思维影响,由内在法理指导而显现于外的武 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 术技术承传普遍存在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 功能,而这种意会认知却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 象,而使武术技术充满了意会思维的旨趣。所谓 在本质”_2 J。并“更明确的将人类知识分为两种,言 “法术规矩在假师传,道理巧妙须自己领会”,武术 传的(Explicit)知识和意会的(Tacit)知识”。 虽然 技术攻防招法训练的心神领会,训练的“诉诸 波兰尼的认识论思想对西方传统的几乎统治了2O 内求”,无不把“意会”当作获得武术技术灵感或顿 世纪的科学思维的客观主义认识论背道而驰,却与 悟,借以达到至高境界的重要途径,可见武术技术修 中国传统认识论思想不谋而合,表现了中西方在 习对“意会”的重视。本文从人类意会认识层面去 “意会”认识思想上的一致性。按照东西方“意会” 揭示武术技术的意会性特征,将武术技术界定为一 在人类认识活动中重要作用以及波兰尼对人类知识 种意会性技术,强调武术技术的意会性,以便促进武 的分类,相应的武术技术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言传 术技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性技术和意会性技术。王前先生曾把意会性技术界 1.“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武术技术是一种 定为:“意会性技术(Tacit Knowedge)也称“‘难言技 意会性技术的理论界定 术’、‘隐性技术’、‘悟性技术’,是人直接参与的,凭 所谓“意会”就是“不直接说明而了解”…它以 借经验、技能、诀窍(Know how)来把握的一种由直 感知为基础进行思维和领悟,凭直觉把握事物,以便 接思维支配的技术实践活动”。 它的难言性、隐含 达到豁然开朗境界的一种认识方法。重“意会”是 性、体悟性和直觉思维性是意会性技术的主要特性。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从《老子》的“道,可 从武术技术修习看,其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武 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到《庄子》的“只可意 术器械或徒手的套路演练技术、攻防格斗技术以及 会,不可言传”,从佛教禅宗由“灵知”而求“顿悟”到 技术为表现形式的,其口诀要术,训练方法、绝 宋明理学“格物致知”,都把意会认识当作宇宙本体 技绝招、技法特点直接来自于个人的切身实践领会, 的最高认知方式。在20世纪的西方,英籍匈牙利著 充满了个人直观经验和个人体悟,具有丰富的意会 收稿日期:2012—04—15 作者简介:郭强(1972一),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河北工业大学体育部讲师,主要从事武术文化研究。 ・9l・ 内容却难以言说,强调意会而胜于言传,具有意会性 技术的难言性、隐含性、体悟性和直觉思维性几大基 本特征。从武术意会性技术存在形态上看,它存在 于整个武术技术系统的各个层次,与可言传的技术, 即可运用语言、文字、图形图像予以显性编码化的技 术共同渗透于完整的武术技术体系之中,居于主导 和核心地位。因此,无论从意会性技术的概念意指, 还是从武术技术的修习过程和存在形态看,武术技 术完全属于意会性技术的范畴。 2.武术的意会性技术特征分析 武术意会性技术直接来自于个人的切身实践的 领会,正如“法术规矩在假师传,道理巧妙须自己领 会”,武术技术“体用统一”的格外要求,修习的整个 过程十分注重个人的直观经验和体悟,使之隶属于 个体,而传承又总与它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衍 空间密切关联,武术意会性技术主要表现了如下几 个特征: 2.1个体独占性 武术技术就个人而言,它不是普遍的、标准化 的、千篇一律的技术形态,而是基于个人的技术知识 存量和技术实践过程而形成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 (技术绝招、风格特点)的技能和诀窍,具有天然的 私有独占性。几千年的封建集权制下形成的家 族观念、种姓制度、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更是强化了 武术技术这种天然的个体独占性,把家族或宗族传 承的武术技术拥为私有财产,严防外泄流出,可以永 久的独占、垄断武术技术的所有权。传承的私有独 占性虽使祖传武术技艺得以延续,向精与深的方向 发展,但单向传承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极大了发 展,尤其在当今时代的急剧变革下,传承链条极易发 生断裂,技艺常常面临失传。 2.2直观体悟性 武术意会性技术来自习武实践中获得的直观体 验或感性经验。它可以用语言讲解或以形诸于文字 的拳论、歌诀、图解的形式将武术的动作路线、动作 方向、方法要领等技术要素描述出来,可是武术技术 的内意、内气、内劲、神韵、应用技巧则难以用语言或 文字进行表达,所谓“动静循环,岂有向哉!吾所谓 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一开一合妙无 微,上下四旁成化机。纵有六字具巧舌,也难描写雪 花飞。”个人习拳授艺注重将意会和自悟作为登堂 人室的不二法门。“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不息法 自修”固然说明了明师言传的重要性,可是“口授” 仅仅起到“引路”的作用,而“不息”、“自修”却是功 .92・ 夫增进的关键,它建立在个人主观能动性上的自练 自悟,经过“拳打百遍,身法自然;拳打干遍,其理自 现”的砥砺磨练,武术技术的理法势才能得到渐彻 渐悟。 2.3难言性 离开语言,任何知识的传递将是不可想象的。 语言运用对于获得有效的交流、沟通和理解具有直 接作用。武术技术要义的传递、表达和接受,离不开 语言,然而对武术技术的语言阐释却又往往“此中 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因为武术意会性技术 根植于武术修习者的行为、经验和所处的情景,基于 个体感性经验的体悟认识,依赖于直觉和洞察力,属 于高度个人化程序性的知识,对动态的感性经验很 难进行编码予以显性化表达。另外语言所具有的遮 蔽性,要想用语言完全描述、解释武术技术的要义常 常乏力难为。正如乔凤杰所说:“为了更为全面的 表达自己的本意,传统的武术理论特别是技战术思 想,并不对其所指进行严谨的、逻辑的叙述,而多运 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_5 给人以诱导,让人意会到 其中的精神实质,给人留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 象空间,这样“可以使武术的习练者在艺术化的氛 围中,使技术与精神同时得到升华”。_5 如太极拳拳 谱《行功心解》中的“行气如九曲珠”,武术的十二形 的“以形喻势”,越女论剑中的战术运用等无不运用 了形象化的语言,习武者则设身处地加以切身体验, 产生思想和精神共鸣,使技术与精神得到升华。正 因武术意会性技术难以显性化表达和语言本身的遮 蔽性,使武术意会性技术只能通过特定的渠道和方 式缓性释放,无法与追求效率的时代要求相靠拢,从 而造成了当今武术的整体衰微。 2.4情景性 武术技术传承往往通过“情景”的熏陶,如练习 环境的营造,攻防情景的再现,心理环境的调适等, 传授者运用示范、暗示(除了语言暗示外,有时是身 体的触摸)的方式,同时接收者结合本身的技术积 淀和文化基础来领悟,使意会性的武术技术得到传 播。同时我们看到武术技术的学习和传递过程不再 是简单的接收过程,而是附带有学习者个人在学习 中的“发挥”或者“扬弃”,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 而是变成了一种带有“新的成分”的个人性质的技 术,武术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不断得以演进发 展。 2.5独创性 相对于可言传的武术技术来说,意会性武术技 术本身具有独特的原创性,比可言传技术更为丰富 深刻。人们习惯的以为武术技术中经验的成分太 多,科学成分太少,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企图运用 在关系。在传习武术技术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应重 视意会性武术技术的显性化,积极的利用现代化的 信息传媒技术或者通过运用文字、暗号、比喻和检验 技术运用和划分技术结构等方式,使武术意会性技 术尽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同时,得以显性化 内容反过来也给武术意会性技术开拓了新的发展空 间,并不断提升意会性技术的层次,有助于新的拳种 现代的科学知识予以揭示,力图将武术所有意会性 技术都编码化(显现化),然而个人具有独创的意会 性技术却不能够进行充分编码,其实正是这部分技 术,才是最具有核心价值的技术,它往往限于某一武 术门派或家族内部进行着小范围传承。具有独创性 的意会性武术技术比可言传的武术技术更完善,对 它的挖掘和利用程度,将关系武术技术未来发展的 出现,而且“言传”的传播方式速度快,成本相对较 低,可以极大促进它在武术门派内部或向外部传播 扩散。两者只有相互为用,才能推动武术技术的整 命运。 体传承和发展。 2.6文化内蕴性 3.3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辅之西方现代科 武术意会性技术存在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思 学 想意蕴,其所处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思想必然在武术 中国传统文化定性多于定量,重整体思维,西方 技术上打下深刻的烙印,带有一定时代的价值趋向 多重视“量化”和“分析”。中国武术把“阴阳”、“五 和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从这种意义上讲,武术意 行”、“经络”与“气”等作为规范拳技,说明拳理的理 会性技术的保留与强化也将带来武术内蕴文化的传 论基础,具有模糊性和不精确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 播,表达武术技术的时代价值追求同时,也使武术的 化直觉思维动态把握事物的特点,因为这个特点,武 文化意味更强。同样意会性武术技术的流失与弱 术技术传承需要建立在传、受双方共有的中国传统 化、也必淡化武术本身的文化思想意蕴,使武术技术 文化基础之上,因为“从理解方面看,接受信息的一 的传统文化意味明显不足,如经西方竞技体育裁剪 方不能完全从形式本身解析出的答案,也要靠 的竞技武术,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意蕴已大大减 背景知识去理解,以达到心领神会”。 另外,西方 少,如何更多的保留和体现武术技术中丰富的文化 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为揭示武术技术的功理、秘诀 内涵,同时又吸收现代先进的西方体育思想,关系着 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借助西方的生理学、心理 意会性武术技术传承与创新的未来走向。 学、生物力学等学科予以显性化揭示武术意会性技 3.武术意会性技术保持良性传承的建议 术,可加快其现代传承的效率。  。3.1身教重于言教,躬行胜于言说 3.4重视自然传承方式 武术技术是体现在人身上的一种活态保存,只 自然性传承意指在民间无社会干预性力量的前 有拥有者自己最为清晰和有最终发言权,因为“科 提下,完全依赖个体行为的某种自然性的传承延续 学技术再发达,也无法百分百正确传递人类内在心 方式,主要依靠家族或宗族内部成员之间或模拟血 灵的思考以及经验交流或传承”_4j,只能靠“传者” 缘关系的师徒关系为纽带来进行。自然传承将“传 身教和“受者”躬行,武术的意会性技术才会得到传 者”与“受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传者”“口 承。在这个过程中,“受者”观察“传者”的动作操 传心授”,“受者”,刻苦修习,将“受者”纳入到和 作,将“传者”的武术技术技巧、方法作为样板从内 “传者”所共有的“心路历程”,经过砥砺磨炼,理解 心纳入到自身活动,经过“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 感悟以获得丰富的武术意会性技术。 打万遍,其理自现”的用心探索、证悟,进入“传者” 3.5保护好“传承人”,进行开放式传承 的思想境界,来掌握武术意会性技术,并以此为基 武术意会性技术传承以人体动作为中介,体现 础,“受者”反复践履,掌握新的武术意会性技术,从 于人体的活态保存,具有流动性和发展性。传承人 而推陈出新,开宗立派,武术技术发展也达到了一个 是携带者和真正的拥有者,只有保护好“传承人”, 新的高度。 才能将属于个体的武术意会性技术得到真实再现与 3.2“意会”与“言传”相互为用 承传,不因“传承者”年事已高或故去而使武术技术 重视躬行实践获得武术意会性技术,并不排斥 的精华——意会性武术技术的中断或消亡。在当今 其言传的显性化过程,武术意会性技术和可言传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打破拳种门派内部、门 武术技术之间始终存在着互为补充、相互推动的内 派之间的封闭保守状态,建立武术意会性技术的共 ・93・ 享平台,创造一个个人之间和拳种门派之间进行顺 芒。 参考文献: 畅传播的环境,隶属于个体的武术技术共享交流,拳 种门派之间的武术技术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在武 术技术实现共享的同时,新的富有创见的武术技术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 典[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17. [2]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6:49. 很可能会跃然而生,有利于促进武术技术的传承、发 展和创新。 4.结语 当前武术技术还未沿承传统的固有体系而再领 风骚,但它蕴含的武术技术意会性内容,是武术发展 创新的源泉,人们修习武术技术中获得丰富的意会 认识,在未来必将进一步完善武术技术,成为武术技 术创新永不枯竭的源泉。而武术技术的当代传承, 需不断改造、挖掘意会性武术技术的深厚内涵,综合 运用多种方式将意会性技术加以显性化,使其成为 可以言说的东西,从而加快传承效果与效率,以期武 术技术的文化再生力在后现代社会中能够再放光 [3]柏拉图.泰阿泰德智术之师[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118—216. [4]王前.现代技术的哲学反思[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社.,2002:3l一39. [5]乔凤杰.语言遮蔽与武术的语言表达[J].上海体育学院 学报,2000(2):38—41. [6]孟建安.中国语言的意会特征[J].平顶山师专学报, l994(1):56. (责任编辑王玖)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S Tacit Techniques and its Propagation and Inh eritance GUO Qiang ,LIU Ya—mei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30,China; 2.Department of Wushu,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Abstract:B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the method of logical analysi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cit cognition,this paper takes Wushu as tacit techniques,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S tacit techniqu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Wushu’s propagation and inheritance. Key words:Wushu technique;the tacit;characteristic;propagation and inheritance ・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