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指导教师:蒋福兴 高常青 黄立华 姬晓燕
专业名称:10地质工程 学号:120100203093 姓名:
2011年9月10日
目录
绪言........................................................3
第一章 岩石„„„„„„„„„„„„„„„„„„„„„„„„.3 第二章 地层和化石...........................................7 第三章 地质构造.............................................8 第四章贺兰山地质发展史......................................9 第五章 其他................................................11 结语.......................................................18 参考资料„„„„„„„„„„„„„„„„„„„„„„„„„..18
绪言 地质专业是研究地壳、地层的一个
- 2 -
自然学科,同学在课堂上听的只是理论性的知识。当我们的理论储备达到一个标准后就应该到野外去应用这些理论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原理。俗话说得好,“没有时间的理论是纸老虎,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瞎实践。”而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实践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他可以将课堂上那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有助于同学的理解。
一 实习目的
树立正确的地球科学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科学、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专业思想感情;养成正确的地质观察、思维方法及动手能力;通过实习,能够正确的判断所见到的岩石的类型是三大岩石中的哪一种;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通过观察、解剖、描述和采集标本,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通过实习,进一步培养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学会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放大镜的使用,纪录地质现象。绘制路线地质平面图、路线地质剖面图、地层柱状图、地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的方法以及编写实习地质报告。
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耐劳、热爱地质科学和集体主义精神。
背着馒头上山,背着石头下山;安全要有措施;不得行动、私自离队;清洁环境、不得在汽车内留废物。不下水、不动气、不影响他人。
明确地质实习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入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建立正确的时空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念。
地质包、地质罗盘、放大镜、钢卷尺、地质锤、笔记本、铅笔、鞋、帽、书、数码相机。
学生参加本课程的全部活动;学生进可能完成地质调查报告的撰写;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并发现他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1、罗盘仪使用
地质罗盘仪各个部件的名称、功能及地质罗盘仪测定各种方位及倾角的方法,能熟练使用地质罗盘仪测定岩层的产状要素及导线的方位与仰(俯)角。 2、认识地层、岩性
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岩性的描述方法和三大岩类的不同描述内容,认识三大岩类的代表性地层,地层接触关系的识别方法,区分层理、节理、劈理。 3、辨别地质构造
倾斜、褶皱、断层、节理的识别标志及断层类型的确定。 4、地质剖面量测
掌握地质剖面的测量内容、测量方法及地质剖面图的编制。 5、河谷地貌及第四纪沉积
- 3 -
河谷在平面及剖面上的地貌特征及河流冲积物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
第一节实习地区
此次实习为认识性实习,共有六条路线,三十多个观察点。路线:1、石炭井——大武口世纪公园路线。2、星光大队——乌达路线3、沙坡头路线。4、青铜峡,牛首山路线。5、大水沟路线。6、滚钟口路线。实习期为六天,有三个大组,十八个小组组成,共一百八十人,指导教师数名。
第一章 岩石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矿物或矿物与其他物质(火山玻璃、生物骨髓、
胶体和岩屑等)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延时根据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即火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而本次野外实习,着重了解和认识的是沉积岩。
砂岩
在本次野外实习中各路线中都可见到沉积岩,我们以石英砂岩为主。
岩石为灰白色,风化面为灰黄色,含有铁的石英砂岩,颜色为红色,在滚钟口第一观测点可见,细粒砂状结构,颗粒大小均匀,分选性好,圆度中等,碎屑成分几乎全部由石英组成,含量在98%以上,只有极少量的长石碎屑,含量估计不到25%。石英无解理,硬度为7,烟灰色。长石有两组解理,形成的石英砂岩
坚硬,抗风化强,因此定名为石英砂岩。
石灰岩在观测路线二宗别立公路北侧观测点可见,中原祖长城系灰岩,形成于滨浅海区,属海相成因。岩石为灰紫色,块状构造,鲕粒结构,粒屑组成主要为鲕粒,含量约占整个岩石体积的60%,未见其他粒屑,岩石致密,胶结物为颗粒较粗的灰白色亮晶方解石,用放大镜观察大小0.03-0.1m,含量约为40%,定
- 4 -
名为
灰岩。
泥岩一般为土色,但其形成环境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颜色,例如
黄色、黑色、灰绿色,红色等。层理构造,水平层理,厚度不均一,泥质结构,其主要矿物为粘土,含量可达98%。也含少量石英、云母等,不足2%。定名为泥
岩。
片麻岩
在星光大队东三公里处,公路北侧山体上可见片麻岩,岩石具明显的片麻状构造,含长石、石英较多,粗度较粗(一般大于1mm),岩石中长石和石英含量大于50%,长石含量大于20%。片状矿物为云母,辉石等,定名为片麻岩。
此变质岩在滚钟口观测路线可见,颜色为紫色,板状构造,隐晶质结构,其主要矿物为粘土,岩石碎屑,此板岩是由紫色粉砂岩经浅变质作用形成的,俗名
- 5 -
贺兰石。
早元古代末期黑云斜长花岗岩
也叫
当早元古代末之中条运动(距今19.5亿年)发生时,在南北向区域应力作用下,赵池沟群经受了强烈挤压褶皱、断裂和区域变质并在地壳薄弱处有酸性岩浆侵入,形成了早元古代末期的黄旗口黑云斜长花岗岩体。
(1)地质特征及时代确定
黄旗口岩体分布于贺兰石中段南水——拜寺口一带,呈近南北向分布,北部被断层切割,东边被第四系更新统洪积层覆盖,西与青白口系黄旗口组不整合接触,呈岩基状产出,南北长约20km,平均宽4.5km,出露面积约90km2。黄旗口黑云斜长花岗岩体的时代有地质及同位素年龄两方面的依据。同位素年龄值约为16亿年左右,与中条运动的时限基本一致,属中条运动的产物。
(2)岩石学特征
岩体岩石类型较复杂,其中以黑云斜长花岗岩为主体,次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等各类岩石交替混生,互相过渡。
主要矿物成分:石英34.8%,斜长石51.5%,黑云母11.5%。 副矿物:磷灰石、电气石、锆石、绿帘石等。
斜长石:主要为更——中长石(An=25-33),含量14.5%~51.5%,呈自形-半自形板状,粒度为1~5mm。部分斜长石呈斑晶出现,含量5%~15%,斑晶大小1~1.5cm,最大长轴达5~8cm,与基质界线清楚。斑晶中常包裹有黑云母、石英、磷灰石等,斜长石斑晶表面多具绢云母化、高岭土化。
钾长石:以微斜长石为主,次为条纹长石,含量1.6%~41.1%,呈半自形或不规则板柱状,晶体普遍比斜长石大,具绢云母化、高岭土化。
石英:呈浅灰——深灰色,含量15%~35.7%,多呈不规则粒状分布于斜长石、钾长石颗粒之间,粒度2~4mm,部分具波状消光。石英的形成有两个世代,早期的石英被包裹在长石中并受到溶蚀,呈港湾状;晚期的石英交代各种长石呈不规则的锯齿状。
黑云母:岩体中黑云母含量普遍很高,一般5%~17.8%,呈不规则片状,部分呈片状集合体,呈褐黑色、褐红色。黑云母形成有两个世代,早期的较少,常被包裹于斜长石中;晚期的黑云母常交代斜长石、钾长石,并具不同程度绿泥石化
- 6 -
和白云母化。
白云母:岩体中局部出现白云母,含量较少,多呈细小鳞片状,个别为较大的叶片状。
2、
辉绿岩
此岩石在星光大队-乌达路线可见,辉绿岩属基性侵入岩,岩石为灰绿色,块状构造,显晶质结构,其主要矿物为黑云母、绿泥石,其中黑云母约占45%,绿泥石为55%,由其矿物组成定名为辉绿岩,此岩石可绿泥石化,变为浅绿色。
第二章 地层和化石
地层是指有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或土壤,上下层位之间被明
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分开,地层分布范围可广达几十万平方千米,在本次实习中可见太原组上部的煤系地层,太原组底部,养虎沟上部地层,中原古长城系地层,,三叠纪地层,青白口系,黄旗口组地层,泥盆石炭,二叠,第三纪,第四纪地层,奥陶纪地层等,从认识这些地层,掌握其主要特征,并且,要能够识别不同时期两个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在此次野外实习中可见不同时期的,动、植物化石。
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野外期间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长可以见到,其中青铜峡,牛首山路线中奥陶纪地层常见,沙坡头路线中可见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在石炭井路线有着出露的石炭纪煤系地层。
在石炭井观测路线的第二个观察点可见石炭纪的榆木化石,在古生代地层也可见蕨类化石,在奇石园中科健到寒武纪的藻类化石,如下图。
- 7 -
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而在此次野外观察实习中,只见到了三叠纪地层,在星光大队—乌达的观测路线的第二个观察点,宗别立公路北侧山体中科健三叠纪地层,地层中有泥页岩和砂岩两种。
新生代地层包括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而在野外实习其中可见到第三纪,第四纪地层,未见到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在沙坡头路线中,第三纪,第四纪地层普遍存在,可见到第四纪的砾石层(图),第三纪的红色粉状砂岩。
青白口系,黄旗口组地层属远古代,在滚钟口观测点一可清楚的见到青白口系,黄旗口组的地层构成,其地层由六层构造,由上到下依次为:6、灰色块状石英岩,灰黑色硅质板岩夹深灰色细粒长石砂岩透镜体组成,约15.10m;5、灰白色厚层块状硅质白云岩,含少量灰色条带,上部夹灰绿色硅质板岩厚度
163.1m;4、灰绿色粉砂质板岩夹数层石英岩和石英粗砂岩,21.20m;3、深灰色含海绿石细粒石英砂岩,下部夹含铁石英砂岩透镜体,8.60m;2、紫红色中厚层沙状石英岩,波痕及斜层理发育112.80m;1、中上部灰色薄-中层石英岩,浅紫红色石英岩,中部夹一层灰黑、灰绿、紫红色粉砂质板岩,底部为含砾,中粒石英砂岩,不整合,18、6m。下伏地质体:中元古界,黑云斜长花岗岩。
第三章 地质构造
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称为构造运动,而构造运动又可分为内地质作用,外地质作用,而此次野外地质实习多为内地质作用,内地质作用就是以地球的内热为动力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构造运动,而构造运动可使岩层发生褶皱,断层,节理等,在本次野外实习中均可见到构造运动产生的痕迹。
- 8 -
褶皱是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一系列连续的变曲,这周形态多种多样,
规模有小有大,小的在手标本上即可见,大的可长达上千公里,宽达百余公里(图),褶皱的基本类型有两种:背斜和向斜,其中背斜中间的岩石老。两边的岩石新,而向斜中间的岩石新。两边的岩石老,当形成褶皱后,在发生地质作用,可以使褶皱倒转,其褶皱构造在石炭井路线中随处可见。
岩层或岩体受力破裂后,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了显著地位移,这种断裂构造叫断层。其中断层又可分为正断层和逆断层,正断层就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反之则为逆断层,在大水沟,滚钟口可见断层构造(图)。
节理是指岩层、岩体中的一种破裂,胆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显著位移,节理是野外常见的构造现象,一般成群出现。凡是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平行或近于平行的节理归入一组,称为节理组,在大水沟路线中我们见到了百年难遇的羽状节,其有两组节理,且相互平行。
第四章 贺兰山地址发展史
贺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延绵200多公里,宽约20~40公里,南段山势缓坦,三关口以北的北段山势较高,海拔2000~3000公尺。主峰亦称贺兰山,海拔3556公尺。山地东西不对称,西侧坡度和缓,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贺兰山为强烈地震带,1739年银川附近发生8级地震,1561年在中宁、1709年在中卫都发生过7.5级地震。
- 9 -
整座贺兰山有大小山峰46个,较大的山口38个。贺兰山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就是赞美最高峰敖包疙瘩的,其海拔3556米,比我国著名的五岳都要高得多。敖包疙瘩,是蒙古族人在贺兰山巅的最高处,用石头堆起的一个“敖包 ”,是他们祭神的地方。他是贺兰山顶峰的标志。贺兰山主峰也就以此为名。
贺兰山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地质时期。第一阶段、基底形成阶段,主要岩石为花岗片麻岩。第二阶段、裂谷发育阶段。裂陷是指强烈拗陷隆升成陆。距今8-6亿年裂陷成一个近南北走向的陷槽。4.5-3.5亿年抬升为陆形成滨海相海陆互相地质。第三阶段、内陆河湖阶段发生在距今7.8-1.4亿年侏罗纪时期。第四阶段、褶皱隆升阶段。第五阶段、在两千万年前,差异升降阶段,形成贺兰山。 莽苍苍的贺兰山脉气势雄伟,如万马奔腾。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海拔2000-3000米,它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当中的重要一环,夏季季风到了贺兰山一带,降雨云系已成末势。贺兰山不仅挡住了季风,在古代,她还一度阻挡过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南下的步伐。
五彩斑斓的贺兰山滚钟口山麓。贺兰山中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属阿拉善盟贺兰山林场范围的森林面积约240平方公里,以云杉、油松为主,其余为山杨、山榆、桦树及多种野生果木和灌木。山地上部还有面积不大的亚高山灌丛与草甸,是良好的夏季牧场。
贺兰山从北纬37.5度左右处蜿蜒北上,连绵250公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很多国人知道贺兰山是通过宋代著名战将岳飞的那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其实,贺兰山位于大西北,而岳飞当时是和从东北草原上来的游牧民族女真人在交战,也许是因为贺兰山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根据地,所以被岳飞拿来代指女真人的大本营。
贺兰山明长城遗址。明朝时,来自贺兰山西侧、北侧的鞑靼在贺兰山地区开始了和明朝的较量,导致明朝在宁夏北部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宁夏建立了总镇、卫、千户所、屯堡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贺兰山上的明长城见证了鞑靼和明朝持续180多年的军事纷争。
画山贺兰:史前人类艺术长廊。2008年7月9日,继前两届国际岩画研讨会在银川召开后,第三届国际岩画研讨会再次落地银川,贺兰山又一次成为史学界、美术界、岩画界、文字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引发这些关注的显然是贺兰山里的岩画。
上世纪80代初,在世界岩画研究者的视野里,中国是岩画分布的空白区。1984年,宁夏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岩画开始走进专业人员的调查视野中:他们在贺兰山发现了16个岩画分布点,上千幅岩画作品。1987-1991年,宁夏贺兰山岩画考察小组走进贺兰山进行专业而规模的岩画普查工作,一个贺兰山的岩画世界被打开了:岩画超过10000幅,组合画面在3000幅以上。整个贺兰山,俨然是一个岩画的王国。贺兰山告诉世界:中国岩画在世界岩画领域已不再是空白。 贺兰山
- 10 -
岩画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既有个体图像,也有组合画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动物、天体、植物符号和不明含义的符号;此外,还有描绘游牧、狩猎、械斗、舞蹈、杂技等场景的画面。意大利岩画专家圣索尼说:“贺兰山有许多非常漂亮的岩刻,而且有些和我们国家的很相似,比如说鹿和母子鹿。” 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这样评价:“贺兰山岩画最突出的内容是人面像。这种人面像岩画虽然在中国北方南方都有,可是没有像贺兰山那么集中,这一特点在世界岩画界也是很突出的。” 如下图
第五章 其他
我国的沙漠,都在内陆深处,离海洋很远。在它们的东面和南面,又有高原和大山,象高墙一样,挡住了湿润的海风。所以那些地区气候干燥少雨,而且白天热,晚上冷。岩石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白天受热膨胀,晚上遇冷收缩,天长日久,就慢慢风化成为碎石和沙子。
这是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人为的原因。比如在内蒙古河套以西地区的乌兰布和沙漠,那里本来是黄河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草原丰美。
- 11 -
到了东汉顺帝(公元140年)的时候,因为乱垦乱伐,才逐渐废田起沙,形成沙漠。
人们了解了沙漠的成因,也就找到了制服沙漠的方法。 向沙漠的进军开始了。据初步统计,我国沙漠地区可以开垦的荒地就有两亿亩左右,相当于现有耕地的八分之一。沙漠中还有无数的矿产资源、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遍布我国西部沙漠的罗布麻,就是一种高级纤维原料,用它织成的衣料美观大方。沙漠中到处都可以生长的苁蓉,是一种非常名贵的药材,被称为“沙漠中的人参”。近年来,人们开始利用沙漠中非常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建立了太阳能浴室、风能抽水站和发电站。今天的沙漠正在逐渐改变面貌。
在沙坡头观测路线中,黄河的北岸有沙漠,它属于腾格里沙漠,沙漠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这三点是形成沙漠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星月形沙丘中陡的一面是背风的一面,平缓的一面是迎风的面。
冲积扇的形成
(一)冲积扇的概念
山地河流在出山进入平原后,坡度骤降,水流突然分散,所携物质大量堆积,就要形成一个从出山口向外展开的扇形堆积体形成的扇形地貌,称为冲积扇。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 贺兰山东麓的冲积扇
贺兰山东麓是我国冲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以及黄河冲积平原的影响,该地区冲积扇发育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扇体主要以砂砾石物质为主形成,砾石滩地与前缘坡地呈突然转折,前缘形成咸水湖沼和沙地,扇体坡度较大,扇体前缘基本沿直线分布等。而且本地区冲积扇在发育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北段的大武口冲积扇物质组成较细,坡度较平缓,面积较大。中段的大水沟等四个扇体组成物质较粗,坡度较大,而面积较小。南段的贺兰口等4个扇体则物质粗,坡度大,面积中等。
(二)冲积扇的功过举例
1993年以来,一批批葡萄和葡萄酒专家考察宁夏贺兰山东麓冲积扇平原后,称这里是发展优质酿酒葡萄的最佳生态区,并冠名为“中国的波尔多” (法国西南的一个港口城市 ,波尔多玛格丽红葡萄酒享誉世界)。 河水破坏河道
- 12 -
河水破坏河道有3种方式:水力冲击(蚀);磨蚀(流水挟带的沙、砾对河道的磨损);溶蚀(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作用)。 (3)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1河流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地形(侵蚀河谷)。 ○ ○2河流的搬运、堆积作用:在山区形成冲积扇;河流沿岸形成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形成河漫滩平原;河流入海口形成河流三角洲。 ○3河流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不同的阶地。 (4)河流阶地
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依据组成物质与结构,阶地可分为侵蚀阶地 ,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三类。 ○1侵蚀阶地 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并由基岩构成,其阶面为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
○2堆积阶地 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全部由冲积物组成,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击层底部的情况下形成的。根据阶地形成时间时河流下切深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上叠阶地、内叠阶地和埋藏阶地。
○3基座阶地 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阶地上部是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图1 河流阶地的类型
T1:上叠阶地;T2:内叠阶地;T3:基座阶地;T4,T5:覆盖基座阶地 1.黄土;2.红色土;3.冲积砂砾石;4.坡积碎屑;5.静水堆积粘土层;6.基岩 黄河三级阶地
由于黄河的冲积和河道的变迁,在黄河冲积平原上形成三级阶地。 1一级阶地:在通贵—强家庙往西至金贵—掌政乡之间,宽约4.4公里,地○
- 13 -
面标高在1107~109米之间。地层时代为全新统洪积层,由全新统黄褐色黏砂土、粉细砂组成,阶地前缘高出河谷平原1米以上,在阶地后缘,湖泊连续呈南北向展布,系黄河古道东移后形成,水草肥美,地表盐渍化随处可见。在掌政以东、金贵以北的湖泊,都已开挖为鱼池,造成新的人工地貌景观。在阶地中后缘,惠农渠纵贯南北,对该地区的农业、渔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而在惠农渠以东,则已垦为农田,作物长势好。
2二级阶地:在金贵至掌政以西至新开渠,宽约22公里,地面标高在1109~○
1112米之间。银川城区、新城区均在二级阶地上。地层为全新统冲积层,由全新统浅黄色、土黄色砂黏土、细砂组成。阶地前缘与一级阶地相接,阶地后缘与洪积冲积平原为邻。多湖沼是本阶地的一大特征,素有“七十二连湖”之称,人工开凿的沟渠纵横交错,构成引黄灌区独特的地貌景观。
3三级阶地:新开渠西至西干渠东,宽约7.2公里,地面标高在1112~1122○
米之间。新市区主要在三级阶地上。
由上所述:西山东川,西高东低,黄河顺境、三级阶地是银川市地貌格局的基本特征。
黄河的拐弯和侵蚀作用,而侵蚀作用可分为侧蚀,底蚀,溯源侵蚀,其中底蚀可以形成阶梯状的地形,当黄河的侵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开始沉积,形成平原。
本次野外实习,多见到的是沉积岩类,而沉积岩的构造也多种多样,有水平层理,斜层理,而在大水沟可见波状层理(图),此为静水中,而在青铜峡的雁形构造(图)中动荡的水环境中形成大的波痕,波谷约10cm,波长30cm,波峰
- 14 -
达15cm(图)。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解除关系是构造运动的综合表现,他们是构造运动的重要证据,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不整合两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时代是连续的。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有缺失地层,在此我们只说不整合,而不整合又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在星光带队—乌达,沙坡头均可见到。 一、构造。
劈理是指岩石受力后,具有沿着一定方向劈开成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密集的薄层或薄板的一种构造。沿着劈开的这种裂面称劈理面,相邻两劈理面之间所夹的薄板状岩片称微劈石。
野外劈理的识别:
1、切穿不同成分、颜色、粒度岩层的面,可能是劈理面。
2、劈理在不同岩性的岩层中分布的频度与层面交角可能不同,甚至出现转折或弯曲。
3、切穿岩层的夹层、透镜体、排列方向密集的破裂面,可能是劈理面。 4、单个的劈理面一般延伸不远。
劈理的分类:
1、原有分类(成因):流劈理、破劈理、滑劈理
2、当今流行分类:连续劈理(板劈理、千枚理、片理)、不连续劈理(褶劈理、间隔劈理)。
劈理: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
层间劈理:
层间劈理是一种受岩性及层面控制,与层理斜交的劈理。在粘度不同的岩层内,劈理的类型、间隔、产状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在相对强硬岩石中的劈理密度小、间隔宽,与层面夹角较大;反之,在相对软弱的岩层里劈理密度大、间隔小,与层面夹角相对较小,从而在强弱相间的相邻岩层接触面及其附近出现劈理
- 15 -
折射现象,也可在相同岩层里因颗粒粒度由粗到细的变化而使劈理发生弧形变化 。
二、
结核:在火成岩熔融时,将其补掳体包住,捕掳体未完全融化,形
成的岩石(图)。
三、 1.
岩墙:岩墙是一种厚度比较大的近直立的板状岩浆侵入体的集合体,
在滚钟口可以见到。
复理石
复理石一词源于阿尔卑斯山的复理石地区,指厚度有几千米,几乎是连续的沉积。它具有沙纹层理及底模构造,为递变的灰色杂砂岩与粉砂质页岩及页岩呈韵律互层。1938年,琼斯(Jones)命名为复理石沉积(flysch)。复理石的沉积往往出现在地槽构造环境,所以复理石曾被作为构造名词使用,阿尔卑斯山的复理石为典型的浊流沉积。后来将复理石这一术语用于深海平原的浊流沉积。
- 16 -
复理石是一种特殊的海相沉积岩套。一种由半深海、深海相沉积所构成的韵律层系。单层薄,而累积厚度大,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或)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它们构成了褶皱山脉内部巨厚的地层层序。在世界各造山带中复理石普遍发育,很多还被逆断层和逆掩断层所冲断或形成推覆体,因而常把复理石当作一种构造岩相。地槽说认为是地槽回返初期阶段的产物。又称复理层。一般认为在此时期,陆地面积逐渐扩大,碎屑物质逐渐增多,地壳频繁地周期性振动,由此形成复理石层。 2.
阿尔卑斯山的巨厚复理石
1902年,荷兰海洋地质学家奎年生于苏格兰。他开创了20世纪50年代的
海洋地质研究新局面,对海洋地区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他通过模拟实验证实了关于海底浊流沉积成因的浊流说。在此基础上对阿尔卑斯山的巨厚复理石沉积提出了深海浊流域因的解释,动摇了“上无深海沉积”的传统观点。 3.
复理石的主要特征
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岩石类型单一 ,主要为砂岩和粘土岩,其次为灰岩,砾岩少见;象形印痕 、波痕发育,化石罕见。另外,还认为复理石是深海浊流沉积作用的产物,但浊积岩并不都限于有复理石韵律。复理石的确定,对探讨构造与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复理石曾被评论为当然是造山前的,而复理石的巨大厚度说明复理石的沉积必然是和活跃的沉降作用是同期的。砂岩、页岩互层的成因长期被解释为垂直的构造运动。直到50年代浊流学说兴起后才得出浊流可将砂等较粗物质带入深水环境中的新概念,但对泥质页岩仍认为是深入性细泥质沉积。其后,逐渐证明泥质沉积物亦多属浊流尾部沉积物,只有少量远洋或半远洋页岩薄夹层。复理石形成于一定构造带和构造阶段,受构造活动控制。现代板块构造学说兴起后,又把复理石分为两类。①活动边缘型。这一类型比较典型,常发育碎屑质复理石。它又分为砂岩中多火山物质、石英碎屑含量较低的岛弧型或弧后盆地沉积形成的复理石和砂岩中缺少火山物质的安第斯型复理石。②被动边缘型。常为碳酸盐质复理石和富石英砂的陆源碎屑质复理石。按板块学说还常把野复理石定为一种混杂沉积岩,而强调其构造影响。 4.
贺兰拗拉谷米钵山组复理石
贺兰拗拉谷米钵山组复理石由具有递变层理、双向交错层理、单向交错层理、复杂多向交错层理、飘逸层理和波痕构造的韵律性砂岩、粉砂岩、泥岩薄互层组成.根据双向沉积构遣等典型物性特征识别出3种内潮汐沉积微相,即飘逸层理砂泥岩韵律性薄互层微相,单向交错层和交错纹理砂岩粉砂岩微相,双向交错纹理和羽状交错纹理砂岩粉砂岩微相.结果表明:研究区复理石为深水牵引流(内波,
- 17 -
内潮汐)、重力流以及原地沉积复合成因;经典的鲍玛序列是有待商榷的;重力流与牵引流存在流态转化。 5.
野复理石
野复理石,由考夫曼(Kaufman,1886)在阿尔卑斯工作时提出的一个术语,指含有较大岩块和大砾石的复理石沉积。其规模可以在地质图上反映出来。重力作用导致的崩陷和滑动,使野复理石层理混乱不清,扭曲、弯转等层理变形现象甚为发育。与典型复理石的差别主要为无复理石的韵律层理和碎屑物粒度比较粗。 6.
陆相复理石建造
为地洼型沉积中常见的一种建造类型。其特征是间断型韵律十分发育,与地槽沉积的复理石韵律相似,但有如下几点区别:①组成韵律的岩石粗屑发育,砾岩、粗砂岩多见;②韵律厚度较大,常以米、十米计;③陆相为主,山麓相、山麓洪积相、山间河流相、湖相多见,有时(主要在地洼区发展的初动期或余动期)夹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层。
结 语
通过这次实习,虽然说本次的实习属于认识性实习,而且给我们许多知识,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地球科学、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专业思想感情;养成正确的地质观察、思维方法及动手能力;同时也让我们学会在野外的生活,享受大自然的美,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通过实习,能够正确的判断所见到的岩石的类型是三大类岩石的哪一种,清楚岩石的分类,明白岩石的组成成分;验证、复习和巩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更有力的掌握知识;并且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培养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以后生活和学习铺上光明的道路。建立了正确的时空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念。明确了地质实习的内容,掌握地质学入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此外,也学会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放大镜的使用、纪录地质现象、绘制路线地质平面图、路线地质剖面图、地层柱状图、地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的方法;同时掌握罗盘的使用及测量。
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培养了吃苦耐力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培养了我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也对课堂知识进行了补充和强化,也使我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还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我们在这短短的六天中学到了以前所没有学到的东西,有句话说的好“实践大于理论”即使你的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不去实践,知识也不一定得到很好的掌握,时间久了也会慢慢忘记。这次就给我们机会了,虽然我们都有些贪玩,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啊,在旅游和玩耍中简单的掌握知识。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实习生活中都要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以后的工作中才会走更远,用心去看,用心
- 18 -
去想,用心去把握,用心去挑战。
参考资料
[1] 陶晓风、吴德超 普通地质学 科学出版社 [2] 李昌年 简明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 李忠权、刘顺 构造地质学 地质出版社 [4] 王苹 矿石学教程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5] 实习指导书 2011 [6] 野外实习记录本 2011
2007 2010 2009 2010 - 19 -
- 2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