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2014年3月 评价与管理 Vo1.12 NO.1 Mar.2Ol4 Evaluation&Management 大数据叼代:变晕、相遇与挑战 张清俐 张杰 (《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 100026) 【摘要】大数据的关键不在于数据大,而在于挖掘数据的意义。数据+意义 智慧。2O13年的中国应避免经历 一个把大数据演变为数据大的狂潮。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作者 之一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曾表示,如同望远镜 让人类能够感知宇宙,显微镜让人类能够观测微生 物一样,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 10月26日,2013中国计算机大会大数据高峰 论坛在长沙召开,会议聚焦时下“大数据热”。 大数据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什么是大数据?它 将如何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又将对社会科学研究 带来哪些影响?围绕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 家学者。 1变革:大数据改变人类认知方式 何为大数据?至今尚未得到学界或业界的统一 共识。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应用场域中,阐释 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 心秘书长姜奇平介绍,相对流行的一种观点称之为 “3V或4V理论”,即强调大数据的数量(Volume)、 类型(Variety)、速度(Velocity)、真实性(Veracity) 或价值(Value)。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沈浩表示, 大数据带来的变革和挑战是性的,显著特征就 是人类社会的数据化生存,社会化媒体使得人们的 社会生活、行为态度、交往过程、互动关系都被数据 记录并保存下来,通过以恰当的方式处理海量数据, 可以寻找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相关性,揭示 社会现象与社会发展规律。 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 示,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其对人类行为以及社会问 题的预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预测系统之所以能够 成功,关键在于它们是建立在海量数据基础之上的。 在不久的将来,现今许多单纯依靠人类判断力的领 域都会被计算机系统所改变甚至取代,因为它为人 类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 ・ 1 2 ・ 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 势待发。 2机遇:大数据更新社会科学视野 大数据或将引发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发 生变化。在这个浪潮下,大数据无疑将为社会科学 研究开启新的研究范式,提供新的研究视野。 沈浩表示,传统的经验性社会研究使用的是随 机抽样的属性数据。这种现状受制于社会科学的实 证研究方法,也受制于采集关系数据的巨大成本和 不可操作性。但在今日大数据时代,社会化媒体使 得基于社会网络的关系数据唾手可得。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徐磊认为,数据发声并非虚 言,通过对五类数据(技术上可行的反映个体间关系 的交互数据,有效标示个体性格特征、价值取向等的 内容数据,由传感器记录的时空数据,反映群体特征 的分层数据以及上述数据时间序列聚类的进化数 据)的挖掘、分析可以改变对人类社会的认知方式。 因特网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 之间的交互方式。大数据时代下相关的社会管理和 制定亦越来越复杂。“大数据的时代需求催生 社会计算理论的出现,为有效应对复杂和动态变化 的新兴社会及工程问题提供了现代化的方法和手 段,促进了计算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科学院 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王飞跃介绍说,社会科学不妨开辟更多的研究 领域,如网络经济学、网络心理学、社会媒体学等,从 而深入理解新时代中社会结构和人们活动方式的变 更。 3挑战:驾驭大数据的核心是分析数据 与大数据所勾勒的美好蓝图不同,另一种质疑 之声已然产生:大数据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 张清俐等:大数据时代:变革、机遇与挑战 匙”吗?大数据意味着数据越多越好吗?大数据的 未来指向何方? “大数据的关键不在于数据大,而在于挖掘数据 “未来要高度重视语义网建设。这是对大数据 分析的基础支撑,核心是对复杂生态系统的把握能 力。”姜奇平指出,对大数据的采集、加工,必须深入 到数据的语义和语用,才能赋予数据系统新的深度, 激活它内在的能源。 同时,伴随大数据而生的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 也已引起专家重视。“技术发展已经超出人类已有 的意义。数据+意义一智慧。”姜奇平提出警示, 2013年的中国应避免经历一个把大数据演变为数 据大的狂潮。 2013中国计算机大会大数据高峰论坛上便有 与会专家表示,目前尚不存在成熟的大数据技术。 事实上,业内专家普遍赞成的观点是,驾驭数据的核 心是分析数据。 的道德与法律框架可以给予的关照。”对外经济贸易 大学中国国际经贸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李德伟对此 不无担忧,这些数据不是中立的,它的价值依赖于如 何得到使用。王飞跃认为,未来相关法律和制度层 面的探索,应结合各国的情况以及技术发展的现状 和未来的可行性。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4 ̄}2013年ii月i日第518期A-02版 我国是新兴数据资源大国,数据资源的挖掘与 开发利用能力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发展。因此,学者 们呼吁大数据应早日提升为国家战略,并表示,目前 能够驾驭大数据技术的人才远不及社会需求,面对 大数据,需要多学科交叉、各领域协作才能实现其价 值。 (上接第ll页) 9 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参考文献 l高靓,柯进。张婷.高校应成为创新型国家“源”动力[N]. 中国教育报,2013—03—09(oi). 博士生培养纵横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351. 10 JIl大全国首创8年本硕博连读I,EB/()L].-12013—03—2i]. http t|| .newssc.org. 2颜进,张兵,张蕾.研究型大学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 的实践与思考l-J].高等农业教育,2006(4):68—70. 11 尤小立.“本硕博连读”是又~个“大师班”?[N].科学时 报,2009~09一O1(B1). 3柳进,刘明珠.贯通式本硕连读培养模式[J].学位与研究 生教育,2002(9):35—38. 12吴琼华.“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建设与优化研究 [J].现代农业科学,2008(12):187—190. 13 饶扬德.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机制研究[j].科 学管理研究,2008(4):46—49. 4王希.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培养制度I,EB/OL].[2013— 03—20].http://publishblog.blogehina.corn. 5雷彦兴,王德林.美国当代学位制度的特征I-J].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2002(O9):38—41. 6 Snejana I S.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chelormaster Doc— tor Degree System in Bulgarian Universities:A Case 14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中 国教育报,2012—04—24(05). Study[D ̄.Amherst:Electronic Doctoral Dissertations for UMass,2000:19—20. 作者简介 吴文涛,副教授,理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朱大勇,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 7骆四铭.中国学位制度——问题与对策[M].武汉:华中理 工大学出版社,2007:132. 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转载自:《高校教育管理}2013年第6期 8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216—217.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