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个别化活动感想
幼儿园中班个别化活动感想
幼儿园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保教并重, 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区域个别化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开展的, 它注重从活动的选择、材料的投放、评价机制的制定等等都是个别与共性存在的, 其目的在于一方面能够让幼儿在不同的区域完整的展示自我, 增强自我彰显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全部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 让他们每个个体都能够得到技能的锻炼和提升。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粗略地谈一下如何在幼儿园有效开展区域个别化活动。 一、打造多元化内容领域, 激发幼儿个体参与积极性
活动的内容的选择是第一项内容, 幼儿园里幼儿较小, 他们刚刚接触外界事物, 刚开始与“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鉴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认知程度以及认知事物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具体形象, 活动是幼儿教学的主要形态。然而, 幼儿之间本身存在着差异性, 想要每个幼儿都能够完成自己的意愿, 教师就必须有意识的创设活动环境, 尊重幼儿的差异性, 打造多元化的内容区域, 激发幼儿个体的参与积极性。我在教学中结合幼儿的兴趣、需求、认知能力打造多个活动环境, 借以来达到幼儿个体的锻炼和发展。
例如, 以大班的“秋天”教学内容为例, 笔者在教学中打造多元化的
教学主题活动内容:看图的活动区域、看视频学习的活动区域、绘画活动区域等等。在每个活动区域教师都准备上相关的原材料, 让幼儿在个别的区域内能够彰显自己。诸如:在看图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进行互动交流, 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这个时候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里都有什么等等;在看视频的时候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触是什么?视频中都有什么内容等等;绘画活动区域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绘画原材料, 大小不一的纸张、多样色彩的绘画笔等等, 让幼儿画画自己眼中的秋天。这样, 以多样化的活动内容来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兴趣去选择, 去发展, 打造幼儿的个性特征。
二、活动区提供层次性材料, 满足幼儿多元化需求
在活动过程中, 材料的投放是活动得以有效实现的关键因素, 幼儿在活动中需要借助环境和材料实现互动、实施实践, 同样, 活动材料投放如何直接关系着幼儿从活动中获取的经验和知识。材料的投放可以说是活动实施的物质支柱, 是幼儿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使用工具。对此, 我认为, 想要区别幼儿区域个别化活动的有效实施, 在材料投放上也应有着特别的需求, 即:结合活动的不同投放层次性的材料, 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在活动区域都能够得到体现和发挥。我在教学中结合幼儿的发展状况, 根据个体差异性投放多层次的材料, 促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 最终得到自我的发展。 例如, 在教学“图形分类”教学内容时, 我结合幼儿对事物接触能力的不同性, 投放了多层次的材料, 以满足幼儿的个别需求, 即:对于认知能力较为弱的幼儿提供颜色完全相同的'图形, 让幼儿通过简单的图形观察来认知图形, 并对其进行分类;对接受事物相对较强的幼儿则提
供多个颜色的图形, 让幼儿进行图形分类 (将颜色也列入分类中) ;对已经接受复杂事物的幼儿则提供更高难度的材料, 将不同颜色且标有数字的图形, 让幼儿进行图形分类并排序。这样, 有层次的投放材料, 一方面让各个层次的幼儿得到个体发展, 另一方面层层递进的活动也有助于激励幼儿的斗志, 诱使幼儿逐渐深入探究。
三、制定配套的评价机制, 保障区域个别化活动的顺利实施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其作用在于教师对幼儿活动过程的一个总结, 能够让幼儿了解自己哪方面还有欠缺, 是幼儿改进的一个方向, 同时对于幼儿本身来说也是一种监督和约束。幼儿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在培养幼儿的兴趣、塑造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彰显幼儿的个性特征, 推进幼儿的生活能力等。对此, 评价机制的制定也应是与教学目标配套的, 进而才能够保障区域个别化活动的顺利实施。我在教学中根据幼儿学习能力的实际水平, 建立一套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学习评价机制。
例如, 我在教学中选取开放性、及时性的配套评价机制来为区域个别化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 即:将“多一些表扬, 少一点苛责”作为评价机制的核心内容。对于在活动中表现好的幼儿及时的给予表扬, 可以采取多个方式, 如分区域来进行评价并选出优秀者进行表扬;对层次递进的幼儿进行表扬;对参与多个活动领域的幼儿进行表扬;参与性进行表扬:对幼儿的积极参与活动进行表扬等等。以表扬来激励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以多样化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来推动幼儿个性化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开拓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 区域个别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
平, 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 投放活动材料,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 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是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有效地开展区域个别化活动有助于幼儿全面发展, 个性突出。作为教师, 我们在教学中应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 进而有意识地打造区域个别化的活动, 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活化区域内容, 借以推动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幼儿园中班个别化活动感想
平常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关心周围的伙伴朋友,与伙伴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友好习惯,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快乐生活。今天,在幼儿园里发生了这样一个事情。 今天午饭后,我领着孩子上厕所,孩子们上完厕所出来站队,忽然听到“呜呜”的哭声,我顺着哭声望去,让我看到了这样一幕:小班一个小朋友一边走着一边在哭,因为这名孩子是特殊儿童,属于侏儒症,因此手很短,提不上裤,王鹏程在轻轻给他提裤,走在旁边的张倩说:“我也帮助你!”我们都来帮助你,老师让我们要互相关心的。我跑过去说:“孩子们,你们做的很对,伙伴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老师为你们的所作所为感到高兴。”对呀,听了孩子们这样的对话,了解到孩子们能互相关心 ,我们作为老师感到很高兴,很欣慰,特别是关注特殊儿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样的孩子,让特殊儿童感受到伙伴朋友对自己的关心。
“今天小朋友做的很好,能知道关心同伴了,很好。”并表扬了所有小朋友, 从这件事使我想到,平时耐心给孩子讲关心同伴的道理,虽然当时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但孩子真正懂得了就会付之于行动,照着去做,同
时还能把自己懂得的知识和道理讲给别人听,这也是我们做为老师要得到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中班个别化活动感想
从开学到现在将近一个月了,在个别化游戏活动中,由于中班幼儿初步接触
个别化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坚持性上会比较差,但由于“我爱我家”这个主题比较贴近孩子的生活,我们结合站点创设个别化活动的内容也很贴近主题,且部分材料的游戏性较强,所以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愿望较强,孩子们有较大的兴趣动一动、做一做.
首先,在幼儿了解了材料的玩法后,活动中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带领幼儿
“玩”起来,几次活动后,大多数孩子能自主地在活动前用小照片预约了,可见孩子们对个别化活动的兴趣还是很浓厚.他们在活动中逐步能做到坚持完成一项学习内容.如:“打开冰箱看一看”、“装饰美丽的相框”“小手棋”等随着孩子们对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兴趣高了坚持性也增强了,可见兴趣和经验是孩子渴望获得成功的原动力.
特别是在探索区域的活动中,由于给幼儿创设了符合幼儿当前经验和年龄特点的探索游戏如:“垒高乐”“放大镜找秘密”“球儿滚滚”等动手操作多、游戏性强的探索内容,尤其是垒高区,提供了大量统一式的薯片桶、酸奶瓶、和背景图的摩天大楼及相对大楼高度的刻度表,孩子们垒高到一定高度会主动去看看测量表,为自己的高速进度而骄傲!所以探索区域发现孩子们更加喜欢能与同伴一起探索、比较、兴趣很高.薄弱环节是孩子对
记录的意识不强,不是很自主,需要老师的提示和引导,在这个方面,可能是相对孩子的兴趣不是很高,也是我们“做中学”课题研究中需要对孩子进行培养的,在探索中培养孩子的责任、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品质等,是我们发展孩子探索能力的主要目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记录习惯和能力是我们中班孩子现在起要开始加强的.
孩子们最喜欢的是、能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是:老师为他们提供了作品展示台,因此,在讲评中、幼儿在活动结束后,也十分乐意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介绍后将作品放置在“展示台”上,体验着成功的愉快心情.这也是激发孩子增进对个别化学习活动兴趣的很好的方法.
观察孩子将近一个月的活动情况,也存在较多不足,如:材料的层次性问题,一:在提供材料时较多的考虑到了材料的可玩性,忽视了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尤其是益智区的材料,玩法较单一,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玩过几次后会失去兴趣,对能力弱的幼儿来说始终不会玩,当然这也和他们的学习兴趣习惯有关.二:美工区中,幼儿大多按照老师提供的范例来画,排序活动中,幼儿也只是一味的照着老师的范例来做,创新意识薄弱.三:交流作品时,幼儿表述自己的成果还不能够十分清晰具体,仍需要老师引导表述清楚,把话讲完整.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的调整是:一、对同一份材料来说,如数方面的材料,可投放难易不同的任务卡;美工方面的材料,可投放半成品等,并且对幼儿感兴趣的材料要及时跟进,注意提升,创造一定的挑战性.二、在提供范例时,可以让范例变得有灵活性,如:将范例制成一份“参考书”,订起来放在一旁,幼儿不会时可以翻看.同时,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要鼓励幼儿大胆思考,想想其
他的可能性.三、中班幼儿对于交流作品的表述还是比较薄弱,因此,在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时,首先让幼儿有成功的满足感,以幼儿原来的表达为主,加以鼓励幼儿勇敢地表述如老师提示:声音可以响一些哦、说话完整等,老师在一旁帮助提升梳理,以此增进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