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皖西民歌传承创新之途径探究

皖西民歌传承创新之途径探究

来源:百家汽车网
2OI4年第6期 No.6.2014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总第162期 Sum No.162 皖西民歌传承创新之途径探究 赵敏 (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摘要:中国民歌蕴含着我国传统音乐之精髓和基因,它乳养了其它民间音乐。皖西民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它种类繁多,地方风格浓郁,为了改变其在新时期的衰萎趋势,应采取多种方式创新其内容和形式,使之肾 扣时代脉搏,呈多元共生之势,焕发新的生命,以利传播和发展。 关键词:皖西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4)06—0138—03 法顺利传承,已濒临消亡,这种令人心痛的局面已经引起国 家、广大音乐爱好者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自2002年至今, 已在全国范围掀起保护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那么在 多元文化共存、文化大繁荣背景下,皖西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民问音乐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民歌、 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民间器乐等种类。民歌是 “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口头创作形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 劳动和生活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短小精悍, 旋律简朴而清新,易于传唱,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和 心声的一种歌唱艺术,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途径有哪些,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课题,笔者试从文化传 播与音乐创新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皖西民间音乐是安徽民间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题材 丰富,风格多样,有皖西民歌、舒城花鼓、寿州锣鼓、皖西庐 “有活力的传承都是发展变化着的,一代代传承者不断 注入自己新的认识和新的创造,才能使一个民族的艺术真正 存活于当代人的生活之中,并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 精神力量” 。文艺作品的创新方法无外乎内容与形式的 创新两方面,对于传统民歌来说,要想在当今受欢迎,且得到 剧、六安锣鼓书、霍邱旱船等艺术样式,其中尤以皖西民歌著 称,2008年皖西民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体裁多 样,风格浓郁,按照歌唱场合和艺术特点可分为山歌、小调和 号子,而山歌最为出色,如“慢赶牛”、“挣颈红”等歌种享誉 全国,具有强烈的皖西地方特色。 皖西民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皖西大别山人 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寻找民歌与现代音乐审美的契合点,认 清民歌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的 新作品。皖西民歌可以从歌词、旋律、唱法三方面寻找在新 民的精神气质,承载着皖西乃至周边广大地区的生命记忆, “是安徽西部地区传统音乐的主流文化,虽然这里也蕴含戏 时期的创新定位。 一、歌词的创新 曲、曲艺、民间器乐或其它音乐形式,但皖西民歌却以其突出 的文化属性鹤立于诸音乐体裁之中,是安徽西部大别山音乐 的代表性乐种” J,是皖西地区其它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的源 传统皖西民歌的歌词内容较陈旧,词意含蓄婉转,衬词 较多,稍显悠长,词意传达较慢,不适合现代年轻人热情直接 传达心意的性格及方式。如金寨山歌《郎在高山唱山歌》的 歌词:郎在高山唱山(来)歌,小乖姐在房里(呀)织绫(来) 罗,耳听山歌动了(呀)心,手颈子一软掉了(呀)梭,不织(你 泉,它不仅继承了我国民间音乐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具有突 出的地域特色。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 小)绫罗呀,听山(来)歌。歌词采用了皖西民歌“五句头”的 巨大的转变,大量新的娱乐休闲方式的出现,使得散发着泥 土芳香的原生态民歌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大量的珍贵民歌无 格式,描写了当时青年男女以歌传情的恋爱方式,尤其是歌 词最后一句,传神的描绘出温柔少女被情郎的歌声打动,无 收稿日期:2014—10—04 基金项目:六安宣传部委托项目“皖西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研究”;六安宣传部2013年委托项目“皖西民歌艺 术创作(六宣发[2013]15号文件)”;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文化大繁荣背景下皖西民 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SK2014A422)”。 作者简介:赵敏(1972一),女,安徽蒙城人,皖西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研究。 ・138・ 心织绣,对爱情心向往之的诗意画面,可谓“画龙点睛”,但 是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性的变化,无论城市还 是乡村,很少有姑娘还囿于闺房,专心织绣了,人们传递爱意 的方式也从过去的“唱山歌”、“绣荷包”转变为适合现代生 者的技术要求不高,所以他们的演唱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今天,人们通过借鉴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歌唱技能得到 极大提高,高水平的歌者对声音的运用已达到游刃自如的境 界,听众对歌者的声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满足于自然 声音的演唱,这就要求原民歌唱法进行创新,吸纳通俗和美 声的唱法,以适应大众的需求。 活的方式,爱人们由于远离了传统生活方式,渐渐不能接受 此种词意了,只有学院派艺术人才方能在一定的距离感中审 视感悟它的意境美,所以,为了扩大皖西民歌的受众面,让更 多年轻人愿意接受,应对歌词进行创新,使它具有现代语言 正如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所说:“艺术歌曲和通俗歌曲不 必搞得那么壁垒分明。这两种艺术形式各有所长,一般说 习惯,符合时代审美要求。 二、音乐创新 “民歌的创新与发展,绝对不能以丢掉民族艺术的个性 特色,传统艺术,迷失文化精神为代价”_4 J,皖西民歌的 音乐创新包括旋律创新和歌曲伴奏创新两方面。旋律是歌 曲的灵魂,音乐作品的风格神韵、地域特色诸多气质元素主 要靠旋律来体现。皖西民歌的旋律主要以羽调式居多,金寨 地区尚有一些徵凋式、商调式的作品,这些民歌旋律中经常 出现四度、五度和六度大跳,这些音调特征在进行创新时不 能改变,否则就失去了地方特色,但在旋律的发展、速度、节 奏节拍的变化方面可以设法推陈出新,这种创作方法在国内 已经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例如,由词作家刘麟和作曲家王志 信创作的艺术歌曲《桃花红,杏花白》就是根据山西同名民 歌改编的,作品第一段是原民歌音调;第二段采用了变换拍 子和节奏的方式,由原来的4/4拍子变为3/8拍子,速度加 快,音乐由舒展甜蜜变得热烈、欢快,旋律中融人原民歌的元 素,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三段音乐再次由欢快 的音调转入开阔、宽广、舒展的意境,音乐荡气回肠,充分展 开了一副春天、少女、花海、情歌的浪漫美丽画卷,洋溢着幸 福的芬芳。再如,作曲家胡廷江创作的声乐曲《玛依拉变奏 曲》,作品第一段前半部采用原音重现的方式,展示了作品 原来的风貌,后半部在原曲中加入“花腔”技法,使作品在热 情活泼中呈现华丽的风貌;第二段转调后音乐变慢一倍,曲 凋柔美、细腻、深情,段末花腔华彩乐句的加人更显华丽典雅 之神韵,充分表现了少女玛依拉期待与情人相会的心情;第 三段音乐再次转回原调,音乐变得更加欢快、热烈,旋律在原 民歌音调基础上再次变化,旋律线条充分抛开,华丽中带着 轻巧、活泼,连中有跳,最后音乐在级进上行至曲子的最高音 后,再次下滑回到主音,音乐线条跌宕起伏,炫美异常,在民 族风味的民歌中加入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很好得解决了 “洋为中用”的问题。 上面两例的成功尝试也给我们创新皖西民歌提供了有 益启示。民歌音乐的创新除了旋律的创新,还包括伴奏音乐 的创新,由于现代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出现,使得原本单凋 的民歌音乐变得丰富起来,新奇的伴奏音响效果能满足现代 听众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无疑出.会引导他们接受、欢迎 新民歌音乐。 三、唱法创新 皖西民歌的传统唱法多以朴实、自然为主,老一辈民间 歌手用声较直白、靠前,唱高音时位置较低,喊的成分较多, 所以有“挣颈红”之称,尽管他们有良好的歌唱条件,音色较 纯净、优美,音域吐!.较宽广,在过去自然条件下,人们对演唱 来,艺术歌曲擅长表现较深刻的内容,而通俗歌曲因其形式 短小较易于被群众接受。作曲家根据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 的表现形式;而听众由于年龄、职业、文化水平、习惯、爱好的 差异,也可进行不同的选择” ,“创作时不考虑欣赏对象是 不行的,要使旋律尽量便于群众接受,脱离欣赏者的审美要 求,技巧再高,听众不接受也是枉然” 。通过近几年中国 最红的歌唱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可知现在优秀的通俗 唱法歌手对气息的运用、声音的控制、感情的抒发及作品的 处理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再加上它语言生活化、节奏 多样化、形象个性化、灯光现代化,已经引起了年轻观众极大 的兴趣和热捧,民族音乐元素加上通俗表演形式,已经成为 一种新奇的表现手法,而且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如“好声 音”第三季,来自拉拉山的歌手就把本部落山歌的元素 融于摇滚乐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的族歌得以传承; 再如“好声音”第~期的歌手,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吉克隽逸, 她同样也把自己家乡的民歌音乐种子融于通俗歌曲,让世界 听到了她的乡音。由此可知,皖西民歌同样可以采用上述方 法进行传承创新,歌唱方法既可以采用“民美”,也可采用 “民通”,这种融合唱法可使皖西原生态民歌得以焕发新的 生机。 四、皖西民歌的传承途径 传播是民族音乐传承的客观基础,“任何文化,都必须 经传播,才能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_6 J,“音乐传 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 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最简单的表现是一个人将音乐 作品以特定的形式传递给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L6j。 (一)皖西民歌传承主体的保护皖西民歌的传承、发展 是一种音乐传播活动,它离不开具体的人,即传承主体,包括 创造者、传播者、接受者等主体因素,保护传承主体是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最关键的措施。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拉 动,大批农村青年离开家乡,走进城市,城市中时尚的流行音 乐文化、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如大江潮流将他们瞬间淹没, 这些原来在乡土上唱着民歌的年轻人,逐渐对自己的民间音 乐失去了兴趣,缺失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甚至产生 了文化的自卑心理,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 己不愿也不想让后代接受和继承本土民歌,喜爱皖西民歌的 仅剩中老年人,老一代传承人年龄日趋变大,无力改变皖西 民歌日渐衰萎的境遇,致使皖西民歌逐渐被边缘化,直至面 临濒危的局面,新老传承人断层的现状,以及听众的缺失,迫 使“传承人保护”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当前,应尽 快落实传承人的各项保护措施,完善保护机制,充分利用健 在的老歌手资源传、帮、带新一代民歌手,这是民歌传承的重 ・139・ 要一环。 西民歌保护的局面 (五)加强皖西民歌的文化生态保护皖西地区的民俗、 (二)重视学校在传承创新皖西民歌中的作用这里所说 的学校包括皖西地方高校和地方中小学两个层面,“地方高 校往往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 承担着地方社会服务功能,正确认识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价值,充分利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努力发挥区域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构建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教育 体系,应该是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首先应该面 对的定性、定位问题” 。就地方高校在传承创新皖西民歌 方言习惯、生活方式等是皖西民歌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脱 离了当地的文化生态,民歌保护就无从谈起,所以对皖西文 化生态的保护是构建皖西民歌传播环境的重要途径。 皖西民歌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皖西人民智 慧与深情的结晶,它朴实清新如山野杜鹃,为了防止它的香 消玉殒,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它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 丰富,提升其文化特质,挖掘其深刻内涵,使其在继承中发 中的作用,本人已经在2012年的文章《高校声乐教学在传承 与发展皖西民歌中的作用研究》中作了论述,它包括“皖西 民歌特色声乐教学”的建立、“加强学科建设,构建皖西文化 题材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体系”等内容 加强皖西民歌中、小学传承基地的建设,则是另…个可 供参考的措施 在皖西民歌中选择一部分优秀曲目,编成皖 蝤地区中小学民歌教材,教材应体现出皖西地域文化,以及 展,在传播中重生,使这支山野杜鹃永远散发芬芳 参考文献: (1]文实.中国文化全知道[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 社.2013:12O. [2]王安潮.皖西民歌的文化属性研究f J].皖西学院学 报,20lO,(1):77—81. 皖西民歌的文化内涵,具有乡土音乐教育的人文精神,让学 生从小就受到爱家乡、爱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培养中、 小学生的的本土意识 (j三)相关机构、部I’]应投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搜 [3]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0. [4]李震.对原生态民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艺术 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2):34—35. 集、整理、研究皖西民歌的相关资料,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四)利用现代媒体,加大皖西民歌文化宣传,形成全民 保护:毒识现代媒体在音乐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异常强大,皖 西教育部门、文化艺术团体、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借助媒 体的传播优势,联合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歌演出活动,如“皖 西民歌会”、“皖西山水文化艺术节”、“安徽高校联盟民歌汇 [5]施光南.我怎样写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l991. [6]曾雪飞.从音乐传播的视角思考原生态民歌的保护 和传承[J].贵州大学学报,2006,(3):67—70. [7]赵明奇.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徐州高 校“非遗”特色教育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9,(6): 62—64. 演”等,扩大皖西民歌的对外辐射力度,形成全民参与的皖 To Explore the Ways of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of West Anhui Folksongs ZHAO Mi“ (CoHege of Arts,West Anhui University,Lu hn 2370 12,Anhui) Abstract:Chinese folk song contain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genes,it paps other folk music.West Anhui folk songs is all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t is a wide range of local style rich,in order to change tlm trend in the fJPw era languish,should take a variety of innovative ways of its content and form,SO closely linked to the pulse of the times,was symbiosis potential,fulJ of new life,to facilitate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West Anhui folk songs;intangible culturM heritage;spread;heritage;innovation ・l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