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学院学报第20卷第4期2018年8月黄山学院学报JournalofHuangshanUniversity2018年Vol.20,NO.4Aug.2018文化徽州的形成及其当代借鉴
吴秋红
(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文化徽州向世人展示了徽州地区优越的历史,徽州地区特定的地理和人文因素造就了文化徽
州的光辉灿烂。应从文化徽州的形成历史中汲取有益成份,为徽州在当代中国的定位,乃至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徽州;文化;人文因素;地理因素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7X(2018)04-0012-03
冬去春来,与这个时代一起前行。
一、前言
二、文化徽州的形成过程——“小徽州”和“大徽州”
徽州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地域,位于中华大
地上的东部一隅。在这片土地上,一幢幢气派堂皇的徽州民居、一幅幅精致完美的雕梁画栋、一桩桩彪炳史册的文化成就,诉说着岁月痕迹,更传递着当年徽州人的理想和抱负。虽然庄严肃穆的民居、祠堂、牌坊已经外表斑驳,但静谧依旧的徽州古村镇的小桥流水和乡民浣纱洗衣的身影却提醒人们,这片古朴而恢弘的土地仍旧展露着勃勃的生机,精致中透露着典雅之气。因至今仍旧完好地保存着大量的文化遗存和数十万册徽州文书,徽州被誉为明清文物之乡和明清史研究标本[1]38-39。
但历史的车轮总是一刻不停地向前滚动着,不由得你贪恋过往,那些仅仅代表历史上徽州的繁荣景象。当历史大潮裹挟着机遇与挑战来到当代,徽州亦不可能驻足不前,永远津津乐道于往日的辉煌。因此,如何以合适的面貌和姿态面对当代中国,是文化富庶的徽州应该思考的问题。徽州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但徽州却实实在在地仍然静静地伫立于新安江畔。研究徽州文化,我们可以窥探历史上中国的文化和面貌,而徽州文化的母体——徽州却不可能被固封成历史,它需随着日升月落、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探讨徽州到底以
何种姿态面对当代中国,应通过追溯徽州的历史,让历史来告诉我们徽州将来的去路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文化与历史总是同生同长,徽州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也就是徽州的历史进程,或可称之为文化徽州的形成过程。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时若干支流汇成一条主流,有时又由主流分成若干支流,徽州的历史进程便是如此。关于徽州的历史进程,学者们已做过充足的研究,都阐明了徽州自山越时期到东汉的移民迁入,再到南宋的发展,直至明清鼎盛时期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将徽州的历史总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徽州”的形成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小徽州”
[3]8-12
到“大徽州”的扩散时期[2]92-100,。
所谓“小徽州”的形成,可以上溯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黟、歙二县到中原大族的迁入,其中后者是关键因素。从东汉末年至南宋初年,中原衣冠大族为躲避战乱迁居至徽州,偏远闭塞、安全宜居是徽州受移民青睐的首要原因。他们聚族而居,崇尚儒学,使得徽州理学兴盛且宗族意识强烈,因而被
收稿日期:2018-03-10
基金项目:2017年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SKHS2017B06)作者简介:吴秋红(1984—),安徽黟县人,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东亚知识迁移与文化交流、徽学。
第4期吴秋红:文化徽州的形成及其当代借鉴·13·
誉为“东南邹鲁”,所谓“十户之家,不废诵读,千年
之塚,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便是真实写照[4]260-267。这便是文化小徽州的形成过程。
第二阶段即“小徽州”到“大徽州”的发展。它从南宋开始而至明清时期,这个阶段也是徽州文化臻至顶峰的过程,至此徽州文化因其广博深厚夸耀世人,而孕育徽州文化的徽州,也作为文化集大成之地而被世人推崇。经历了前期的移民输入后,徽州人因不堪地少人多之重负,奔赴他乡寻求生计,
这便形成了“负移民”[5]105-112
,即徽州人由徽州本土迁徙至周边区域,故将其称为“小徽州”到“大徽州”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中,徽州不仅仅局限于偏僻闭塞的徽州地域,徽商足迹所至之处皆是“小徽州”的辐射范围。徽州有如一条主流,而徽商的寓居地则宛如分流开来的支流,形成以地理上的徽州地域为中心的辐射网,即“大徽州”。该时期一直持续至清末,是徽州文化的发展和鼎盛时期,江戴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都名扬四海,徽商富可敌国的财力则成为这个时期徽州文化的酵母,徽州因徽商和徽州文化名声大震。
三、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在文化徽州
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从山越蛮族到小徽州,再从小徽州到大徽州的辐射式扩散,在徽州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个因素一直贯穿其中,即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谨慎多思的中原衣冠大族正是瞄准了徽州地偏难攻的优势,才放心地举族迁徙至此,虽丢失了家园,但文化还要延续。中原大族带来的崇尚儒学、注重宗族的先进文化很快便同化了山越蛮族文化,使得中华文化中心南移,文化徽州开始形成。这次小徽州的形成过程可谓是偶然成就了必然,徽州的地理优势使得世家大族的迁入成为必然,而中原世家的偶然迁入使得文化徽州得以形成,可谓是地理因素成就了人文因素的过程。
再将目光移至南宋开始的小徽州到大徽州的扩散过程。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仍是主导,徽州山多地少,不适耕种,但是却有四通八达的水系将徽州人带至周边富庶区域从商。从“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对联中便可得知徽州人将读书入仕和弃儒从商看做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可见朱子理学的“贾不负儒”思想深入徽州人的内心;加之后来的与“贾服儒行”的新四民观,更是为徽州人从商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6]231-238。徽州人
即使经商为贾,也要贾而好儒,以义为利,贾道儒行。加之宗族意识强烈的徽州商人乐于广建书院,资助同族子弟参加科举,徽商的资本成为徽州文化发展的酵母,徽州也成为“商成帮、学成派”的文化宝地。在这个小徽州到大徽州的发展过程中,地理因素首当其冲,徽州便利的水系和山间古道成为小徽州扩散至大徽州的首要条件。同时,独尊儒学的文化氛围使得徽州人具有开放的择业观念,善于把握明清时期的商业机遇,驰骋于商海数百年。另外,走出大山的徽商活跃各地,具备了更加开明的思想,他们尊崇朱子却不因循守旧,在经商之余热衷于藏书、刻书和修建书院,极大地推动了徽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他们以义为利却不唯利是图,贾而好儒仍然是他们的从商之道,徽商的慈善事业不胜枚举。可以说,传统朱子思想和开放进取的徽骆驼精神的结合是小徽州得以辐射至大徽州的关键人文因素。
四、文化徽州形成的地理、人文因素与当代中国由秦至清,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犹如车之两轮,相若践更,使徽州从籍籍无名的东南一隅,发展成文化繁盛的富郡大州,文化徽州之名享誉四海。历史上的徽州总是能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徽州人善于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故而游走于历史大潮的前端[7]35-46。
然而到了近代,当欧洲的坚船利炮撬开中国国门时,徽州却只能作为这历史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无声无息地消失褪去。好在历史无论是辉煌还是不堪,总会付之东去,徽州要面对的不是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而是当下的中国和世界。当谈及文化徽州与当代中国时,我们应该站在当代精神意识的角度,思考徽州应该以何种姿态参与到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去。既不能自鸣得意地罗列家珍,一味流连于历史上徽州的优秀文化而无法自拔;也无需妄自菲薄地感叹徽州文化虽辉煌如日,却也因其腐朽封建而曾经渐趋暗淡。这两种极端的态度显然都是不可取的,主观揣度难免落入肤浅,有理有据才是面对历史和未来的明智之举。所以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位置,了解自身的真实身份,自始至终保持清醒的姿态,并以恰当的方式参与到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去,才是徽州应该思考的问题。文化徽州的形成历史告诉我们,偏居一隅的地理因素和注重朱子理学及宗族意识的人文因素成就了文化徽州,使徽州在南宋以后直至清朝迅猛发展。但历史总是带有时代色彩,当中国已经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而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徽州亦不可能继续以当年的姿
“四民异业而同道”·14·黄山学院学报2018年
态来面对中国,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徽州与当代中国应该如何互动。
徽州曾经因徽商而兴起,也因徽商的没落而日渐暗淡。徽州在清末的没落皆因儒家思想而起,那么重振徽州,科学看待儒家思想,是当务之急。那种认为儒学是传统,传统便是落后,且将徽州没落的罪责都让儒学来承担的观点是极度错误的。历史上,重视儒学这一人文因素成就了文化徽州;时过境迁,今天它显然不可能再在当代中国复制出璀璨夺目的文化徽州,但至少它也不应该是罪魁祸首。而且被儒学思想浸润了数百年的徽州,在当代中国貌似紧跟时代步伐,但其秉性是难以改变的,重儒好思的本性已经渗透徽州的骨髓。虽然儒学思想在当代中国不太具有实际功用,甚至是尴尬的,因为追求高收益的经济弄潮儿形象不是儒学的本性,曾经成就了璀璨的文化徽州的朱子之学确实有不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和时代潮流之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当年的人文因素中找到合理的精神资源,来为当代徽州,甚至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
徽州的人文因素是超越时代界限的,它的光芒不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终结,在当代中国,我们仍然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发掘,取其精华,继承人文因素中的优秀成分,使文化徽州重放光芒,并以最恰当的身份参与到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去。这样文化徽州不仅不会黯然失色,反而因此以新的面貌面对世人。
五、结语
在科技和工业发达的当代中国,人们的精神、道德却出现滑坡,于是追求心灵的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人普遍渴求的。文化徽州的形成历史或许能够为此找到解决的方案。贾而好儒的思想激励了徽商的发展,并且由此带动了徽州教育的蓬勃发展。即便之后的八股科举使徽州的书院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但最初的书院实实在在地培养了诸多
学子。可能正是有了这些积累,才会有后来的江
永、戴震、胡适等真正求真求是的饱学之士的出现。所谓“百年树人”,徽州当真是在朱子理学熏染数百年后,陆续出现了不拘一格的学术名流。
或许在交通无比便捷的当代中国,曾经的地理要素已经无法发挥功用,但当年的偏居一隅使徽州免受兵燹之灾,有助于继续完好地保存祖辈留下的遗存。另外,“儒为名高,贾为利厚”,这种经济和思想都得到寄托的两全之策,在当代中国也可以发挥效用,虽然不见得会促进财富增长,但至少可以避免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的脱节;而此处的“儒”,我们则可取其精华为当代所用,达到博采众长、古为今用的效果。
徽州在千年历史的风霜雪雨中架构出特有的秉性和气韵,并创造出彪炳史册的文化成果。这种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的性格和气质,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更改的;相反,一旦它支离破碎,便很难复原。因此,让徽州的人文因素和地理因素以恰当的形式参与到当代中国的建设中去,才是最佳的传承方式。如非这样,恐怕剩下的就是对徽州历史的羞愧和悔恨了。
参考文献:
[1]卞利.徽州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与学术价值[J].探索与争鸣,2004(8).
[2]周晓光.论明清徽州文化的阶段性发展[J].江汉论坛,2005(8).[3]叶显恩.徽州文化的定位及其发展大势——《徽州文化全书》总序[J].黄山学院学报,2005(4).
[4]周晓光.徽州学术文化理念的历史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4).
[5]赵华富.论当代徽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4(9).[6]黄立华.穿越历史的审视——读赵焰《思想徽州》[J].学术界,2014(2).
[7]卞利.徽州文化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吴
夜
TheFormationofCulturalHuizhonandIt'sReferencetoContemporaryChina(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angshan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Abstract:CulturalHuizhoushowsthesuperiorhistoryofHuizhouarea.Thegeographicalandhu⁃manfactorsinHuizhouareahavecreatedgloriousHuizhouculture.Atpresent,weshouldabsorbthebeneficialelementsfromtheformationofculturalHuizhou’shistory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positioningofHuizhouincontemporaryChina,andevenfortheconstructionofcontemporaryChineseculture.
Keywords:Huizhou;culture;humanfactors;geographicalfactors
WuQiu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