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学生择业、就业观调查分析
目 录
1、引言 ……………………………………………… 2 2、调查目的 ………………………………………………… 2 3、调查方法 ………………………………………………… 2 4、数据分析 ………………………………………………… 2 (1)调查对象比例图示 ………………………………… 2 (2)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情况 ………………………… 3 (3)当前大学生几种就业心理 ………………………… 3
(4)从考研选择及其原因看问题 ………………………5
5、研究结论 ……………………………………………… 6 (1)社会因素 ……………………………………………… 6
(2)学校因素 ……………………………………………… 6 (3)家庭因素 ……………………………………………… 6 (4)自身因素 ……………………………………………… 6
6、解决对策 ………………………………………………… 7 7、附录 ………………………………………………… 9
1
摘要:又到一年毕业时,看着学校大四的师兄师姐在毕业典礼
上的欢笑,似乎看不出他们心中沉重的就业压力。在金融海啸创伤的持续影响下,今年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而高校的毕业生又逐年增长,2009年已经突破了600万大关,而今年将朝更大的数目增长。这是从大环境看,我国就业人员供大于求,但是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形,大学生是否能找到工作,主要还看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标准,是否拥有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所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扎实地学好专业
知识,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问题 专业素质
第1页
1.引言
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半,就业问题也正一步步的靠近我,所以,以了解就业形势,分析就业问题,树立怎样的就业观作为这次社会调查的主题。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调查范围,调查形式都有所局限,所以只能说明最大众的情况,无法分析道每个细节。
2. 调查目的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从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观开始,了解大学生在就业所遇到的问题及原因,以便给自己在以后的就业道路上提供一点有用的启示,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
3. 调查方法
(1)利用电子问卷的便利,在相关网站上调查,还通过朋友和已毕业的师兄师姐的转发,向更多人填写问卷。 (2)在就业信息交流的网站和论坛上搜索相关资料。 (3)查阅相关文献。
4. 数据分析
(1)调查对象比例图示
(2)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情况
第2页
以上两图反映了大部分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方面的信息了解的很少,而且容易受父母、亲友、媒体等的影响。另外,有22%的同学认为填报志愿时对决策影响最大的是自己,有21%的同学在选择专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有23%的同学目前所读专业不是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考生对高考的招生信息了解不够,自我认识不全面,没有合理权衡学校、社会、个人等因素,又缺少必要科学的指导,往往只凭个人经验或简单了解就盲目做出专业选择,以致于学校招生计划与专业实际招生情况不相符,只能通过专业调剂来解决,但这种调剂的结果往往并非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专业。
这种情况,再加上有的学生道听途说大学所学的东西与将来就业关系不太,所以就很不重视自己所学的专业,学不到东西。
(3)从关于第一份工作的理想工资,就业选择区域,理想的就业单位和就业考虑的因素等问题的答案数据显示可总结出当前大学生几种就业心理:
第3页
(一)急功近利的心理
大学生在择业时片面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它表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时对薪酬、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的要求过高,企图一步登天。地域歧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如有些大学生非北京、上海、广州等这样的大城市不去。同时,还存在着非外企、国企 不进的错误想法。
(二)依赖他人的心理。
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大学生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享受着来自父母及老师的呵护,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择业求职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三)择业从众心理。
在求职择业时因为缺乏分析,不作思考而盲目从众。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是造成择业从众心理的客观原因。此外,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缺乏自我探索,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是造成择业从众心理的主观因素。
(四)择业求“稳”心理。
一切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盲目追求工作职位的稳定、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公热度始终不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
第4页
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尤甚。
(4)从考研选择及其原因看问题 首先,从调查中考研的性别比例看,女生明显多于男生,这也反映了就业问题中的性别歧视,同样的学历,找工作,男生比女生更有优势,所以大部分考研的女生都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
而考研有各种原因:
1学术追求。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考研,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
2.逃避就业。校园里舒适安逸的日子过惯了,哪里忍受得了找工作的纷乱复杂,悲悲喜喜。大学生就业难又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既然年龄尚小,不如考研,既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学历,又能逃避严峻的就业形势,多过几年逍遥自在的校园生活。
3.为了好就业。专科生供大于求,本科生供需持平,研究生供不应求,这是今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谁都看得出来,如今研究生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而且,拿到硕士文凭,便等于有了一块进入大城市工作的敲门砖。为了日后选择工作的自由,牺牲眼前的这点自由算什么?
第5页
4.父母的要求,很多父母为了子女有更好的未来,都想让自己的子女多读点书,他们认为考研是很好的选择。
其中,为了逃避就业压力和父母的要求的答案比例都比较大,说明考研存在不健康的目的性。
5.研究结论
大学生产生各种不良择业就业观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和竞争,唤起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实现人生价值。如获得高薪、职业待遇提高等,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
(二)学校因素。就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而言,还不能完全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无法让他们在心理能力上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的自我推销,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准确地把握机会,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择业心态不正常的原因之。
(三)家庭因素。如父母的价值观、家庭经济情况等的影响。有的学生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希望自己能够去一个远远高于自己生活环境的地方生存发展。而下岗职工则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所以.这些学生在择业时必然要考虑物质利益,更重视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
(四)自身因素。大学生往往自我定位比较高,对自己的期望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表现出焦自负心理;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脱节,又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
第6页
理承受力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6.解决对策
我们应该从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三方面综合探讨解决就业的问题。
(一)增强宏现及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根据国际经验,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带来不同的就业结果,从而导致相异的社会经济后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培养一个机构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提高劳动力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程度。真正做到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加大户籍改革的力度,解除,减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和拓宽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
(二)革新培养管理.适应市场需求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与高校如何适应市场需求是对立统一的。高校的专业教育质量还远远达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容单一,投入教学资金不足,跟上经济发展速度,从而使劳动力就业问题表现的更加复杂、激烈,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高校需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重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协调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减少空缺岗位时间,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向学生传授以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问题,去除1日观念对学生就业思路的束缚,使学生的就业理念更加先进科学。
(三)从大学生自己的角度来说,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1.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
第7页
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大学生求职择业之道。
2.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冯岚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调查与研究》 李达聪、芦丹丹 3.《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第8页
附录: 大学生择业、就业观调查问卷
1. 校生还是毕业生?
A在校生 B 毕业生 2. 您的性别?
A 女 B 男 3. 您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满意吗?
A 满意 B不满意 C无所谓 4. 您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信心吗?
A 有 B没有 C不太清楚
5. 有人说在大学学到的东西与将来就业无关,您怎么看?
A同意 B反对 C有点关系 D即使没关系,也要学好 6. 您在大学期间是否有过职业生涯规划?
A 有 B 完全没有 C有考虑过,但不明确 7. 您对目前国内就业形势的看法是?
A 形势很好 B形势一般 C 形势严峻 D 不了解 8. 面对就业难,您的态度?
A 先就业再择业 B 先择业再就业 C 考研 D待业 9. 如果您决定考研,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A 为了更好的发展 B 逃避就业压力 C 父母的要求 D没有目的性 10. 您理想的就业单位?
A 金融,保险,证券等(高薪高风险型) B 事业单位,单位等(稳定型) C 科技,IT,医药食品等(技术型) D旅游,销售,娱乐等服务(兴趣型) 11. 您会选择的就业区域?
A 珠三角附近 B全国其他城市 C 乡镇 D西部地区 12. 您觉得毕业后找第一份工作的理想薪酬是多少?
A 1000以下 B 1000-2000 C2000-3000 D3000以上 13. 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多选)
第9页
A 工作地点 B 经济收入与福利 C 专业对口 D工作环境 E 个人发展机会 F工作单位性质 14. 您就业时会考虑家人的意见吗?
A 会,从他们那里获得较大的帮助 B 不会,按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去择业 C不一定,视情况而定
15. 预计或已经发生的,在择业过程您会遇到的主要问题?
A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 B缺乏社会关系难以找到工作 C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能力 D性别歧视 E其他
16. 您觉得自己在或将在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A学习成绩 B实习经历 C专业技能 D各种证书 E其他 17. 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专业技术的人才
B 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 C 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 D 就业信息机制不完全,信息渠道部畅通,信息不充分
E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F 其他
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