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人类学家认为是最原始的。人类学家以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没有不装饰的民族。我们人类在年幼的时候,喜欢在颈项上围着草珠,或野花环之类的东西,在帽子上插一片羽毛,在身上涂些泥土或色彩。人猿在行走的时候,带着一根绳子,一块破布,一片草皮,或一条枝杈。他们使用此种“挂布披荆”的办法,以增加自身的快乐。无疑的,他们这种举动, 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是对于装饰发生兴趣的表示。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但在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扮演一个角色,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这种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的行为,为装饰的主要目的。但是除了满足自己快乐之外,还含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间之感情交流的作用。这种原始民族和年幼儿童,无意为了名誉金钱,而获得的愉快之情,是最初的艺术表现。
这个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艺术运动。
这种艺术运动,有静的和动的两类,腓赫纳说:“前一类的艺术,是经过静态去求快感的,另一类的艺术是经过动态或转变的形式去求快感的。所以在前者,是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而后者,是用身体的运动和时间的变迁,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我们现在就是从静的艺术——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来做一番研讨。
人既直立了,两手就可以用来抓东西撕东西,同时也就感觉到了东西的质的坚柔,形的大小的区别,并且可以用手将东西堆、砌、聚、散。久而久之,就有人在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另外一方面,人的两手养成了拥抱、推拒、攀援、攻击的能力,这些举动一有节奏,就能唤起运动的快感。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前一种,用手在东西的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的艺术。
我们晓得,虎和鹰,也能用爪抓东西撕东西,猿和熊,也能用足拥抱、推拒、攀援、攻击,但是它们的动作,仅止于此。不能有意识地,按照美的法则,加以变形或结合,更不能自主地去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人就不同了,除了生存之外,还要求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下去。因为狩猎和日常操作的训练,从劳动中感到力的均衡,和肌肉的有节奏的运动,所以在工作停止之后,假使身体中蓄积的力量无处发散的时候,就想要摇动身体,手舞足蹈起来,以求满足均衡和节奏的快感。 单是手舞足蹈,还不够满足“自我扩张”的心理欲求,必须要有悦目的形色,悦耳的声音,伴衬起来,方可在自然界中显出人的伟大。于是在装饰方面,第一步先把自己的身体满足这个要求。最初以动物的皮毛之类,来补缀心灵上的缺陷。然而人的自尊心,使他发觉了这样的装饰,至多是与禽兽为伍,而不够表现主宰者气魄的时候,智慧的艺术家们,发明了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虽然还是模拟着禽兽的羽毛、斑纹、色彩,但已非完全模仿,而是将原形加以变化和结合。人类狂热的理想,超出自然之限止,用燧石贝壳等尖锐之物,在肌肤上割划,形成了点子和曲直线的浮像。这种惊人
的装饰方法,表示出人类的克服自然的坚强意志和有意识的创作的力量。这种为了装饰而愿意忍受痛苦的欲求,可以说是人类向自然环境示威的一种自大心的透露。
人没有禽兽般美丽的羽和皮毛,是人类的缺点。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缺点,才会激起装饰的欲求,而发展为最高的理想。假使我们人类没有这种理想,那我们的生活方式,到现在依然在阴暗的壁洞中,茹毛饮血做万世的野人,所以说人类之有装饰,是人类进化的表象。
(选自雷圭元《图案与人生》有删节)
1.下列和“装饰”相关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是最原始的,这一点可以从大多数原始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装饰的行为上得到证明。
B.装饰具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作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
C.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于可以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扮演一个角色,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
D.最初的艺术表现是一种原始民族和年幼儿童无意于名誉金钱的愉快之情。当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了艺术运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猿会使用“挂布披荆”的办法,来增加自身的快乐,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也就是表示对装饰发生兴趣。
B.虎和鹰,猿和熊等动物能完成人类的一些动作,但不能按照美的法则有意识地变形或结合,因此,也就不能自主地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C.艺术运动分成动和静两种形式,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属于后者,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
D.为了满足均衡和节奏的快感,在工作停止之后,人们假如身体中蓄积的力量无法发散,就会想要手舞足蹈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们并不是完全模仿禽兽的羽毛、斑纹、和色彩,而是将原形加以变化和结合,但是用这种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还不够表现主宰者的气魄。
B.为了向自然环境示威,人类甘愿忍受痛苦,用燧石贝壳等尖锐之物在肌肤上割划,形成了点子和曲直线的浮像。
C.单纯的手舞足蹈无法满足“自我扩张”的心理欲求,必须要有悦目的形色等来伴衬,在装饰方面,首先就是让身体满足这个要求。
D.人类拥有装饰是人类进化的表象,只有人类对装饰的最高理想,才能让人类完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
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秘密,守明照镜子时,“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寥寥数语,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就显露出来了。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2)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4)文末“后记”是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评卷人 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袁珙,字廷玉,鄞人。生有异禀,好学能诗。尝游海外洛伽山,遇异僧别古崖,授以相人术。先仰视皎日目尽眩布赤黑豆暗室中辨之又悬五色缕窗外映月别其色皆无讹然后相人其法以夜中燃两炬视人形状气色,而参以所生年月,百无一谬。
珙在元时已有名,所相士大夫数十百,其于死生祸福,迟速大小,并刻时日,无不奇中。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由闽海道见珙。珙曰:“公神气严肃,举动风生,大贵验也。但印堂司空有赤气,到官一百十四日当夺印。然守正秉忠,名垂后世,愿自勉。”普署台事于越,果为张士诚逼取印绶,抗节死。珙见江西宪副程徐曰:“君帝座②上黄紫再见,千日内有二美除。但冷笑无情,非忠节相也。”徐于一年后拜兵部侍郎,擢尚书。又二年降于明,为吏部侍郎。又尝相陶凯曰:“君五岳③朝揖而气色未开,五星④分明而光泽未见,宜藏器待时。不十年以文进,为异代臣,官二品,其在荆、扬间乎!”凯后为礼部尚书、湖广行省参政。其精类如此。
①
洪武中,遇姚广孝于嵩山寺,谓之曰:“公,刘秉忠之俦也,幸自爱。”后广孝荐于燕王,召至北平。王杂卫士类己者九人,操弓矢,饮肆中。珙一见即前跪曰:“殿下何轻身至此。”九人者笑其谬,珙
⑤
言益切。王乃起去,召珙宫中,谛视曰:“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已见藩邸诸校卒,皆许以公侯将帅。王虑语泄,遣之还。及即位,召拜太常寺丞,赐冠服、鞍马、文绮、宝钞及居第。帝将建东宫,而意有所属,故久不决。珙相仁宗曰:“天子也。”相宣宗曰:“万岁天子。”储位乃定。
珙相人即知其心术善恶。人不畏义,而畏祸患,往往因其不善导之于善,从而改行者甚多。为人孝友端厚,待族党有恩。所居鄞城西,绕舍种柳,自号柳庄居士,有《柳庄集》。永乐八年卒,年七十有六。赐祭葬,赠太常少卿。
[注]①别古崖:僧名。②帝座:星官名,相术中认为影响人的命运。③五岳:人的额、颊、鼻、左右颧骨。④五星:人的两耳、口、额、鼻。⑤日角:额角部分隆起,形状如日。
5.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动风生,大贵验也 验:检验 C.不十年以文进,为异代臣 进:做官
6.下列对文中加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千日内有二美除 除:任命 D.召珙宫中,谛视曰 谛:仔细
A.先仰视/皎日目尽眩/布赤黑豆/暗室中辨之/又悬五色缕/窗外映月/别其色/皆无讹/然后相人/ B.先仰视/皎日目尽眩/布赤黑豆暗室中/辨之/又悬五色缕/窗外映月别其色/皆无讹/然后相人/ C.先仰视皎日/目尽/眩布赤黑豆/暗室中辨之/又悬五色缕窗外/映月别其色/皆无讹/然后相人/ D.先仰视皎日/目尽眩/布赤黑豆暗室中/辨之/又悬五色缕窗外/映月别其色/皆无讹/然后相人/
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珙有与众不同的才能,又巧遇胸怀异能的僧人做了老师,经过特殊手段的训练,才成就了精准的相术。
B.袁珙预言程徐会有两次大的升迁但不能做忠臣,又说陶凯十年内会在新朝代做二品,后来都得到验证。
C.袁珙被燕王召到北平,燕王称赞他龙行虎步,面相奇异;袁珙预测燕王能做天子,府内的将卒能做公侯。
D.皇帝要选立太子,心里已经有意向了却因故没有决断,袁珙的话对太子之位的归属起到了重要作用。
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杂卫士类己者九人,操弓矢,饮肆中。
译文:
(2)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文: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思寄子由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此志甚坚,难以动摇”。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 评卷人 ①
②
得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大行不顾细谨, 。(司马迁《鸿门宴》) (2)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3)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4)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将作者归心似箭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6)《逍遥游》中,庄子认为“ , ”才是真正的逍遥。
(7)《陈情表》中“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既表达了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也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四、语言知识基础
1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形、音全对的一组是
A.央浼(měi) 讥诮(qiào) 熹微(xī) 懿范(yì) 哀声叹气 B.赍发(jī) 潦水(lǎo) 捧袂(mèi) 北冥(míng) 委曲求全 C.憎恶(zèng) 悖时(bèi) 辖制(xiá) 险衅(xìn) 仗义执言 D.拔擢(zhuó) 多舛(chuǎn) 泠然(líng) 窈窕(yǎo) 没精打彩
1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3月10日,中国女足在亚洲区预选赛中拿到奥运入场券,这实在是大快人心的消息。
B.中国在南沙群岛有关岛礁的活动是主权范围内的事,无可非议。西方媒体对此妄加揣测甚至过度解读,闹得纷纷扬扬,实在是别有用心。
C.有的人萍水相逢却相见很晚,有的人朝夕相处却白头如新,这岂是“缘分”二字能解释的? D.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春节刚过,封冻的黄河就已涣然冰释。解冻的冰块顺流而下,壅塞河道,有可能给沿岸造成灾害。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宁泽涛让世界震惊! 首次参赛的他竟成为第一个世锦赛历史上夺得男子百米自由泳冠军的亚洲人。B.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让商业银行在这个冬天的日子并不好过,而银行基层员工由于高薪光环褪去,辞职率大幅攀升。
C.有人认为,如今少数网络作品的走红,依然掩盖不了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不高,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网络作品的发热现象。
D.频频落马显示了党的反腐决心,但“打几只老虎”还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
14.“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这句俗话分别说明了这两部名著内容上的什么特点?对
两类人分别有怎样的提醒?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字。
我打江南走过,忽遇烟雨迷途。寻路,寻路,误入杏花深处。曲径通幽处,往往有出人意料的好风景。或许是松林明月,① ,② ,这又怎不令人亦惊亦喜?君不见太白迷花倚石之意态?君不见③ ! 评卷人 得分 五、作文
16.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向父亲求助。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并告诉他:“用
”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个工作,到世界上去闯一闯。后来,戴维·布瑞纳经过艰苦奋斗取得了成功。这个明星在回首往事时,认为父亲的那枚硬币是“最好的礼物”。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参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文章第一段“这种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的行为,为装饰的主要目的。”可知B项“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了范围。
2.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文章第五段“虎和鹰,也能用爪抓东西撕
”东西……不能有意识地,按照美的法则,加以变形或结合,更不能自主地去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可知原文是“不能……更不能……”前后表示的是一种递进关系,而B项前后则是因果关系。
3.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由文章第六段“……而不够表现主宰者气魄的时候,智慧的艺术家们,发明了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可知,该项弄错了对象,文中说的是用羽毛等装饰不够表现主宰者的气魄而不是裸体上涂绘色彩。B项,由文章第六段可知,该项“为了向自然环境示威”的理解错误。D项,由全文来看“只有人类对装饰的最高理想,才能让人类完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主观臆断,夸大了装饰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第一问: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①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②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后记”是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了小说的想象空间。(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答对即可)
10
观点二:“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③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述不正确,小说中守明的美好形象和母亲的行为并不构成对比。D项,“小说地方特色鲜明”表述不正确,小说中的“地方特色”并不鲜明;另外,“„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不恰当。E项,“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的说法有些牵强。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鉴赏小说的表现手法和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的好处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做鞋的情节来看,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写能使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从结构安排的角度来看,鞋是小说的线索,全文都是围绕着鞋展开的,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鞋是情感的寄托物,鞋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3)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全文入手,找出与守明有关的描写,并对其进行分析概括。从小说中守明为未婚夫做鞋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从看彩礼包时对着镜子左照右照的举动和为未婚夫做鞋时的幻想可以看出,守明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从她想着把鞋做多大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她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文末的“后记”,究竟是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探究这一问题时,要注意联系小说中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一些故事情节,做到探究问题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具体作答时,可以从形式、内容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5.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根据句意应为:证据﹑凭证。故选A项。
6.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联系上文内容,可推断出本句是袁珙教人看相的方法。然后抓住句中表示动作次序的词:“先”“又”“然后”,初步划分停顿。再分步理解句意。“皎日”是“仰
视”的对象,因此不能分开。排除AB两项。“眩”是“仰视”的结果,因此不能和“目”分开。故选D项。
11
7.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文中第3段内容,袁珙称赞燕王龙行虎步,面相奇异。故选C项。
8.(1)燕王混在跟他长得很像的九个卫士中,拿着弓箭,在酒店饮酒。
(2)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我)刚生下来六个月,慈父就弃我而死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重点字词:杂﹑操﹑肆;重点句式 :定语后置句“卫士类己者九人”,状语后置句“饮肆中”。(2) 重点字词:正﹑极;重点句式 :固定结构“其……邪,其……邪”。(3)重点字词:六月﹑见背;重点句式 :省略句,需补足主语。 【备注】参考译文:
袁珙,字廷玉,鄞县人。袁珙生来禀性与众不同,好学习能作诗。曾到海外洛伽山游历,遇见一个非凡的僧人别古崖,教给他看相的本领。先抬头看明亮的太阳,眼睛眩晕,再把赤黑豆撒暗室里,找出来;又在窗外挂上五种颜色的丝线,对着月光辨别它们的颜色,都没有错,然后给人看相。他的相法就是在晚上点着两个火把,看人的样子、气色,并且参考人的出生年月,从不出错。 袁珙在元代时已经出名,他相看过的士大夫有百十人,预言他们生死福祸及降临早迟,连同具体时刻,没有不出奇应验的。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从福建经过海路来见他。袁珙说:“您神气严肃,举动迅速,这是大富大贵的面相。但印堂中间有红气,到任一百四十天后将被人夺去官印。然而您为人正直忠心耿耿,名声将流传于后世,望能自己努力。”普化帖木儿在浙江处理南台事务,后来果然被张士诚逼取官印,不屈而死。袁珙对江西副使程徐说:“您帝座上黄色紫色次第出现,千日内将被授予两个好职位。但您冷笑无情,不是尽忠守节的人。”程徐一年后被拜为兵部侍郎,再升为尚书。再过二年后投降明朝,做吏部侍郎。袁珙为陶凯看相说:“您的额、颊、鼻、左右颧骨都很配合,但是气色还不开朗;耳口额鼻很分明但光泽还未显现,应该暂藏光芒等待时机。不出十年就会因为文才被重用,成为另一朝代重臣,官居二品,大概会在荆、扬间任职吧。”陶凯后来果然在明朝担任礼部尚书、湖广行省参政。他相人之准确都是如此。 洪武年间,袁珙在嵩山寺遇见姚广孝,对他说:“您将是与元代刘秉忠一样的人。希望您能珍爱自己。”后来,姚广孝向燕王朱棣推荐袁珙,召他到北平来。燕王混杂在跟他长得很像的九个卫士中,拿着弓箭,在酒店饮酒。袁珙一见就上前跪下说:“殿下您为什么不爱惜自己到这里来。”那九人笑他胡说,袁珙就说得更加恳切。燕王这才起身离去,召袁珙进宫,袁珙仔细相看说:“走路如龙似虎,前额高耸,是位太平天子。四十岁时,胡须长过肚脐,就可以登上皇位了。”后来,袁珙见到王府的军官士兵,都保证他们可以成为公侯将帅。燕王担心这些话泄露出去,就将他遣送回家。等即位后,燕王召见袁珙担任太常寺丞,赏赐冠服、鞍马、文绮、宝钞还有住宅。成祖皇帝准备立太子,内心已经有了打算,但是许久下不了决心。袁珙相看仁宗说:“这是天子。”相看宣宗说:“这是万岁天子。”太子的位置这才定下来。
袁珙看相,就能知人心术的善恶。世人不畏惧大义,而畏惧灾祸,袁珙总是顺着人不好的行为引导他们到好的地方,能够听从他而改变品行的人很多。他为人孝顺忠厚,对待同族的人有恩德。他住
12
在鄞县城西,在住宅周围种植柳树,自称柳庄居士,著有《柳庄集》。永乐八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赐祭葬,追赠为太常少卿。
9.(1)“催”有“催促”之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
(2)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毅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
【解析】开头两句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衬托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光阴徒催人老。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三、四两句,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把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这棵老松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拖走。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
10.(1)大礼不辞小让 (2)寄蜉蝣于天地 (3)金就砺则利 (4)一尊还酹江月
(5)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6)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辞﹑蜉蝣﹑砺﹑尊﹑酹﹑熹微﹑御﹑辩﹑期﹑僮 11.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懿范(yí);C项,险衅(xìn),憎恶(zēng);D项,没精打采。故选B项。
13
12.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项,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此处使用对象不当。B项,纷纷扬扬:雪花飘落或似雪花般的散片细物纷乱飘扬。不能用来形容“揣测”。C项,萍水相逢: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D项,涣然冰释: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此处使用对象不当。故选C项。 13.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应为“世锦赛历史上第一个”。B项,
C项,成分残缺,应在“持续攀升”后加上“……的状况”。成分残缺,应在“思想含量不高”后加上“……
的事实”。故选D项。
14.《水浒》中多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崇侠尚义,甚至好勇斗狠,提醒年轻人遇事冷静沉着;《三国演义》中多智士奇谋妙计,甚至尔虞我诈,背信弃义,提醒老年人处世坦然大度,莫用心机。(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能力。首先抓住关键词“老”﹑“少”,分析老年人及年轻人的性格特点﹑心境。然后把握《三国》﹑《水浒》内容上的特点,思考其对这两类人的影响,进而明确这句话的劝告之意。
15.①或许是潄石飞瀑 ②或许是碧树琼花 ③易安误入花深处之雅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生动的能力。联系上文明确句式及内容,①②处应填写描写景物的词句。③处应填写表现美景给人感受的句子,并且句式应为:诗人心境+化用诗人名句中的赏景动作+之+化用名句的意境。 16.无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首先阅读材料,把握关键词句,明确戴维听从了父亲的忠告,并经过艰苦奋斗取得成功。然后深入分析父亲的话包含的道理:认识社会﹑掌握有利信息﹑辛勤工作﹑努力奋斗﹑勇敢拼搏。立意示例:①善于听取有益建议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②把握有利时机,勇于追求才能成功;③努力奋斗,绝不放弃才能成功;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⑤教会他飞翔的技巧并给他广阔的天空,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爱。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