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特别是在5G通信技术的商用背景下,作为源源不断为国家输送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新媒体技术也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课程思政作为向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通过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需求了,这时就需要新媒体技术的大力加持。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课程思政 1新媒体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于“新媒体”这个名词的定义始终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传播形态的一种,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或无线通信网向使用用户传播信息和服务。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体其实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的媒介平台,并不是“媒体”。互联网实验室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现有的科学技术所有的工具为渠道(如数字广播、互联网等),以终端使用工具如电脑、手机等媒体,能够实现信息在个体间的相互传播。总之,新媒体是一种与传统媒体相比更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方式。
2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2.1教师的作用被边缘化或者弱化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首要渠道,由老师备课时进行内容的选择,课中给学生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可以说教师执教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以及新媒体语境
下,老师的传授已经不是学生求知的惟一渠道,学生借助新媒体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师也越来越重视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改革,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老师在上课时给学生们呈现各种课件或者录像,使学生根据需要,有选择的学习知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事业的需要了,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这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作用渐渐减弱和边缘化了,甚至陷入被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若不正确对待这一难题,在思政课程后期教学中,教师角色将日趋弱化。因为传统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而现代社会是以学生为主,因此教师应该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加之高校学生多数已长大成人,他们主观意识强烈,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常常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教师若不能在新媒体语境下向学生展现其更专业的教学能力,学生也就越来越少依赖教师。
2.2错误的新媒体信息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媒体应运而生,虽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学习与生活,但与此同时,网络中的种种不良信息正在破坏学生正向价值观的形成和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期,对事物认知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冲击与感染。就新媒体数据库而言,不但拥有高质量的资料,与此同时,垃圾信息也会随之产生,这些垃圾信息,也正伴随着信息传递而扩大着其影响范围。其中一些不良信息会直接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有些资料被不法分子剪辑过了,具有煽动,比如,虚假信息,色情信息,诽谤信息等、信息等等,若同学们无法正确区分,极易受其影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与教育。高校学生在祖国建设中处于骨干地位,若常被错误信息干扰,易造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失真,后患无穷。
3新媒体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3.1提高媒体化课程思政意识
新时代的高校面临着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两大主题。本文认为新媒体是将两大主题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构建全方位思政宣传机制,转变高校教育教学理念,优化学风教风的重要方式。新媒体视域下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还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紧迫感,强化全体教师的立德树人思维,鼓励新一代教师借助新媒体创新课程思政内容,优化课程思政方法,实现线上与线下思政引导的同步建设。首先,树立高校教师“变与不变”意识,不变的是对专业的严谨态度,对专业精益求精的执着,对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与富国强民的宗旨意识。变的是教学细节,是时代环境,是新时代的认知方式。鼓励广大高校教师深化认识课程思政的意义,掌握新环境下的课程思政方法,提高互联网+环境下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其次,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与学术育人的一体性思维,在课程思政辨析中做到理论与实践打通,线上与线下互动打通,学术与思政引导打通,学生需求与思政内容打通。要求专业课教师以直观的、互动性、有趣的、生动的思政新方式进行思想引导,在新媒体视域的课程思政中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三,为了让课程思政真正入脑入心,达到“润物无声”效果,需要强化专业课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更新思政引导内容意识,在专业典型情境中诱发学生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3.2打造优质的课程思政平台
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载体,深度改变了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方式,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内容。高校理应深耕思政教育资源,积极利用新媒体构建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务实地通过学校的公众号、抖音号、微博等将思政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以年轻一代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为基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具有专业背景的热点新闻的辨识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思政引导的新阵地。高校还需要成立融媒体中心,强化各种新媒体渠道的统一管理,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主导的新媒体建设当中,并实现多所高校新媒体平台渠道的课程思政资源联合开发,形成主体参与广、覆盖面高和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新载体。未来的高校课程思政应当走出课堂,积极把校企一体化、社会实践基地融入其中,以多媒体平台推广、双方合作,针对开学季、教研季、毕业季等发挥不同新媒体平台作
用,进一步解决高校大学生升学、科学、创业有关思政问题,做到在多媒体平台联合中助力课程思政宣传顺利进行。
3.3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模式
新时代的课程思政应当具有鲜活、立体、精彩的特征,它既能指向学生最关切的社会问题,又能回归到书本知识,树立学生终身学习、探索和实践改革的精神。为此,课程思政既要融入课堂教学,又要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融通,达到线上线下齐发力的效果。首先,高度重视课堂“主渠道”的思政作用,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意识,着力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专业课理论知识将生命教育、爱国教育、价值塑造等融入其中。线上教学应当起到辅助学生认知,提高理论内容直观性,提供榜样力量鲜活事例的佐证价值。例如,工程建设专业课程融入方舱医院建设的相关资料等,增强学生专业荣誉感、认同感等。再例如,在数据分析课中布置有关钟南山院士工作轨迹的“抗疫”海报,引导学生感受新一代学者无私奉献职业精神等。为了弥补课上思政深度不够、时间有限的问题,可以采用在线开放课和直播课堂的方式,或者采用直播课+翻转课堂的方式,利用在线的开放性资源,结合时政要点,提炼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思政图片、视频或其它方面资源,达到对学生全方位影响、全方位指导、全面提高效果。例如,《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指导学生借助在线AI语音软件,指导学生将身边案例做成抗疫宣传短视频,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思想情感、认知的协同发展运用。
3.4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形态在不断地更迭和变化,我们对媒介的认知和态度以及使用媒介获取信息时的心理和行为也应该不断更新和变化。必要的媒介素养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教师而言,适当地进行与新媒体相关的培训和交流,将有利于高校教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传媒生态、传播环境、新媒体的负面影响等形成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也将有利于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而对于大学生而言,适当地安排一些与新媒体或传播学相关的课程,或将有利于大学生必要的媒介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有助于其用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新媒体环境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也将更加客观、理性和冷静。
3.5以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改项目推进课程思政的深化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更多体现在理念、倡议的层面,这并不利于提升教师主动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内驱力。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需不断提升其专业性、系统性。而设置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竞赛、教学改革项目,将助推授课教师不断从具体专业、课程的角度,更有针对性地思考、探索和践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教学竞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鼓励教师充分从教学理念、目标、场景、内容、实训、方法、考评、反馈等各个环节中,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渠道。所产出的成果也可以进一步整理、汇编,形成值得推广、应用的经验、模式等,更好地实现以赛促教、以教研反哺教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性、系统性。
3.6充分发挥新媒体自身优势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身优势,不断提升新媒体平台的重要地位,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在传统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粉笔、黑板以及书本再加上教师本身所具有的思政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熏陶,所能展现的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展示形式受到。采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现代化新形式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展示形式,通过当下最热门的时事再结合专业课的内容,向学生传递出正确的、科学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人民的、大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另一方面,要充分使用新媒体的交互性特点,在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信息,教师不必在上课时间一一解释其困惑,但可以在课余时间,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回答,提高学生对课上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有利于师生的双向互动,增强师生感情,拉近距离[9]。
4结语
大学生涉世未深而求知欲强,面对伪装性强、迷惑性大的意识形态手段,易受诱导和煽动。亟待探索有效的方式,加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的课程思政建设。而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茧房、把关人弱化、身体与思维可分离等现状,也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需从全面探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渠道。同时也需从多方面,结合课程实际,全程融入思政元素与指标。
参考文献:
[1]蔡林明.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4):80-81+85.
[2]刘珈余.新媒体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改进与创新摭探[J].成才之路,2021(21):32-33.
[3]李敏敏.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创新探讨[J].作家天地,2021(16):135-136.
[4]李春江.探寻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发展前景[J].经济师,2021(06):147-148.
[5]姜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财富时代,2021(05):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