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0期《发展研究》 福建产业区位优势测度及转型发展 路径研究术 ●刘名远蔡雅媚 [内容提要]本文在界定产业区位优势内涵及其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借助区位商测度模型对福建省三次 产业区住优势进行剖析,进而比较闽浙粤东南沿海三省产业区位优势的差异性,并提出从推动闽台两地产业深 度融合、对接长殊三角经济区、加快福建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增强福建省产业区位优势以推动产业转型。 [关键词]产业区位优势 自贸区 区位商 中图分类号:F'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16)lO一0073—05 一、问题的提出 惠仙(2008)认为区位优势由制度优势和创新体系共同决 福建省作为海西经济区主体省域,对接长三角和珠三 定,通过测度产业结构区位商遴选出区域优势产业,并提 角两大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具有良好的区位环境。测度福 出具体的发展思路。雷金容,王晓文(2015)分析了福建省 建省产业区位优势,通过累积和发挥产业区位优势来促进 沿海地区石化产业区位优势问题,认为沿海地区石化产业 其转型发展,提升产业价值链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高度 发展水平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态 化和合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势。但对于福建省产业区位优势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较 国内外学者对区位及产业区位优势问题给予了关注 少,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借助区位商模型对福建 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借鉴的研究成果。最早可追溯杜能 省产业区位优势进行实证分析,为累积和发挥福建省产业 (1826)和韦伯(1909)X ̄业和工业布局的研究,提出了农 区位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 业布局的六圈理论和工业应布局在运费最低的区位上,这 二、产业区位优势内涵及其测度方法 为产业区位问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借鉴。石福刚 (一)产业区住优势内涵 (2012)认为区位商能较好地反映区位优势,通过测度西北 1882年德国经济学家w・高茨首次提出区位这个概 五省物流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等区位商 念。不同学者对其内涵和外延具有不同的理解。一些学 实证分析了其物流业区位优势。刘名远(2o13)认为产业 者认为,区位指的是某具体空间位置,是物体占有的具体 优势由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两部分构成,并运用产业结构 场所,与空间分布具有相似含义;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区位 偏离一份额模型对厦门地区中心城市产业优势进行了实 是指某种事物存在概率超过一定水平的一种空间。本文 证分析。王珏辉(2014)认为产业集聚对产业区位优势提 认为,区位不仅仅指的是地理空间概念,它还是一个经济 升具有积极作用,它使得经济变得更加规模化、范围化,最 学概念,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上其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经 终也将会使得地区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提高。秦成逊、周 济空间结构,不同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环境不同,表现出不 基金项目:①福建省软科学规划项目(2015R0006);②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1413098);③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闽 教科[加l5]54号);④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646)。 产业经济 同的经济空间结构,但又因为经济联系使得不同地区保持 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产业区位优势测度方法 到2014年第一产业区位商下降至n 91,表明福建省第一产 业专业化率在下降,专业化程度及其体现出来的区位优势 ~n∑ 在减弱。第一产业区位商系数的递减与福建省产业结构 /』一 / 产业区位优势的形成和积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 的条件,也反映了地区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程度和地区产业 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幅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内在关 系。当前,福建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近年来第二产 业加快发展,产业规模逐年增长,2013年福建省第二产业 所占比例为52%,达到历史最高点。2005--2014年福建省 的集中度水平。为此,可以通过产业区位商(Locat~ ion Quo. tient,LQ)来测度地区产业集中度水平,进而分析地区要素 翳 空间分布下产业区位优势。区位商统计模型设定如下: T, iJ=1,2,……,//, 式中, Q 表示 地区i产业区位商;墨,表示J.地区i产 业经济指标,产业经济指标可以是产业经济规模,也可以 是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指标,这里指的是产业 n 经济规模,用行业GDP来表示;∑置 表示全国所有i产业 J:1 n n 经济规模;∑ 表示 地区所有产业经济规模;∑y Xo表 :1 0=lj=1 示全国所有产业经济规模。若 >1,表示该地区某产业 专业化程度高,具有产业区位比较优势,拥有比其他产业 更高的竞争优势,产业集中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若 <1,则表示该地区i产业处于相对劣势,地区产业集中 度水平和专业化水平较低,不具有地区比较优势;若 = 1,则表示 地区i产业既没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与没有显著 的比较劣势,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一致。 区位商表示的是 地区i产业经济规模占全国所有i 产业经济规模的比重与 地区所有产业经济规模占全国所 有产业经济总规模比重之比,可有效反映地区产业集中化 程度。运用区位商模型来测算地区不同产业的区位商情 况,并根据专业化率与区位商呈正向关系特征就可遴选出 该地区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三、产业区位优势测度与区域比较 (一)三次产业区位优势测度及其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福建省产业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区位 优势的演变隋况,本文选取福建省2005—2014年三次产业 经济规模,测度出三次产业区位商及其变化过程。测度结 果显示,2005--2014年福建省第一产业区位商在1上下波 动,反映福建省第一产业专业化率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时间维度来看,2005年福建省第一产业区位商为1。08, 74 第二产业区位商均大于1,而且在逐年增加,2005年福建省 第二产业区位商为1.03,到2014年区位商增加至1.22,增 加了0.19,表明福建省第二产业专业化率和集中度较高, 专业化程度较全国平均水平要高,第二产业具有区位比较 优势。福建省第二产业具有产业区位优势一方面说明福 建省第二产业具有规模优势和专业化比较优势;另一方面 也表明福建省第二产业产品除了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外 还供给其他地区,形成区际贸易顺差。区位商的持续增加 也表明福建省第二产业区位优势在不断积累,地区竞争优 势在增强,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相对于第 二产业,福建省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 后,产业规模偏小。区位商测度结果表明,2(105--2014年福 建省第三产业区位商均小于1,第三产业专业化率和集中 度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低,不具有产业区位优势,区域竞 争优势整体偏弱。进一步从时间维度来看,福建省第三产 业区位商表现为逐年下降。由20(O年0.94下降至2014年 的0.82,下降了0.12,显示福建省第三产业不仅不具有区 域竞争优势,而且其产业区位优势呈现递减趋势,制约了 福建省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进程。 表1 福建省三大产业区位商测度结果及其变化 年份 第一产业区位商 第二产业区位商 第三产业区位商 2005 1.08 1.03 0.94 20o6 1.cr7 1.∞ 0.95 20 1.06 1.04 n 95 20o8 1.04 1.05 Q 94 20o9 n 98 1.Cr7 n 93 2O10 0.96 1.11 n 90 20I1 Q 96 l_12 Q 88 2O12 Q 95 1.15 Q 86 2013 n 91 1.19 O.84 2014 n 91 1.22 0.82 资料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o6—2015)。 2016年第10期《发展研究》 两个省份。因此,除了对福建自身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分析 综上分析可知,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 外,还需要对产业区位优势进行区域比较分析,以更全面 二产业的专业化率和集中度水平较第三产业要高,具有一 反映其产业区位优势状况。 定的产业区位优势。但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区位商在 如表2所示,闽浙粤三次产业规模总和分别为0.696 下降,说明这两大产业的区位优势在递减。福建省三次产 万亿、6.301万亿、6.203万亿,分别占全国总量的l1.93%、 业区位优势的现实及其变化特征符合福建省三次产业结 23.19% 27%。显然,从产业规模角度来看,闽浙粤三 构的演变进程,与产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相适 省作为我国东南沿海三个经济大省,其产业发展及其区位 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福建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不高, 优势的发挥对全国产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 第三产业区域集中度偏低,产业规模偏小,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闽浙粤三个省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产业基础存在差异 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区位优势不相适应。 性,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相对于浙 (二)闽浙粤产业区位优势比较 粤地区,福建省三次产业不具有规模优势。表2也表明,广 海西经济区除了福建省之外,还包括浙粤赣三省,且 东省和浙江省三大产业及分行业产业规模所占比例均高 浙粤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与福建相邻的 于福建省。 表2闽浙粤三次产业及分行业产业规模占全国比例 批发和 交通运输、 住宿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仓储和 和 金融业 零售业 餐饮业 邮政业 闽浙粤 l1.93% 23.19% 2,4.66% 15.36% 2n 27% 24.10% 19.13% 21.25% 1 57% 福建 3.45% 4 61% 4.57% 4 72% 3.11% 3.15% 4.59% 3.15% 2.72% 浙江 3.05% 7.05% 34% 5.46% 矗28% &O1% 5.28% &86% 6 0o% 广东 5.43% l1.53% 12.75% 5.19% 1n 87% 12.93% 9.26% 11.23% 8.85% 资料来源:闵浙粤三省统计年鉴(2o15)。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福建省产业区位优势,将其与广东 国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另一方面 省和浙江省产业区位优势进行比较。借助区位商模型测 也说明在闽浙粤三省内部,福建省当前第二产业区位优势 度出2014年闽浙粤三省三次产业及分行业区位商。测度 比浙粤两个邻省要更为显著。第三次产业方面,福建省第 结果显示,虽然福建省第一产业专业化率和集中度较全国 三产业区位商为o.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远低于 水平低,但相对于浙江省和广东省,福建省第一产业具有 浙粤两省的1.0和1.02。综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区位商 明显的产业区位优势。如表3所示,2014年福建省第一产 测度结果,以及闽浙粤三省产业结构演进情况可以得出, 业区位商为Q 91,而浙江省和广东省第一产业区位商分别 福建省产业发展阶段要滞后于浙粤两省,浙粤两省的工业 为 48和o.51,远低于福建省第一产业区位商,这表明福 化进程比福建省要快,产业结构更为高级化,特别是第三 建省第一产业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区位比较优势,区 产业规模及其所占比例要比福建省要高。 域竞争优势显著。第二产业方面,闽浙粤三省的区位商都 分行业来看,福建省工业和建筑业区位商高于浙粤两 高于1,显示我国东南沿海三省的第二产业集中度和专业 省,整体上福建省这两个行业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产 化率较高,产业区位优势显著。其中,福建省第二产业区 业区位优势。浙粤两省之间,广东省工业区位商要大于浙 位商为1.22,高于浙江省和广东省的1.12和1.08,一方面 江省,而浙江省建筑业区位商高于广东省。服务业方面主 说明全国产业发展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闽浙粤作为我 要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产业经济 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属于消费性服务业,金融业、交通 运输仓储邮政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区位商测度 结果表明,闽浙粤三省服务业分行业产业区位优势表现出 两省,福建省为1.21,而浙粤两省分别为0.84、o.87,这表明 福建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全 国层面具有产业区位优势,产业专业化率和集中度水平较 高。金融业方面闽浙粤三省金融业区位商系数都少于1, 地区差异性。虽然福建省第三产业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及全国层面上并没有产业区位优势,且分行业来看,福建 其专业化率和集中度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福建省 金融业区位优势更弱,其区位商仅有n 72,低于浙粤两省 的o.95、0.83。 省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行业、金融业的区位商都低于浙 粤两省,但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区位商高于浙粤 表3闽浙粤三次产业及分行业区位商测度结果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建筑业 l|22 1.12 1.08 第三产业 0.82 1.0o 1.02 批发和零售业 0.83 1.27 1.21 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1.21 n 84 n 87 住宿和 餐饮业 o.83 l_09 l_05 金融业 0.72 n95 n 83 福建 浙江 广东 0.9l n48 n 51 1.21 1.16 1.2o 1.25 Q 87 n49 资料来源:闽浙粤三省统计年鉴(m15)。 基于区位商测度结果比较分析闽浙粤三省产业区位 优势容易发现,从产业集中度角度来看,福建省第一产业 和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比浙粤两省更具有产业区位优势, 但是第三产业的产业区位优势却远远低于浙粤两省,尤其 是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和金融业的 产业区位优势更为逊色。究其原因在于:第一,浙江省和 广东省在2013年就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结构向 区经济增长步入低速增长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加, 急切需将产业区位优势递减的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福 建拥有独特的对台五缘优势,应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优势 和地缘优势,发挥闽台两地比较优势,加强两地产业分工 与合作,通过承接地区转移产业,加快闽台产业深入 融合,使得两岸产业协同发展。另外,福建省还需抓住契 机,促进以福建省和地区为中心,北上承接浙江省,向 南承接广东省,以江西省和湖南省为腹地加强海西经济区 “三二一”转变,第三产业成为浙粤两省的主导优势产业, 而福建省目前还是“二三一”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是其主导 优势产业;第二,福建省工业化进程较浙粤两省慢,福建省 第二产业在2013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52%,而浙粤两省分 别在1998年和2OO6年就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分别为 76%、50.66%;第三,浙粤两省工业化进入了工业化中 后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开始持续下降,第三产业发展速 度加快,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体,福建省处于工业 化中期阶段,且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先进制造业并存,产业 结构演进慢于浙粤两省。 四、增强产业区位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路 (一)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推动闽台产业深度融合 全面合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优势,加强闽台两 地在软件业、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上的合作,推进战 略f生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重 点产业的对接与升级,扶持和鼓励在闽台资企业的转型升 级;加强闽台两地金融领域深度合作,合力打造闽台金融 中心,推动闽台两地产业深度合作,促进两岸产业经济共 同发展;最大限度发挥福建对台先行先试的红利,以 先行试点的方式扩大闽台两地经贸合作领域,使得闽台两 地商品和服务更趋便利化,最终使得闽台两地合作与交流 更趋制度化、规范化。 (二)对接长珠三角经济区,推进产业区域融合 福建省产业区位优势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较弱,增强 产业区位优势,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构建东南沿海经济带, 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较高,产业结构已由劳动 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 服务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受外部市场的影响,地 完善东南沿海经济带产业链,应主动融入长三角与珠三角 2016年第10期《发展研究》 经济区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强东南沿海地区各省域的经济 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增强闽浙粤及其他 沿海地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产业波及推进 态,发挥互联网经济和自贸区优势,加快传统贸易方 式向新型贸易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使电子 商务成为整合产业资源,推动经济增长新的商业模式和增 长动力。 五、结束语 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融合。 需了解和把握福建省与长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发展在 各种资源要素的差异,并根据它们存在的差异性制定出有 效的产业来整合区域产业链。建立东南沿海区域性 商品和要素市场,降低商品和要素区域流动的各种市场和 本文借助区位商模型从时间维度角度测度了福建省 产业区位优势的变化,进而与浙粤两省产业区位优势进行 区域比较,通过横向和纵向分析,为加快福建省产业转型 行政壁垒,加快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通过商品和要素的 区域流动积极主动对接产业转移,融入到长三角和珠三角 产业合作与分工中去,提升福建省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 地位和产业区域竞争优势。 推进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福建省在产业发展和定位选 择上需与长珠三角经济区互通有无,实现产业间相互协调 式和互补式发展。在大力发展主导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充 分利用和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加强区域协调,找到各个地 区不同产业优势互补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准人点,加快推进 产业技术合作,避免产业同构化所导致的规模不经济与分 工上的不协调。 (三)加快自贸区建设,增强产业发展的效应 自贸区是国家赋予福建省的又一大红利。为了 增强福建省产业区位优势,推进福建省产业转型发展,就 应加快福建自贸区建设,率先推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 素的自由流动,提高福建省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外合作领 域。加快福建自贸区建设,最关键是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贸易管理新,放宽投融资准 人,构建对外投资促进体系。借鉴上海、广东和天津自贸 区经验做法,并结合福建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一 步完善总体实施方案,以项目为中心和抓手,从根本上推 进自贸区的建设,充分发挥自贸区对产业转型发展的 效应。 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职能,按照面向市场、面向 世界的要求,创新行政管理,提高自贸区建设的工作 效率。其次,改革外商投资管理模式,放宽外资准人,尽量 减少和取消对外商投资准人的,最大限度地提高开放 度和透明度,提高外资利用率以及外资对产业转型发展的 支持作用。再次,拓展新型贸易方式,积极培育贸易新业 发展和实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供借鉴。基于福建省当 前工业化发展阶段,产业发展所具有的资源禀赋、经济社 会条件、禀赋,以及产业布局的空间区位,未来加快福 建省产业转型发展一方面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由“二三 一”向“三二一”格局演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贡献作用;另一方面,要基于互联网经济推动产业技术创 新和融合,培育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服务化和融合化,加 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立足于福建省产业区位优势,通过 累积和发挥产业区位优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服务化、融 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福刚.西北五省发展物流产业的区位优势探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2012(06):74—79. [2]刘名远.区域中心城市产业区位与结构优势实证研究 [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0213(00):10—16. [3]王珏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和区位优势研究 [J].财经问题研究,0214(06):31—35. [4]秦成逊,周惠仙.桂、滇区位优势竞争比较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0208(08):84—87. [5]雷金容,王晓文等.基于区位熵的福建省沿海地区石 化产业发展优势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2 ̄5(o4):448—455. [6]刘立民,卫刚华等.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分析一基于 区位商的实证分析[J]_西部金融,0212(05):79—82. [7]陈艳华,韦素琼.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 济区产业同构化的实证研究[J].热带地理,2(}07(01):54-59. [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责任编辑:谢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