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模拟仿真训练(十六)(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考模拟仿真训练(十六)(含解析)

来源:百家汽车网
高考模拟仿真训练(十六)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出现这种社会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加强控制 B.周公创作礼乐制度巩固阶级秩序 C.秦朝颁布成文法典强化等级秩序 D.汉代郡国并行制度合理分配权力

2.明代学者胡应麟说:“载阅陆子渊《河汾燕闲录》云,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此印书之始。……余意隋世所雕,特浮屠经像,盖六朝崇奉释教致然,未及概雕他籍也。唐自中叶以后,始渐以其法雕刻诸书,至五代而行,至宋而盛,于今而极矣。”据此可推断出( )

A.雕版印刷最迟于隋朝产生 B.佛道盛行有利于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在宋后走向衰落 D.科举考试促进了雕版印刷

3.明代夏言称:“市舶罢,而权力在下。奸豪外交内讧,海上无宁日矣。”王垠称:“故不知者谓倭寇之患,起于市舶不开,市舶不开,由于入贡不许。……是不然。夫贡有定期,使其来以时,未尝不许,则市舶未尝不通,何开之有?”据此可知( )

A.两人都认为寇患与“海禁”有关 B.后者主张朝廷厉行“海禁” C.两人都在否定“海禁” D.前者强调“海禁”导致寇患

4.“中国传统……依礼制惟天子得祭天地,臣民皆不得预。太平军虽不废君臣之等级,然既明白承认一切人类皆为上帝之子女,在宗教生活中根本平等,则事奉天主乃君臣共有之权利。”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仍未摆脱封建君臣等级观念 B.是杂糅中西观念的反清运动 C.承认君民在信仰上是平等的 D.利于打击西方殖民侵略活动

5.晚清时期,“农村共同体松散了:宗族内部互相救助的组织的活动范围缩得更小了……社会机构受到下层力量的打击而被削弱,开始逐渐瓦解”。据此可知( )

A.清廷覆灭导致传统社会湮灭 B.政治制度改革能够维持社会稳定 C.民众难以维持社会稳定 D.义和团运动标志着农村开始瓦解

6.下表描述了1883—13年中国棉花、棉纱等进出口贸易状况。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年份 输出棉花(公担) 棉纱进口(公担) 棉布进口值(元) 1883 13 350 137 6 25 256 230 13 348 453 593 797 39 720 043 A.棉花价格下跌植棉区缩小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C.传统手工纺纱业停止生产 D.经济结构变化并不明显

7.1916年2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提出“伦理”的口号时说:“倘于政治否认,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据此可知,陈独秀( )

A.认为伦理觉悟比政治觉悟重要 B.具有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C.批判为君主辩护的传统文化 D.批判传统社会契约型伦理关系

8.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强调发展商品经济,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明确提出改革要以“市场取向”,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反映出( )

A.改革初期尚未认清计划经济弊端 B.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不复杂

C.改革中中国逐渐认识到计划经济弊端 D.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成为中国社会共识

9.亚里士多德说:“城邦兴,则政论起;城邦灭,则政论息”。这反映出( ) A.自然地理条件决定民主的兴衰 B.雅典民主政治与城邦相始终

C.商品经济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D.雅典民主政治有明显的缺陷

10.17世纪自然神论创始人赫尔伯特说:“神造了世界却不照管护理这个世界,任其发展”。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该观点( )

A.谴责传统宗教的非理性主义 B.强调恪守宗教的原创经典理论 C.成为天赋观的理论依据 D.不利于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

11.与1928年相比,1932年法国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都有30%以上的下降,最多达到%;但法国继续维持金本位制度,结果法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这主要表明法国( )

A.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做法,效果极差 B.货币导致经济危机 C.需要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尚未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12.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拜登说:“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由此可见,美国( )

A.丢掉了单极世界格局的梦想 B.认识到与世界合作的重要性 C.认可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不得不放弃霸权主义 二、非选择题(共5题〈含选考题〉,52分。本大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作答)

13.(25分)一个国家的国际角色定位关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沦,晚清在外交上也被迫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最初坚持天朝大国观念,视资本主义国家为夷狄到外务省的建立,表明了中国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状态中逐渐清醒,不自觉地走上一条借鉴和吸收西方及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近代化之路……

——摘编自刘春霞、李莹《从夷务到外务:近代清外交认识的变迁》

材料二 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发表了题为《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中美国(Chimerica)》的文章,“中美国”一词由此而来。“中美国”另译为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中美联合体、中美经济联合体,以强调中美经济关系联系的紧密性。文章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但对此,中国绝不能过于乐观,应看到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与美国相比,美国依然会在很长时间内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弗格森提出中美国的本意,是注意到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方向,尤其是手持2万亿美元的投向,攸关美国救市的成败。所谓美国与中国的合作,无非要求中国更多地承担责任,而不是与中国分享权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外交理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外交从“夷务”到“洋务”再到“外务”这一演变过程的认识。(1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弗格森提出“中美国”的根源何在?谈谈你对“中美国”一词的看法。(10分)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年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实际上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结果。

——摘编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请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为视角,结合史实,对“世界需要‘多元’还是‘单极’国际货币体系?”这一论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论题中所给的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94年,所有各派别一致同意任命梭伦为首席执政官,执掌政权,施行改革。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他将债务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权归还债务人,让因负债而变成奴隶的所有平民都重新获得自由,并永远禁止债务奴隶制。在政治领域,第一次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另外,还规定富裕商人可担任执政官;还设立新的、更受欢迎的陪审法庭来代替贵族最高的一部分权力。总之,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永远禁止债务奴隶制”是否就意味着废除了奴隶制。(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如何从经济、政治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7分)

1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结束后,国际局势并没有得到丝毫缓解;相反,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提议下,沙皇尼古拉二世再次召集和平会议,以缓解一触即发的国际紧张局势。于是,1907年6月15日到10月18日,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在荷兰召开,参会国达44个。会议共通过了13个公约,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类,包括19年海牙第1公约、1907年海牙第1和第2公约。根据这几项公约,各缔约国承担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尽量避免诉诸武力”的一般性义务,并确定以斡旋、调停、国际调查委员会和国际仲裁等方式达到这一目标。(2)战争开始和中立国权利与义务类,包括1907年海牙第3、第5、第6和第13公约。在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宣战制度,规定不宣而战是非法的,并编纂了中立国及其人民在陆战和海战中的权利与义务的法规和惯例。(3)战争法规类,上述两类以外的条约都属于此类。这类条约了作战手段和方法,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战斗员、战俘和伤病员的待遇等。

——摘编自刘长敏《从承认战争自由到惩治战争犯罪的里程碑——论海牙和平公约 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1)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召开的积极意义。(9分) 1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奏为钦奉谕旨,详细筹议海防紧要应办事宜,恭折密陈,仰祈圣鉴事……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夷,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但设海防衙门,于近畿七省防务,仅以一重臣主之,无论东自奉、锦,南暨台、琼,首尾延袤万余里,非一人之才力、精神所能贯注,而形隔势禁,既无长驾远驭之方,亦开外重内轻之渐。其事可暂而不可久也。查泰西各国,外部、海部并设衙门于都城,海部与他部相埒(同等)……且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詟敌情。鄙见外患如此其亟,时势必须变通,应请径设海部。

居今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伏愿我皇上顾念社稷生民之重,时势艰危之极,常存歆然不自足之怀,节省冗费,讲求军实,造就人才,皆不必拘执常例,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请设海部兼筹海军》 (1)根据材料,概括李鸿章的海防观。(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李鸿章的海防思想。(6分)

高考模拟仿真训练(十六)

1.解析:选B。“封建”社会是一个界限分明、尊卑有序的社会,“礼”既可彰显身份的差异,亦可约束人的行为,使大家各安其分。“乐”具有教化作用,演奏时讲求音色与节奏的和谐,借音乐调和尊卑贵贱的关系。故选B。

2.解析:选A。从材料“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可知,雕版印刷术在隋朝就已产生,A项符合题意。“余意隋世所雕,特浮屠经像,盖六朝崇奉释教致然,未及概雕他籍也”说明佛教的盛行有利于雕版印刷,B项错误。“于今而极矣”说明宋之后这一技术仍在发展,C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

3.解析:选D。从材料“市舶罢,而权力在下。奸豪外交内讧,海上无宁日矣”可知,夏言认为“海禁”导致寇患,所以D项正确;材料“不知者谓倭寇之患,起于市舶不开”“是不然……何开之有”说明王垠并不认为“海禁”导致寇患。综上可知,A、C两项错误;B项材料无法体现。

4.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在宗教信仰上的平等性,而非封建等级制度,所以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太平天国运动是杂糅中西方观念的反清斗争,所以B项不选。D项材料未体现。

5.解析:选C。清廷覆灭后旧思想旧习俗等还大量存在,清廷的覆灭并没有使传统社会随之湮灭,而是使它越来越陷入混乱,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社会机构受到下层力量的打击而被削弱”,说明民众没有维持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社会机构开始逐渐瓦解,而不是农村开始瓦解,D项说法错误。

6.解析:选B。表格表明,1883—13年中国棉花输出增长了20多倍,这势必造成中国棉花价格上涨、植棉区范围扩大和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A项错误。中国棉花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棉纱进口也不断增加,说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即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依据不足。

7.解析:选A。分析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中国的家族伦理是封建制度之遗物,要实现政治平等、经济就必须首先铲除这种家族伦理。故选A。

8.解析:选D。“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强调发展商品经济,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说明虽然还没有提出放弃计划经济,也没有明确提出搞市场经济,但在改革之前已对计划经济的弊端有较深刻的认识,A、C两项错误。材料表明,改革之初中国强调发展商品经济,之后提出改革要以“市场取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明发展市场经济是逐步成为社会共识的,也说明了发展市场经济在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棘手问题,B项错误,D项正确。

9.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城邦和民主政治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也可以看出民主政治随着城邦存亡而存亡,雅典民主政治有明显的缺陷,故D项正确;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10.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描述中可以看出,赫尔伯特谴责传统宗教的非理性主义,主张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启宗

教”。所以答案选A。

11.解析:选C。“与1928年相比,1932年法国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都有30%以上的下降,最多达到%”反映了法国深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法国继续维持金本位制度”反映了法国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由此可知,法国需要调整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C项符合题意。当时罗斯福新政尚未推行,A项错误;经济大萧条开始于美国,B项错误;D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

12.解析:选C。“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说明美国承认其他国家不可忽视,C项正确;美国没有放弃霸权主义和领导世界的愿望,A、D两项错误;B项表述不贴切,排除。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从最初坚持天朝大国观念”“外务省的建立”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要从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统治危机,西学东渐等方面去分析;第三小问是开放性设问,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外交演变的特点及作用等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实际考查的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第二小问可以从赞成或者反对两个角度去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变化:由“天朝大国”到平等外交。

原因:一系列反侵略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的加深;西学东渐的影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等。(答出三点即可)

认识:深受半殖民地社会性质和落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发展过程缓慢且具有被动性;具有由落后封闭走向文明开放的特征;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中外联系的加强。(言之成理即可)

(2)根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看法:赞成“中美国”的说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应顺应历史潮流,适度地让渡国家主权;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组织,融入全球化潮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言之成理即可)

反对“中美国”的说法。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以既存在合作又激烈地竞争;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掌握着主动权和话语权;美国企图建立“一极世界”,中国不能让渡国家主权;美国与中国合作的实质是要求中国更多地承担责任,而不是与中国分享权力。(言之成理即可)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利用“百年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这一核心线索中的四个以上阶段,围绕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与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关系,展开对观点的论述。

答案:(示例一)观点:世界需要单极国际货币体系。

论述:①19世纪中期,英镑随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成为了国际主导货币,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②20世纪初,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衰落也使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动摇,世界经济秩序陷入长期的动荡和混乱;③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得以建立,有力地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20世纪70年代,美、日、欧经济的三足鼎立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长期的“滞胀”衰退;⑤20世纪十年代,美国经济的恢复发展维持了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世界经济逐步进入了贸易自由化时代。

综上,世界经济稳定发展,需要单极国际货币体系。 (示例二)观点:世界需要多元国际货币体系。

论述:①19世纪中期,随着英镑凭借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国际主导货币,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控制和掠夺亚非拉国家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②20世纪初,英镑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伴随英国的“世界工厂”走向衰落,世界进入大国竞相发展和经济持久动

荡冲突的时代;③20世纪中期,“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得以建立,导致西方国家之间经济摩擦和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加剧;④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日益多极化走向崩溃,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明显发展;⑤20世纪十年代,中、俄、欧、日等国的发展加速了国际经济格局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进程,促进了世界经贸向自由化和均衡化方向发展。

综上,世界经济稳定发展,需要多元国际货币体系。

(示例三)观点:世界需要“单极主导、多元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

论述:①19世纪中期,随着英镑凭借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成为国际主导货币,标榜自由贸易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但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也日益激化;②20世纪初,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没落导致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严重动摇,但新兴资本主义大国尚无力单独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世界经济因列强激烈的霸权斗争陷入持久的动荡不安之中;③20世纪中期,美元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美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工具,该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也导致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和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④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日益多极化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美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时代,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⑤20世纪十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继续支撑着美元的国际主导货币地位,中、俄、欧、日等国的快速发展则加速了国际经济格局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进程,该进程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贸向自由化和均衡化方向发展。

综上,世界经济稳定发展,需要“单极主导、多元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第(1)问,在理解“将债务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权归还债务人”含义的基础上,说明梭伦只是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不是废除雅典的整个奴隶制。第(2)问联系梭伦在经济、政治领域采取的措施进行说明。

答案:(1)否。“将债务人失去的全部土地所有权归还债务人”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永远禁止债务奴隶制”后,非债务奴隶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奴隶制仍然存在,并未废除。

(2)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等措施,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准许没有财产的平民参加公民大会,设陪审法庭代替贵族最高的部分权力等措施,动摇了贵族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16.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国际局势并没有得到丝毫缓解”“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等进行分析。第(2)问,应结合材料所反映的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的特点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未达到预期效果;帝国主义国家间扩军备战,国际局势紧张;美、俄解决国内问题的需要。

(2)奠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基础;为战争法的编纂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战争中人道主义原则的实行。

17.解析:本题考查李鸿章的海防思想。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亟练水师”“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设海部”“请求军实,造就人才”等归纳即可。第(2)问,应结合李鸿章海防观的具体内容进行客观分析。

答案:(1)陆军为主、海军为辅,实行近海防御;主张学习西方,筹建海军,设立海部;培养海军人才。

(2)有利于西方先进技术的传播,推动中国海防近代化;不具有先进的海权意识,是一种防守性的战略,没有积极的海权观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