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微课程设计方案
能力维度 所属环境 微能力点 教学环境 课题名称 选题意图 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多媒体教学 沉与浮 观察科学现象与记录实验结果 中班幼儿 1.对沉浮现象感兴趣,乐于探索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2.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测和记录。3.初步学习做观察记录,用“↑”“↓” 等简单的符号表示沉与浮。 □课前预习 课中教学 □课后巩固 □其他 教学用途 根据《沉与浮》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让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规范操作,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拍摄 录屏 □动画 □其他 (可多选) 20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从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单、案例选取、内容编排呈现、互动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知识类型 制作方式 预计时长 (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的所有环节,至少包含导课、主体内容和小结三部分) 一、出示情景图片“小蚂蚁过河”,导入活动内容。 引导语:冬天到了,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你可以为小蚂蚁寻找合适的材料当小船,帮助小蚂蚁过河吗?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做小船,帮助小蚂蚁过河呢? 小结:能浮在水面上的材料才能做船帮小蚂蚁过河。 二、出示图片“物体沉浮现象”,引导幼儿认识沉浮。 引导语:这里有弹珠和乒乓球,它们可以当船吗?我们来猜想一下它们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 引导语:老师带来了两个标记宝宝(向上的箭头“↑”和向下的箭头“↓”)你们觉得哪个标记1. 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使幼儿对沉浮现象感兴趣,并乐于探索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逻辑性强,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使幼儿能与同伴合作探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测和记录,并学习做简单的观察记录。 2.内容呈现形式恰当支持内容表达,将实验操作示范引导具体、到位。将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与教学实施做了关联思考。 3.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环境、技术条件、学生能力做了充分考虑,预见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了应对方案,操作性强。 表示浮起来?哪个标记表示沉下去? 小结:像乒乓球这样漂在水面上的现象较做浮,可以用“↑”表示, 像弹珠这样沉入水底的现象叫沉,可以用“↓”表示。 三、鼓励幼儿操作实验,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一)出示实验材料,鼓励幼儿猜想哪些东西能沉到水里,哪些东西能浮到水面上。 引导语:这么多材料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到水里呢?请你们猜一猜,并在表格中做记录。在你们觉得能浮在水面的材料旁边画“↑”,在你们觉得会沉到水里的材料旁边画“↓”。 (二)投放实验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操作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到记录表中。 请小朋友按记录表的顺序将材料逐一放到水盆中,进行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到记录表中,看看实验结果和你的猜想是否一致? (三)组织幼儿集中分享并验证探究结果。 1.鼓励幼儿交流探究结果。 2.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集体验证。 四、出示情景图片“蚂蚁过河”,展示小蚂蚁成功过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成就感。 引导语:我们帮小蚂蚁找到了哪些能当船的材料?一起来看看,小蚂蚁最后成功过河了吗? 自评等级 优秀 □合格 □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