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卷第12期 2008年l2月 人民 黄河 V01.3O.No.12 Dec..20o8 YELL0W RIVER 【综合】 黄河下游河道巨大的输沙能力与平衡的趋向性 “黄河调水调沙的根据、效益和巨大潜力”之二 央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4) 摘要:尽管黄河下游河道以堆积性著称,河底、水面不断抬高,但在长期水沙作用下,特别是河流的自动调整和反馈迅 速,其平衡的趋向性也很明显。从上、下河段抉沙能力及典型资料看,当流量为1 000—4 000 m /s时,上段(河rt,j河段) 挟沙能力与下段(山东河段)之比为1.049~0.915,即流量小于2 000 m。/s时,上段挟沙能力大于下段;而当流量大于 2 500 m。/s时,下段抉沙能力则大于上段;流量为2 300 m。/s时,上、下河段基本平衡。从多年平均过程看,如果不考虑 高含沙洪水,不漫滩,流量沿程不变,下段输沙量为上段输沙量的1.01倍,也说明多年输沙量是平衡的。特另q是从1960 年9月至1996年10月的资料看,三门峡至利津河段淤积36.32亿t,其q-20次高含沙量洪水淤积37.22亿t,若不计高含 沙洪水,则全河冲刷0.90亿t,占来沙348亿t的0.26%。 关键词:高含沙洪水;输沙能力;输沙平衡;黄河下游 中图分类号:TV143.4;TV8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379(2008)12—0001-03 利津含沙量为多年平均含沙量的3.65倍。 1黄河下游河道巨大的输沙能力与“水少沙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如下两点:第一,普通洪水利津站的含 多”的注释 沙量为36.3 kg/m ,这是接*衡输沙的输沙能力,远大于 1960—1996年共36年的平均含沙量26.8 kg/m ;第二,高含沙 1.1 实际资料表明洪峰时输沙能力很大 量洪水尽管淤积了37.2亿t,但是利津含沙量仍达97.8 (I)表1系黄委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统计…的1960年9 kg/m ,当然这是超饱和输沙的情况。 月15日一1966年lO月31 El 397次洪水(总历时3 295 d)的冲 1.2从挟沙能力规律看,洪峰输沙能力也是很大的 淤及输沙情况:三黑小(三门峡、伊洛河黑石关、沁河小董三站) 文献[2]给出了黄河下游游荡河段与弯曲河段在平衡输沙 共来水7 298亿In3(平均流量2 563 m3/s),来沙327亿t(平均 条件下的输沙能力公式: 含沙量44.8 kg/m )。利津站径流量6 998亿m (平均流量 2 458 m /s),输沙量271亿t(平均含沙量38.8 kg/m。)。尽管 =0.0oO 189 三门峡至利津淤积33.7亿t,占来沙的10.3%,但是出利津的 平均含沙量为38.8 kg/m ,大于同期(36年)全部来水含沙量 =0.000 l13 (2) 26.8 kg/m 的44.4%。 式中:Q 、口:分别为两种河段的流量;∞ 、∞:为泥沙沉速;公式 (2)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去掉20次高含沙洪水,共有普通 中有关单位以m、s、kg计。取全河平均沉速∞=0.001 83 n 8, 洪水377次(总历时3 152 d),则三黑小来水量6 982亿m (日 即∞“92=0.003 03(花园口为∞ =0.1)03 16,利津∞“92= 平均流量2 527 Ill /s),来沙260亿t(平均含沙量37.3 0.002 89)时,当流量为2000m /s时,花园口挟沙能力为28.33 kg/m )。利津来水量6 721亿In (日平均流量2 460 m /s),来 kg/m ,利津为28.19 kg/m ;当流量为2 500 m /s时,花园口挟 沙244亿t(平均含沙量36.3 kg/m )。全下游河道不仅未淤, 沙能力为33.91 kg/m ,利津为34.25 kg/m 。这表明,山东河段 而且冲刷3.58亿t。利津含沙量大于36年来水平均含沙量的 冲刷的临界流量应在2 000~2 500 in3/s。其次,按花园口流量 35.4%。这是接*衡输沙的情况。 为377次洪峰流量平均值2 662 nl。/s计算的含沙量为35.67 (3)20次高含沙洪水(总历时143 d),来水316亿m (平 kg/m ;按利津流量为377次洪峰流量平均值2 460 m /s计算 均流量2 554 m /s),来沙66.7亿t(平均含沙量211 kg/m )。 利津水量277亿m (平均流量2 230 m /s),输沙量27.1亿t 收稿日期:2008一lO-2O (平均含沙量97.8 kg/m )。全河道淤积37.2亿t。但是出利 作者简介:韩其为(1933一),男,湖北松滋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中国工程 院院士,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水库淤积、河床演变、江湖防洪等研究工作。 津的含沙量却高达97.8 kg/m 。当然这是超饱和输沙的情况, E—mail:wangch@iwhr.corn .2. 人民黄河 2008年 的含沙量为33.86 kg/m 。可见与377次实测含沙量35.1 但是河道在长期水流塑造过程中,特别是反馈引起的自动调 k m。和36.3 keVm 已很接近,但仍略小。这是合理的,因为 整,它会不断地趋向平衡。这可从输沙能力沿程对比看出来。 377次洪水的流量是波动的,它的第一造床流量必定大于它们 由文献[2]所述公式得到山东河段输沙能力与河南河段输沙能 的平均流量,因此平均流量对应的挟沙能力,必小于实际挟沙 力之比为 能力。这也从理论上说明了黄河下游输沙能力较之来水含沙 量是很大的。 鼍=。一 1 n.152 2.384 器I1.,87025 ㈤ 1.3关于黄河“水少沙多”的注释 此处设泥沙沉速不变;其中^、 、nO 、n 、Q。前面已述及; 黄河“水少沙多”成为黄河特性概括的名言,这是完全符合 Q l鲫5、口 。 取文献[2]中的数据,分别为6.137×10 、10.35× 实际的。但这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针对天然水沙搭配而言 ’ 10 ,故得到 =1.O1。这表明在不引水、不漫滩,不考虑高含 的。事实上,377场普通洪水,利津水量6 721亿nl ,占1960— Ws.1 1996年36年总水量14408亿rn3的46.6%,来沙量244亿t,占 沙水流条件下,上、下河段输沙能力几乎是相等的。这是输沙平 36年总来沙量386亿t的63.2%。这是水沙搭配较好的情况。 衡趋向性的强烈表现。 显然,采取类似的搭配,难道不能用53.4%的水,输走36.8%的 黄河下游河道各时期冲淤量见表2。从实际资料看,也是 沙吗?可见“水少沙多”是可以通过人为“搭配”水沙关系,即依 如此。前述377次普通洪水,下游河道冲刷3.58亿t,约占来沙 靠调水调沙在一定条件下解决。事实上,如按377场普通洪水 量的1.13%,也几乎是平衡的。需要强调的是,1960年9月15 的利津含沙量36.3 kg/m ̄、流量2 468 rn3/s进行分析,则排走36年 日至1996年6月的36年中,下游河道淤积36.32亿t,如果去 总 386亿t仅需水10632亿 ,尚有清水3 776亿Tn3。 掉高含沙量洪水淤积的37.22亿t,则冲刷0.9亿t,占来沙348 由于1961~1964年三门峡水库蓄水和滞洪运用,水库淤积 亿t的0.26%,仍然是基本平衡的。这与文献[2]式(17)得出 了40余亿t泥沙,致使下游河道来沙偏少,因此上述分析包括 . 了这段时间,是有利的情况。如果去掉1960—1964年,即从 的理论结果三 =1.Ws 1 O1,是十分一致的。 1964年11月至1996年6月,共来水12 146亿in。,来沙 2.2不同河型的形态调整也明显趋向平衡 362亿t,则按前述利津排沙标准,则排走全部来沙需水9 971 黄河下游河道河型复杂,有游荡型、弯曲型,其中还有一段 亿m ,占全部来水的82.1%,尚有清水2 175亿nl 。 过渡型,各河段输沙规律及河道特性存在差异,将它们连接在 一起,输沙是很不均衡的。但经过长期调整,黄河下游河床形 2黄河下游堆积性与平衡趋向性 态基本是均衡的。可按下式进行输沙均衡分析: 2.1 除高含沙量外,输沙几乎是平衡的 5 =.一 (- ̄ Yf n-"z- 'w ---':-if扔g" = K 1.255.7.51gnZ727:545 一( )“ 镪 姗 (4) 黄河下游是一条堆积性河道,形成了很长的游荡型河段。 第12期 韩其为:黄河下游河道巨大的输沙能力与平衡的趋向性 。3・ 若 、Q沿程不变,当上、下河段输沙能力均衡时,游荡河段 有一些小的差别,或某些资料不完全闭合所致,因此可以取 坡降增大,要依靠糙率加大,特别是河相系数加大来抵消;而弯 2 200~2 500 m。/s作为山东河段冲刷的临界流量,这正是黄河 曲河段,坡降减小,要靠糙率减少,特别是河相系数减小来补偿。 上颇为公认的数据。这里只是强调山东河段冲刷存在临界流量 根据文献[3]的资料,按式(5)计算的不同流量下游荡河段与弯 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 曲河段挟沙能力的比值见表3。 =(鲁 (鲁 盯( )n (5) 3“冲河南。淤山东”还是“淤河南,冲山东” 表3不同流量下游荡河段与弯曲河段挟沙能力之比 (1)以往的一些资料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黄河下游会出现 河南河段(游荡段)发生冲刷,而山东河段(弯曲段)发生淤积, 这就是所谓“冲河南,淤山东”。从表2可看出,1960年9月15 日至1964年l0月和1973年l0月至1996年6月的枯水期均是 “冲河南,淤山东”。前者花园口至高村冲刷3.23亿t,艾山至 利津淤积1.38亿t。后者在花园口至高村枯水期冲刷9.22 亿t,而高村至利津淤积l4.4J6亿t。不仅如此,1960年9月 可见,当Q≤2 000 m /s时, >1,即游荡河段输沙能力 15日~1996年6月30日非汛期合计,花园口至高村冲刷10.13 2 ’ 亿t,而高村至利津淤积25.6o亿t。此外,即令非汛期,低含沙 大于弯曲河段;反之,当Q≥3 000 m /s时, <I,即游荡河段 水流“冲河南,淤山东”也是很明显的。1960—1996年非汛期含 2 输沙能力小于弯曲河段。可见,若上、下河段输沙均衡调整,则水 沙量<20 kg/m 的低含沙水流共5 388 d【】J,三黑小来水3 996 力因素J、n、Q及河床形态组成一个相对平衡体系。 亿m (平均流量858 m /s),来沙8.73亿t(平均含沙量2.06 此外,我们还可对山东河道的形成做一推论。设最初它不 kg/m ),下游河道共冲刷l6.14亿t,其中花园口至高村冲刷 是窄深,由于坡降小,一般流量时必然淤积,只有大流量时才发生冲 6.91亿t、高村至利津淤积13.91亿t,并且对于流量≤400、 刷,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变为窄深,因此山东河道主要靠冲刷塑造。 400—6O0、6OO~800、800—1 000、1 000~1 500 m /s各级流量无 2.3上、下河段输沙平衡的临界流量 一例外均是“冲河南,淤山东”。由于山东河道河槽宽仅及河南 前面指出了黄河下游不同河型及其之间都具有平衡趋向 段的1/3左右,河长也较短,淤积对河床抬高影响大,因此“冲河 性,这是从整体和大量的平衡结果得出的。表3已经明显表示 南,淤山东”特别引人注目。这在小浪底工程前期论证中,曾是 了不同流量上、下河段输沙能力与平衡的一些偏离,但是这种偏 一个颇为担心的问题。 离围绕平衡点发生。平衡点即山东河段开始冲刷的临界流量究 (2)从表2还可看出:与上述完全相反的是“淤河南,冲山 竟是多少?这可以进一步从文献[2]表1的水力因素看出。文献 东”现象,而且也十分明显。1964年11月至1973年10月汛期, [2]表1给出了上、下河段流量1 000—4 OOO m /s时的^、曰、 、 花园口至高村淤积l5.17亿t,艾山至利津冲刷0.64亿t。1973 ,、 。而据一般的挟沙能力公式,对于冲淤临界点,下式成立: 年I1月至1996年6月汛期,花园口至高村淤积22.57亿t,艾 导/罢=・ ㈤ 山至利津冲刷5.87亿t。1960年9月15 Et至1996年6月汛 期,花园口至高村淤积29.67亿t,高村至利津冲刷7.59亿t,而 由此可得Q =2 200 m /s。根据文献[2],按河相系数实测值分 艾山至利津冲刷10.43亿t。 析,Q =2 500 rn3/s;按公式计算,Q =2 727 m3/s。而根据表3 (3)综上所述,“冲河南,淤山东”只是事物的一面,另一面 计算,Q =2 100 111 /s。这些数据是根据同一理论体系和同一资 是其相反的“淤河南,冲山东”。这一点,从前面理论分析中的 料,但是从不同角度得到的,差别是由于理论值与实际数据之间 公式也可以得到它们的挟沙能力之比: (下转第58页) ・58・ 人民黄河 2008正 式中:C 为乌梁素海退水人黄口下游某断面处污染物浓度值, ms/L; 为乌梁素海退水入黄口至下游某断面的距离,km; 为乌梁素海退水入黄口至上游背景断面的距离,km;M为污染 物人黄量, s; 为乌梁素海退水人黄口上游背景断面污染物 浓度,mg/L;g为乌梁素海退水流量,in /s;K为污染物综合降解 系数,1/d;Q为黄河河道设计流量,m /s;u为黄河河道设计流 量条件下的流速,m/s。 其中,黄河河道设计流量Q按三湖河口水文站1986—2005 年20年的水文系列,分丰水高温期(7一l0月)、枯水低温期 (11月 翌年2月)、枯水农灌期(3~6月)来推算,设计保证率 为90%。设计流速 根据三湖河I=I断面实测流量、流速资料建 立的流量一流速关系和设计流量来确定。污染物(COD)的综 合降解系数K采用“黄河重点河段水功能区划及入河污染物总 量控制方案研究”的成果 J,有关模型参数见表2。 表2模型参数 设计 设计—COD综合降解系数/d — 水期c 遣憋 嚣 (3)计算结果与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见表3。 表3模型分析结果 由表3可知,乌梁素海退水入黄后,黄河水体受到污染, COD超过Ⅲ类水质标准,随着沿程污染物的自然降解,水质有 所好转,但到下游相邻的乌拉特前旗过渡区出口断面三应河口 处,水质仍为Ⅳ类,不符合乌拉特前旗过渡区的水质管理要求, 对下游乌拉特前旗农业用水区水质造成~定影响。 3对策与建议 运用前述数学模型反推,计算出在乌梁素海现状水质条件 下,使三应河口水质达到Ⅲ类时,对乌梁素海退水流量的限值 要求:丰水高温期、枯水低温期、枯水农灌期的限值分别为 2O.3、8.8、11.5 m /s。 具体措施与建议如下: (1)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部门应按照水利部《人河排污口 监督管理办法》,对设置在总排干等水利工程上的排污口加强 管理。对乌梁素海、总排干沟及各支、毛、斗渠上设置的排污口 均应进行登记备案,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污口要限期整改。 根据污染源情况及乌梁素海水质状况、纳污能力,向自治区有 关部门提出乌梁素海及总排干沟排污总量意见。 (2)巴彦淖尔市各级部门应加大对杭锦后旗、乌拉特 后旗、临河市、乌拉特中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等6旗(县、市) 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在做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还应满足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同时,应加大城镇生活污染源治 理力度,尽快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3)乌梁素海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乌梁素海的治理力度,改 善湖区水质,使湖区水质尽早达到11I类水质目标。同时,应加 强对乌梁素海退水的管理。根据乌梁素海水质状况,对退水调 度方案进行科学调整,以保证黄河水质的安全。为应对严重旱 情或水质严重恶化等紧急情况,还应制定乌梁素海退水应急 预案。 参考文献: [1]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纳污能力及排污总量意见[R].郑州: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4. [2]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河水功能区划[R].郑州:黄河水利 委员会,2001. [3]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重点河段水功能区划及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 方案研究[R].郑州: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2. 【责任编辑乔韵青】 (上接第3页) S : 0 001 13(、 ∞1 妮 oo ‘87 ‘一’ (7)、 . 此处采用了竺 一1及 一1。据上式求出不同流量时河南河 段挟沙能力与山东河段挟沙能力之比,见表4。可见中小流量 山东河段淤,大流量山东河段冲,冲淤临界值为2 l6o m3/s。表 3为按有关实际水力参数计算的结果,两者颇为相近。实际水 力参数计算的临界流量更大一些,原因是山东河段流量要略小 于河南河段。 表4上、下河段挟沙能力之比 (量Q/, m。・s ) S (m ・s旗量Q/, ) S^=l 1 00o 1.053 3 Ooo 0.978 2 000 1.0o5 4 00o 0.959 2 150 1。O0o 参考文献: [1] 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黄河下游冲淤特性研究[R].郑州: 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1999. [2]韩其为.黄河下游输沙能力的表达[J].人民黄河,2008,30(11):1—2. [3]韩其为.黄河下游输沙及冲淤的若干规律[J].泥沙研究,2004(3):1—13. 【责任编辑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