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说 周 进
周进是《儒林外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和范进一样,也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所毒害的读书人。
小说第二回,刚出场时已经六十多岁的周进还依然是个老童生。他在汶上县当了三年的西席,却因为自己的学生顾小舍人考中秀才而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后失业,最后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他却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一生唯一的救命稻草。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和以往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腔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书读至此处,不禁让人心感酸痛,这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青春被辜负,科举中的人们尊富鄙贫,人性荡然无存,引诱和逼迫人们丧失是非观念,陷入癫狂而不自知。
在贡院得到几个商人的好心帮助后,周进的人生有了喜剧性的变化,如果说从前的他沉沦落魄、受尽冷眼,那么之后的他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可以说,周进最终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梦想。
然而,仔细想想吴敬梓肯定不是要写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实际上,周进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突显出世态的丑陋。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了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考卷,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因为其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字里行间表现了对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然而,其实周进是一个很正面的形象,甚而有人说从周进的身上可以看到作者吴敬梓的影子。他心地非常善良, 发达后各种乱七八糟的人都来攀附,他也没有搭理。欺负过他的人,他并不计较;对他好的人,他十分感恩。对有才华的晚辈,更是竭尽全力帮忙提携,范进到北京考试,他记得范进家穷,怕他钱不够,还要借钱给范进。
周进的喜剧性结局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这种悲喜交融的文风显现了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暗含着深痛的悲哀,蕴含着作者对科举的憎恶,对社会的悲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