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江苏专用精练: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新一线大一轮专题江苏专用精练: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来源:百家汽车网


单元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8·扬州调研)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 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解析:选A 材料仅叙述了江东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而不是整个长江流域,更体现不出“广泛使用”,故选A项。

2.(2018·海门调研)汉代赵过发明了代田法。先在田上挖深宽皆为一尺的甽(沟),甽旁堆土成高广各一尺的垄,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幼苗出土后,除草时再把苗旁的垄土逐次锄下,培植苗根。……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由此可知,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C.休耕轮作

B.广种薄收 D.少种多收

解析:选C 据材料“代田法……然后将种子播在甽(沟)中……第二年则把原来垄的地方改为沟,沟改做垄”,反映了代田法利用沟和垄进行轮作,故C项正确。

3.(2018·无锡调研)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

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B.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抑制商业的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小农户纳税,但是不能反映是财政的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纺织中没有体现使用机器,故C项错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跟市场有联系,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D项正确。

4.(2019·苏中名校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出处 《汉书·杨恽传》 《后汉书·逸民传》 (东汉)王充《论衡》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解析:选C 三则材料中仅一则提到“土牛”,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率妻子,戮力耕桑”“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了男女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中“妻子耘于前”等主要反映了耕作,没有涉及女织,故D项错误。

5.(2018·盐城模拟)唐代元稹在《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 )

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 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

解析:选A 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封闭性主要指技术工艺的传承仅限于家庭内部,“传男不传女”,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措施,故A项正确。

6.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这反映了( )

A.耕地面积缩减 C.农业生产发展

B.经济结构重大变动 D.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解析:选C 根据史实可知明清时期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体,没有发生重大变动,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从明朝末年到清朝嘉庆年间,土地价格逐渐提高,说明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收益增加,因而土地价格也随之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土地价格提高,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故D项错误。

7.(2018·盐城期中)班固《汉书·张安世传》载:“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材料反映了当时( )

A.贵族官僚开始经营工商业 C.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B.已经出现雇佣关系 D.私营作坊颇具规模

解析:选D 由题干信息“安世尊为公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由“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可知其纺织作坊颇具规模,故D项正确。

8.(2019·海安期中)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解析:选D 材料描述了当时棉花的种植、加工与销售情况。棉纱在市场的贸易使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故选D项。

9.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手工业所需要的原料匮乏 B.明清时期手工业技术落后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私营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的压制

解析:选C 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C项正确。

10.(2018·苏锡常镇四市调研)唐朝李嘉祐诗曰:“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宋朝苏轼又说:“(居民)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甚众。”南宋年间鄂州的南草市,“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由此可见草市( )

A.唐宋时期开始出现 C.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打破贸易时空 D.受到严格管理

解析:选C 东晋时期就有草市,并设草市尉进行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草市打破空间,未体现打破时间,故B项错误;草市便于商品交易,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宋朝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故D项错误。

11.(2018·南京调研)《东京梦华录》载:“每日如宅舍宫院前……卖铜铁器、衣箱、磁(瓷)器之类……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馀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马行(街)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傅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材料主要体现了北宋( )

A.市场分布类化 C.商帮经营兴盛

B.彩瓷交易频繁 D.长途贩运繁荣

解析:选A 材料中“宅舍宫院前……卖铜铁器、衣箱、磁(瓷)器之类……新郑门……生鱼有数千担入门……十字街南去,姜行……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反映了不同种类的商品市场,故A项正确。

12.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解析:选A 材料表明经商并非是这些人的原本的动机,而是之后转向科举、农业的手段,故A项正确。

13.(2018·苏州调研)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由此可知班固( )

A.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B.有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 C.推崇重农抑商

D.主张商品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解析:选A 据“食谓农殖……货谓布帛可衣……二者,生民之本”可以得出对农业和商业都重视的思想,故A项正确。

14.(2018·南京、盐城调研)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阿拉伯商人蒲罗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98万,特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赐予“公服履笏”。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 B.招徕外国货船可以增加政绩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 D.调整提高了的财政收入

解析:选D 材料中说明鼓励外国商人从事商业贸易,“收息98万”,反映了调整提高了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

1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晚明海外贸易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记述 “臣请言开洋之利。我中国人若贩吕宋,则单是得其银钱而已。……是以中国湖丝百斤至彼悉得价可二三百两。” “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商人回澳,征水陆二饷外,属吕宋船者,每船更征银百五十两。” “所通乃吕宋诸番,每以贱恶什物易其银钱,满载而归,往往致富。” A.晚明禁止民间海外贸易 B.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

出处 何乔远《请开海事疏》 张燮《东西洋考》 李廷机《李文节集》

C.西方殖民者垄断东西方商路 D.中国商人主导对外贸易

解析:选B 三则材料中都能体现出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16.(2018·扬州一模)明清时期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明中叶以后徽商开始达到鼎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即回家乡购置土地,因此,民间的土地纠纷,告争者纷纷。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官府为了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并动用官银刊刻成书,各里发给一部,以作宣传和在土地管理时使用。

徽州官府丈量土地前,首先组成丈量人员,丈量人员由各图之中推选出公证人一名,书手两名,号手两名,算手两名。规定一日限丈量二百亩,一个月内丈量完成。徽州所属之各地同时进行田地山塘清丈,以村镇编成都图及字号,并根据顺序编号编制成“都图册”,土地清丈根据“都图册额”及丈量结果再编制成鱼鳞册。鱼鳞册分草册,正册各一部,草册由公证人或土地持有者收存保管,正册均送交官府每页印后存档以便官府复查及日后赋税之用。

——摘编自朱英寿《谈明清两朝徽州土地管理》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指出万历年间为什么要制定“田亩丈量条例”?(3分)概括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两个论述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观点1:徽商购买土地的原因在于明朝商品经济不发达。(4分) 观点2: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为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解析:第(1)问,材料共两段话,第一段话说明了制定“田亩丈量条例”的原因,第二段话阐释了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概括两段话的内容即可。第(2)问,首先判断观点的正确与否,然后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1)原因:土地纠纷越来越多;漏报与少报户籍。

程序:先组织丈量人员、规定丈量进度要求;再制定各地都图册额作为依据;最后根据都图册额编制鱼鳞册图草册与正册。

(2)观点1

判断:观点错误。

理由:商品经济发展壮大徽商经济实力;土地买卖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徽商购买土地并不是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

观点2

判断:观点错误。

理由: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增加税收;便于加强对农民的管理;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