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寓言四则教案(5)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寓言四则教案(5)

来源:百家汽车网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

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3.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5.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问题,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概括寓意。

3.改写、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以及《伊索寓言》。

2.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3.改写、编写寓言。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学生发言。

二、了解寓言和《伊索寓言》 1.了解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对寓言进行总结: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特点,寓言都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

世界各国的寓言作品也很多。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其它比较著名的寓言集或寓言较集中的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百喻经》《拉封丹寓言》等。

2.了解《伊索寓言》。

学生说一说自己读过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然后阅读课下注释,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和作者。

教师进行总结: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以此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2000年来,《伊索寓言》对欧洲文学史和以后的寓言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与语调。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2.分析人物性格。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他听到宙斯的雕像值一个银元,又笑着问道。为什么“笑”?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4)当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回答“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5)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 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目的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他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表现他爱慕虚荣的性格。

(2)他以为宙斯的雕像只值一个银元,赫拉的雕像也一定不值多少钱,自以为得意的笑。

(3)表明了他自命不凡、妄自尊大。 (4)尴尬不堪,面红耳赤、悄然离开。

(5)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3.概括寓言的寓意。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文章通过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一个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4.改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假如赫耳墨斯先问自己的雕塑的价格,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 (2)假如把寓言改为下面的故事,寓意会有怎样的变化?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改动了故事情节的结尾)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寓言改动之后寓意就有改变,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它的内容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1.朗读课文,概括情节。

由一生朗读寓言《蚊子和狮子》,其他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生发言,共同总结:蚊子战胜了狮子,正在得意忘形之时丧身于蜘蛛网中。 2.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1)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2)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1)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2)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3.概括寓意。

小小的蚊子能战胜凶猛的狮子,但最后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一胜一败之间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引人思考。教训人们勿在胜利之时冲昏头脑,缺少防患,造成悲剧。骄兵必败。 4.续写寓言。

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内容改变,寓意也会改变。 五、比较两则寓言。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写法进行比较,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1.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2.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3.表现方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4.表达方式不同。《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描写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动作。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练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六、布置作业

1.根据下列题目,任选其一编写一则寓言。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猫和老鼠。(注意情节是否合理、情节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一个故事最后点明寓意。)

2.课外阅读《伊索寓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3.辩证地认识问题。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设计

你知道我国古代哪些优秀的寓言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讲述寓言故事,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教师导出新课。

二、学习《智子疑邻》 1.简介作者,解释题目。

请学生结合注释介绍作者韩非子及其著作《韩非子》,教师补充明确。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孩子和邻居说了同样的话,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聪明的,而邻居却遭到怀疑。

2.朗读文章,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小组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注意黑体的词语。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坏:毁坏。

筑:修补。 亦云:也这样说。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智:聪明,这里作动词,意思是“认为……聪明”。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3.分析内容,概括寓意。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宋人家被盗的事出有因吗?(用原文语句回答)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2)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 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3)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自然比与他邻居的关系要亲近。既然要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4)一篇寓言往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从而给人以丰富的启示。那么本篇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因此,不可以感情的亲疏来对人或事作主观上的判断,而且这样的判断往往也是错误的!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三、学习《塞翁失马》 1.简介作者,解释题目。

请学生结合注释介绍作者及其著作,教师补充明确。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淮南王,他曾组织他的宾客苏非、李尚、伍被等集体编著了《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塞翁失马》是从塞翁丢失一匹马说起,然后引发接连不断的祸福相间的事情,循环往复,但老翁并没有像常人那样的大悲大喜,而是很坦然地面对,保全了父子的性命。讲述利弊是同时存在并相互转化的。

2.朗读文章,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小组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注意加点的词语。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sài)】边塞。 【塞上】文中指长城一带。

【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 【髀(bì)】大腿。 【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将】带领。 【丁壮】壮年男子。

【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跛(bǒ)】瘸腿。 【保】保全。 一词多义

亡:①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

②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将:①必将有盗。 将:副词,将要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而:①马无故亡而入胡 而:承接连词,可不译。

②将胡骏马而归 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③而疑邻人之父 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古今异义

居一年 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一般指居住的意思。

【译文】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

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3.分析内容,概括寓意。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

(2)有一个成语就出自本文,你能说一下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你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吗?

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4)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能转化,但是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这两则寓言,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四、布置作业 1.整理重点词语。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

《伊索寓言》

智子疑邻

《韩非子》

塞翁失马

《淮南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