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1672—43O5 CN12—1352/N 实 验 室 科 学 第18卷第3期2015年6月 IAB0RATORY SCIENCE VoI.18 No.3 Jun.2015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探究 张小蒙,金鑫,何畔,阎 冰,王益民 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资产设备处,天津摘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规模的扩大使得实验室管理工作格外重要,然而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 理机制在很多方面存在阻碍实验室发展的问题,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并进行样本分析,主要从人员管理、经费 投入、开放程度和资源共享四个方面分析了实验室管理机制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管理机制的方法, 希望对提高我国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82;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4305.2015.03.047 Explorat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universities ZHANG Xiao—meng,JIN Xin,HE Pan,YAN Bing,WANG Yi—min (Equipment Depart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Abstract:With the expansion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in universities,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be— com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However,these lboraatories’management mechanism exists many prob— lems which hinder its development.Through read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sample analysis,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management mechanism from personnel management,funding,openness and re— source sharing,then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innovate management mechanism,hoping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laboratorie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university;state key laboratory;management mechanism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水平受到实验 室管理机制的广泛影响,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国家重 点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对其管理机制进行深 根据这一概念,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 可以理解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这个大系 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机理。国内外 研究学者主要是从实验室人员、经费投入、开放程度、 资源共享以及评估制度等要素方面来研究高校国家 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包括用人机制、共 享机制、开放机制、经费管理机制、考核机制等等 J。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发现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 管理工作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 入探究,发现管理机制存在的不足,寻求完善管理机 制的方法,这也是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 进行研究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对管理机制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 说法,何至寒和李长海在《武器装备管理机制 概念解析》一文中,综合了国内外关于管理机制概 念的观点,指出“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内各个要 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机理” 。 了阻碍实验室工作效率和效益提高的障碍。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过程 1.1数据来源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学术研究 计划(项目编号:201218)。 通讯作者:王益民(1962-),男,天津人,博士后,研究员,博 为了对实验室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 详细分析,本研究对百度百科中公布的290个国家 重点实验室名单(截止到2012年底)中的150个高 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资产设备处。 162 窑 室 科 学 水平的技术人员是实验室高效有序的进行科研活动 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含4个高校与研究所共建的实 验室)进行了初步分析,数据来源于百度百科,提供 者的资料来源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系统。经过整 理分析发现,这150个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 的有力保障,技术人员不仅能够为实验室提供很好 的设备维修服务,保障科研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而 且也能够利用自己的专长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提 供良好的基础。另外,优秀的管理人员对于实验室 来说也很重要,如果只有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没有 理、工、农、医四个领域,其中理工学领域115个,占 比77%;农学领域18个,占比12%;医学领域17个, 占比11%。 1.2样本选取过程 管理人员的话,实验室的各种资源就不能得到很好 的协调,它的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不能更好 为了得到更具体、有针对性的分析结果,本研究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150个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选取了40个实验室作为研究样本,剔除其中资料 不全的10个实验室后,确定最终样本3O个,其中理 工领域23个、农学领域3个,医学领域4个,各个领 域所属实验室所占比例与其在总体中的比例大体相 同,详细研究了它们在管理机制方面的具体情况。 随着国家对实验室投资力度的加大,这些高校 国家重点实验室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并取得 了很多科研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 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人员管理、经费投 入、开放程度和资源共享四个方面。 2实验室在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人员管理新机制,固定人员较多,流动人 员较少 实验室人员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有的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没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不能 根据自己的需要招聘合适的人员。对这些样本国家 重点实验室有关人员数量进行统计得出,流动人员 占固定人员的比例平均为25.8%,而美国为 45.1% j。与发达国家实验室相比,我国高校国家 重点实验室的固定人员较多,流动人员较少,而且大 部分固定人员的人事和工资关系都在原工作单位, 实验室在人事上没有实现真正的相对,实验室 内部针对固定人员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 这就造成了实验室固定人员“易进难出”的局 面,使得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无竞争意识 J。另 外我国有的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流动人员较少,不 能很好的吸收新思想,整个实验室创新能力不足。 2.2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由研究人 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构成。这些样本实验室固 定人员中大部分是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总数占固定人员的比例平均为15.4%,而在美国此 数据为59.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国家重 点实验室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高 的为学校和社会服务。 但是现如今我国有的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技 术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技术人员在职务和职 称晋升方面都处于劣势,不能吸引高水平的技术人 员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阻碍了实验室的长 远发展 J。 2.3缺乏科学合理的共享机制,资源共享范围较小 建立在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高校仅仅是依 托关系,其所有权并不在学校,学校不能将其占为己 有,应该树立实验室资源为国家所有的信念,努力提 高实验室资源的社会使用率和使用效益 J。然而 现实情况是有的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共享程 度较低,不能很好的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存在资 源浪费现象。 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可共享的资源主要是 仪器设备和数据资料,目前大部分实验室实现了仪 器设备共享,但是共享范围较小,也就是仅在本校内 或者在本校和其他相关兄弟院校及科研机构内使 用,30个样本实验室有22个实现了仪器设备的共 享,其中仅有5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共享程度较高。 另外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实现数据资料共享 的较少,这有可能是为了避免自己的科研成果外漏、 窃取胜利果实的现象发生,30个实验室中仅有9个 通过网站,国际合作交流等渠道与别人分享实验室 的数据资料。 2.4实验室选择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跨度 较小 经过3O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 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通过对样本实验室进行 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都与国内 外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企业集团以及大专院校开 展学术合作交流,提高了实验室的科研和创新水平。 然而这些实验室选择合作的领域一般是与自己 的研究内容相关的领域,比如理学和医学、理学和工 学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最大范围的学科跨度也 就是理学工学和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里相关学科的 张小蒙,等: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探究 交叉融合。30个实验室中5个未实现学科交叉融 合,5个实现了同一学科大类(如理学、工学等)内部 163 定性,实验室应该将他们纳入到大学相关人员的管 理体系当中,保证其与研究人员形成科学合理的结 构比例¨ 。另一方面专门针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 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剩余20个实验室实现了学科 外交又融合,但是跨度较小,只有一个跨越了理学、 工学和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其他都只是跨越两个 相关学科门类,总体而言,实验室选择开展学术交流 与合作的领域跨度较小。 2.5研究经费供应不稳定,制约实验室科研水平的 提高 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经费大部分来 源于项目经费,其运转费用也要靠项目经费来补贴, 这30个实验室中有90%以上的研究经费都是来自 于项目经费,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经费强度不足就会 使得研究人员对实验室中长期基础性研究的重视程 度不够,进而使其科研方向和内容主要跟随发达国 家,缺乏创新性。而美国国家实验室科研经费几乎 百分之百的来自拨款,具有雄厚的财政支持其 去从事原始性创新工作,因而其创新能力比我国强 很多 一 。 2.6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科学体系 建立在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承担着向社 会提供自主创新科研成果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创 新人才的重任。然而这些样本实验室中有18个 (占比60%)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没有形成培养创 新人才的科学的体系,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3 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的方法创新 3.1借鉴发达国家国家实验室的管理经验,改变组 织结构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国家实验室的管理经验,成 立理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院所长负责日常管理的 组织结构,给予实验室充分的用人自主权,使实验室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人员加入科研队 伍,而不受依托学校人事制度的影响。 另外实验室应针对固定人员建立合理有效的绩 效考核制度,增强其竞争意识,提高固定人员的工作 积极陛和创新能力。应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分别 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吸引优秀的流动人员加入实验室, 比如在物质方面可以提高流动人员的工资待遇,给他 们提供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等以保证他们无后顾之 忧,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在精神层面可以 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工作氛围等等。 3.2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 一方面为了保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岗位的稳 员制定不同于实验室研究人员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晋 升制度,提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实验室还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和培训 机会,增强其为实验室服务的能力。 3.3建立仪器设备和数据资料的共享机制,提高它 们的共享程度 首先,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树立实验室资源为国 家所有的意识,其次在保证仪器设备满足自身科研 需要之外,应通过有偿使用,合作研究等方式将仪器 设备向其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或企业集团开放,提 高仪器设备的社会效益。最后,对于数据资料,实验 室相关人员在筛选出认为不能泄露的机密资料以 外,可以将其他科研报告、论文以及会议记录等数据 资料向外界开放,供需求人员参考使用,提高实验室 科研成果的社会服务效益。 3.4尝试与非相关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 实验室的开放程度 实验室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开放程度,试着与 非相关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努力发现新的学科增长 点,为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 高而奋斗。 3.5加大对实验室的经费投资力度 应加大对实验室科研经费的投资力度,为 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保证实验室科 研经费不仅仅来自单薄的科研项目经费,使实验室 人员无后顾之忧,顺利的去完成原始性创新活动,为 实验室和国家创造更多的自主性创新成果,增强我 国的核心竞争力。 3.6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在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具有为国家培养 人才的优势,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将实验室资源向高 校学生全面开放,帮助其完成各项科学研究,为国家 培养科研人才。另外,实验室应通过设立开放课题 和建立访问学者制度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人 员来实验室共同进行学术研究,不同的思想碰撞能 够激发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的创造力,提高其创新 水平。实验室还要为工作人员提供参加国外各种学 术交流会议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新思想。这些对 提高工作人员,尤其是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将具有 很大的促进作用。 (下转第167页) 刘晓华,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能动类实践教育中心建设 的投入,根据实训内容配备实践设备,以及所需的元 件、工具和材料等等。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依据培养 计划和实训大纲确定。 167 平台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62-165. [4] 李焱斌,黄玮,赵恒华.地方高校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9):166—169. [5] 胡浪涛.高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 息,2013(36):74. 4结语 本文对能动类“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进 行了探索,指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不仅是培养高 素质创新型能动类卓越工程师的需要,同时也是企 [6] 刘维,李文军.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 术,2012,10(2):171—173. [7] 易新河,文益民,张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探讨与 实践[J].高教论坛,2013(4):66-69. [8] 王天曦,李鸿儒.建设世界一流的实践教育中心一清华大学校 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研究与探索,2005,24(增刊):1 —业战略人才储备的需要。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建设过程中,首先探索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将原有分 散的各工程实践基地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学校和 企业共建、共管的新型组织模式;其次建立创新型实 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践内容与项目,建立 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科学的考核评价和验收机制; 最后开发虚拟实践教育基地并完善中心的硬件设 5. [9] 吴卫.构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 (6):104—106. [10] 柯福阳,赵显富,孙景领,等.测绘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工程实 践教育中心建设[J].测绘工程,2012,25(9):93-96. 李新颖,王掂,蒋占军,等.铁路通号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 育中心建设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1(14):107—109. 施。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符合国家教育改革 发展规划的方向,有利于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 [12] 陈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思路[J]. 中国大学教学,2010(1):72—74. [13] 冯克江,张连绪.论”双师型”和”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1):75-77. 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z].2010. [2] 居里锴,徐建成.“大工程观”下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 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68-70. [3] 谭大为,张有光,冯文全.北航一大唐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育 收稿日期:2014-09-15 修改日期:2015-2-28 作者简介:刘晓华(1970-),女,辽宁抚顺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水淡化、热力系统节能与优化 和两相流流动与传热。 (上接第163页) 4 结语 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否决定了实验室管理能力和 水平,进而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完善其 [4]顾雁宏,辛建彬,尹振东,等・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运行 [5]赵鹏.完善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的思考 冲国轻工教育, 2013(3):24-25. [6]刘建伟,刘方军・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新理念与新机制研究[J]・ ~ 竺 : 要 更苎 兽 的支持。只有各相关方面同心协力,才能将我 国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重 要科研机构,从而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 竞争力贡献更多的力量。 :验20室10管,27理(8探)究:1—87-以19湿9.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 .福 ; 1 .~ [8]郑戈,张昭,杨礼胜_发达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晴况及启示 [J].世界农业,2010(4):5-6. [9]梁文懂,董志军,韩军・普通高校省重点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何至寒,李长海.武器装备管理机制概念解析[J].装备学 院学报,2012,12(6):63-65. [10] 刘贻新.加强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N].吉林 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08(29)・ [2] 杨艳.我国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3] 杨少飞,许为民.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管 收稿日期:2014-04-04 修改日期:2014—08—15 作者简介:张小蒙(1987-),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助理实验 理模式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1(5):66—67. 师,从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