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缸科技2006年第6期 教科园地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整合的探讨 王书友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教育局教仪站) 摘要中小学要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整合的步伐,增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度课程改革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行性、内涵、措施与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结合内江实际,对信息技术与 关键词西部地区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国家提出在中小学JJu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整合的步伐,这是 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 1 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幸t会的现代化,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也面临着 教育现代化 我市地处四川省东部.信息相对闭塞.经济相对落 后.观念相对陈旧,加之师资相对紧缺,培训经费相对紧张,教育 相对落后。真正地缩小东西音fI地区的差距,积极整合信息技术与课 程改革.才能实现我市科技兴市的战略。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表现 在:①现代信息技术能在扩大视野、节约资金、方便培训的优势下 促进新课程改革;②人口居住分散,学校存在着多、散、小等特 点.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难以公平分配, 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急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实 现公平教育.缩小我市与发达地区以及我市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 ③我市420万余人[-1中农业人[-1占绝大多数,担负着扫除青壮年文 盲.协助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重任的教育系统,更需要借助现代信 息技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方便有效地引导农民走出闭塞。 2整合的可行性 2oo4 ̄我市被确定为四川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我市为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在硬、软件两方面都已奠定了一定基 础,具备了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整合的基本备件。整合的可行 性表现在:①中小学学生进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组织 领导、宣传调研、培洲试点等方面作出了近一年的尝试.积累了一 定的经验。②.市高度重视,成立了“内江市现代远程教 育工程示范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投入大量资金.先后选派 了上千名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③目前,学校的设施设备全部安 装到位,运行良好,资源接收丰富。④各中小学又积极争创现代教 育技术示范学校,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积极参加 信息技术等级检测。 3 整合的内涵 信息投 与课程改革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改革中把信息技术. 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构建有效教 学方式,促进教学最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用途不仅限于教学 工具,同时它也包括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 3.1立足点是课程首先使学校教学环境发生变化,由常规媒 体的教学环境向数字化教学环境发展。二是教学材料的种类.数 量.呈现方式发生变化 三是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 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 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学的过程成为师 生互动共同探究过程。 . 3.2四种形式辅助教学式.指导发现式.指导探究式和信息 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式。采用哪种形式,一要看学校信息技术 基础条件,二要看课程的需求,三要看学生信息技能水平,做到因 地制宜、因人制宜。整合效果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 想、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结构和过程、设问和板书、师生的 表现和互动;信息技术选择的类型和内容是否适宜、应用得是否恰 当、是否促进了学生认知的生成和发展等。评价的依据应以教学设 计、课堂观测、课后测验、问卷调查、专家点评等资料为主,经统 计处理后做出定量或定性评价。 4整合的具体措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 “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 力.”如何实现这一宏观目标.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课 改的整合呢? 4 1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 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一种学习 方式的根本变革,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 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 4I2学校还要具备相应的领导机构和骨干力量具体职责、活 动内容和考核评估.保证整合落到实处;开发相关课题.带动教师 参与,在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整合;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 析、现场研讨、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丌展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 术,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研讨活动和实验研究,并加强指导 与督促。 4.3学校还可建立校园网学校建立校园网和设置课程改革专 栏,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我市部分中学已作了 可贵的尝试。校园网的课程改革专栏可设置以下栏目:①课改的组 织机构方面的基本情况;②课改的指导思想、先进理念、计划方 案、阶段性总结等;③课改的教研活动安排、教研信息、各学科赛 课活动等情况的发布;④课改培训的教材内容、时间、结果等;⑤ 课改的优秀教案、教材分析、课件资源、试题库、集体备课、校本 教研、优秀教师和学科专栏等;⑥课改的BBS论坛;⑦课改宣传, 营造全社会参与课改的良好氛围;⑧课改的反馈.质量监控、评 估,使课改工作始终处于科学的指导中;⑨设置学生成长“记录 袋”专栏;⑩学校之间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享资源,建立相互 协作的伙伴关系。同时,电教馆和教研室要确定实验重点学校,集 中力量重点抓好4—5个示范点,加大宣传力度,通报优秀经验.抓 典型,促全面。 5 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5.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 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 的功能与作用。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 信息技术,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 免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是 一种观念,而不是模式。 5I2学校要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刻意义学校应通过会 议.研讨.演讲.参观等方式,深化认识,并始终坚持“先培训, 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重视力 度,发挥受培教师的作用,使其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和新课程改革两 方面的专家型教师,从而带动一批教师 同时,把具备计算机基础 操作水平作为青年教师受聘的必备条件。再次,教研室和电教馆要 充分完善和执行自身功能。教研室和电教馆要在更新思想、加强交 漉.健全制度.完善评价等方面花大力气,坚持中心工作是为教育 教学服务的原则,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中心.管理中 心、资料中心、培洲中心的作用;着力抓好现代信息技术和新课程 改革整合工作的普及、巩固和提高;督促学校做好组织机构、工作 计划、资料收集、教用等工作;积极指导学校开展科研工作. 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认真做好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没备设施 的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的创建;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 等级培训和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略1 (收稿日期:2(Xk ̄・07・t2)